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我很喜欢自己作为一个局外人

我这一辈子,时时不得不考虑各种观察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如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奈保尔

8月11日,英国印度裔作家V.S.奈保尔在伦敦家中去世,享年85岁。他和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为“英国移民文学三雄”,主要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年获毛姆奖),长篇小说《自由国度》(年获布克奖)、《河湾》、《抵达之谜》,以及非虚构作品《印度三部曲》等。

年,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是他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ThEnigmaofArrival),评委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作者用文字体现了旧殖民统治文化悄然坍塌以及欧洲各邻国消亡的连续画面”,并称奈保尔的作品具有“未受世俗侵蚀的洞察力”。

作者:[英]V·S·奈保尔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译者:蔡安洁

这是奈保尔的自传体小说。他远离尘嚣,栖居在英国的一座乡村庄园。回忆这段宁静单纯的岁月,他写下了平凡生活中被忽视或遗忘的人和事,他写死亡和离去,写更迭的四季、盘旋的乌鸦、映衬在蓝天下的奶牛。忧伤而优雅的记叙和深邃的所感所思融合在一起,意蕴无穷。

年,奈保尔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他祖父母是从印度移民的契约劳工,父亲曾是砍甘蔗的劳工,后来成为当地报纸的英语记者。受到父亲的影响和教导,奈保尔从孩提时代起就酷爱文学,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分。这一时期的生活,为他日后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写作者的一半要务是发现主题,而我的问题之一是生活斑驳色杂,满是动荡和迁移:先是跟祖母住在信德乡下的房子里,那里的宗教和社会习俗仍然接近印度村庄;到了西班牙港(指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都),黑人、街头多种族多文化的混杂生活和我在女王学院的有序生活交织;然后是牛津大学、伦敦、BBC广播电台的工作间。当我尝试开始写作时,不知该聚焦哪一段。

直到大约六七岁前,我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外婆家,在特立尼达的一个乡间小镇上。后来我们搬到了首都西班牙港,还是住在我外婆家,在伍德布鲁克区。我立刻爱上了我所看到的伍德布鲁克的街头生活和市里的生活秩序:清晨在大街两旁清洗阴沟,市政的蓝色马车每天来收垃圾。我外婆家的房子建在高高的混凝土柱子之上,有一个前游廊,吊着蕨类植物,栽在敞口的铁篮子里,底部衬有铁丝网或者椰子树顶新枝的硬质外皮。蕨类植物吊在游廊上,好处是能遮挡,一早一晚给它浇水成了那幢房子里的例行公事。混凝土的台阶上方,罩了一个用沥青处理过的瓦楞铁顶棚,一直往下接到大门和人行道上。站在台阶上的扶栏那里,街上还有街上的人可以一览无遗。我很熟悉那些人,虽然我从来没跟他们说过话,他们也从来没跟我说过话。我逐渐了解了他们的穿着、风格和说话声音。”

从公立学校毕业后,奈保尔获得了特立尼达政府奖学金,有机会在英联邦的任何高等教育机构学习。他选择了牛津。

他曾经在自传中写道:“第一次踏上英国这片土地的时候,我还是个清贫的学生,如今51年过去了,我的职业从未改变过,写作就是我唯一的选择。”

在牛津大学,奈保尔尝试写作,但并不顺利。“十六年后在伦敦,有段时间我情绪低落,开始觉得我永远也无法走上作家之路。”不确定和孤独感紧紧围绕着他。

年,他开启一段前往西班牙的“即兴旅行”,挥霍光了自己的积蓄。那时的他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日后看来,他认为当时的自己已经得了心理疾病。不过在去西班牙前,他认识了他未来的妻子帕特里莎。在帕特里莎的支持和陪伴下,他渐渐康复并重新开始写作。

年,奈保尔定居在伦敦。开始着手写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小说集《米格尔街》。这些故事的灵感来源于他童年时在西班牙港的生活见闻。

作者:[英]V·S·奈保尔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原作名:MigulStrt

《米格尔街》由17个平行展开的短篇小说精心编织而成,各篇小说相对独立,但小说与小说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穿插,形成在纵横两个维度彼此交互的结构。米格尔街生活着一群有脾气、有盼头的小人物:“哲学家”波普,要做一样叫不出名字的东西;“艺术家”摩根,扬言美国国王会来买他的花炮;“诗人”布莱克?华兹华斯,在写一首全世界最伟大的诗;“疯子”曼曼,频频参加议员竞选;“机械天才”巴库,百折不挠地改造一辆辆进口汽车……他们兴高采烈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年,他花了三年时间写成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出版。这个故事是基于童年时他对父亲的记忆。

随后,奈保尔和妻子前往英属圭亚那、苏里南、马提尼克和牙买加,在这些地方度过5个月的时间,并写下了首部非虚构作品。这也是他的第一部旅行随笔集。

作者:[英]V·S·奈保尔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原作名:ThMiddlPassag:ThCaribbanRvisitd

此后,奈保尔的脚步不曾停下,并且写下了一系列游记作品。

作者:[英]V·S·奈保尔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标题: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

年,奈保尔首次踏访印度-他父祖辈的家园。从孟买、德里、加尔各答,再到他外祖父的故乡,这个有着暖味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与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疏离、鄙夷与失落。这一年的印度之旅其实也是他企图探询自己的历史与身份认同的内心之旅。

作者:[英]V·S·奈保尔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原作名:THEMASQUEOFAFRICA

《非洲的假面剧》记录了作者奈保尔年至年间在非洲乌干达等国家的游历见闻。奈保尔从非洲的中心乌干达出发,先后经过加纳、尼日利亚、象牙海岸、加蓬,以及非洲最南端的南非。奈保尔以一个旁观记录者的身份,将位高权重的国王、普通的贩夫走卒、外来宗教的皈依者、古老非洲信仰的追随者的百样形态一一记于笔下。

奈保尔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作家。他的小说、非虚构游记被诟病为“对第三世界毫无同情”,他本人被认为是一名种族歧视者。他对从小生长在的特立尼达不掩蔑视和冷漠,甚至说:“如果我以后要永远在特立尼达生活,那我宁愿死掉。那个地方太小了,所有的价值观都是错的,那里的人也极小气。而且,在那里我几乎不能做什么。”他也不喜欢英国,“不要以为我喜欢住在这个国家里,这里充满了偏见……”他曾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而且我很喜欢自己作为一个局外人。”

他的传记作家指出,在很多时候,奈保尔故意制造麻烦、引起冲突,并从中得到某种快感,将自己的不幸转化为他人的不幸,将自己的痛苦转化成他人的痛苦,并从中寻找刺激和快感。他是一个幸灾乐祸的人。

在个人情感方面,奈保尔的言论和行为同样“出格”。在与妻子帕特里莎的婚姻陷入了困境后,他转而投向了情人玛格丽特的怀抱,并将两人的私生活作为写作素材,小说里充满激情和暴力的性爱。奈保尔没有向帕特丽西亚隐瞒他与玛格丽特的关系。这种畸形的三角关系持续了25年之久,直到年帕特丽西亚因病去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奈保尔接受美国一家电台访问时,大谈自己的召妓经验,让他又一度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奈保尔在伦敦家中逝世的时候,距离他86岁的生日还有不到一周时间。

年,他的82岁生日是在中国度过的。当时正值《大河湾》中文版首发,奈保尔偕妻子来到上海,这是他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有读者在活动现场提出希望奈保尔能创作一部中国题材的作品,他直接拒绝了:“我不会写这样一部作品。这是一个巨大的国家,以我现有的对中国的认知和经历,还远远不够。”

责编:吱吱

知识

思想凤凰读书文学

趣味

投稿邮箱:book

ifng.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ly/7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