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普洱市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澜沧县总面积平方公里,为云南省县级面积第二大县,国境线长80.公里。澜沧县先后获得“全国先进文化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居住着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傣族、布朗族等20多种少数民族。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全世界三分之一、全中国二分之一的拉祜族人口聚集在这里。澜沧物产丰富,境内土地、森林、矿产、水电等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素有“拉祜山乡,边疆宝地”的美称。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下辖3个镇、17个乡(7个民族乡),3个镇(勐朗镇、上允镇、糯扎渡镇),17个乡(谦六彝族乡、东河乡、大山乡、南岭乡、酒井哈尼族乡、惠民哈尼族乡、东回乡、拉巴乡、竹塘乡、富邦乡、安康佤族乡、文东佤族乡、富东乡、雪林佤族乡、木戛乡、发展河哈尼族乡、糯福乡)。
作为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普洱茶的故乡,境内有野生茶树11.8万亩,有全球迄今发现最古老的树龄达多年的过渡型大茶树—邦崴千年古茶树,有目前世界上发现栽培型古茶树数量最多、面积最大、茶树个体年龄相对较长、保存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林,有确切文献和实物资料证明其在全球规模较大的茶园中历史最悠久—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整个县域古茶香满溢、文化醇又厚。
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保护试点,年11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年5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加大民族文化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
澜沧景迈机场的通航运营,对推动普洱市澜沧、孟连、西盟“边三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民族团结、扶贫攻坚、完善当地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澜沧是《芦笙恋歌》唱响的地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和“芦笙舞”,有阿朋阿龙尼(葫芦节)、山康茶祖节等节庆活动,南岭勐炳野阔拉祜、酒井老达保快乐拉祜、翁基、糯岗古村落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长期以来,其历史、文化、人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荣获首届“中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和“中国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最佳目的地”。以“品景迈古茶、唱快乐拉祜、游高峡平湖、住澜沧民宿”为卖点,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旅游。
少数民族乡(7个)
谦六彝族乡
安康佤族乡
文东佤族乡
雪林佤族乡
酒井哈尼族乡
惠民哈尼族乡
发展河哈尼族乡
谦六彝族乡
谦六乡是澜沧县唯一的彝族乡,彝族人民热情好客,每年春节期间都有拜年习俗,每十年一次向澜沧全县各族人民拜年,盛装跳舞,吹响长号,盛况空前。彝族也是崇尚火的民族,除了春节之外,彝族传统节日还有火把节,他们用撒火把来驱散一切邪恶的东西,再点上篝火跳传统歌舞。
谦六彝族乡是以陶瓷、酿酒为特色产业。谦六乡陶瓷响誉全县,甚至出口国外。主要产品有茶罐、坛子、酒罐、土碗、土锅等。酿酒是谦六乡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味道香醇,是热情好客的彝族人民待客的上等佳品。
安康佤族乡
年3月30日,澜沧县安康乡举办首届千年古茶采摘仪式。采摘仪式上,在安康乡广大佤族同胞中有威望的头人进行了祭祀活动。先祭山神,接着围着古茶树祭拜茶神。神秘的祭拜仪式,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感受到了佤族茶文化的魅力。
随后,老人们和客人还用竹筒接引山泉,围着古茶树浇灌,这个仪式是向茶神献水,期盼古茶生机勃勃,滋润后人。在悠扬的佤族乐曲声中,采茶妹和采茶哥攀上高高的架子,采摘古茶的第一抹新绿,很多客人也兴致勃勃地加入了采茶行列。此次共采摘鲜叶13.8公斤,随后拿出7公斤鲜叶进行现场竞卖。7公斤刚从千年古茶树上采摘下来的今年第一抹新绿,以9.8万元的价格,被澜沧古茶有限公司拍走。
以本次采茶仪式为契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安康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民族旅游等特色产业,重点打造安康古茶和生态茶品牌,提升品质和名气,结合农村电商平台和“互联网+”推进,全面带动甘蔗、核桃、养蜂等产业提质增效,壮大特色产业链条。
澜沧县安康乡现有5个茶叶初制作坊,2个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安康乡现有茶叶面积亩,采摘面积亩,有千年古树茶、百年古树茶、百年野生茶、生态茶等上乘普洱茶。安康茶树在海拔一千七百米到两千米的绝佳环境中生长,森林植被保护得好,造就了自然生态茶。安康在茶文化的挖掘普及,佤山茶道、佛教茶道等茶道文化的创意包装及茶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开发及延伸上具有巨大的空间。
文东佤族乡
澜沧县文东佤族乡是普洱著名的古茶山所在地。全乡有茶园近万亩,目前乡里有四个初具规模的茶厂和13个专业合作社,开发前景很好。
在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以及《普洱》杂志社等挂钩单位的支持下,做了大量的提高茶叶品质的工作,斗茶比赛就是其中一项。虽然是一个边疆小乡的比赛,但规格并不低,“斗”的程序也很规范。来自云南茶文化研究院的国家一级评茶员朱澄和他的团队亲自来到文东主持斗茶。5月12日这天,参赛的七支队伍在文东进行了七轮角逐,最后才评出了一、二、三等奖。
虽然叫斗茶,但现场却充满节日般的快乐。评出结果后专家还为选手讲述获奖或者没有获奖的原因,给当地的茶农上了一堂质量课。这次的一等奖被该乡的山上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
文东乡举办这样的活动,今年已经是第二届了。这次活动得到了文东福有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当天夜里,为庆祝活动的圆满完成,来宾、茶农和附近的佤族同胞,在福有合作社的厂区跳起了欢乐的舞蹈。
雪林佤族乡
雪林佤族乡地处澜沧县西北部,位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交界处,距县城公里,下辖7个村(其中3个边境村)国境线长达23.72公里,是澜沧脱贫攻坚重点乡镇之一。
雪林乡党委政府引进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农业项目,进一步壮大茶叶产业经济,引导茶农继续加大生态茶园改造力度,乡党委政府从市县两级引进师资力量对村民进行种养殖方面的技术培训,全乡亩茶地一律不施用农药化肥,大力提倡茶地套种杨梅、桃子、李子、多依等果木,提倡林下种养殖,鼓励茶农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提质增效、促进茶农增收。
酒井哈尼族乡
酒井哈尼族乡位于县境东部,东连谦迈乡和发展河乡,南接惠民乡,西与东回乡、糯福乡接壤,北与东朗乡毗邻,总面积平方公里。乡政府驻酒房,海拨米,距县城34公里。岩因村东佛有褐煤资源,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稻谷、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和茶叶、甘蔗、咖啡等经济作物的生长。
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6.3%,是澜沧四大有林之一。,全乡有林地面积为亩,酒井乡以种植甘蔗和茶叶为主,现全乡已种植甘蔗亩,茶叶亩,销售甘蔗和茶叶的收入已占全乡农民经济总收入的80%左右。
酒井哈尼族乡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特别是老达保村民小组群众擅长吉它弹唱、芦笙舞,我乡以此为契机,打造了老达保雅厄艺术团“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和“达保兄弟”的拉祜文化品牌,为弘扬拉祜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即将开通的“边三县”哈尼族、拉祜族风情旅游专线的旅游机遇,老达保村民小组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一定潜力,开发民族服饰,以文化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惠民哈尼族乡
惠民哈尼族乡位于澜沧县东南部,国道线纵贯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故有澜沧“南大门”之美称。东与发展河乡接壤,南与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满乡毗邻,西连糯福乡,北与酒井乡交界.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惠民乡有茶园面积亩,一是推进行业整合,取缔无证生产、经营和加工条件差、管理粗放,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部分初制所,不断扭转茶叶初制所泛滥、无序竞争、抢夺原料的局面,进一步规范市场。二是处理好景迈芒景古茶园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维护古茶品牌,充分显示古茶园的品牌效应,带动全乡茶产业的发展。开通了澜沧至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的集生态旅游、茶文化、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旅游专线。
发展河哈尼族乡
蚕桑产业以其短、平、快的增收优势得到了发展河乡群众的认可,也得到了中国中丝集团的支持和参与,在县乡农科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发展蚕桑产业脱贫致富,蚕桑产业“钱”景大好。
澜沧县发展河乡陆续完成了今年秋季蚕茧的收购,在发展河村和营盘村的蚕茧收购点,养殖户们喜悦的忙活着这一季的收获,助推脱贫攻坚,推进蚕桑产业更是精准施策,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有力措施。
非遗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代表性传承人:李扎戈、李扎倮
拉祜族民间舞蹈《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李增保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澜沧县的布朗族山康茶祖节
拉祜族迁徙史诗《根古》
澜沧县南段拉祜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拉祜族竹编工艺
拉祜族服饰工艺
哈尼族服饰
拉祜族胡芦节
拉祜族芦笙制作工艺
拉祜族摆舞
酒井乡老达保村拉祜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
《牡帕密帕》代表性传承人,李扎莫是澜沧县木戛乡南六村
《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
澜沧县富邦乡半山村发展二队张扎努、罗六保
《摆舞》代表性传承人
李娜列是澜沧县糯福乡坝卡乃村大寨
李娜克是澜沧县糯福乡糯福村大寨
《芦笙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李扎体是澜沧县木嘎乡南六村南嘎河
《服饰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蒋石妹是澜沧县勐朗镇勐滨村八公里
《竹编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李扎而是澜沧县富邦乡赛罕村米哈谷
《制陶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咩叶章是澜沧县上允镇下允河边寨
《风俗礼仪》代表性传承人
康朗炳是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
陶石保是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二队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谷芽糖制作工艺
惠民乡芒景村布朗族种植茶叶由来
惠民乡哈尼族阿卡人民间歌曲“摇篮曲“
民间音乐芦笙曲《背谷子调》
拉祜族嘎麦科(多声部合唱仪式歌)
糯福乡南段村拉祜族木雕(佛达门、寨桩、神鼓)
糯福乡南段村拉祜族(拉祜西系传统居住习俗
澜沧县雪林乡左都村佤族杆栏式掌楼房
拉祜族曲艺《牡帕密帕》
上允镇下允办事处河边寨傣族土锅制作工艺
上允镇上允镇芒角村芒京、芒那傣族崩人民间造纸工艺
哈尼族阿卡人服饰工艺
东朗乡勐滨村松山林拉祜包编织工艺
上允镇下允办事处河边寨傣族土锅制作工艺之乡
上允镇上允镇芒角村芒京芒那傣族崩人民间造纸工艺之乡
哈尼族阿卡人服饰工艺之乡
东朗乡勐滨村松山林拉祜包编织工艺之乡
木戛乡南六村南嘎河拉祜族葫芦笙工艺之乡
糯福乡南段村拉祜族社会习俗(卡些制度)
糯福乡南段村拉祜族(拉祜西)传统婚俗
雪林乡左都村左都大寨佤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惠民乡芒景村布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糯扎渡乡扁担山村哈尼族阿卡人歌舞之乡
富邦乡佧朗村拉祜族芦笙舞之乡
谦迈乡竜山村河边寨小三弦歌舞之乡
东朗乡勐滨村松山林拉祜族摆舞之乡
富邦乡赛罕村拉祜族手工艺品竹编之乡
南岭乡芒付村竹棚寨犁头制作之乡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石扎丕是新城乡芒卡河拉祜族唢呐代表性传艺人
康朗丙是惠民乡芒景村风俗礼仪代表性传艺人
龚里光是拉祜族乐器哩噜吹奏代表性艺人
杨德华是竹塘乡募乃村学堂大寨民族民间音乐代表性艺人
陈应开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音乐代表性艺人
唐晓老是富邦乡邦奈村良子寨七组民族民间音乐代表性艺人
阮学成是新城乡新城傣族族雕刻、绘画代表性艺人
郭理大是南岭乡芒弄村下寨,是《牡帕密帕》代表性传承人
张扎而是富邦乡佧朗村七组,是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
张老三是富邦乡卡朗村六组,是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
李扎袜是木戛乡勐糯村勐糯大寨三组人,是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
李石开是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寨,是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
董七妹是东回乡阿永村二组农民,是摆舞代表性传承人
张娜嘿是勐朗镇勐滨村松山林村民小组。是摆舞代表性传承人
李娜多是糯福乡坝卡乃村一组人,是摆舞代表性传承人
李娜戈是糯福乡坝卡乃村坝卡乃大寨,是摆舞代表性传承人
张娜英是东回乡阿永村4组,是摆舞代表性传承人
张东妹是东回乡班利村三组,是摆舞代表性传承人
李娜倮是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寨,是摆舞代表性传承人
李扎思是木戛乡南六村南嘎河自然村人,是芦笙制作工艺传承人
李胡妹是南岭乡勐丙村上寨,是拉祜族服饰艺人
张四妹是南岭乡勐丙村龙谭一组,是本区域内制作服饰能手
陈娜妹是东回乡班利村,是拉祜族服饰艺人
李乔正是大山乡大山村外邦角寨,是当地竹编制作能手
李扎六是竹塘乡募乃村老平掌寨,是《牡帕密帕》代表性传承人
陶扎戈是东回乡邦利村农民,是能演唱《牡帕密帕》代表性传承人
李张妹是糯福乡糯福村联办厂,是摆舞代表性传承人
李娜糯是糯福乡南段村龙竹棚寨人,是摆舞代表性传承人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拜年习俗
扎娜惬阁
拉祜风情园
拉祜文化广场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大俄约是澜沧县惠民镇芒景村上寨村民小组,是布朗族舞蹈传承人
科生是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上寨民小组,是布朗族舞蹈传承人
李娜努是澜沧县南岭乡勐丙村龙谭一组,是拉祜族制作服饰能手。
刘娜发是澜沧县南岭乡勐丙村龙谭三组,是当地服饰制作能手。
刘进妹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芒弄村学校小组村民,是当地服饰制作能手。
刘平是澜沧县大山乡大山村大寨一组农民,是当地竹编制作能手。
李加福是澜沧县糯扎渡镇雅口村火光社小组,是当地有名的拉祜族中草药医生
李扎约是澜沧县竹塘乡大塘子村扎戈黑村民小组,是当地有名的拉祜族中草药医生
张块是澜沧县糯扎渡镇窑房村黑山民小组,是吹、拉、弹、唱的“山歌王”
张飞是澜沧县糯扎渡镇勐矿村龙潭移民小组人,是吹、拉、弹、唱的“山歌王
张大十,是澜沧县年度《拉祜族芦笙舞》传承“优秀艺人”,年优秀传承人。
拉祜西摆舞
拉祜西,拉祜族的一支,意为“黄拉祜”,国内主要居住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中缅边境一带。拉祜西摆舞是拉祜西人在重大节庆时才会跳的舞蹈,较拉祜纳摆舞而言,步法的变化更加突出,尤显灵动活泼。
民族节日
扩塔(春节),拜年习俗活动,大年初三,两个乡镇自发组织拜年习俗活动。葫芦节(阿朋阿龙尼)每年4月8—10日为拉祜族葫芦节。阿朋阿龙尼”(葫芦节)和扩塔(春节)是拉祜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届时拉祜山乡的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笙歌悠扬,摆舞翩跹,通宵达旦。山康节:每月4月14—17日在芒景村茶祖庙举行,景迈山上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都会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祭拜茶祖,呼唤茶魂。多依节:为每年公历12月第一个星期六在糯扎渡举办。
“扩塔节”(春节)
“扩塔节”是拉祜族一年一度旧岁与新岁的交接盛典,是拉祜族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扩塔节”又称“拉祜年”,“扩”意为“年、岁”,“扩塔节”拉祜语又称“扩章-哈章”、“扩过-哈过”、“扩尼-哈尼”。
“扩塔节”时间在春季正月桃花李花盛开时,在松树抽新芽时。拉祜族看到桃花李花开了,松树抽新芽便知道“扩塔节”到来,就知道了生产劳动的节令。因此,人们传统观念意识中李花桃花象征着“扩塔节”“年花”、松树象征着“年树”,是拉祜族通过自身的知识体系认识自然规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象征。
拉祜人知道过了“扩塔节”就是生产节令。澜沧拉祜西民谚:“过了‘扩塔节’,生产忙碌的拉祜人已分不出人还是树桩。”以此形容“扩塔节”后山地里勤劳的拉祜人民生产忙碌的景象。例如正月30,赛罕村拉祜族忌生产劳动一天,预示“扩塔”节结束,开始新年的生产劳动。
大年初三拜年
在大年初三这天,来自南岭乡、糯扎渡镇和上允镇拜年团的各族干部群众带着年礼一路载歌载舞来到位于县城中央的拉祜广场参加春节拜年联欢活动,用少数民族特有的歌舞和风俗为新的一年祈福。这不仅是一个庄重的年俗活动,更是澜沧县各族群众团圆欢聚的盛会,也是澜沧县各族群众“感党恩、颂党恩”的具体体现,亦是澜沧人心中那抹不掉的乡愁。
今年春节进城拜年的是南岭乡、糯扎渡镇拜年团及上允镇部分干部群众。他们身着绚丽的民族盛装,怀揣着激动和感恩的心情,随着游行队伍徐徐前进。男人们吹着芦笙、吹着唢呐,敲着锣鼓,妇女们跳着舞唱着民歌一路走来。在活动现场,热闹是个永恒的主题。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穿着节日盛装的各族群众中嬉戏穿梭开心,这样其乐融融,和谐同乐的景象,会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情不自禁的加入其中,纵情的进入到欢乐的海洋。 在这里,你不但能够看到一幅幅热闹的“拜年”仪式图景,更能感受到拉祜山乡各族群众的热情好客。而对于澜沧人来说,只有参与到每年初三的拜年活动才能算是正真意义上的“过年”。
大家一起牵起手走到葫芦广场上围成大小不一的圈,并随着芦笙、唢呐、象脚鼓和三弦等器乐载歌载舞。随着围观的群众加入进来,葫芦广场就变成了歌的世界、舞的海洋。
在歌舞联欢活动后,拜年队伍浩浩荡荡的从葫芦广场边走边舞、敲锣打鼓地来到县政府大楼前,以各自民族特有的方式向县委、政府表达敬谢。县四班子领导则向拜年团回赠科技书籍、谷种、白糖、肥料等礼品,并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家和万事兴,农业农村继续保持稳健较快发展,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生机盎然、蓬勃发展。
“拜年”作为澜沧各族群众重要的节日活动,“拜年”成了民族团结、感党恩颂党情、国家认同的现实表达,在这样和谐欢乐的氛围和特定开放的文化空间里,积极传递了一种“一心一意跟党走”、“民族团结”的信号。它由单一的拉祜族的拜年,发展到多民族的拜年。既体现了多民族的团结,又展现了多民族的风彩,正逐渐成为澜沧重要的别具民族特色的一项盛事。拜年活动一般从初三的中午开始到初四的早晨结束,通宵达旦,整个县城都沉醉在一片节庆的欢乐之中。
赕火节
傣族是水的民族,傣崩人却是水火兼容的族群。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傣崩人以火为伴,与火结下了深厚情结。每年傣历三月十五,居住在澜沧县上允镇芒京、芒那的傣崩人都要举行“赕火”祈福仪式,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生活在澜沧县上允镇芒京村的傣崩人,每年的赕火节是展示民族厚重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的最佳时机。年2月9日,芒京、芒那的傣崩村民们正在忙着搭建神塔,为晚上的赕火仪式做准备。据村民介绍,赕火节的筹备活动,通常从每年春播前夕就会开始。
每个傣崩人都要提前上山采拾搭建神塔用的盐酸果树枝,所收集到的每一根盐酸果树枝都要求光滑笔直、健壮粗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崩族人的心地正直和对来年的健康祈盼。去皮后的干枝条将会在赕火节这天由男性长者统一绑扎搭建成三四米高的塔,塔的最上层则会放置女人们用鲜花彩带装饰的三角形美丽尖顶,还有编制的风车、斑鸠等装饰物。
傣崩妇女会精心筹备节日的美食,从山林野菜到家畜家禽,都会被做成一道道傣崩美味,游客与全寨的人会聚集在一起吃一顿特色的“团圆饭”。
吃过晚饭,天色渐暗,赕火节激动人心的时刻随之到来。勇敢的男人们点燃了10多米外的早已绑在绳子上的“高升”,这些火药桶呼啸着冲向早已搭好的佛塔。此刻,人声鼎沸、群情飞扬,欢呼声、祈福声,声声都是心灵碰撞发出的响声,象脚鼓舞、孔雀婀娜,一个个舞蹈都是热情之花的绽放,每一声喝采都是发自内心的呼喊,声与声连成了一片,心与心连成了一片。
哈尼族美女节
3月7日,澜沧县勐朗镇罗八村举办首届“阿巴巴洛”节,寓意为“哈尼族美女节”,旨在赞美哈尼族女性勤劳、善良、美丽,同时表示对女性同胞的敬重和对女性权利的认可。
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哈尼族民族服饰、生活生产工具展示、品尝阿卡农家美食、文艺晚会、喝啤酒比赛以及篝火晚会。
活动期间,吸引了数千人前来参加,为宣传推介展示哈尼文化及推动澜沧文旅产业发展加油助力。
阿朋阿龙尼(葫芦节)
年4月7日至10日,云南澜沧县迎来一年一度的阿朋阿龙尼(葫芦节),这是澜沧最隆重的节日,也成为当地对外展示拉祜文化和澜沧独特魅力的窗口。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一个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把葫芦作为标志,象征拉祜族从葫芦中走出,向太阳奔去的精神追求和吉祥幸福的美好心愿。经久不衰的《芦笙恋歌》就是从这里唱响的。
葫芦栽种的季节(公历四月八至十日),每年这几天,拉祜族群众就会穿上灿烂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带着自酿的美酒与糯米做的粑粑,杀猪宰鸡,集中在每个村子的广场上,开始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
今年的“中国梦·澜沧恋·葫芦情”舂粑粑民俗活动展演中,来自全县8个世居少数民族群众展示传统的舂粑粑技艺,让宾朋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欣赏传统的民风民俗。葫芦节期间,澜沧、孟连、西盟三县拉祜族各村寨都要举行歌舞狂欢,还会在歌舞场地中央放置一对葫芦,象征拉祜族的祖先,人们身着盛装跳芦笙舞,表示对祖先的恭敬。
阿朋阿龙葫芦节期间,来自澜沧县20个乡镇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部分传承人齐聚在拉祜广场,为广大市民和游客们展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
色彩艳丽、做工细腻的民族服饰,色香味俱全的民族饮食,声音淳朴、旋律丰富的民族音乐,做工精美、造型独特的民族工艺品和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传承人,吸引了广大市民和众多游客驻足观看,有人还在现场跟着学随着唱,甚至掏钱把这些物品带回家。
在有些乡镇的展示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们还现场进行了竹编工艺和芦笙制作过程的演示,手绘葫芦大赛,走进彩绘好的葫芦,安顺福禄之意扑面而来,这也是澜沧人对于所有参加葫芦节人的美好祝愿。这些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了澜沧葫芦节,使这届葫芦节更加多元化,也让外地游客更加充分看到了澜沧20个乡镇的独特魅力,色彩斑斓的葫芦节,让人流连忘返。
山康节
年4月17日,澜沧县芒景村岩冷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布朗族群众迎来了一年一度颇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山康节。
在过山康茶祖节时,全村的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前往古茶山祭拜茶魂。祭拜茶魂的地方位于古茶山的深处,一片广袤的原始森林,高大的古木遮天蔽日,古树下是成片成林的古茶树。
在原始森林高大的树木下,人们用竹子搭着一个供台,供台上插着各种祭祀用的纸花。供台也叫茶魂台,人们把所有的供品都摆放到上面,大佛爷和寨子里最有威望的老人站在供台的中央。
人们在供台前跪下,点燃手中的蜂蜡,双手合十,在大佛爷的诵经声中,人们三呼茶魂,声震山野,对赋予他们生存和希望的古老茶山顶礼膜拜。
祭奠活动结束后,人们跳起了欢乐的象脚鼓舞。在那节奏鲜明的鼓声和绵长深厚的锣声中,古老的茶山苏醒了过来,布朗族姑娘、小伙们翩翩起舞,整个古茶山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第三届多依节
年12月3日是一年一度的澜沧糯扎渡多依节。村民们从十里八乡的赶到糯扎渡欢度多依节,除进行削多依、舂多依、吃多依比赛,还进行了陀螺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在澜沧县宣传部和县文化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糯扎渡多依果协会主办了第三届多依节,并得到了哈尔滨啤酒赞助支持。看看酸爽的多依,忍不住流口水啦。
特产和美食
普洱茶
澜沧县是云南普洱茶最著名的产地,境内的景迈山、邦崴山都曾是清代著名的六大茶山,至今仍保留着规模巨大的古茶园。千百年来,茶一直都是当地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和主要经济来源。传统手工制作普洱生茶的工序复杂而严格:采茶、萎凋、杀青、揉捻、晒干、筛选分级、紧压成型、包装、储存。年后发明的熟普制作工艺还多出了渥堆发酵、干燥、拼配等工序,滇红和晒红的工艺就更严格了。每道工序都关乎古茶的品质。
“拉祜九野”
拉祜九野其实就是拉祜人生活的百科全书,涵盖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满山跑的野猪、林中跳的野鸡、簇拥抱的野笋,石缝冒的野菜,蜂神造的野蜜,深林藏的野菌,枝头闹的野果,山中宝的野药便是“拉祜九野”,同时也是拉祜人的“九宝”。“拉祜九野”,让我们又更进一步认识了拉祜族的饮食文化,也让像“拉祜九野”一样制作少数民族饮食的态度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多依、芒果、木瓜,当地人民的三大酸品;药草、石斛、萝卜、萝卜花、原生态蜂蜜和干木耳,立即脑补出一锅好汤。蜂蜜是一桶一桶带着蜂饼卖的,现刮现卖的橄榄树皮直接回去拌凉菜。
栘依果
多依盛产于澜沧县,其中澜沧县糯扎渡镇的最好吃,气候是那个地方多依最好吃的主要原因。再加上人们对它各式各样的加工手法,使得糯扎渡镇的多依远近闻名。
经常往返思澜公路的人并不陌生,在澜沧县糯扎渡镇段的销售土特产的简易棚子里,似乎一年四季人气都很旺,而那里最具特色的商品当属栘依果,新鲜栘依、泡栘依、舂栘依、凉拌栘依、栘依果脯等琳琅满目。
富邦腊肉
富邦腊肉是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富邦乡的特产。富邦乡腊肉色泽鲜红、味美可口、色、香、味俱全,在乡内一年四季均可保存享用,远近闻名。富邦乡位于澜沧县西北部,国道线在乡境内经过,距县城64公里,交通便利。由于富邦乡生态香腊肉产自高海拔地区,有“天然冰箱”保鲜,源料又比较生态,成品腊肉色泽鲜红、味美可口、色、香、味俱全,在乡内一年四季均可保存享用,远近闻名。其品种有腊腿、腊肉、腊肚、腊脚、香肠、小干肠等。
澜沧江江鱼
澜沧江江鱼的种类主要是面瓜鱼、细鲢鱼、叶子鱼、棒头鱼、鲤鱼、银鱼。由于江鱼自然生态,味甜肉嫩,口感非常好,深受人们喜爱,销路很好。
除新鲜的鱼好销外,把江鱼做成鱼干巴,也是增收的一大亮点。江鱼干巴市场上80至90元一斤,香甜清脆,自然生态,深受消费者欢迎。
火烧干巴
火烧干巴又是一道您来澜沧旅游不能错过的美食,也是最能体现拉祜族特点的美食。火烧干巴精选上等牛肉,采用火炭烧烤“并窝”的方法烤制而成,当牛肉烤至褐红油润,用木锤轻轻敲打成丝状,食之,喷香可口,其奇妙滋味是不可多得的牛肉佳品。
葫芦宴
葫芦宴是一道集合了澜沧县境内各地拉祜族美食的宴席,也是对拉祜族传统菜肴的统称,通过葫芦宴,您既能吃到美味可口的拉祜族传统美食、美酒,还能体验到拉祜人的热情好客,更能体验到拉祜族对葫芦的热爱!
拉祜哦扎阁推出的以葫芦为主要食材,配以当地的土鸡、野菜等烹制而成的葫芦宴,极具拉祜族饮食特色,价格也不算贵,只是要吃到这样一道葫芦宴席,您还得提前预定,过年期间正常营业!
拉祜山寨是一家经营拉祜族传统风味为主的餐馆,位于思澜路沿线,原边检站旁。他家推出的葫芦宴席是以品尝当地拉祜菜为主,并融入了澜沧各少数民族饮食精华的宴席,您不但可以品尝拉祜鸡、原生态腊肉、各种时蔬野菜,还能感受浓厚的拉祜文化。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酒井乡老达保村
惠民乡芒景村翁基寨
糯福乡阿里村委会老迈村
惠民镇景迈村委会笼蚌村
竹塘乡东主村委会老缅村
中国传统村落
南岭乡勐炳村龙塘老寨村
糯福乡阿里村委会老迈寨村
上允镇上允村老街组
惠民镇景迈村糯干组
惠民镇芒景村
惠民镇芒景村翁基组
酒井哈尼族乡勐根村老达保组
全国生态文化村
澜沧县惠民镇芒景村
澜沧县惠民镇景迈村
景迈山万亩古茶园
景迈山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在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惠民乡,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缅甸,是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景迈山以普洱茶盛名,景迈山保留有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人工种植的万亩古茶园。
景迈的普洱茶以兰香出名,杯底留香;久藏之后,香气依旧。景迈山植被茂密,山峦叠翠;冬天的云海气势磅礴、恢弘。景迈山原名景迈芒景山,后简化为景迈山。
景迈山共有两个大寨,景迈大寨和芒景大寨;景迈大寨还包括帮改、笼蚌、南座、勐本、芒埂、糯干;芒景大寨还包括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翁哇、翁基、那耐。
其中翁基寨是布朗族,糯干寨是傣族;这两个寨子是景迈山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寨。干栏式的木楼散落在山间,古茶树与森林共生,采茶姑娘在茶园中忙碌,不是桃源胜似桃源。
景迈村糯干组
普洱景迈村糯干古村寨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傣族聚居的山寨,古寨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傣族文化和原始古村落原貌,山地傣族民居独具特色,傣族传统风俗浓郁,是体验和感受山地傣族原生态文化及风情风貌的理想之地。古寨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1.8万个以上,村民健康长寿,有“长寿村”之称,是以发展长寿文化、水文化旅游为主的旅游观光型村寨。
芒景村
普洱芒景村系“千年万亩古茶园”的座落地之一,境内最高海拔米,平均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8—20℃。辖区内有帕哎冷山、帕哎冷寺、蜂王树、公主坟等景点景观。布朗族是一个非常温和的民族,他们所有人说话都柔声细语,打架斗殴的事情鲜有发生;所有的人都非常热情,见一次面就会热情地邀请你去他们家里玩,泡上一杯香浓的普洱茶,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
芒景村翁基组
普洱翁基村自然风景秀丽、是世界唯一的“千年万亩古茶园”座落的地方,布朗族民居建筑特色突出,原始传统文化保留和传承较为完整,是布朗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的村寨。翁基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表现力极为丰富。
至今全自然寨都讲布朗语言,穿着布朗族服饰、跳布朗族舞蹈。聚“古老的村庄规划、古民居、古老的民族、古柏树、古茶”五古为一体的布朗族村寨。
翁基古村落是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休闲、度假、体验布朗族生活的乐园,村寨坐落在芒景村古茶园内,距惠民旅游小镇28公里,村寨依坡就势而建,古寺屋面陡峭,是小乘佛教传导布经的场所,历史悠久。
行走在村寨小巷间,空气中弥漫着茶香,随意走进一户茶农家坐下,几泡茶下去,入口中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心也在茶香中渐渐沉淀,车马劳顿也瞬间消失殆尽。
上允村老街组
上允系傣语名称,原名“勐允勒”,“勐”意为地方、坝子,允为城,“勒”是上,意为上城,故名上允。上允镇地处澜沧县西北部,距县城92公里,是澜沧县北部乡镇的中心城镇、经济文化区域中心和全省乡镇一级规模比较大的物资交流集散地。
普洱古村落上允村老街组位于镇政府西北方向,与镇政府隔河相望,远远望去,老街映衬在绿树环抱中,寺庙、古树、房舍、鹭鸶,不同色调组合成的山村宛如一幅绝妙的水彩画。
以傣族为主的上允村老街是古朴的、散发着历史的气息,多数民居保持原有的特征,家家户户房顶上都装饰有孔雀的标志,一直集中连片形成坐落有致的傣族风景线,象征性的保持具傣族特色的传统建筑工艺。
走进老街,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这里没有喧闹拥挤的人群、没有急促赶路的脚步,只有一份自在、平和、宁静和老派。
勐根村老达保组
酒井哈尼族乡勐根村老达保组是拉祜原生态乡村音乐唱响的地方,这里自然风景秀丽、拉祜族特色民居建筑突出,是拉祜族原始文化保留和传承较为完整,拉祜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的村寨。
老达保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牡帕密帕》的传承基地之一,房屋仍然保留拉祜族传统杆栏式建筑风格,群众历来能歌善舞,擅长吉它弹唱、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合声演唱,常年开展拉祜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演出活动,多次参加央视、国家大剧院及全国性大型演出。
老达保村民小组就是一个典型的拉祜族村寨,是唱响《快乐拉祜》和让人《实在舍不得》的地方,以原生态歌舞和多声部无伴奏合唱闻名遐迩,是拉祜族《芦笙舞》和《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
年8月获得“全国十佳魅力新农村”荣誉称号,年被评为“澜沧县十佳美丽乡村”,11月被评为“云南省农村文化产业先进典型”,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老达保组列入了年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老迈寨村
普洱糯福乡阿里村委会老迈寨村是糯福乡典型的一个边境拉祜族村寨。
勐炳村
“野阔拉祜”位于澜沧县城北南岭乡勐炳村境内,距县城70多公里,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的自然村。全村80%以上均为拉祜族,属于拉祜族中的拉祜纳支系,在语言、风俗、服饰等方面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拉祜纳的特点。
勐炳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保留了较好的原始森林,龙塘老寨、迷尼谷等寨子周围都可以看到茂盛的参天古树,寨子背后就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里又有野茶、野果、野菜、野蜂蜜、野生药材、野山菌、野猪、野鸡等生态资源,是拉祜人打猎、放牧、砍柴、采摘的乐园,尤其是龙塘老寨后面的山林,跟拉祜人的信仰、神话、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野阔拉祜”有个有趣的现象,当地村民习惯把猪和牛赶到山上去放养,让猪自己到山林里觅食,猪吃的是山里的野果、野菜等天然生态的食物,所以其肉质甘甜醇香,成为人人喜爱的“野阔袜撒”,即生态猪肉。
平田村大芒允组
普洱市澜沧县大山乡平田村大芒允组的拉祜族每到过节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吹起葫芦笙,跳起舞,边喝酒边助兴,围着篝火,伴着葫芦笙的旋律,富有节奏感的舞蹈可以持续跳至天明。
芦笙舞是拉祜族舞蹈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集体舞蹈,多在春节和中秋之时跳,先由村寨长老在广场上放有稻谷、玉米、甘蔗、果品、茶叶等物的篾桌旁向神祈祷,之后全寨人在吹芦笙者的带领下手拉手围成圆圈,随着曲子边唱边跳。
澜沧大山乡这位84岁的拉祜族老人是村里的长者,由于当天不是节庆日,拉祜族歌舞需取得神明的同意方可进行,这位老人在取得神明的同意后,坐在由跳芦笙舞的拉祜男女围成的圈子中央,口中默念拉祜史诗《牡帕密帕》中的诗句。小编虽与他语言不通,但能感受到他的友善。这个村的拉祜族男子几乎都会跳芦笙舞,欢乐的拉祜族女人与男人一同起舞。
富邦乡赛罕村
澜沧县文化馆组织工作人员到富邦乡赛罕村开展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祜族竹编”技艺培训活动,来自富邦、上允、糯扎渡等六个乡镇的41人参加培训,旨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扩宽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门路。
作为省级竹编工艺传承人的李扎而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习竹编编织,也在为打造出竹编品牌而努力着。竹编是第二批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它的工艺历史悠久,延续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作为一中文化载体,为拉祜族传统文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此次培训主要内容涉及削竹篾、编饭盒、编提篮、编簸箕、编凳子、编鱼萝等技艺,通过培训,为进一步促进澜沧县竹编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竹塘乡茨竹河村
竹塘乡地处云南省西南边陲,民族众多,境内有拉祜、哈尼族等十多种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其中拉祜族人口占总人口约80%,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体,多种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山区乡。
澜沧县竹塘乡茨竹河村是今年澜沧县脱贫出列的贫困村之一,竹塘乡为把“茨竹产业”打造成“主产业”年起,竹塘乡在茨竹河村组织实施了野生茨竹移植产业,合理利用茨竹河村现有资源及地理、气候优势,在该村进行大规模野生茨竹移植,打造高产、优质、生态的种植基地。
茨竹河村野生茨竹亩、人工移植面积达到亩,如能全部进行加工,预计竹笋干年产量可达公斤,这将助力老百姓脱贫致富促增收。为实现对茨竹笋的深加工,提升笋产品经济附加值,在省民宗委等上级有关单位的支持下,竹塘乡在茨竹河村茶厂旁投入资金70余万元建设了一座占地㎡茨竹鲜笋收购中转站,并成立茨竹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引进企业,在乡政府驻地募乃村建设一个占地16亩的茨竹加工厂,将收购的鲜笋进行加工后销往外地。
大山村
普洱澜沧县大山乡,地处澜沧县城东北部,东北与澜沧江为界,与景谷县半坡乡隔江相望,东南接壤谦六乡,西南与东河乡接壤,西与上允镇交界,西北与富东乡相连,海拔在至米之间,是典型的立体型气候,全乡总面积平方公里,距县城公里,是全县离县城最边远的一个乡。
“十三五”期间,大山乡按照“稳粮、兴畜、升茶、保蔗,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思路,结合农民增收、粮食稳产和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等战略部署,把优势明显、市场广阔的特色种养殖业等作为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做好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和区域布局,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大山乡全乡咖啡实有面积亩,其中95%以上集中种植在大山村、半坡村、芒海村、南德坝村和南美村。
在大山乡大山村募乃村民小组,这里一个成立于年的咖啡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介绍,这个合作社总共有4个寨子加入,共有咖啡地面积多亩,海拔约米,年产咖啡总量吨。除了种植咖啡,还种植桉树、板栗、茶叶等经济作物。
在大山乡邦海茶业公司基地,笔者看到上千亩的油茶树,据这里的负责人介绍,公司在大山乡榨房村共有有六千亩油茶园,景谷还有一万亩。这些大油茶树是年集体经济条件下种植的,18街大油茶树远近闻名。
大山乡现有可采摘油茶面积余亩,预计年恢复余亩,共计一万亩。依托邦海油茶公司,大山乡将积极打造万亩油茶品牌,提升油茶的保健美容价值,使油茶成为一张宣传大山的特色名片。
榨房村
“十三五”期间,大山乡将加强对全乡亩核桃的管理,做强做优核桃示范园基地,形成支柱产业。在大山乡榨房村大路边寨,有一片核桃园示范基地,李长生夫妇在这里精心种植了亩漾濞核桃,这种核桃属于云南优良品种,果大、壳薄、仁白、味香,营养丰富,抗逆性强,寿命长且高产,百年大树结实累累,丰产性状好,坚果质量最佳,是果油兼优的优良品种,树体可高达30多米,冠幅达米,树冠呈半圆球形,树冠直径15米左右,单株产量最高达3.7万个,折合.4公斤,成果期株产坚果75公斤,高产可达公斤。等核桃挂果,等待这对勤劳夫妇的就将是满满的收获!除了种植核桃,李长生夫妇还养了很多鸡,多的时候达到上千只,他们给鸡喂食的都是玉米打成粉做的纯生态饲料。
芒海村
大山乡芒海村“挂包帮”“转走访”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许德荣在芒海村下田房村民小组带领工作队种植甘蔗,芒海村年新规划甘蔗种植面积亩,开挖蔗企路22公里。
大山乡局部试点发展糯扎渡库区网箱养鱼,以高密度养殖特色水产品,提高养殖单产,提升品质和养殖效益。在大山乡大山村江边的糯扎渡库区,笔者看到这里正发展网箱养鱼,有思茅港的客商定期过来收鱼。澜沧江边风景如画,坐船20分钟即可抵达对岸的景谷县半坡乡,江边也是个发展乡村旅游、垂钓休闲的好去处。
芒海村田二寨
除了水产养殖,蜜蜂养殖在一些山区也方兴未艾。大山乡芒海村田二寨养蜂人李海洋光是卖大挂蜂的蜂蜜,一年收入就可以两万元。但由于今年冬天天气冷,蜜蜂无法出去采蜜,把蜂筒里的蜜都吃了,造成一定减产。
澜沧景迈机场
按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5万人次、邮货吞吐量吨的目标设计;场址位于东回镇东岗村和回竜村境内。年5月26日上午11时,由昆明长水机场起飞的东方航空MU次波音-型飞机在澜沧景迈机场缓缓降落,标志着澜沧景迈机场正式通航。普洱市成为云南省第四个“一市两场”的地级市。
澜沧景迈机场的建成通航,是落实省委、省政府“五网”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推动云南航空网布局进一步优化完善的重要节点,践行民航强省战略的重要体现,标志着“边三县”少数民族群众飞天梦想终于成真,“普洱绿三角”宝地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天空之门,拉近了与全世界的距离。
澜沧景迈机场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东回镇,距昆明机场公里,距普洱市公里,服务覆盖当地澜沧、孟连、西盟三县80万人口。开航初期,澜沧机场的航程由东航云南公司执飞,开通航班为昆明长水-澜沧景迈,前期每周四班(一、三、五、日各一班),飞行时间为50分钟。澜沧景迈机场的通航运营,对推动普洱市澜沧、孟连、西盟“边三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民族团结、扶贫攻坚、完善当地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不存在没有文化的民族,也不存在没有民族的文化。我们有责任了解和坚守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把它客观地阐释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且尊重它。
中国民俗文化少数民族风情最全的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中科白癜风专家寒假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