一、中缅边界与中印边界争端的相似性
(一)都有涉及相当面积的三段边界领土争端
1.中缅边界三段争端
中缅两国之间有着多公里长的边界,但在中国强盛的藩属体制时代,中缅之间并不存在一条近代意义上的国界线,边界长期处于一种游移状态,中缅之间正式划分国界是在英国占领缅甸以后。缅甸与中国存在争议的领土分为北、中、南三段。
北段:指西藏察隅以南、尖高山以北、高黎贡山以西、印度阿萨姆以东地区,此段边界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清朝末期,中英两国分别于年和年签订《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和《续议缅甸条约附款》,对尖高山以南的中缅边界作了明文规定,但双方在尖高山以北边界划分上分歧巨大,遂规定“北纬25度35分之北一段边界,俟将来查明该处情形稍详,两国再定界线”[2]。尖高山因此成为中缅边界“北段未定界”的起点。
中段:勐卯三角地,也称南畹三角地,指南畹河与瑞丽江汇合处的一块地区,约平方公里。年的《续议缅甸条约附款》规定勐卯三角地属于中国,英国则以“永租”的名义取得对该地区的管辖权,每年向中国支付卢比租金。年缅甸独立后从英国继承了这一“永租”关系。中华民国政府拒绝接受缅甸政府缴纳的“租金”,以示不予承认,但因忙于内战无暇收回该地。
南段:通过年、年两次边界条约,清政府与英国划定了尖高山以南的滇缅边界。至年,中英两国先后三次派员实地勘划中缅边界,但由于条约约文、附图的矛盾与错误,到年4月实地勘界结束,镇边厅阿佤山区一段的边界也没能达成协议,导致从南帕河与南定河汇流处起至南马河流入南卡江处一段成为中缅边界的“南段未定界”。年英国制造“年线”,将中缅边界线向中国方向东移几十公里。
2.中印边界三段争端
中印边界全长约公里,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争议地区分东、中、西三段,争议面积约,平方公里。
东段:即中国所称“藏南”地区(印度在此非法成立了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西起中国、印度、不丹三国的交界处,东至中国、印度、缅甸三国的交界处,争议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
西段:指中国新疆南部和西藏东部与印度接壤的边界地区。印度对新疆阿克赛钦地区的大部分和西藏的巴里加斯地区提出领土要求,总面积达万平方公里。阿克赛钦地区位于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之间,巴里加斯地区位于西藏阿里噶尔县西北,狮泉河河谷地区。上述两地历史上历来属于中国。
中段:从西藏阿里地区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和印度的交界处起,到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为止,争议地区分为四块,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包括巨哇、曲惹地区;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区;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乌热、然冲、拉不底地区。中印中段边界与东段和西段一样,两国之间未订立任何条约和协议,从来没有划定过。但依循历史沿革的管理范围,双方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
(二)都是英国殖民侵略的遗留问题
中缅、中印边界问题都是英帝国主义侵略扩张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年,英国完全侵占印度。年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清政府默认了英国对缅甸的统治,签订《中英缅藏条款》,规定“缅甸循例向中国十年一贡;中英派员会同勘定中缅边界,边界通商另立专章”[3]。中缅边界问题由此产生。中印边界问题也是源自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制造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线”,独立后印度政府的“西藏缓冲区”设想和“边疆前进政策”也都继承自英印殖民当局地缘政治战略。
1.英国在中缅边界地区的侵略
(1)英国军事蚕食尖高山以北未定界地区。
年和年的中英边界条约规定了尖高山以南的中缅边界,对尖高山以北边界的划分因分歧巨大,双方本决定留待将来再议,但英帝国主义不断在争议地区蚕食鲸吞。年1月英国占领片马,制造了“片马事件”。英国的侵略行径遭到当地傈僳族、景颇族人民的激烈反抗。年中国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英国政府停止了与中国政府的交涉,单方面采取军事行动实现其边界要求,年先后武力侵占中国的古浪和岗房等地区。片马、古浪和岗房地区(简称“片马岗地区”)面积约为平方公里。此后英国虽然不得不承认片马、岗房、古浪属于中国,但仍保持对片马岗地区的占领。年英国在坎底设置葡萄府;年趁中国北伐战争,出兵强占恩梅开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江心坡地区。到中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英国实际上将高黎贡山变为中缅北段未定界地区的实际控制线。缅甸独立后把上述地区划入克钦邦,延续英缅政府时期的各项行政设施和管辖。
(2)英国武力炮制“年线”,侵占阿佤山大片地区。
在中缅“南段未定界”,英国侵略者于年非法进入云南沧源地区秘密勘探矿藏。年英国开始修筑通向矿区的公路,年1月派兵侵占班洪、班老和永邦三个佤族部落共管的炉房银矿,激起佤族人民的愤怒。班洪王与班老王邀集周围部落,组成三支武装抗击英军,最终击退入侵者,收复了失地。但英国并不死心,借中国抗日战争急需陆路对外通道之际,以封锁滇缅公路相要挟,于年6月18日,与中国以政府换文的方式划定阿佤山区边界,将72%的阿佤山地区,包括部分班洪和全部的班老地区划给英属缅甸,史称“年线”。所谓的“年线”将中缅边界线向中国方向东移了几十公里。但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英双方都没来得及实地勘测和树立界桩。缅甸联邦独立后将班老、班洪地区划入掸邦。年中国军队为追击败退到缅甸的国民党军已经越过“年线”,并在当地驻扎下来。同时,缅军也在南北两段未定边界上向前推进,抢先占据有争议的地方[4]。
(3)英国名义上“永租”,实则“永占”中国猛卯三角地。
年《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约》签订之前,英国借口勘察两国边界,未经中国同意就修建了从八莫到勐卯三角地的公路。年2月,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附款》,其中第二条规定:“??南碗河之南那木喀相近有三角地一段,西濒南莫江支河及蛮秀岭之垒周尖高山,从此尖高山遵岭东北至瑞丽江,此段地英国认为中国之地,惟是地乃中国永租与英国管辖,其他之权咸归英国,中国不用过问,其生年租价若干,嗣后再议。”此后,英国便以“永租”名义强行占领了中国的猛卯三角地。
2.英国在中印边界地区的侵略
(1)私划所谓“麦克马洪线”,觊觎中国藏南地区。
中印东段边界争议产生的原因是所谓的“麦克马洪线”(麦线)问题,这是中印边界争端的核心问题。中印边界原本是一条传统习惯线。年11月,英国在印度北部西姆拉召开了中、英、藏三方代表参加的“西姆拉会议”,会议期间,英国代表亨利·麦克马洪背着中国政府,私自划定“麦克马洪线”作为所谓的“印藏分界线”,威胁利诱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于年3月24日签订所谓的《西拉姆条约》,并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将“麦克马洪线”插入到换文地图中,此线将藏南地区9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对此历届中国政府从未予以承认。英国也做贼心虚,秘密换文后一直不敢公布,也不敢改变地图的历来划法,印度官方地图直到年才以“麦线”显示所谓的“边界”,但仍注明“边界未经标定”。在印度独立之前和独立之初,中印边境地区按传统习惯线划分的格局从来没有打破。
(2)私划所谓“约翰逊线”,觊觎中国阿克赛钦和巴里加斯地区。
19世纪,中国新疆地区逐渐成为英俄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英国侵略者为了寻找一条侵略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于年派遣英属印度测量局官员W·H约翰逊潜入南疆地区,从其侵占的拉达克地区进入阿克赛钦, 到达新疆的和田。约翰逊通过所谓的“勘察”,绘制了一条所谓的“约翰逊线”(简称“约线”),此线将中印边界从喀喇昆仑山推进到昆仑山,将中国阿克赛钦和巴里加斯地区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版图,企图将上述地区变成英属印度克什米尔的一部分。阿克赛钦地区隶属中国新疆,总面积 3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印争议地区约3万平方公里,巴里加斯地区位于传统习惯线中国西藏一侧,包括基古纳鲁河、乌木隆、碟木绰克(典角)、果洛4块地方,面积约平方公里。但英国政府并未知会当时的清政府。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在阿克赛钦地区修建了新藏公路,印度政府得知后,于年10月18日向中国政府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正式向中国提出对阿克赛钦的领土声索,中印西段边界争端由此产生。但是,阿克赛钦地区始终处在中国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而巴里加斯的部分地区被印度侵占[5]。
(3)不断武力蚕食中印边界中段的藏民村庄和牧场。
中印边界中段中国边界以南地区,原属尼泊尔管辖。英国以武力割占尼泊尔与克什米尔之间的大片地区后,英属印度才在这一地区与中国西藏接壤。得寸进尺的英印殖民当局把喜马拉雅山山脊视为此段中印边界的“理想界线”。一些山口西面或南面的藏族村庄和藏族牧民的传统牧场,被不断向前推进的英国殖民者蚕食,单方面划归英属印度。中段边界争议地区中的桑、葱莎地区较早为英国侵占。印度独立后派兵进驻上述地区,又陆续蚕食乌热、然冲、香札、拉不底、波林三多、巨哇、曲惹等地。
(三)中缅、中印双边关系属性的相似性
1.缅甸和印度都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首批正式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交的国家
(1)缅甸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 个正式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中缅睦邻友好关系有着深厚的基础,两国山水相连,人民自古和睦相处。两国近代在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相互同情和支持,共同修筑长达多公里的滇缅公路,是二战期间至关重要的国际援华物资战略通道;中国10万远征军将士曾赴缅抗日,可以说中缅友谊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中缅两国关系揭开新的一页。缅甸于年12月16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希望建立外交关系及互派使节。缅甸成为非社会主义国家中 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并于年6月8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2)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 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两个 的文明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两国有文字记载的交往始于公元前2世纪。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曾到印度求经,印度高僧达摩曾来华传教,带动了两国之间的文化思想交流。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处于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艰苦时期的印度国大党,在自身条件也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尽可能地给予中国人民帮助。尼赫鲁在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抨击“不抵抗”政策,表达对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他还曾发起募捐,动员印度民众捐钱捐物支持中国抗战。前来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的印度援华医疗队的柯棣医院外科主治医生、医院 任院长,年12月因病逝世于河北唐县。印度年独立,年12月30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年4月1日与新中国建交,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 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年,尼赫鲁总理应邀访华,成为新中国接待的 位外国首脑。当年北京的机关学校全部放假,几十万市民从机场到宾馆夹道欢迎尼赫鲁,盛况空前。随后周恩来回访印度,中印关系一度进入了“Hindi-ChiniBhai-Bhai”(中印人民亲如兄弟)的蜜月时期。“年双方签订《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解决了英国遗留的印度在西藏的特权问题。此后两年,在内地至藏公路修通前,中央驻藏军政人员供给大半由印度进入”[6]。
2.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缅、中印双边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基本处于同一友好水平,三国在国际反殖、反帝斗争中并肩协作。缅、印两国都支持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拒绝加入并谴责以围堵新中国为主要目标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在年印尼万隆的“亚非会议”上,缅、印两国都曾为新中国与亚洲有关国家结交朋友做出了各自努力。
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年底,中国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12月31日,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的谈话中,首次提出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年,周恩来又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并分别与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时任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印、缅三国一起将五项原则的精神带到亚非会议上,深刻影响了“万隆精神”十项原则的形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在措词上作了修改,“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即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基本原则。
二、截然不同的争端处置方式和结果
(一)中缅边界争端和平解决
1.和平谈判签订边界条约
本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友好协商与互谅互让的精神,经过长期谈判,中缅双方于年1月签订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和《中缅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6月,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成立,仅用三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对边界的勘查、划定和边界条约的起草工作。10月1日,周恩来与缅甸总理吴努在北京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
2.中缅边界解决方案
条约规定中缅三段争议领土的解决方案如下:(1)北段边界:以高黎贡山分水岭为界(等于中国承认旧地图上划在中国境内,但并不实际控制的江心坡地区属于缅甸),缅甸将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归还中国(今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2)中段地区:鉴于中缅两国的平等友好关系,废除缅甸对猛卯三角地的“永租”关系,而中国考虑到缅甸交通的实际需要,将该地主权移交给缅甸;(3)南段边界:基本保持“年线”,但作为对猛卯三角地的交换,同时为了照顾历史关系和部落的完整,把“年线”划给缅甸的班老、班洪部落辖区归还中国。而且,为了便于双方各自的行政管理,照顾当地居民的部落关系和生产生活上的需要,对“年线”的其他部分做出一些公平合理的调整,双方商定调整六个骑线村寨的归属:将缅甸管辖的永和和龙乃两个寨子划归中国;将中国管辖的羊柏、班孔、班弄和班歪四个寨子划归缅甸,使这些骑线村寨不再被边界线所分割。此外,中国政府根据反对外国特权和尊重其他国家主权的一贯政策,放弃年中英换文中规定的中国参与经营缅甸炉房矿产企业的权利。勘界后的中缅边界线总长公里,其中西藏段长公里米,云南段长公里,在边界线上竖立了余块界碑。
(二)中印边界爆发战争
1.印度在中印边界争议地区的“前进政策”
印度在中印边界争议地区采取所谓“前进政策”,设置哨所,蚕食领土。在东段,印度利用 时期中国无暇西顾之机不断向北推进,年2月,印度军队占领达旺,到年印军完成了对藏南地区的实际控制,并于年在该地区成立所谓“东北边境特区”。印度当年出版的官方地图将边界东段“麦克马洪线”和西段“约翰逊线”都标为已定界。在中段,趁中国边防部队尚未到达之际,印度政府派军队侵占了中国的波林三多、乌热、然冲、拉不底等地区。到年,印度已经侵占了中段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在西段,印度于年向中国政府提交备忘录,正式提出对阿克赛钦地区的领土要求。
2.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年,中印于8月和10月发生东线的朗久事件和西线的空喀山口冲突,中印边界局势紧张升级。年10月12日,尼赫鲁发表公开讲话,命令印度军队“清除”边境上的中国军队,印军先后在中印边界的东西两段发动炮击,10月20日中国实施反击,发动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战事分两个阶段,前后进行了大约一个月。中国参战部队约3万人,以伤亡2余人的代价歼灭印军近万人。在西段地区打掉了印军的入侵据点,在东段地区把印军赶回了传统习惯线。在完成痛击印军的既定战役目标后,年11月21日,中国突然宣布单方面停火,并将缴获的印军物资和俘虏的印度战俘归还印方,随后中国军队撤出了在藏南攻克的地区,一直退到冲突发生前的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处。但在中国撤军之后,印军旋即重新占据了绝大部分藏南地区[7]。而在西线的阿克赛钦地区,印度在严阵以待的中国军队面前未敢再次染指。
三影响中缅、中印边界争端不同处置路径的背景和原因
从前文所述可以看出中缅、中印边界问题在边界属性、争端起源和国家关系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结果却截然不同。中缅边界秉承互谅互让原则迅速得以解决,成为新中国妥善解决领土边界问题的范例,而中印边界争端走向战争,至今未得到解决,给两国关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以下因素可以解释中印、中缅边界争端为何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印度霸权式的地缘战略和扩张性的领土政策
1.尼赫鲁的“大国”梦和欲变西藏为中印之间“缓冲国”的幻想
印度无论从人口还是面积上都是南亚次大陆 的国家。尼赫鲁在其《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宣称:“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8],“印度将发展成为印度洋、东南亚,直至中东地区的经济政治活动中心”[9]。“大国情结”与印度民族主义一样对尼赫鲁政府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态度有着巨大影响。在印度决策者的认知系统中,如果接受中国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的主张,那就等于屈从中国的压力,损害印度的大国形象??基于这种认知,拒绝中国有关边界谈判的建议就是一种必然的逻辑结果[10]。
印度继承自英印政府的地缘野心是中印边界争端的根源,其在西藏问题上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是中印关系恶化乃至影响边界问题解决的重要原因。在地缘安全战略方面,印度沿袭了英印殖民政府的思维,将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南亚邻国看作印度安全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希望西藏能够成为中印之间的“缓冲国”。年中国政府和平解放西藏,印度“缓冲国”的幻想彻底破灭,中国政府在西藏的驻军使中国从“潜在的威胁”变成“眼前的威胁”,于是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两面政策,表面上奉行对华友好政策,暗地里支持怂恿“藏独”。对此周恩来指出:“印度一部分上层人士希望西藏落后的制度不变,保持西藏‘缓冲国’的想法,在西藏反动集团中起了很大作用。西藏反动分子纷纷到噶伦堡去,他们同蒋介石、美国、英国的特务来往活动,没有印度的许可是搞不成的。”[11]年3月,西藏上层集团发动全面武装叛乱,4月达赖出逃印度,印度不但给予庇护,还拨出达兰萨拉给所谓的“西藏流亡政府”留驻,同时指责中国政府违背了西藏自治的承诺。在中国政府看来,印度干涉中国内政、试图分裂西藏是“美印苏反华同盟”弱化中国的首要手段[12],必须采取有力的反击。印度在“西藏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削弱了双方的互信,损害了两国原有的睦邻友好关系,并最终导致两国的敌对与边界战争。中国发动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为了教训印度怂恿和庇护“藏独”的行径以及震慑达赖集团。过去中国学界在这一点上的北京专治男性白癜风的医院皮肤白癜风诊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