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覃太智、覃发扬《利川土司文化概观》
利川土司文化概观
目录
序(秦章秋)(1)
概述(利川土司文化研究的社会意义)(3)
第一章利川土司的设置及主要经历
第一节利川行政建置的历史沿革(8)
第二节施南土司的设立及主要经历(9)
第三节忠孝土司的设立及主要经历(15)
第四节忠路土司的设立及主要经历(17)
第五节建南土司的设立及主要经历(23)
第六节沙溪土司的设立及主要经历(24)
第七节关于支罗峒土司(27)
第八节关于“龙阳峒土司”(28)
第二章利川土司的政治概况
第一节土司制度源流及基本特点(30)
第二节土司与封建王朝的关系(32)
第三节土司职官及品位(38)
第四节森严的等级制度(41)
第五节严酷的刑律(42)
第六节土司、土民与外族的关系(43)
第三章利川土司的经济概况
第一节土司时期的经济制度(45)
第二节土司时期的生产状况(49)
第三节土司时期的商业贸易状况(62)
第四章利川土司的军事概况
第一节土司武装的组织状况(66)
第二节利川土司的主要军事活动(71)
第五章利川土司的文化概况(83)
第一节宗教信仰状况(84)
第二节民俗文化状况()
第三节民间文学艺术状况()
第四节土民语言()
第五节学校教育及民间体育()
第六章改土归流与利川土司的消亡
第一节改土归流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利川土司改流的实施状况()
第三节改土归流的社会意义()
第七章利川土司主要司主及其他名人简介
第一节施南土司主要司主及其他名人简介()
第二节忠孝土司主要司主及其他名人简介()
第三节忠路土司主要司主及其他名人简介()
第四节沙溪土司主要司主及其他名人简介()
第五节支罗峒峒长黄中简介()
第八章利川土司辖区有关古迹、文物及风景名胜
第一节古代遗迹()
第二节利川土司司治遗址
一、施南土司在利川境内的司治遗址()
二、忠孝土司的司治遗址()
三、忠路土司的司治遗址()
四、建南土司的司治遗址()
五、沙溪土司的司治遗址()
六、支罗峒治所遗址()
七、铜锣关隘遗迹()
第三节庙宇遗址()
第四节古墓遗址()
第五节文物()
第六节风景名胜()
第九章研究利川土司文化的思考()
附录一参考文献辑录()
附录二覃进孝生平简略考证()
附录三参考资料目录()
后记()
著者简介()
利川土司文化概观(已修订)
序
摆在我面前的土司文化专著《利川土司文化概观》,是原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覃太智,与中学高级教师覃发扬二同志在退休以后,献给利川人民的一份厚礼。
利川的大部分地区,在元、明、清三代实行土司制度时,属于土司管辖的区域。从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年)设立施南土司起,到清雍正十三年(公元年)改土归流,乾隆元年(公元年)正式设立利川县(忠路土司改流于乾隆二年才正式完成),其间年的时间,虽有汉区“里”、“所”、“屯”的点滴记载,但均无较明确的史实。近年来的一些志、书,虽有关于土司时期情况的一些介绍,但总觉不足。《利川土司文化概观》,全面论述了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状况,从而补写了利川建县前年的断代史,填补了地方史学研究的空白。正如书中所论,“研究利川的历史,必然要研究利川土司的历史”。
各方研究者一致认为,土司文化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源头。《利川土司文化概观》,为我们全面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土司时期的文化画卷,为我们研究利川的民族文化,特别是研究土家族文化,提供了全面的有力的历史证据,带来了诸多的方便。而研究民族文化,有利于开发民族传统优势经济资源,为当今经济发展服务;有利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民族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正如书中所论,“研究利川的民族文化,必然要研究利川土司的文化”。
《利川土司文化概观》,对一些重要的史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这是对过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提高研究者的兴趣,活跃学术研讨的气氛。
《利川土司文化概观》的最后一章,对如何看待土司文化,吸取传承其精华,剥离抛弃其糟粕,为新时期民族文化建设服务,很有创意。
全书以“了解昨天”为主线,对于“认识今天”和“开拓明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全书语言平实,文字清新,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是
为序。
年4月13日
(秦章秋系政协利川市第七届委员会主席)
第二节 民俗文化状况
民俗,就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民间风俗习惯。它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心理素质的外在反映,是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的某些特征。因此,民俗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民俗,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四百多年的土司时期,是当今民俗文化的重要源头。
民俗文化,是通过民俗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一般地,它通过日常生活、生产、婚姻、丧葬、节庆及禁忌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质。
一、 生活习俗
据《利川县志》(同治版)“风俗志”载,土著居民“俗尚俭朴”。利川土司地区,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历代封建王朝的封锁禁闭,生产发展缓慢,土民生活极其贫困,“俗尚俭朴”虽是出于无奈,但也不失为土家先民优良的历史传统和纯真的心理素质。
(一)、服饰习俗
据《大明一统志》载,土民喜穿五色斑衣,土家妇女的服装是短衣短裙,喜用斑斓。
土民衣料,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也称“家机布”,史书上称为“布”或“峒布”,这种布还是土司朝拜皇帝的一种贡物。
土民衣着颜色重青尚蓝,女性衣、裙、鞋、帽(帕)多有挑花装饰。难怪清代严如煜在《苗防备览·风俗下》中谈到土民服装时说:“喜斑斓衣服”。
土官土民,贫富悬殊。土民常穿粗蓝大布,破旧不堪,难以遮羞,俗语说土民破衣是“破得大,打疙瘩;破得小,系稻草”。土官及富者常穿狐裘绫罗,长袍马褂,饰物晃荡,极尽奢华。
一般服饰,男子上衣大都是对襟、矮领、大袖,衣、袖均短,有的开“琵琶襟”,即形似乐器琵琶的椭圆领、对襟衣。胸前一排五、七、九颗布扣,绝不能用双扣。一般在对襟两边和下摆均有一条大花边,俗称“火汗头”。裤子是大腰,裤管大而短,青蓝裤管上接白布裤腰,俗称“坛沿(xián)裤”。成年男性剃光头,包长布帕,老青少白,冬青夏白。富者包长丝帕,贫者包短布帕。帕子的包法很讲究,有的两端压内,额上包出“人”字花纹,前高后低,俗称“朝天冲”;有的将帕一端吊在耳前际,依吊出长短分别为“吊三寸”或“吊七寸”;有的将布怕包成一端上冲,一端下垂,俗称“指天骂地”;有的因头上长过癣癞无发或老人冬天包封头帕子,遮住头顶部分,俗称“瞒天过海”等。富者脚上穿铁钉牛皮靴或白底青面剪刀口布鞋,内套布袜。贫者脚上穿白底青面剪刀口布鞋或草鞋,讲究一点的在草鞋前后掌上夹几条牛皮筋,草鞋头上扎彩色莲花,冬天套上棕袜子、缠裹脚布以御寒。有的甚至长年打赤脚,史书称为“跣足”,爬坡进山,仍然如履平地。清初,男人才留长发辫辫子,流行穿长衫马褂,戴瓜皮帽。裤脚、衣袖才变长变小。
女子穿短上衣,左开襟,袖大而短、矮领镶边或开琵琶领。袖口最大的,可以挽上去直接给小孩喂奶。衣服沿袖口、襟边、下摆、叉口有三道小花边。下穿八幅罗裙、上腰及下摆均有花边。老年妇女喜上穿“二马居”,下摆齐膝,下穿大裤脚裤,沿边均有花边。头上,未婚姑娘留长辫子,用花布条捆扎,有头饰,无头饰的也插上几样花草,不包帕子。已婚妇女挽发成髻,别上簪子,或将头发缠于帕中,留一截于脑后,俗称“燕尾巴”。女子十二岁就要穿耳垂,便于长大戴上耳饰物。女子鞋为青面白底圆口布鞋,鞋面有各式绣花,鞋面有一股花筋的叫“改凉鞋”。富家女子鞋面缀有一对响铃,包脚布,穿白布袜子,一般好缠青蓝布裹脚。有的贫穷女子穿双边耳草鞋、草窝子套棕袜子,也有的是“跣足”。女子不缠脚,因此都是大脚。女子颈项、耳垂、手腕一般都戴有不同质地的饰物。清初,女子上衣才开右襟,有时挂花围腰,富家女子开始穿旗袍、长衫,改八幅罗裙为裤子,裤脚下口有宽度不同的梅花条,膝盖以下、梅花条以上挑绣“杨柳吊”、“狗儿花”等图案,裤脚和裤腰都很宽大,并强迫女子从小缠成小脚,俗称“三寸金莲”。
女性的帕子、衣、裙、裤、鞋的装饰绣花都特别讲究。女子从小就开始练习,所绣图案不论是取材于自然物,还是取材于幻想物,一幅幅都勾挑得斑驳陆离,栩栩如生,曾有诗赞道:“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手脚”指绣花的手艺。现在还有不少土家女子喜欢扎花袜底,有的企业家还刻意开发这种手艺的产业,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就是这种习俗的遗风。
男孩衣物本着“前遮羞,后遮沟”的原则,一般较简单。男孩的帽子很有讲究,根据孩子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给戴上“圈圈帽”、“狗儿帽”、“风帽”,这些帽子都有绣花图案,在帽的正面缀上“猪八戒”(一块小猪骨)或其它饰物。富家子弟帽上缀有银质的“罗汉”、“吞口”等饰物,或银质的“长命富贵”、“福禄寿喜”等字牌,两耳边或后脑部都吊有响铃。虎、龙、凤是贫富子弟帽子上普遍的图案,在手腕和颈项上系有多色线圈或银圈,胸前常佩戴着公猪獠牙或其它饰物。
土民的铺盖被面叫“西兰卡普”,“西兰”之意为铺盖,“卡普”之意为花,连起来就是“花铺盖”,一般在前面冠以“土”字,即土家语的“西兰卡普”就是普通话的“土花铺盖”。
土家姑娘从十岁到十八岁这段时间,一项重要的家务劳动就是学习纺织、缝纫和刺绣,为她出嫁后的生活必须品进行准备。许多美丽的彩织和绣花,都是她们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开始是照样学,手艺熟练后,不少姑娘能想绣什么花,就绣什么花。
在来凤,据说西兰卡普图案有八十多种。在湘西,西兰卡普图案有一百多种。在利川土司地区,据历代老人所传,西兰卡普的花样很多,有表现日常用具的“梭子花”、“铜钱花”、“棋盘花”等,有表现动物形象的“狗脚迹”、“虎脚迹”、“燕子花”等,有表现花草的“绣球花”、“石榴花”、“兰草”等,有表现动植物组合图案的“鸳鸯戏水”、“二龙抢宝”、“鹭鸶踩莲”等,有“福禄寿禧”、“富贵双全”、“长命百岁”等文字图案,还有一些寓意深刻的如有“卐”条的(寓祝人万福万寿)、有龙的(寓高贵显耀)和太极图案等等。图案的立意大多自然、吉祥、喜庆,充满了土家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西兰卡普不仅美丽,而且经久耐用,一般要用两、三代人(见彩页)。
(二)、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在民俗文化中传承性、稳定性强,除一些不卫生、不雅观的因素外,一般现在人们喜好什么食品、口味,可窥见几百年、上千年前的一些情况。
1、主食
利川土司地区的主食,听老人传来,以大米、苞谷和豆类为主。平坝以大米为主,山上以苞谷为主,都杂以豆类。
最有名的饭,要算大米苞谷面“随水干”和大米苞谷面“蓑衣饭”。
“随水干”的煮法是,以柴禾为燃料,用铁锅或铁鼎罐先把大米煮成七、八成熟,才把苞谷面加入,用竹筷把面刨平,均匀地插上气眼,加盖煮五至十分钟,再把米面充分搅拌,以苞谷面充分湿润为度,加文火充分焖熟,再退火,以未燃尽的火炭和红灰炕锅底至锅内起锅巴。这种饭有明显四层,上层以苞谷面饭为主,中层米面各半,下层米饭为主,近锅底一层是锅巴。这种饭米面层次分明,有白有黄,滋润清香,特别是最下层的锅巴更是酥脆醇香。
大米苞谷面“蓑衣饭”的煮法是,先把大米加水煮成六、七成熟,用筲箕滤去米汤,加以适量苞谷面充分拌匀,再把拌好的饭粉子放入甑子蒸熟即成。这种饭白中透黄,酥软清香。
吃这两种饭,若再泡上一点油酥麻辣合渣,杂以腌菜调味,不但更加香醇可口,而且如果是偶尔吃上一餐,将使你终身难忘。
2、口味
据一般文献记载,楚人“嗜甘酸之味”,巴人“喜食麻辣”。利川土司辖区处于巴楚文化的衔接地带,酸、辣、麻是其菜肴的主味。
酸味 酸味主要从泡菜和腌菜上体现出来,在做其它菜肴时,有时也加点老酸水(即泡菜水)。土民家家都有泡菜、腌菜坛子,户户都会做泡菜、腌菜。几乎所有叶片类蔬菜作物,都能制作泡菜、腌菜。
泡菜的做法是:水要上等清香的井水,加入山艾、花椒、生姜、大蒜、红辣椒等香料,再加入老泡菜水、食盐和适量白酒、红糖,即制成新的泡菜水。泡菜水制好后,再放入蔬菜,加坛盖和加坛沿水,泡一般时间即可取出食用。象这样做出的泡菜,酸后有甜、清脆可口。以后只管放菜和加盐即可,随时都可食用。
腌菜的做法是:做腌菜的主菜是瓜儿青菜和萝卜,把菜洗净凉至半干,根据需要和爱好整理成形,加上食盐、辣椒粉和其它香料,放入腌菜坛按紧腌制,加上坛盖和坛沿水,一般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取出食用,香味醇厚,清心可口。有的老奶奶的腌菜可放上十余年,看上去颜色欠鲜,但吃起来味道深长。
做泡菜和腌菜,一忌坛沿水干涸,二忌沾上油腻,否则一坛泡菜或腌菜就会变质(臭),不能食用了。现在你如果到土家村寨作客,往往餐桌上有一大盘子,里面装有不同颜色、不同菜种、不同样式的上十种泡菜和腌菜。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建南一方按老祖宗(土民)传下来的方法做成的腌菜(也叫建南腌菜),远销上海、广州、武汉,除没有品牌包装外,完全可与涪陵榨菜媲美。
辣味 辣椒味辣,土民历来喜种辣椒,喜食辣味。家家户户均种有辣椒,一到秋末冬初,各家各户都挂有几串红辣椒。土民餐餐食辣椒,每道菜都佐有辣味。辣椒有许多单独的吃法,泡菜辣椒酸而辣,子母灰(未燃尽的柴禾灰)炮辣椒香而辣,油酥辣椒酥而辣,大蒜舂辣椒辣上加辣……这些吃法辣味特浓,菜肴佐辣椒辣味较淡,各取所需。土家人的口头禅是:“没有辣味,吃饭无味”。
麻味 麻味从花椒果和花椒叶而来。土民都种有几棵家花椒(即蜀椒)或野花椒(本地花椒)树,可鲜采鲜用,也可待花椒果成熟后采集晒干备用。餐桌上每道菜均要放入适量花椒粉,以无明显麻味为度,吃起来有一股特殊的香味。土家人还把花椒树视为神树,花椒树即使老死了,也不能把它当柴禾烧,老祖宗传说以花椒树当柴禾烧,烧后炸锅或炸鼎罐,这个传说恐怕与土民历来崇尚麻味有关。
从现代科学看,酸、辣、麻味有刺激性,吃得适量可以振作精神,驱除疲劳,有健脾开胃、增进饮食的功效。泡菜、腌菜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有机酸,酸味散热利水,祛邪毒。辣椒含有人体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辣味性温逐寒。据英国科学家近年研究报告,辣椒里的“红辣素”,还是一种治癌物质。花椒逐寒湿下气,“久服头不白,轻身增年”(《本草经觧》语)。
3、风味食品
腊肉 刚宰杀的猪肉,尚未凉透时抹盐和香料,放一个星期后取出用大众柴禾熏制,有的还专门采一些香柏树枝等加入,待水汽熏干后挂于通风处备用。腌菜蒸、炒肥腊肉片、用苞谷粉和鲜辣椒制成的辣椒面炒肥腊肉片以及凉拌瘦腊肉片,其味鲜美清香,不可言传。用同样方法熏制的猪内脏,如肝、肺、心脏、肚、腰、猪血豆腐干——豆腐加鲜猪血拌匀做成方块或圆团,再做成凉拌菜,其色其味,美不可言。吃了这些佳肴,再面对那些时兴的囟菜,真叫食而无味。
中秋糍粑 糯谷搭回后,或晒干或用火炕干打粑,抢时间在中秋节前制成,吃时醮以加红糖的豆炒面或芝麻、苏麻面,其色如雪,其味糯香清甜,它象征着团圆和丰收,是土民赏月的祭品和对亲友的馈赠品。
冻粑 冻粑是泡粑的一种,以粳米加极少量黄豆磨浆装入坛中,再以适量糯米蒸熟后加入坛内均匀搅拌,密封后放于灶门边或火坑边,也有的放入萝筐内,周围用糠壳或棉絮包紧,待两、三个星期左右,坛内的米浆发酵完全后,蒸熟即可食用,爱好的还在冻粑上涂染各种花草。这种泡粑比普通泡粑更甜、更软绵,也更讲究,是土民过年时的祭品和招待品,也是对亲友的馈赠品。
苞谷粑 以嫩苞谷籽用石磨磨成浆,发酵后再用嫩桐子树叶包成三角形蒸熟。其色金黄,其味清甜,有嫩桐子叶的清香。如再用子母灰烧起锅巴,其味更加酥香。
阴米籽 阴米籽由糯米蒸熟凉干而成,有的还加一点染料,制成花阴米。需食用时,分加油盐煮和加糖煮两种,盛入碗内吃时,只用一根筷子,俗称“陈年稀饭”。阴米也可以炒爆,用开水加糖冲泡,吃时也只用一根筷子,俗称“吆鸭儿”;还有打趣的称碗内的爆米:“下面那么宽,都在上面来挤”。前种吃法滋阴补虚,营养好些,后一种吃法方便些。
冷水汤圆 冷水汤圆是汤圆的一种,这种汤圆以糯米(也可加少量粳米)用冷水淘尽,用冷水浸泡,浸泡时间最短为一月,有长达半年的,浸泡时每隔几天用冷水淘洗一次。浸泡好后,再淘洗干净,用石磨磨浆滤水,再做成汤圆食用。这种汤圆比普通汤圆更香甜、更缠绵。
豌豆凉粉 凉粉种类很多,“豆皮”也是凉粉的一种,以豌豆凉粉为上品。豌豆凉粉以豌豆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浆、过滤、沉淀而制成豌豆粉。把水烧开后,加适量豌豆粉调成糊糊,冷却后即成豌豆凉粉团。把豌豆凉粉团打切成一至二寸的长条(块),加盐和佐料凉拌,即制成“豌豆凉粉”。其色如白玉,吃后清凉透于心肺。豌豆凉粉是土家人盛夏的特质食品。
合渣 合渣以黄豆为原料,经过清洗、磨浆、煮熟而成,煮熟后加盐和佐料,半凉时食用,也称“懒豆腐”。合渣以刚成熟的黄豆制成的为上品,新豆子合渣白里透绿,营养丰富,清香可口。陈年豆子加一点嫩豆叶,也大致有同样的效果。在食用时,若加上一点油酥辣椒或大蒜舂辣椒,其味更妙不可言。
凉拌木姜子 木姜子,又称山胡椒,土司辖区二高山以上,遍山都有。初夏,待木姜子刚成形时,摘来加盐和佐料凉拌,食用时别有一番风味。木姜子祛风行气,健脾利湿,外用解毒,是优良的保健食品。
4、典型饮料
土民的典型饮料是咂酒和油茶汤。
(1)、咂酒
咂酒是先用糯米或苞谷、高梁、麦子酿成甜酒,装于坛中密封储藏一年或数年,以地窖中储藏为最好。食用时,夏天用上好的凉水或凉开水冲泡,冬天用开水冲泡,以细竹管吮吸,用以在宴会上招待宾客,在劳动中解除疲劳。夏天饮咂酒可以解暑热,冬天饮咂酒可以提神御寒。
关于咂酒的酿法,《咸丰县志》载,“咂酒,俗以曲蘖和杂粮于坛中,久之成酒。饮时开坛沃以沸汤,置竹管于其中曰咂篁,先以一人吸咂篁曰开坛,然后彼此轮吸,初吸时味甚浓厚,频添沸汤,则味道亦渐淡。盖蜀中酿法也。土司酷好之。”又载:“乡俗以冬初,煮高粱,酿瓮中,次年夏,灌以热水,插竹管于瓮口,客至分吸之,名曰咂酒。”
关于咂酒的饮法,《长乐县志·杂记志》载:“土司有亲宾宴会,以吃咂抹坛为敬。咂抹坛者,谓前客以竿吸酒,以巾拭竿,请客饮也……以细竹通节为竿,插透坛底,坛设棹,一棹上位两旁,则各置箸一而不设座,客至以此列坐,左右毕,主人呼长妇开坛肃,客妇出正容端肃,随取沸汤一碗于坛侧,就竿一吸毕,注碗水于坛,不歉不溢谓之恰好,每客一吸,主人一注水,前客吸过赴棹,再举箸,而后客来,彼此不以为歉也。”这一记载,详细描绘了土司在宴会上招待嘉宾的情形。龙潭安抚司田某更赋诗赞喻曰:“万颗明珠共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捧着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诗见《咸丰县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饮咂酒的境况。
据民间传说,咂酒饮法始于明代土兵赴东南沿海抗倭的战事。土民为让子弟兵奉调按时奔赴抗倭前线,将酒坛置于路旁,内插竹管,每过一土兵咂一口,以示送别,循序渐进,以此传成习俗。
据覃发扬的父亲口传,他的曾祖父覃殿长(1889年离世)晚年的日常饮料就是咂酒。这种咂酒以苞谷、高粱为主要原料,自酿自饮。当时还流传一句顺口溜,把饮咂酒叫做“半河水、半河沙,栽根竹儿不发桠”。这句顺口溜,用“半河水、半河沙”形容咂酒的形态,用“栽根竹儿不发桠”形容插入咂酒中的饮具(小竹筒),既生动形象,又勃发生机。
(2)、油茶汤
一般地,咂酒主要流行于土司上层,油茶汤则主要流行于土民之间。
做油茶汤的原料,一是用油,菜油、猪油、茶油均可,茶油色、香、味别具一格,炸出来的食品呈棕黄色,特别香脆。二是用绿茶,茶叶片需中等的,春夏时最好用新茶,味道更鲜美可口。三是用其它伴料,一般多用爆苞谷花和爆米花,讲究一点的用油炸爆米花、花生米、豆腐丁、瘦肉丁和鸡蛋等。
做油茶汤时,先把适量的油放入锅中烧开,把茶叶炸焦黄捞起,加入冷水,着盐,待油汤烧到开而不沸时,再将所炸茶叶撒入,冲入盛有爆米花等伴料的碗中即成。油茶汤以棕黄色调、茶叶清香、伴料酥脆为特色,有提神解渴充饥的功效。
一般地,餐桌上已摆满了菜,准备开饭时才上油茶汤。喝油茶汤时,既不用汤匙,也不用筷子,而是将油炸茶叶和拌料连汤带渣均匀地喝下去,喝了油茶汤再开饭。
据传,喝油茶汤能上瘾,喝贯了的,若一天不喝,就觉得脚乏手软。正如一首民谣所说:“油茶汤,喷喷香。一日三大碗,做活硬梆梆。”
土司用咂酒招待上宾,土民一般用油茶汤招待客人。
(3)、其它饮料
泡茶 利川土司辖区盛产茶叶,土司上层喜喝“盖碗茶”,一般土民喝“罐煨茶”。盖碗茶,把清明时采制的“细茶”放少许于小茶碗内,用开水冲泡,加盖,数分钟后即可饮用,其色黄绿,其味清香。罐煨茶,把夏秋采制的“粗茶”放入陶罐内煨熬,汁浓色淡黄,解渴提神。当粗茶叶用完后,直接喝“火燎茶”,即将茶叶枝条采来放于明火上烤燎,当茶叶枝条成焦黄喷香时,再放入陶罐煨熬饮用,别有一番风味。
凉水醪糟 凉水醪糟是以醪糟冲清凉泉水(井水),再加适量的红糖,喝起来又香又甜又凉,一碗下肚,酷暑顿减。
土酒 土酒即高粱、苞谷酒,土酒清香味醇,能舒筋活血,解除疲劳。喝酒时,数人共用一大碗,边喝边转,俗称“喝转转酒”。也有每两人共一碗,边喝边转,俗称“喝牛辇牛”。土民好客,喝酒时,主人一边奉菜,一边斟酒,以客人喝得多,喝得高兴为快。
(三)、民居习俗
利川土司辖区的典型民居为“吊脚楼”,在建筑史学上亦称“干栏式”或“阁栏式”建筑(见彩页),也有少数天井四合院。
由于土司辖区多山,所以房屋多依山而建,屋后靠山,即所谓依龙脉而建。以依山傍水,座北朝南,背风向阳的为上等宅基。
房屋前檐高于后檐一根檩子,称“八字水”。一般为一正两厢,正屋比厢屋至少高一根檩子,这叫“厢不压正”。正屋一般是三间或五间,以五间为多,称“长五间”,也有七间的。正屋居中一间为堂屋,开间比其它屋要大,堂屋两边分别称为“小二间”、“小三间”,正屋两头的两间为“钥匙头”,这两间屋对开“双合门”。堂屋前面一壁开有双扇大门,面对大门的一面墙上设有神龛,上面供有祖宗牌位或祖宗仪像,下设香案。堂屋主要为祭祖、婚丧礼堂和迎宾客之用。大门上方、两边柱子上或正屋上方往往设有木雕的“吞口”,吞口头上长角,青面獠牙,用以避邪。正屋两头“钥匙头”接两边厢房,厢房外多是各式各样花栏杆装成的走道,厢房多为吊脚楼,吊脚楼上为居室,吊脚楼下为禽舍畜圈或堆放柴禾杂物。在两边各三间厢房外再接一横排屋(五间或七间),为“门厅”,中开大门为“朝门”,门厅比正屋要矮,有的朝门一排屋也修成围墙,这就成了有一个天井的四合院。
房屋一般为木架瓦顶,土民多为三间木架或土墙草顶正屋,有的“居处多为茅茨”,人们称为“千根柱头落地”,甚至住岩洞。
据《利川县志》(同治版)载,“土著之民,乡间多作火铺,饮斯食斯。”火铺,是烤火和做饭菜的地方,设于“小二间”、“小三间”,有厢房的设于厢房。火铺一般比地面高出二尺,三分之一为地面,三分之二为木地板。有的人家不修火铺,却在地面下挖一尺深、三尺见方的坑,再以石板砌边,称之为“火坑”,建南一方称为“火炉儿”。无论火铺或火坑上均备有铁三脚、铁鼎罐之类的炊具,火铺或火坑上设有“炕架”和代替铁三脚的“冲搭钩”,亦名“梭筒钩”。火钳插在离门远的一边,这一边是主人家姑娘、媳妇坐的地方,任何客人均不能在那里落座。
土司辖区建筑,除吊脚楼外,均无楼层,大多柱子均为杂木,还有马桑树柱头,装板多为杉、松木板,一些穷人家还用竹块编织成装板,上糊泥巴挡风。
土民喜聚族而居,十户或数十户聚居一村一寨,寨子层叠有序,错落有致,多以姓氏作村寨名,如覃家沟、田家湾、谭家塝,周家山等。
许多古籍在论及“干栏式”建筑起因时写到:“土气多瘅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防禽兽”,“以免时郁”,“其地多虎狼,不尔人畜俱不安”。这种建筑,以适应山地地形变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石方开挖。这种建筑,具有防潮、通风、防蛇虫等优点。
现在,已陆续有仿古式吊脚楼建筑出现(见彩页)。
(四)、“生朝满日”习俗
“生朝”日即土民的出生日,“满日”即土民的生日。
1、小孩诞生时的习俗
如何操办土民的出生日,土民很有讲究。
“泼水碗”、“逢生” 生了小孩要备一碗水在床下,第一个来家或在门前路过的人,就把他(她)请进屋,请他(她)把这碗水泼出去,这叫“泼水碗”,意为把不吉利的东西都泼出去。然后,恭请他(她)给小孩子取个名字,并请求把他(她)的裤带赠给孩子,以示吉祥免灾,主人家也给他(她)赠送一份礼物,这叫“逢生”。据老人传说,男逢女生最吉利,男逢男生是又添了冤家对头。
“报喜” 小孩出生后,其父要提上一只鸡到岳母家报喜,若生的男孩就提一只公鸡,若生的女孩就提一只母鸡。岳父母见鸡,自然一切都明白了。回程时,岳母家给女婿回送一只鸡,生的男孩回送一只母鸡,生的女孩回送一只公鸡,意为祝愿小孩吉祥,长大成双。报喜人必须当天往返。
“打三朝” 小孩出生后10——20天之间,小孩的外婆家及其亲友送“三朝礼”,有的地方也叫“送祝米”,具体时间在报喜时已约定。小孩家的族人、亲友和邻居也前来朝贺,小孩的外公不能去吃三朝酒。所送三朝礼物,以鸡、肉、蛋、面、糯米等产妇食物及小孩子穿戴玩具为主,大到衣被、谷物,小到口水片、尿布片,一应俱全。鸡蛋染成红色,其它礼物多用红纸签封或覆盖。所送衣物中,以小孩的背袋、披风和帽子最有特色,挑花绣朵,绚丽夺目。外婆家及其亲友在小孩家必须进出三天。
“出行” 小孩满月,由其母亲把他(她)刻意打扮一番,到预先约定的亲友(老辈子)家走一趟,名为“出行”,意为小孩已拜过亲友族戚,正式来到人世间。
2、老人寿诞
土民认为,“满日”是长辈的大事,子、媳、女、婿必须牢记并到堂祝贺,忘了则必受到长辈斥责和亲友嘲笑。
父母健在,无论多大年龄的晚辈,均不得整酒、放鞭炮庆寿,过生日时只招待至亲至戚。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父母已去世的,过生日兴整酒庆寿,称为“寿诞”。
二、 生产习俗
(一)、开始种苞谷和栽秧,要敬土地神,祈求土地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栽秧敬土地神时,把香烛纸钱,刀头(猪肉祭品)和酒饭带到秧田坎上举行祭祀,还放鞭炮,名曰:“开秧门”,有的地方也叫敬秧神。开了秧门,才能下田扯秧,以示栽秧开始。
(二)、在田里薅头道草、土里薅二道草时,常请很多帮工相助,专门请人打薅草锣鼓,唱薅草歌,薅草歌也称“田歌”,歌中常有“请神”、“敬神”、“送神”等程序,锣鼓惊天,歌声动地,以鼓舞劳动者士气,也以示欢乐,准备迎接丰收的到来。“帮工”,有的地方也叫“换工”、“转工”。帮工只吃酒饭,不计工酬,但要还工,还工也可以不论早迟。没有耕牛的家庭,也可以拉别人的牛来耕田犁土,一个牛工也还一个人工。
薅草锣鼓虽是土民的一种生产习俗,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学艺术价值,近来,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杨匡民教授在《荆巴古宝及土家溯源》一文中提出,“薅草锣鼓至少起源东汉”。黄柏权教授在《薅草锣鼓》一文中认为,当出现了玉米种植,采用中耕以后,“薅草、薅秧、薅麦、插秧的‘打闹’最具代表性”。玉米种植开始于土司制度的中后期,即土司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或兴旺了薅草锣鼓。潘顺福先生的专著《薅草锣鼓》,更对薅草锣鼓的起源、演唱形式、流行区域及文学艺术价值,进行了集中地深入地研究,宏扬了土家民族文化的光辉。
(三)、手艺人在开始进行烧窑、建房、修坟等工作时,必先以香烛酒肉祭祀土地神和工匠祖师鲁班,以求保佑其做艺顺当。木、石工匠在做门、窗、梁、磴、碑等基础构件时,常以“鲁班尺”确定吉利尺寸,并且不让别人知道或动用他的鲁班尺。鲁班尺是工匠师傅的秘密,现在民间工匠还在运用,一鲁班尺相当于市尺一尺二寸多,接近一尺三寸,上有一些不同吉祸的刻度。
(四)、猎人上山打猎前必祀山神,以求山神保佑多获猎物和猎事平安。在山上一旦发现猎物,即吹牛角号,向其他人传达信息,召唤出猎人员或其他人员围猎。获得猎物进行分配时,实行平均分配,就是过路行人以吼声相助,也见者有份,还特别给猎犬一份。打猎归来,又以猎物头尾或毛血为牲,祭祀山神,以示不忘山神的保护和恩德。
他们在打猎的实践中,还总结出很多狩猎的技巧,用歌诀记之,代代相传。例如:
怎样找山鸡:“夏找梁,冬找湾,二、四、八月找土边”,这就要求,根据不同季节,在不同的地点去寻找山鸡。
怎样打山鸡:“上打背,下打脚,迎头山鸡打脑壳”,
这是根据猎人与山鸡的相对位置,确定打山鸡的某个部位。
怎样吹、听狩猎角号——“一声角,猎人请上坡;二
声角,林中发现有新脚;三声角,猎狗起了仗;四声角,猎
物过了对面坡;五声角,猎物倒了地;六声角,收拾家伙下山罗”。狩猎的人,根据不同的分工,各处于不同的位置,就用角号来传递信息。再根据角号声的数量,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三、 婚姻习俗
(一)、婚姻制度的习俗
1、婚配主流是一夫一妻制
利川土司辖区内的主体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据施南《覃氏族谱》载,覃氏施南土司十八任司主中,只有一任司主为两个妻子,其余十七任司主均是一夫一妻。又据忠路《覃氏族谱》载,覃氏忠路土司十六任土司司主中,只有明代中后期的连续三任司主为一夫多妻,其余前后十三任司主均为一夫一妻。一夫多妻的三任司主有一个共同特点,或是“有女无儿”,或是“有儿无女”,疑为生儿或生女才另娶二妻三妻的。土司上层就是这样,一般土民则更是一夫一妻了。
2、恋爱自由
土民青年男女恋爱比较自由,在唱歌跳舞中、在生产劳动中、在走亲串戚中,彼此相见如意就能倾诉衷肠,经过父母同意,就可以订婚结婚。
在土家地区,还有“女儿会”的习俗,有的地方是五月初三,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二,有的地方是八月十五,各个地方所定日期不同。每到“女儿会”这天,青年男女赶场集会。这一天,妇女穿红戴绿,争妍比美。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谈情说爱,情意绵绵;已婚男女,还可以与过去的情人畅述旧情。
土民恋爱自由的习俗,在土家许多叙事民歌中可以得到证实。
当然,土民男女青年也有经媒人撮合的。
3、姑表亲
土司地区,有“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的开“姑表亲”的习俗,被称作是“还骨种”。俗云“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姑表亲”被认为是“亲上加亲”,这种婚姻易于处理亲戚、夫妻、婆媳之间的关系。
覃氏土司与田氏土司,覃氏土司与马氏土司(石柱土司),据这三姓氏的族谱所载,“姑表亲”是屡见不鲜的。这除了一般意义的婚姻之外,更多的还有政治的原因。
4、转房和填房
土司地区有“兄死收嫂、弟亡收媳”的习俗,这叫“转房”,有的地方也叫“坐房”或“圆房”。还有“姐死妹续、妹死姐续”的习俗,这叫“填房”。
(二)、操办婚姻的习俗
1、崇尚“俭约”
土民操办儿女婚姻,崇尚俭约,力戒奢华,时兴“女家不取聘金,男家不索厚奁”,这种习俗与土民青年男女的恋爱自由有密切关系,只认人缘,不讲钱财。有俗语说:“养儿不吃分家饭,养女不穿嫁时衣”,就是这种习俗的真实写照。
2、新娘衣着自制
新娘衣着,从头到脚、从穿的到盖的,除较好的饰物外,全由新娘自制。所用布料,都是新娘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帽帕、被面、衣裤、鞋袜全系新娘自裁、自缝、自绣的。
土家姑娘一般从十二岁起,就正式学习纺、织、染、裁、缝、绣等手艺,开始准备制作嫁妆,婚前还要集中一段时间赶制嫁妆。这样培训出来的姑娘,聪明、能干、节俭、贤慧,是操持家务的好手,土家小伙子自然喜欢。
(三)、娶亲程序的习俗
《利川县志》(同治版)载,土民“嫁娶重亲迎礼”,这种“重亲迎礼”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哭嫁与伴郎
土民待嫁姑娘在离开娘家前半个月(有的更长),就开始哭嫁。每天傍晚开始,半夜方休。哭时一般请十来个未婚少女陪伴,俗称“陪十姊妹”。临近婚期,陪哭者越多,哭声越大。“哭嫁歌”的内容一般是哭父母、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哭三亲六戚、哭骂媒人等,多为倾述离别之情、怕受婆家虐待的苦楚等。有一人独哭,有母女、姐妹同哭、对哭,以哭代歌,哭而不哀,其情切切,悲喜参半。婚日前夜,待嫁姑娘要跪在家亲内戚面前一个一个地苦诉,既道离别,又讨“打发”。哭嫁歌多是长短句,也有五言七言四句六句的。现举“哭嫁歌”的一段歌词为例:“(女哭娘)长大成人要离别,别娘一去无归期。别娘纵有归来日,待到归来住几时?门前一股长流水,女儿泪水总长滴。”土家姑娘的“哭嫁歌”,蕴藏着丰富的文学艺术价值。
女子“哭嫁”,男子“伴郎”。伴郎,俗称“陪十兄弟”,即婚前请来十来个未婚男性青少年,陪伴新郎歌唱玩耍,直至新郎与新娘拜堂方散。
现在,新郎到新娘家迎亲,往往带上一个本家未婚兄弟陪伴,称为“陪郎”;新娘出嫁,也有至亲女姓陪新娘到婆家,称为“伴娘”。这就是土司时期,“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遗风。
2、行拦门礼
男方娶亲那天,女方在迎亲队伍即将到来之前,将一张大方桌放于朝门(或大门)前,拦住迎亲队伍进门通道。女方都管(即总管)一般都是当地有名气的歌手或礼仪行家,领着宾朋拥立院(坝)内桌旁。迎亲队伍到了门前,男方都管也是一方有名歌手或礼仪行家,领着迎亲队伍站立女方队伍前,双方致礼、对歌,或是对白四言八句,或互相客套恭维,或互相诘难取笑,你一套、我一套,高声唱和应答,把喜乐之气推向一个小高潮。只有在男方都管说唱得女方都管及宾客满意后,女方才将桌子搬开,让迎亲队伍进门(院)。如果男方都管说唱输了,或礼仪不周,都管就得带着迎亲队伍一个一个从桌下爬进去。男方说唱输的情况,由于女方主人的暗中照顾,一般不会发生。即使输了,也不会妨碍娶亲的正常进行,只不过引起一场哄笑罢了。
3、背亲与甩筷
新娘经过“开脸”、梳妆打扮后,穿上“露水衣”,由哥哥或弟弟慢步背出闺房门,让新娘站在堂屋中间预先安放的一只大斗上,告别祖宗及亲人,接过父母给的竹筷一把,在斗上踩上一双脚印,然后再背出大门。出大门时,新娘即将筷子往门内和门外各甩一半,以示恩义永存、福禄共享和快生子女。背出了大门,给新娘换上由婆家带来的绣花鞋,这时新娘才停止哭泣、双脚落地,打起“露水伞”,就可以上路或上轿启程了。“露水衣”,上身是左开襟,大袖大摆短衣,下身是八幅罗裙。“露水伞”,一般是油纸花伞。
4、奔床
“奔床”,有的地方也叫“抢房”。新郎新娘拜堂后,要尽快站起来,直奔新房,抢先坐在床上,有俗语称:“男先入房男当家,女先入房女作主”。坐床的规矩,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有心计的新娘,常先坐在界线上,往往新郎也不示弱,尽力把新娘挤到界线以外去,双方互不相让,引来一阵欢笑。倘若新郎猛一下揭掉新娘的盖头巾,新娘不由嫣然而笑,还快意地捶打新郎,引来满堂大笑,“奔床”即告结束。
5、回门
迎娶成亲后,夫妻双双回新娘娘家,叫做“回门”。因地域差异,回门规矩也小有差别。有的是拜堂次日回门,当天往返。有的是婚后三天才回门,当天往返。婚后一个月内,新婚夫妇都得回新房住宿,不得空房。空了房,大家都认为不吉利。
四、 丧葬习俗
考古资料表明,明代以前,土司地区墓式有崖墓、砖石墓、石板墓、瓮罐墓等多种。葬制有拾骨葬、屈肢葬等。明代以后,墓式多改为土坑石碑墓,有的碑雕刻精细、高大壮丽如山中石城,葬制也多改为仰身全肢葬。
崖墓,俗称“仙人洞”,利川土司辖区建南已发现崖墓十四处四十五座。据《隋书·地理志》载,蛮左“其死丧之纪,虽无被发袒踊,亦知号叫哭泣。始死,即出尸于中庭,不留室内,殓毕送至山中,以十三年为限,先择吉日,改入小棺,谓之拾骨,拾骨必须女婿,蛮重女婿,故以委之。拾骨者,除肉取骨,弃小取大”。按此说法,则凡蛮必用拾骨葬,但此区域崖墓也只有那么多,且前后年代又不可断定,故此说不能令人信任。又据广东人民出版社根据香港纸型重印的《历代小说笔记选》唐代卷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尽产为棺,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此文说明,唐代或唐代以前,土民父母死于村外的,才用这种崖葬法,也是一种拾骨葬法,这种说法倒有点令人相信。后来土家地区对于死于屋外的人,尸体不能运进堂屋办理丧事,带有崖葬之俗的遗风。
土民家中老人去世,俗称“白会”、“白喜”,大家认为老人寿终正寝是升仙或成神,是值得庆祝的事。丧葬仪程大体都要经过送终、停丧、坐夜(或坐白)、安葬、复三坟这样几个阶段。其中,从停丧到坐夜这期间,以绕棺、唱孝歌、行裹尸礼的形式陪伴和祭奠亡人,最有特色。
(一)、送终
老人病危或即将落气时,必须将老人由病床移至堂屋(或客厅),平躺于木板上,子女跪围身旁,聆听遗言,并不断在其脚头烧纸化钱,好言抚慰,俗称“落气钱”。气一落,全家嚎啕,并用温水给亡人沐浴更衣。老衣一般五、七、九层,无扣;男性内白外青,女性内红外青;男性头戴布叠方巾,女性头戴布叠小帽;浑身上下忌带铜铁器。穿戴整齐后,面部盖上纸钱,称“盖脸纸”,再平抬放入棺内,称为“入殓”,也有的叫“入材”。入殓毕,放“落气炮”,子孙开始被麻戴孝,子女等正孝子的孝帕与棺材等长,一般七尺,一般孝子的孝帕为三尺或一尺,腰缠麻丝,这就叫“披麻戴孝”。并且,急向至亲至戚放信,待姑舅叔伯等至亲赶到与遗体告别后,才可用纸糊棺盖口沿,俗称“褙殓”,并与至亲至戚约定安葬日期。已装亡人的棺材称为“灵柩”,未装过亡人的棺材称为“寿木”。
(二)、停丧
灵柩褙殓后,进入停丧阶段。停丧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三日,长者七日至三月或半年不等。灵柩停放处称“灵堂”,灵柩前置大灵,大灵用整张红纸书写亡人牌位,贴于木板上,左、右、上三边贴白纸孝联。大灵前置供桌,桌上紧挨大灵供四开红纸写成的灵牌,灵牌前用木升子装米,内插香烛,再前为果菜等供品,大灵左右两侧置哭丧棒。灵柩下面燃点油灯(菜油灯),上以小筛斜盖,日夜不灭,称“地伏灯”,象征长明。灵堂大门贴孝联。停丧期间,白天到傍晚,请坐堂锣鼓和吹鼓手,以鼓乐陪伴亡人。傍晚到次日凌晨,或绕棺跳丧舞,或唱孝歌,安葬前夜行裹尸礼,以祭奠和陪伴亡人。
1、跳丧舞
跳丧舞,土家语叫跳“萨尔嗬”,又叫“绕棺”、“穿花”,或叫“跳丧鼓”、“打丧鼓”。这种跳丧舞,与南北朝及隋代的“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唐宋时的“巴人踏啼,伐鼓祭祀”等记载相沿袭。
跳丧舞,就是在停丧期间,每到傍晚开始举行的绕棺歌舞。引领者一般为道士或端公,他击鼓喊歌,众随之而歌之舞之,曲调高昂而不狂,低沉而不悲,节奏明快,跳跃性强,舞姿或细腻优美,或粗犷豪放。开始绕棺于灵前,进入高潮时移舞于院坝,围观民众自动加入舞圈,几对鼓槌一起敲,几十、上百舞者一起舞,通霄达旦,高潮迭起,场面动人。
跳丧舞以舞为主,其舞蹈动作多取材于渔猎、农事、战事及原始崇拜活动。歌词有即兴创作的,也有传统唱段,其内容除一般程式外,多为颂扬亡人生平事迹及祭奠亡人等。
2、唱孝歌
唱孝歌,又名“坐丧”,也叫“板凳歌”、“夜乐歌”。《隋书·地理志》记载,荆南一带“当葬之夕,集会于宗长之宅,歌吟叫呼,亦有章曲”,说明早在隋唐以前,土家地区就有唱孝歌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歌者,多为民间业余歌手,也有专门的歌师,但人数不多。唱孝歌,以唱歌的形式表达一切,有独唱、对唱、合唱,用锣鼓伴奏。孝歌的曲牌有四六句、号子、传十字、哭腔、高腔、哎哟调、寒坡岭调、数板调等。唱词有即兴创作和传统唱段两种,歌词有七言上下句句式、七言四句句式、明七暗八句式等。内容以祭奠亡人为主旨,除一般程式外,有亡人源流、生平事迹和风土人情等。
3、行裹尸礼
明未清初,儒教已开始在土司地区流行,这时出现一种以行裹尸礼的方式来祭奠亡人的形式。
行裹尸礼,又名行“三献礼”。它与跳丧舞比较,减掉了舞蹈动作,只绕棺边走边唱。行裹尸礼在出殡前夜举行,队伍庞大,前有引赞领唱,一般是端公或道士引赞,接着是唢呐、笛箫等乐手,后面是八位少年侍童,最后是孝子,演唱程序是先绕棺三次,接着唱三献,再唱哭哀哀调,达到悲哀的高潮,最后唱吟晨诗结束,就出殡送葬。绕棺边走边唱也称“绕棺”,站着唱称“排班”。其曲牌有高腔、平腔、哭哀哀调等。内容除既定程式“三献”(迎神、敬神、送神)外,也有即兴创作和传统唱段,以祭奠亡人为主。
行裹尸礼这种形式,儒教意味较浓。
(三)、坐夜和坐白
坐夜和坐白,是亡人安葬前所举行的悼念暨酬宾活动。坐夜仅限于安葬前一天傍晚至深夜零点举行,坐白在安葬前三个白天举行,一般人家均无能力举行坐白。
坐夜和坐白是亲朋祭奠亡人和孝家集中答谢宾客的高潮,这时,鞭炮不断、鼓乐齐鸣、狮龙狂舞、亲友毕集,无论亲疏和礼品的轻重,都要被恭请入席就餐,都管要引孝子至席前跪拜致谢。深夜零点,除绕棺或唱孝歌或行裹尸礼继续外,一切人情来往宴席终止。
(四)、安葬
亡人落气至安葬前,要请风水(阴阳)先生“看地”,即找好安葬亡人的地点。也有的亡人,生前已经向子女交待了自己百年后的葬地。
坐夜次日凌晨,抽灵发丧,灵柩(也称灵轿)上多有篾扎纸糊装饰,男性亡人扎白鹤,女性亡人扎莲花。锣鼓、狮龙、灵幡依次前导,孝长男捧灵牌,孝次男打引幡,其余孝男女扶哭丧棒,在灵柩前躬身徐行,灵柩每有停歇,孝子均转身跪伏,灵柩后为其他送葬人群。上山途中,号子声、哭泣声、锣鼓声、鞭炮声交叉起伏。安葬的土坑称“井”,灵柩入井前由狮龙滚井。灵柩入井后,可用布遮天开棺检验亡人是否移位,盖棺后先由正孝子跪于棺上,正反各盖三锄泥土以示孝意,然后再由众人垒土成形。从安葬当夜起,孝子应用稻草编成长辫放于坟背脊燃烧三晚,俗称“送火焰”。
(五)、复三坟
复三坟,又称垒三坟。亡人安葬后第三日,孝子再次上山在坟前祭奠亡人,为新坟培土。至此,丧事操办结束。
凡于住屋屋外死亡者,只能在屋外搭灵堂办丧事;非正常死亡及夭亡者,一是不能按一般亡人办理丧事,二是尸体也不能停于堂屋。
另外,还有“坐活夜”的习俗,就是人未死亡而先坐夜,一切按办丧事的程序进行,未死亡人可亲见孝子是怎么为他操办丧事的。例如,年忠路区丰乐乡覃殿桥八十寿诞,庆寿之后举行坐活夜,这就是土司时期“坐活夜”习俗的遗风。
土官土民办理丧事,一般都请端公(或道士、和尚)做法事,与都管一道按孝家旨意操办丧事;如没有请做法事的,则由都管按孝家旨意主持操办丧事。
五、 节庆习俗
土司时期的节庆习俗与其它地方,与现在比较,大体差不多,主要有春节、元霄、清明、端午、月半、中秋、重阳、过年等。但纪念内涵不尽相同。土司地区还有自己一些节日,这些节日与耕战和日常生活相关。这些节日主要有(以农历为准):
(一)、祭祖节
清明、月半(七月十二日)和冬至,是土民集中祭祀祖宗的节日。
后来也有一些变化,主要是把冬至日的祭奠变成了过年时的祭奠,这一变化估计是冬至日不便记忆的缘故。
(二)、过赶年
过赶年,即比汉族人提前一天过年,腊月大二十九日、腊月小二十八日过年。
关于过赶年,有种种传说。一是,传说在明嘉靖年间,湖广各土司奉调征讨倭寇,率土兵战于江浙前线。临近过年,估计倭寇在过年时,乘我不备,搞突然袭击。于是我方提前一天过年,作好应战准备。大年三十那天,倭寇果然向我大举进攻,我方乘敌不备,突然向敌人发起反击,大获全胜,受到朝廷嘉奖。以后,土司土民就提前一天过年,以纪念这次赫赫战功,相沿成习(此说见《长阳县志》)。二是,传说在一次战斗中,我方提前一天过年,在大年三十那天向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把敌人打得大败。以后子孙为纪念这次战斗胜利,便提前一天过年。三是,传说土民祖先在一次战斗中失败了,提前一天过年,准备撤退。过年时,偷偷地在屋里杀猪,并把猪肉藏于门背后,用蓑衣遮盖着,以免被敌人发现。在团年席上只坐三方,朝大门一方空着,以便观察敌情。席上办有大肉,每人一块,如果敌人来了,便于拿着大肉边走边吃。这是土家人把猪肉藏在门背后和过年吃大肉的来由。现在的宴席上,有大肉蹄膀,就是土家人过赶年吃大肉的遗风。
(三)、摆手节
摆手节,又称“社巴节”、“舍巴节”或“调年节”,是土民举办的祭祀祖宗、土司王和土地菩萨的民间歌舞节,摆手节的主要活动就是跳摆手舞(见彩页)。
摆手舞一般于正月初三到十五期间,在家庙(祠堂)、土王庙前或较宽阔的平地上举行,俗称“摆手坪”、“摆手堂”。摆手活动的主持人可以是端公(梯玛),也可以是村寨里、家族里有威望的老人。这些人会唱会跳,又知道活动程序,称为“掌堂师”。
夜幕初降,男女土民身着盛装,来到摆手堂。摆手堂上,一捆干竹片绑成的火把,或一捆向日葵杆火把,燃烧在摆手堂上空,四周燃起一堆堆篝火。先由掌堂师主持举行祭祀活动,再以女站内圈男站外圈围成圆圈,在鼓乐声中,以双手不超过眉头的部位,有节奏地由左向右摆手,身体下部有节奏地屈伸,边歌边舞。摆手的形式有单摆、双摆、回旋摆、上下摆等,表现的内容多为狩猎、战事、农事、纺织等战争、生产和生活情节。随舞伴唱的摆手歌,有即兴创作和传统唱段两种,掌堂师根据舞蹈动作,用高亢婉转的声调,领唱表现这些舞蹈动作的歌词,跟随在他后面的队伍,适时用整齐的衬祠声应和。
摆手舞是一个古老舞种,据《华阳国志·巴志》和杜佑《通典》记载的巴渝舞,与出土文物“巴蜀图语”中有双角带剑跳着摆手舞综合分析,摆手舞可能沿袭巴渝舞演变而成。据民间传说,摆手歌舞又源于明代中叶湖广土司奉调征倭,获胜后朝廷嘉奖时土司土民的庆祝活动。
(四)、牛王节
四月八日是牛王节,相传土民先祖在一次战争中失败了,退却来到河边遇见洪水,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条水牛游过来,他们拖着牛尾巴渡过了河。牛在危急的时候,挽救了土民先祖的生命,以后土民就以这天为纪念日,以示永远不忘牛的相救之恩。
每到牛王节,纪念活动特别隆重,象过年一样。虽然这天正当农忙,但土民对牛特别优待,当日停耕歇息,喂以顶好的青、精饲料。有的地方耕牛死了,还掘墓埋葬。
(五)、端午节
土民过端午节,把五月初五叫做“小端午”、五月十五叫做“大端午”,土民很重视过“大端午”节。
每到“大端午”节,土民家家户户门前都要插上几支艾蒿和长叶菖蒲、喝雄磺酒。据老年人代代相传,艾蒿可以祛邪防病;长叶菖蒲(形似“宝剑”),可以驱邪恶、保平安;喝雄磺酒可以防蛇虫(毒)。
每到“大端午”节(过年、元霄、清明、月半、中秋、重阳等也是这样),土民还把分家的儿子、出嫁的女儿接到家里,一块团聚,快快活活地过个节日。
(六)、六月初六晒龙袍
土民每到六月初六这天,要把家里的衣、被、箱子和书籍(特别是宗谱)等物搬到太阳下曝晒,以防潮防蛀,称为“晒龙袍”。相传这天是土民战神覃垕被敌人残害的日子(详见“英雄崇拜”节),土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这一天即“晒龙袍”,以志永远不忘。
(七)、女儿会
五月初三、七月十二或八月十五,为“女儿会”。每逢女儿会,虽无人组织,但女性均相邀赶场集会,未婚男女寻找意中人,谈情说爱,订其终身;已婚男女也可与情人相会,倾诉旧情。
六、 禁忌习俗
从前面的“宗教信仰”节可知,土司土民为泛神信仰,为了获得幸福,求得平安吉祥,长期以来形成了许多禁日忌事。
“正月忌头,腊月忌尾”,从去岁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新年正月十五止,这一段时间有许多禁日忌事:腊月三十吃团年饭不准泡汤,否则出门做事或请人做事便会下雨;晚间不准吹口哨,以防失盗;正月初一不扫地、不向门外泼水,以避免应得的财气,被扫掉、被泼走;凡属牛、龙、蛇者,不能挑水,以防天旱;对睡懒觉的人,讳叫“起来”;小孩子及读书人晚间不能看书,以防眼瞎;姑娘、媳妇不做针线活,因为“针”是一个尖嘴货,以免与人发生口角;不讲不吉利的话。初一到十五,大人、小孩都不能剃头,以免长“稀癞子”。
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走路要防止踩到鸡屎,否则会得“睁眼瞎”;雨天不能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进屋;不能扛着锄头、挑着空水桶进门;晚归,不能把照明用的火把拿进屋,以免鬼怪入内;七月初一到十五日,不准坐大门槛,以免阻挡家神来去的路。
在礼俗方面:祭神时不能闻猫声;不准猫到停灵柩的地方去,以免猫从灵柩上跳过去;死亡在外者,灵柩不能放入屋内;客人进屋不能坐在柴头一方,脚不能踩三脚,手不能玩火钳;客人不能坐在插火钳那一方,那是主人家姑娘、媳妇坐的地方;男不打三朝、女不踏灵堂;孕妇和寡妇不能观看别人的婚礼。
还有,未婚青少年不能吃猪蹄叉,以免找不到对象,即使找到也会被“叉掉”;在住房附近发现蛇、蛙、蟾等动物,只能赶跑,不能打死,那些动物是祖先魂魄附身,回家看望子孙的。
这些禁日忌事,与土民信仰和对未来的希望有关。每一禁日忌事,都包含着一定谶义,这些禁忌都模棱两可,容易让人用后来发生的事情去附会。
著者简介
覃太智男,土家族,年1月生,利川市建南镇白竹坝村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曾任中共利川市委副书记,市政协第五届、六届主席、党组书记;曾牵头组织“中国黄连利川论坛”、任《利川黄连志》编委会主任、组织编写《中华覃氏志·利川卷》、任利川“诗词楹联”研究会理事长。
覃发扬男,土家族,年4月生,利川市建南镇花园村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40年,曾任中学、中专教师、中学校长。曾主编《中华覃氏志·利川卷》、整理有《覃发扬文集》。
探讨家族文化,勾搭小编
请加2
编辑整理:覃氏文化研究白疯颠的早期图片白脉软膏对外伤白癜风治疗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