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m.39.net/pf/a_7232741.html
今生你能发大财吗?
赚钱发大财,是个很容易就被人们想到的话题。
今日谈谈发财要诀。
年的夏天,跟几位在北京的拳友一起打拳,他们是武当一期,武当二期和广州一期的学员。
练了一上午拳之后,就找了个地方吃饭。
王鹏和艾飞和我当时都在学修帕奥禅法,边吃边聊中说到讲到有位学帕奥禅法的中国贤友能入灭尽定,几个人在半信半疑之间,还是感觉到此事很神奇。
这个灭尽定可不是什么一般人能入的定,只有拥有三果阿那含以上的果位的修行者才能入灭尽定。
讲到灭尽定,我们想到并聊起了在佛陀时代发生的一个奇事。一个有关穷人发大财的奇事。
在佛陀时代,一个很穷的名叫富楼那的人,他们夫妇把家里仅有的饭菜供养了碰巧出灭尽定的舍利弗。因为此项功德,富楼那一家很快就发了大财。
不是现世报,而是当时报。
佛教认为布施会带来财富,尤其是能布施到一位阿罗汉,那是会带来很大的果报。
我参加德师在泰国的禅修营时,有位高僧也来向德师学习。这位高僧很喜欢跟我讲话,当然都是跟实修有关的话。
有一次,他问我,邓,如果你遇到一位阿罗汉你会做什么?
我不加思考的立马回答:我要供养他。
这位高僧笑了,说,难怪没有人敢说自己是阿罗汉,因为大家都要供养,因为大家都知道供养阿罗汉的果报非常大。
我很喜欢金庸这个人,因为他的武侠小说很令人着迷。
后来学了上座部佛教知识后,又留意到,金庸是极少数的真的懂一些佛教教理的人。
金庸的佛学造诣是很深的,下了大功夫。
一开始,金庸也是学大乘经典。
后来弃大乘专门研究北传的阿含经。
之后,飞去伦敦专门来学习巴利语系的上座部佛教经典。
看这经历,就知道金庸的福报相当深厚。
金庸已逝。
如果轮回中的他下世若能为人,一定更聪明,能写出更好的东西。
我知道《四十二章经》,是因为金庸。
其实在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里,金庸就引用到了《四十二章经》。
而到了写金庸本人最喜欢的那部《鹿鼎记》时,更是反复提到《四十二章经》。
《鹿鼎记》这部小说写得太好玩了,几乎每位读者都很喜欢。没看过此书的读者建议读一下。
在《四十二章经》中的第十一章-施饭转胜-中,给出了一些布施的技术数据。
经文如下: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翻译成现代文字,是说:
我们布施一百个品行不好的人,其功德不如布施一个品德好的人。
布施一千个好人,不如布施一个持五戒者。
布施一万个持五戒者。不如等量的布施一个初果须陀洹。
布施百万个初果须陀洹,不如布施一个二果斯陀含。
布施千万个二果斯陀含,不如布施一个三果阿那含。
布施一亿个三果阿那含,不如布施一个四果阿罗汉。
布施十亿个阿罗汉的功德,不如布施一个独觉辟支佛。
布施百亿辟支佛,不如布施一个能被称为世尊的佛陀。
最好的布施,是布施中要有清净的的心,不贪功德的心。其实一般习惯于布施的人,在布施的过程中,会感到很欢喜,根本不会考虑这些布施会带来功德。
比如我在年,也就是跟上面几个人一起练拳吃饭后不久的一段时间里。在广州某中心遇见了路过来访的智严法师。虽然中心可以安排法师的早餐,但我提出我愿意供养智严法师。我买了一些感觉智严法师喜欢吃的食物供养法师。供养时也没有考虑这样做会有什么功德,只是在供养法师的时候,感到很高兴。这就是清净的心。
懂得布施和养成布施的习惯对在轮回中的人们有很大和长远的利益,布施也不一定要花很多很多钱,比如去年底我参加有人组织的一次布施,好像是75元。
一个人在过去世没有布施的经历是发不了财的。
比如像比尔盖子这类人,练大学都没有(办法)读完,却能当上世界首富,能给出的一个原因就是过去世有过大布施。
马老弟也是如此,人长得丑,学习也不好,考个大学都那么难,最后却能发财,唯一能解释通的就是过去世有过大布施。
能否解释一下有些发了大财的人却守不住财,比如最近常说的眼看他起了高楼,又眼看他的楼塌了。有人解释说,这是你用非法得来的钱所作布施的结果。
我本人是发不了大财的,因为我对发大财也不感兴趣,我只是不喜欢挨冻受饿。
再来说金庸《鹿鼎记》中的《四十二章经》,小说中讲,有八部不同颜色的《四十二章经》,找到后要凑在一起,能在里面拼出宝藏图,就可以发大财了。
其实《四十二章经》,也似乎是整个阿含经的一个缩写,虽不长,但方方面面,讲出了佛教的精华。
研究佛教和练太极拳是我最重要的两个爱好。
它们是不同的,不用混在一起。
它们相同的地方就是都会给人带来好处。
感谢读完,一个月没发文章没写文。粉丝数不掉反增,看来我应该多发点文章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