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上丨基诺族传统狩猎文化与原生器乐七

市场化的七音竹筒(七柯)演奏音乐的起源一直是是音乐发生学的一个难题,基诺族的原生器乐七音竹筒,以跨时空的文化背景,完整系统的展现了无文字狩猎时代社会的音乐缘起。七音竹筒乐文化源出狩猎文化,其核心在于宗教信仰,通过对神灵朴素的崇拜和爱慕,表达了基诺族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为人类音乐发生学的起源提供一种有形的答案。

考古学家通过史前遗物为证音乐约产生于人类发展至旧石器时代晚期时代。从考古学角度,器乐等音乐相关实物的遗存作为音乐考古学的基本资料,能准确指证音乐文化产生于何时,产生于何地并通过考古遗存判断音乐在哪流传和发展。尽管如此,考古学却不能更深入的考察远古音乐与人的关系。关于音乐的起源,与音乐相关的社会文化等这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需要依靠人类学的角度,通过对现代还保持原始部落风俗习惯的人群进行观察研究。

在我国,有据可证最早发掘的器乐是骨笛,其上限为距今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这出土于河南舞阳县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中的16只完整的骨笛,是可考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吹奏乐器。这种骨笛可以吹出几个简单的音。骨笛的基本功能现代学者还没有定论。我们无法得知这种器乐更多的是用于诱捕猎物还是在闲暇时光的娱乐,且它在狩猎文化中的具体运用更是难以模拟。其实关于音乐的起源就有许多说法,有学者认为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一种模仿,有人认为是人性始然,是生物表现和情感的抒发,也有人说是劳动创造的音乐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乐器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还有人认为是音乐和器乐最早用于巫术或仪式之中发展而来。从不同角度众说皆有一番道理。历史难以追溯,然现实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丰厚材料,供世人参考研究。远在我国西南边陲的热带山林中的基诺族,他们有着自己的原生乐器,和相应的一套独特而完整的音乐文化,应能为音乐发生学提供一个经典的例证。

1丰富的狩猎业基诺族是我国最后一个被识别的少数民族,共有人,其中一万余人聚居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基诺乡面积平方公里,被热带季雨林与热带阔叶林覆盖,在8万多亩的自然保护区中,涵盖数千万种植物类数,和上百种动物,可称之为我国宝贵的热带动植物基因库。得天独厚的热带山林环境赐予了基诺族丰厚的自然资源。基诺族依山而居,靠山吃饭,采集业、狩猎业与山地农业三种生产方式共存于基诺热带山区。在这种环境和生产方式中,基诺族孕育了独特的热带山林文化。“阿嫫肖贝”即创世母亲是基诺口碑史的主题,她创造了人类,最后化为了基诺山林,世世代代的基诺在创世母亲环抱中繁衍生息。在基诺人心中,她却是无上的人类祖先信仰。每个基诺山寨都由寨长“卓巴”守护着名为“司土”的整木制牛皮木鼓,它被尊为创世女祖的遗产,是主宰山村一切生灵的至上神。而其守护者卓巴也因此而被赋予了神性权威。是传统基诺村寨的权威首领。卓巴的神性权威职能,其范围涉及村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多方面,如山地刀耕火种农业的领导,农、猎和节日仪式的主持,传统社会秩序的维持,生命仪礼性服务等。据上世纪50年代,杜玉亭教授亲历的民族识别田野调查得出,年代中基诺族尚处于原生农村公社时代,村寨是地缘组织,土地公有,小部份私有。已使用铁器,但弓、弩与竹木工具仍在使用。传统经济以山地农业为主,实行13年分片轮作制,加上40多早谷品种的优选,马鹿、野牛等众多野兽的猎获,人们生活虽艰苦简陋却也与大自然保持了和谐共生。狩猎是男女分工中属于男子的一项基本技能(集体围猎时也有妇女参与),猎获物是人们主要的肉食来源。基诺山的动物繁多,根据基诺族传统狩猎对象的分类,计有鸟、鼠、兽三大类捕捉的方式看猎物而定,对鸟类多用粘条、扣子、夹子、捕鸟竹筒、捕鸟弓、弹弓、捕鸟套等。狩猎鼠类的工具主要有压木、套笼,夹子、扣子等。狩猎兽类的工具是弯弓、跳签。弩箭在捕鸟兽时均可使用,近百年传入的火药枪则是狩猎的利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已成为多数男子随身携带的狩猎武器。经过成年礼后的年轻男子饶考即获得了狩猎权,为了掌握立身技能他们都尽心向老猎手学习。如下弯弓,首先应当下在野兽出没之地,但下到野兽出没之地不一定就能打到野兽,因为弯弓是对准特定野兽的要害伏设的,对付野牛的箭就射不到野猪,反之亦然,所以下弯弓的猎手只有准确地预计到特定野兽时才有可能箭无虚发。跳签一般设在两个地方,一是在野兽出没的要道,一触即能发出震耳响声的惊吓机关,二是在受惊的野兽猛地一跳或再跳落地处伏设72或81根可以连续刺穿野兽胸腹,这一简易系统设施也是针对某种野兽特设的。这都说明,一个好猎手不仅要善于制造狩猎器具,更应具有猎取各种野兽的丰富经验,如制造足以使动物“沾血立毙”的“俄母”——箭毒首先是从箭毒木树中提取浆液,配以蜈蚣、蝎子、毒蜂的混合物,再加可以致人死命的狗闹花,共同熬制而成,只要涂有俄母的箭射中野兽,几分钟内——据说跑不到米就会倒毙。狩猎有集体和个人之别,饶考们开始时多是邀约有经验的猎手为伴去出猎,他们也是十多人、数十人集体狩猎的热心参加者,但当其具备狩猎的全面经验,特别是熟谙狩猎的传统仪式后,就会独自出猎。此外,基诺族狩猎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系列仪式,熟知狩猎的系列性仪式是猎手的一项基本功,因为它既可反映人与猎物之间的生命观,也可反映基诺人的社会需求。有如对待野兽的礼遇不在高大凶猛,老虎大象不是最佳猎物,故没有正式礼遇,而马鹿、野牛则被尊为高级猎物,礼遇很优厚,其次为麂子、野猪。基诺族猎获仪式的最大特点是,掌管野兽的神灵是一位神女,故狩猎仪式的全程都以兽神女为中心。而基诺族的七音竹筒就在敬献神女的狩猎仪式中应运而生。有关狩猎仪式过程的内容很丰富,以下就寨广人众的巴亚寨的狩猎仪式过程来具体说明。2狩猎仪式过程

狩猎仪式全程非常繁琐,仔细推敲,从其仪式全程的形式与内容看,可发现在这繁琐的仪式始终贯穿着的是对马鹿灵魂的敬畏,以及对兽神女的交换式祈求。猎获的马鹿是兽神女的赐予,而人们一再对神女的祭献则是一种礼物的交换。

巴亚寨的沙车一生只猎得1头马鹿,那是在年,那时他19岁。他同其父亲约子、弟弟沙者共3人,在距巴亚寨约10公里的一大片山地下弯弓,他们三人各自做好自己弓箭的标记,一旦射中野兽就会从这记号中发现是谁的弓箭击中的。下好弯弓后即要举行“马勒得”仪式,由父亲约子念词:“父灵、寨神、兽神,我向你们敬献了槟榔和白银,请回赐给我大兽。”当夜,沙车的父亲约子(家长)不与妻同房,单独在兽神房(进门的客房)居住,寓意与兽神女进行同床仪式。下弯弓后的第二天,在山地劳动的沙车发现马鹿叫声异常,立即赶到下弯弓处,见一头公马鹿被弯弓射死,射中的箭的标记是自己做的,即知道这马鹿已属于自己,于是赶快拉了一个马鹿的后脚,并长声呼喊:“俄少——”。其意思有二:一是向兽神禀报,这马鹿的后脚已被我占有;二是向附近的人们通报,作为猎手的沙车已认定了野兽的一只脚。人们听到这熟悉的连声长呼便立即奔来,首先赶到的3个人,可以来认其余三只兽脚,名为“少其草”,这是打到野兽后的第一个仪式。返回村寨时认兽脚人要背自己认定的兽腿脚,分肉时膝以下的腿和脚部即归其所有。紧接着的第二个仪式,是架一个竹木台架祭兽神。人们砍好带杈的木桩,搭上横木,铺上新劈的竹笆,再垫上树叶,架起高约70公分的竹木平台,然后将马鹿抬到台上准备剥分。同时,沙车根据惯例砍来马剌树棍和马刺树枝尖做仪式,作为给兽神的祭物,并念诵通报兽神,打得猎物归沙车所有,请保佑一切顺利,来日打到更大更多的野兽。此后就开始剥马鹿肉。先剥除马鹿皮,再据惯例割出两份祭祀用肉。在剥肉的同时,会配制七音竹筒乐的人去制作七音竹筒。猎得马鹿麂子以上的大兽,要制作名叫“不谷”的七音竹筒,(如打得小兽,则制作名为“七柯”的七音竹筒,但敲的调子是一样的。)首先选一根粗竹,依照传统工艺制作,一套七个竹筒,各有不同的七音,作为沿路敲击奏乐之用,敲击时口朝上。马鹿剥完,“不谷”竹筒制好后,猎手们就地烧煮吃一次马鹿肉。吃前须先作祭祀,将一点肉和饭放在摆好的芭蕉叶上,并行如下礼仪式念词:“父灵、寨神、大兽神、小兽鬼、箐神、山神,请来与我们一同吃饭。”饭后则将祭祀的肉、饭,置于放马鹿尾和耳毛的大树上,表示是送给山神和兽神的礼物。随后沙车用自己砍制的长约1米的马刺树棍,从马鹿头下脖子两端戳进拴在大筒帕即挎包的背带上,头顶筒帕带,而筒帕面垂在背后垫着马鹿头。以此法背起马鹿头后,沙车即按惯例躬下腰将竹笆木台上的一小块马鹿肉用刀剁碎,此仪式叫“木里少足”,即献给山神的肉。一旦马鹿肉剁碎后,沙车及众人即将马鹿头、肉背起不再回头,顺着山路回寨。他要头顶着筒帕带,负荷着30多公斤马鹿头走10余公里,途中歇息2次。同时沿路要一直敲打着七音竹筒以示通报神灵。回寨后请其他姓氏氏族的卓巴票不勒举行传统的“少早约”即吃兽肉的仪式,卓巴面对马鹿头,跪着念祭词。此时再次奏起七音竹筒乐,敲奏竹筒同时也是报信,巴亚寨的男子包括男小孩听到此声便知打得马鹿,向“少早约”仪式处集中。全寨的男子要在这里按照礼仪分食鹿肉。猎手们背着兽肉,敲着七音竹筒乐进村,在沙车的大门前举行祭兽神仪式。卓巴致祭词:“马鹿已到家门口,我们七位长老来迎兽神上楼。我们用一对鸡献你,用二杯戴缨络帽的酒献你,用酸别果似的白银和冬瓜花似的金子献你,用槟榔和茶叶来献你!大兽神啊!请你上楼。”卓巴祭词毕,猎手沙车登上楼梯把马鹿头放在兽房置兽的竹木制台架上,七位长老跟着沙车登楼,在兽房的篾桌前入座,长老念过祭词,并献以酒和鸡肉敬献之后,开始吃鸡肉和饭。吃罢,七位长老进行鸡骨ト,占ト今后猎兽的情况。七位长老鸡骨ト后离去,由熟悉惯例者为全寨人进行马鹿肉的再分配。肉分完后各自拿回家,之后男子们再自己带饭,到沙车家吃具有全民会餐式的马鹿肉宴。马鹿肉宴后,要举行烧制马鹿头的仪式。马鹿头被洗净后取下头皮,剔出瘦肉和脑、舌、脾脏剁碎和兽头骨煮汤给大家分喝。接下来进行马鹿下颌骨ト仪式。由长老把吃光的马鹿的下颌骨交给家长的女婿去插竹签,插好竹签的下颌骨首先交卓巴察看再给长老们一一传看,结果是:“这个卦是吉,几天后不是你家就是别人家,要猎得一个大兽进寨了。”长老进行兽头下颌骨ト时,女子不能在场。七老进行兽头骨ト后即离去,行前致以下祝词:“这次你得的是小兽,下次要得到大兽,这次得到一个单兽,下次就得到双兽啊!”在座的家长齐声呼应:“是啊。”接下来是转马鹿头骨ト。长老走后,猎手沙车即将马鹿头骨合拢,用从山上背马鹿肉的藤条将马鹿头骨捆好,然后将它拴挂在火塘上,逆时针方向左转3次,待头骨停稳后据其方向占ト。如头朝家内,本人近日还可得兽,如这个马鹿头骨停稳后头朝向门外,意即近日的马鹿将归别人家猎得。然后是“武开它”—安放马鹿头骨仪式。将马鹿头牢牢地拴在大梁平台上,将准备的槟榔一口敬献给原来的老兽头骨,一口献给这个新安上的马鹿头骨,随后杀鸡取血,将血涂抹在这些兽头上,同时粘上鸡毛,最后按照惯例把还在尖叫的小鸡和马鹿头锁骨丢入火塘中烧掉。与此同时将马鹿头的皮、碎肉、眼、耳等剔出后温煮一夜,第二天早上形成很稠的碎肉汤,送给寨内7位长老和猎手家有事常请的巫师和祭司先吃过,余下由少年们将其瓜分。而之前在分兽肉时留下两根相连的不切断的胸部肋骨和肉,由猎手沙车家在第二天晚上作仪式后食用。在吃这肋骨肉前,家长约子念词:“大兽神卖给我家的马鹿我已得到。寨神、水井神、逝去的父亲、母亲,请来吃这马鹿肉的最后一次晚餐、请保佑我以后猎兽得兽,狩猎中不要遇到什么困难。”在兽房放马鹿头的台架上,与放兽头的同时放下一个用芭蕉叶编成缨络状尖帽罩着的内装有水的葫芦,这葫芦的水不能倒,要用叶盖住并紧紧捆起。但吃过这一晚餐后,即把此葫芦中的水从兽房竹台倒到楼梯下。据说此一葫芦水是给兽神洗脚印的,因为兽神是与马鹿头一同进家,它是住在兽房台架上的,兽头骨安放仪式后它就离开,而倒葫芦中的水是将它的脚印洗净。在马鹿进家的第一夜,19岁的猎手沙车和其父约子就睡在兽神房的竹台下,此将葫芦的水倒掉后,不能与妻子同房以及不包包头、不戴耳环的禁忌随之解除,猎获马鹿的仪式过程也随之结束。3与兽神女沟通之钥的七音竹筒打到马鹿后的一个重要仪式,是制作七音竹筒。猎手们演奏的七音竹筒是整个仪式中与兽神沟通的关键之钥。其法是选择一颗大竹,从中间砍断,只取其中间的七节,再分别砍出七个竹筒并留出七节竹筒开口处的斜开面,因七节竹筒的粗细不同音量音调依次有别,制作者便依其音阶差异,细心削制开口处,直至调试出七个音阶,即可敲出七个音的曲调。七音竹筒有两类,马鹿是神性的大兽,用大竹制作,口朝上敲击,基诺语称“不谷”;麂子是神性小兽用小竹制作,口朝下敲,称“七柯”;野牛被视为兽中老大,猎获后制作两套竹筒,“不谷”与“七柯”一齐敲。因制作七音竹简既是神性仪式活动,又是狩猎技能的全面展示,猎手们都以善于制作与敲奏七音竹简为能事。打到马鹿后的一个重要仪式,是制作七音竹筒。猎手们演奏的七音竹筒是整个仪式中与兽神沟通的关键之钥。其法是选择一颗大竹,从中间砍断,只取其中间的七节,再分别砍出七个竹筒并留出七节竹筒开口处的斜开面,因七节竹筒的粗细不同音量音调依次有别,制作者便依其音阶差异,细心削制开口处,直至调试出七个音阶,即可敲出七个音的曲调。七音竹筒有两类,马鹿是神性的大兽,用大竹制作,口朝上敲击,基诺语称“不谷”;麂子是神性小兽用小竹制作,口朝下敲,称“七柯”;野牛被视为兽中老大,猎获后制作两套竹筒,“不谷”与“七柯”一齐敲。因制作七音竹简既是神性仪式活动,又是狩猎技能的全面展示,猎手们都以善于制作与敲奏七音竹简为能事。山间的七音竹筒乐可以声传一两公里,山村的人们听到竹筒声就知打到何种野兽,长老们迅即做好相应的仪式准备。竹筒乐的曲调不多,但却传递了一种神性的欢快信息,从猎得野兽开始,直至一系列人宴与神祭仪式的全程,竹筒乐彻夜不停,成为了猎手们也是全民性梦幻般的丰获之夜,但这天籁之声与器是献给神女的,因为从它制作至娱神娱人仪式全程过后,其最终归宿是神女房的保管仓,且永不动用。联系到猎手出猎与猎获后的夜间不与妻子同房而睡,有向神女求福或求爱之意,七音竹筒源于出猎手们对神女的敬爱,也是合乎情理的。基诺友人还有一个重要说法是,基诺族赋予数字七特殊而神圣的含义,寨老为七个人,女人的魂也是七个,兽神是神女,竹筒乐也是七音,这又是七音竹简的原生灵感出于神女的力证。正因为七音竹筒源于神性,它的七声都是献给神女的,故它只能会意,并不开口歌唱。直至年代后禁猎,基诺民间艺人公社文化站站长阿车编演了竹简舞,七音竹简奏的乐曲始与歌舞相结合,但这也远离了传统七音竹筒的神性。如今的七音竹筒的乐曲很简约,曲调也不多,以下且以其中的三首为例:

“鼓娘哈促哈利鼓纳哈促哈利鼓娘哈促哈利鼓纳哈促哈利“

基诺语意为:“糯米饭一团,是祖先流传的习俗,紫米饭一团,是祖先流传的习俗。”这段奏乐是打到野兽后边走边敲竹筒,一直重复敲到回到寨中。寓意是打到野兽后给兽神敬献的祭礼,一直敲着引导兽神跟随,直到回到寨里。

“界吧读~压吧果果即着静纳烧录邀内”

“木读要所要早高乃八读要所要早高乃“

“木苦极婆烧录邀内木苦邀破烧录邀内”

基诺语逐句翻译为:界吧(固定的人名)打得野兽,大家来庆祝;得到了好处,大家来分享;现在打到的是小野兽,那么保佑今后打到的是大野兽,现在打到的是一只,今后要打到两只。在木苦山上打到了野猪,在木苦山上打到了马鹿。这段曲是在回到寨中举行祭司仪式中敲奏的,意为告知全寨人猎获的信息。

“七部括苏部捏七部若捏部呢秒部扩苏部捏秒部做米又卡部呢”

基诺语意思是“这个节日谁来定的?节日是寨老来定的,麂子是谁打到的?麂子是猎手来认的。”这是在晚宴欢庆时敲奏的曲调之一。

4七音竹筒所触及的人类文明难题在基诺族社会中,有着13年一轮的山地轮作农业,同时还与具有传奇性的狩猎经济、丰富多彩的采集经济并存,就突破了人类发展必经采集、狩猎到原始农业三个不同时代的传统理论,深入其中就好似穿越了时空墜道,贯通了古今,充分展现了基诺族独特的热带山林生态经济的原型。也正因在这样背景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文明时代的产物,能在无文字前文明的基诺族社会中出现;一些人类文明难解之谜能在基诺山林中得到解答或比照。音乐起源说一直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难题。如远古发掘的鼓笛等,难以得知它的具体用途。而到了文明史阶段,虽曾有文字方面的简说,也多与神灵有关,然其产生时间不过一万年。此外,我国中原文化中可查的七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可追溯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而一方面,基诺族竹筒乐其七音阶虽不等同于现代七声音阶,却为七音阶的起源提供了一种原生态,其发源于基诺族的狩猎文化,跨时空的背景将七音阶上推至无文字社会的狩猎时代。另一方面,系统的七音竹筒乐文化源出狩猎文化的神女信仰,其核心在于宗教信仰,通过对神灵的一种朴素的崇拜和爱慕,表达了基诺族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为人类音乐发生学的起源提供一种有型的答案。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注释:①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②基诺长老们认为:时下称“司土”为“太阳鼓”背基诺文化传统,应当改正③按基诺语,“饶考”为成年小伙,基诺成年礼后的男女在获得成年身份的同时,就获得了生存权与婚恋权,成为了一个具有社会认可的享有社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成员。参考文献:[1]吴诗池,从史前乐器的考古发现看中国音乐文化的本土起源[J]音乐研究,(4)[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3]杜玉亭,和而不同的中国民族学探索:杜玉亭基诺族研究文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4]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基诺族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收稿日期:-10作者简介:徐何珊(),女,傣族,云南省昆明市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所,助理研究员,硕士。杜玉亭(-),男,山东省在平县人,教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所,基诺族研究专家。司南陈

??









































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ly/44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