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山水画系列四大美景谷等您来

景谷傣族泼水节的余韵还未散去,热情似火的彝家人即将点燃熊熊燃烧的火把,唱响激情七月赞歌。

七月火把节是一个尽情狂欢的日子,火把节是一个不休不眠的日子:芦笙、三弦、竹笛即将奏响,曲子山歌即将对唱!

纵情欢歌三跺脚,

跳起黄灰做得药!

香醇的米酒,香甜的芒果,动听的曲子,还等什么?来吧,来吧,相约在七月,相约在威远江畔,相约在菩提树下。

景谷大不大?

美不美?

景谷……

走,瞧瞧去!

景谷美不美?

美不胜收

景谷,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智慧勤劳的景谷各族人民创造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别具魅力的景谷文化,特别是古朴纯真、原生态的傣彝民族文化;有着白马山·芒玉峡谷、芒卡温泉、威远江自然保护区、小黑江生态区等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观和极具亚热带雨林风貌的森林生态。

千景之谷,“无量宝地,佛迹仙踪”。在这片平方公里的宝地上,养育着30.8万景谷儿女。景谷是以傣族、彝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丰富的森林资源,热区资源,矿藏资源,能源资源和多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景谷旅游资源的丰厚积淀。据经书记载,佛祖曾经游历这里留下了26处神秘的佛迹,成为海内外众多信徒朝觐圣地。82所宗教活动场所,其中佛寺78所、清真寺4所,信教群众达人。雄险奇秀、幽峻壮美的白马山.芒玉峡谷,集谷、山、石、水、林于一体,是旅游观光、科学探险、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熙康·云舍云南景谷康体度假酒店温泉富含氯化钠、偏硅酸等,具有独特的医疗保健养生功效;乳峰叠翠的道教庙宇大石寺,高高矗立在海拔米的山顶悬崖之上,建筑之神奇,风光之险峻,堪称西南道教庙宇一绝;坐落在勐卧总佛寺前的“树包塔、塔包树”被誉为中国塔林一绝,华夏一奇;具有悠久历史的小乘佛教朝拜圣地勐乃仙人洞犹如一座迷宫,给人如临仙境、神秘莫测的感觉;绿荫环抱、古朴典雅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迁糯佛寺,系东南亚一带小乘佛教的朝仙圣地;佛祖留下巨大脚印的雷光佛迹寺,遂成为上座部佛教的朝拜圣地;美丽的威远江和那木河“搂抱”怀中的芒朵佛迹园,花草葱郁,有千年菩提古树林,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自然生态资源特色突出,有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龙血树野生群落,以威远江森林保护区、小黑江热带雨林、干坝子山原始密林、杜鹃林、思茅松林等为代表的大面积森林生态系统完备,具有广阔的森林生态开发前景。境内发掘出至今万年的景谷宽叶木兰化石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茶树化石,是极具科学考古价值的“活化石”,证实了景谷是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

景观多不多?

多不胜数

南传佛教文化有多深厚

博大精深

景谷,有着深远浓厚的南传佛教文化。据傣族经书《二十六脚果大麻》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游世时,在与佛有缘的地方,都会留下一些印迹,供佛教信徒敬仰朝拜所用,这些印迹有脚印、手掌印、打坐印、睡印以及溶洞等,每个佛印都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在云南南传佛教传播区,傣族经书记载的佛迹共28处,其中一处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另一处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余26处都集中在景谷(目前朝拜的有23处,其余有的已被人为损坏,有的正在寻找)。享有中国塔林一绝、华夏一奇的“塔包树·树包塔”,以声名远播的勐卧总佛寺、永平雷光佛迹寺、迁糯佛寺、芒朵佛迹园、道教圣地大石寺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经典,向世人展示着“无量宝地、佛迹仙踪”的独特魅力,是东南亚南传佛教传入后的一个集中区域,每到傣历新年后,都会有远至泰国、日本、韩国、缅甸等国家,近至西双版纳、临沧、德宏等地区的佛教信徒和游客到景谷的佛寺和佛迹点观礼朝拜。年,泰国国王派特使专程送袈裟到雷光佛迹寺。

景谷,以佛迹、古寺、僧侣和海内外朝拜者的顶礼膜拜,诠释着祖国西南边陲的无量人文经典;以兽驰、鸟飞、虫鸣的森林生态和清秀、瑰丽、灵动的山水景致,绘成了一幅极具亚热带雨林气息的秀美卷轴;以傣族水一般的柔美、彝族火一样的热情和大山厚重的情怀,续写着千年传承的民族文化长卷。

宽叶木兰化石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勐卧总佛寺和塔包树·树包塔。勐卧总佛寺位于景谷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大寨村,总占地面积为.1平方米,始建于清顺治元年(年),至今已有年的历史,系勐卧第17代傣族世袭土司刀汉臣主持筹建。年佛寺进行修缮;年重建,于年底完成。总佛寺是与“勐”(傣语,即一个土司辖区)相对应的佛寺,设在土司驻地,统管全勐(全县)佛寺及佛事活动,是景谷各佛寺中建筑规模最为宏大的佛寺,在鼎盛时期住寺和尚多达百余人。

佛寺的建筑主要有大殿、戒堂、藏经阁和僧房等。大殿总建筑面积.74平方米,内宽10.5米,进深16.7米。正门开三道,共有12扇门,门高3.4米。墙壁四周安放40副彩画花窗,左右前后共有花草彩画76幅。内吊彩画、壁画及天花板画共幅。勐卧总佛寺金碧辉煌,雄伟壮观,与“塔包树·树包塔”奇观相得益彰,构成了更为和谐的景致,已成为南传佛教的重要活动场所和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在全国乃至东南亚享有较高的声誉。

树包塔·塔包树为勐卧总佛寺内一道神奇景观,位于佛寺大殿前。两塔均为红砂石基座,树包塔塔高10.74米,塔顶上有一株菩提树,树高约25米,枝叶茂盛,粗壮的根须枝条从上到下把塔身缠绕得严严实实,树与塔融为一体,巨大的树冠像一把大伞,笼罩在塔顶上,这座塔被当地傣族群众称之为“梅细利卧广勐”,意为“树包塔”;据有关专家考证,树包塔上的菩提树已有多年树龄。另一塔塔高7.2米,塔顶上有一株菩提树,树高约20米,根须被塔包围,高大茂盛、亭亭屹立,被当地傣族群众称之为“广勐卧梅细利”,意为“塔包树”。两塔相距30米,造型结构相似,双塔塔身有各种浮雕,雕有佛祖、玉帝、唐僧取经等,是研究景谷傣族宗教、文化、历史的物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对勐卧佛寺和双塔的建盖,在当地傣族群众中还流传着一个传奇故事。当时的勐卧土司刀汉臣家饲养的一头大象,每天都要出游,每次出游都是横渡威远江走进西岸的一片原始森林(今威远镇大寨村所在地),大象极不寻常的出游线路引起了土司的注意。一天,土司一路寻着大象的踪迹来到西岸的原始森林,发现大象在这里饮泉水、吃苇竹。吃饱喝足后,总在一片四周长有枝繁叶茂大榕树下的平地上休息,睡足后才回家。

土司认为,大象休息的地方是一块风水好又吉利的宝地。于是,土司决定把土司府和佛寺搬迁至此。自从把土司府和佛寺搬迁到大寨以来,全勐卧的三灾八难没有了,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到处呈现出和平共处、待人为善的景象。佛寺建成后不多日,大象因年老逝去,化身为一只孔雀飞进佛寺大殿后没了身影。大象的归西,让土司及广大傣族民众极为悲伤。他们认为,是大象给他们带来了好运,消除了灾难,它就是佛祖显灵,所有的繁荣昌盛和兴旺发达都是佛赐给的。为了使归西的大象与他们同在,世世代代保佑他们,土司在佛寺左前方为大象建了这两座塔。

当双塔快建完的一个吉夜,土司和主墨师同时做了一个梦,梦见观音菩萨腾云驾雾而来,把金光闪闪的舍利子安放在两座塔中。第二天,他俩一起去看双塔,果然看到双塔顶端金光闪闪,照亮了整个佛寺,他们高兴极了,合掌跪拜佛祖,以后每到夜晚双塔顶上光芒四射。后来,双塔上先后长出了两株菩提树,逐渐形成了被誉为中国塔林一绝、华夏一奇的“塔包树·树包塔”,已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住在县内的傣家人和版纳、临沧一带的信教群众常到这里赕佛念经,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到这里来观光旅游的人愈来愈多,尤其是泰国、日本、缅甸、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游客,他们对这神奇的佛塔赞叹不绝,流连忘返,他们在这里顶礼膜拜,祈求平安。

芒朵佛迹园。芒朵佛迹园位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公榔村芒朵村民小组威远江畔,距县城10公里,规划占地面积亩,核心景区占地亩,威远江和那木河把其围绕成半岛状。芒朵佛迹园是集民族宗教文化、傣族民俗文化、园林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区。该景区因有佛祖“云游”景谷时留下的“脚印”、“手印”而闻名。芒朵佛迹是极具代表性的一处佛迹,两个大石上有一个脚印和两个手掌印,脚印长1.52米、宽0.75米,两个手掌印一个长0.65米、宽0.53米,另一个长0.84米、宽0.41米。当地群众为了有效保护佛迹,在佛迹上建盖了佛堂,同时把先辈们出土佛迹时刻有似为古经文的石碑也一同搬进了佛堂。碑文除了讲述佛迹的出土情况外,还记载了当地佛教的流传史以及南传佛教在景谷的流传史。碑文记载:旧寺建于傣历年(公元年),距今年;傣历年(公元年)佛迹出土后进行了修缮重建;傣历年(公元年)再次进行了修缮重建。相传,在芒洪下面的威远江中有个龙潭,是一个旋涡滚滚的深潭,龙宫大殿里有一对黑龙,经常为祸人间,而且活动范围很广。当群众只看到黑龙出现就预示着将大祸临头。黑龙每年需要当地群众进贡一批青年男女,至少也要一对童男童女。佛祖得知民间苦海无边的申诉,云游到威远江下游时,面对黑龙王潭,用佛法水向龙潭喷去,叫声:“黑龙精听着我发出的禁令:一、不准杀人害命;二、不准偷抢盗窃;三、不许诈欺谎骗;四、不许奸淫妇女;五、不许酗酒作乱。”佛祖一脚踏在大石头上,两手举起,在石板上拍板定案,以脚迹手印为证。佛祖释迦牟尼这五条戒令被写进经书万古传存。当时黑龙被镇住,但岁月过数世纪,黑龙吃人害命的本性仍未改正,反而变本加厉。各村寨的头人乡老研究压制龙王的对策,大家认为:唯一的办法只有依靠佛祖的神威才能镇住黑龙作恶,于是在佛祖留下的脚迹手印上建盖了佛堂,立了佛祖塑像。在芒朵佛迹园里有两口水井,一口叫“龙泉”,一口叫“凤井”,清凉甘甜,喝上一口,沁人脾胃。

千年菩提树群是芒朵佛迹园的一大景观,菩提树又称佛树、觉树。在傣族人民心中,菩提树是“神树”、“竜树”。。。《二十八代佛出世记》记载,每一代佛主均有其“成佛树”,菩提树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佛树,是佛教教徒心中的圣树。在芒朵佛迹园的周围,有17棵上千年的菩提树,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古菩提树群,另还有一片片的老芒果树群、黑心树群、竹林群。在这些菩提树中,有一棵菩提树与一棵芒果树紧紧互抱共生,树下有两块天然的巨石,石头上留有人坐过的明显印迹,当地人把这两棵树称之为“吉祥树”,据说只要到这里对树祈求,人们的生活就会美满幸福、平安顺利,所以常有信徒到这里跪拜。一位曾到过尼泊尔加德满都朝觐的日本大阪乐师寺主持到此看后大惊,大叹尼泊尔释迦牟尼讲经处也有两棵这样的树,就连树下的石头也是一模一样的。相传,此树是千年前佛祖云游景谷时,发现景谷菩提树、古榕树众多,是个与佛结缘、人杰地灵的地方,便驻足停留。为造福景谷人民,佛祖在芒朵佛迹的菩提树旁点播下一个金光灿灿的芒果种子,希望这样芒果树能不断繁衍,富及景谷人民。随着岁月的不断变迁,菩提树和芒果树合二为一、相依相偎生成。还有一棵菩提树被傣族人民尊封为祭祀神树,傣族群众家里有什么三灾八难,或者是有什么心愿,就会到祭祀神树前献上一棵树枝,绕上一圈白线,树枝的枝头上缠上棉花,在佛爷的诵经声中,祈求出门平安归来,事业兴旺发达,日子越来越红火。

白马山·芒玉峡。景区位于县城西北方向的威远镇联合村,距县城18公里,属无量山系,是我国南方较为典型的丹霞地貌,与喜马拉雅断裂带属同种地质结构系,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第三纪景谷植物群分布区”,是唯一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波及的区系。白马山.芒玉峡谷景区融谷、山、石、水、林为一体,其谷美、山美、石美、水美、林美、空气美,集旅游观光、科考、探险、避暑、休闲健身为一身,景区规划面积.5公顷,峡谷全长7公里,修建了8.7公里游览栈道、2座桥、4个观景台、2个停车场。“芒玉”傣语指“多洞的地方”,意为神秘、妙曼、美丽、迷人。峡谷属景谷河段,夏季水量大,十余座瀑布奔腾直泻,如虎啸狮吼;冬春季河水流水静幽,鸟语花香。两岸群山含抱,悬崖陡壁,青树翠蔓,谷底上万年的流水将巨石剔刻得千奇百怪,或像舂窝、或像浴池、或像剑印、或像佛迹、或像猴子、或像奔马,有的形成了深达5米的暗流,形成了一道长长的水中石林景观,让你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步入谷中,景随步移,仿佛置身人间仙境。主峰大尖山海拔米,沿着山势而行,居高临下,可以纵观整个景区的全貌。以晒银石为首,一峰独起,傲然耸立,周围群峰如群星捧月又似巨龙蜿蜒,高低分明,沟壑纵横、错落有致。

各峰松涛阵阵,林海茫茫;山间流瀑飞舞,溪水潺潺;更叹为观止的是大尖山顶数座奇峰异石突起,一柱擎天,峰体龟裂,如数万只乌龟附着其身,实为壮观。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威远坝北到拦门山脚,南到香盐井,东至笔架山,西至吊钟山,内有一个12万平方米水面的大湖泊。里面住着一条黑龙、一条白龙。俗话说:一山难养二虎,一水难容二龙。两条龙总是明争暗斗,民间灾难不断。有一次,两龙商议戏水比赛,一比高下。黑龙较为霸道,选择从勐通河直下,白龙从响水湖顺景谷河而下。比赛开始,黑龙先到芒良,不见白龙来到,他就在那里转了一圈,这一转,转出了如今的河湾。白龙游到拦门山脚,想到不愿见黑龙,就从右边一拐,劈开了拦门山右侧边接晒银子山脚的河道,形成如今又惊险、又奇特的,人称小三峡的三岔谷;又往前向下,向右一拐,劈开了白马山大峡谷。白马山与大尖山遥遥相对,是一个多情的地方,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因民间流传有白龙变成的白马常到当地彝族山寨现身,白马常住此山,因而得名白马山。白马山高峻险要,山顶有方圆近百亩的平缓林地,其间,神奇般地存在着草地和湿地,森林茂密,春天山花烂漫,南面为悬崖峭壁,有一览众山之势,可观云海,可俯视县城镶嵌在群山中的别致。

永平雷光佛迹寺。雷光佛迹寺坐落在永平镇芒腊村芒景社北部2公里的莱贯罕山上,海拔多米,前面有雪白如练的大叠水岩瀑布,后有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树。相传释迦牟尼曾到此传教,在石板上留下第四个巨型脚印,遂成为南传佛教朝觐圣地。雷光佛迹寺历史悠久,据傣文经书记载,傣历年有一个名叫“迭帕召素列”(即佛爷)高僧,从勐董来到永平勐戛莱贯罕大山,看到这里林深草茂,山泉清悠,鸟语花香,觉得这里是一片仙境佛地,后来他在一片长满扫帚苗的深处发现“海相帕召”(即四个大佛踩下的脚迹手印),四个大佛在石头上踩下的脚印和按下的手掌印都是左脚左掌,同一位置踩下,四个脚印重叠在一起,一个与一个向前移几公分,脚印足有1.5米长,60公分宽,深3.5厘米,向前20度倾斜。脚后跟足印逼真清晰。手掌印按在石壁上,左右两边还有金鸡和金孔雀的印迹,相传这是佛祖安排留守保护仙迹的卫士。这位佛爷即在此开发朝仙圣地,让人们来朝拜,瞻仰佛祖仙迹。以后便形成了一年一次的“朝仙节”。经书里记载了五个大佛的故事,第一个佛祖叫“戛古尚塔”,他在人间修炼四万年后升天堂;第二个佛祖叫“戈那戛纳”,他下凡在人间修炼了三万年后升天堂;第三个佛祖叫“戛洒巴”,他在人间修炼了二万年后方升天堂;第四个佛祖叫“果大麻”即释迦牟尼,29岁出家修炼,35岁成佛,84岁涅槃,他升天时,留下一只孔雀,一只金鸡守在脚印左右两边,等待第五个佛祖升天。第五个佛祖叫“弥傣涯”他还未来当世,五千年的佛届期尚未到。按照佛规,前者怎么走,怎么做,后者必须照样遵循,不得另行一套。第一个大佛来到勐戛(永平)莱贯罕大山留下了脚迹手印,给人间纪念朝拜,第二第三第四个佛祖也跟随而来,照原地留下了脚迹和手印。

佛寺的建造,有两个说法,一是乾隆五十年(-年),大仙人脚佛寺(即雷光佛迹寺)由勐戛土司“召法弄”罕贵、罕伍主建,并有十二勐协助建造。佛寺前立1块高3米,宽1.5米碑文,镌刻一大阴文“佛”字,背面以汉、傣文阴刻建寺纪实石碑,左右为汉文对联:不是一凡(番)苦行,未知何处觅仙迹;若非百计踌躇,那得斯地有名山。横批:大皈依光(先)生就西弥。二是傣历年,即公元年,有位沧源活佛名叫瞻鼎的人从耿马、双江来到勐戛(永平),在日落黄昏后,看见莱贯罕山上的森林中有白色的佛光放射,只身到森林中去考证,终于发现了仙迹,他兴奋不已,他仿佛听到有人在空中告诉他,那是佛祖云游到此升天的脚印。他急忙回家把经过告诉给永平土司兄弟胡笼孔戈和胡笼孔卧,经过协商,由瞻鼎主持计划,由永平土司兄弟负责筹款,组织劳力于年开始修建雷光佛迹寺。历经52年,即年终于落成。耗费纯银11万两。

雷光佛迹寺是景谷自然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的一处胜境,年11月16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平雷光佛迹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比较丰富,既有历史传说,又有佛寺古建筑。其特点是:四面青山碧绿,水丰气爽,四个大佛脚印显目,佛寺富丽堂皇,是傣族朝仙圣地,且地势高并开阔,这些特点概括了此地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去朝仙、旅游,走到仙迹圣地附近时须经过一条深山密林的小箐,是休息歇凉的好地方,这里有三、五米高的小瀑布,脚下水塘清秀。传说要去朝拜佛祖的人须在此洗脸脚洁身再去朝拜,表示对佛祖敬仰和虔诚。再走上米就到佛寺大院,凡到这里的人都会有一种步入山间仙境和心旷神怡的感受。据说,谁能到雷光佛迹寺朝拜大佛,点支蜡烛滴水念经拜佛点,赕一点钱物,他就会得到一生免灾避难、吉祥平安、发家兴旺。佛寺内有三口山泉水,水源十分丰富,水质清凉、纯正甘甜,被称为佛祖的“圣水”、“仙水”。很多人到了这里都要带上一瓶回家。原建古寺在文革时被毁。那年,有几个人想用炸药炸开仙人脚寻宝,正在安装炸药时,风云突变,乌云密布,雷鸣电闪,炸药怎么都点不着火,看到天理不容,只好落荒而逃,后来这几个人呜呼哀哉,剩下一人也是百病缠身,只会吃不会做。

有人用诗记下了一段历史:

历代佛光照世间,如山事实不能颠。

留着脚印传千代,刻有仙迹万古仙。

圣地磐石苍更翠,佛门宝地绿无边。

妖魔数次作恶坏,断肠呜呼去逝天。

迁糯佛寺。迁糯佛寺位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迁糯村大寨社,距县城70公里,永碧公路17公里处。佛寺建于清乾隆戊戌年(年),复修于清道光七年(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被云南省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寺占地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由山门、戒堂、僧房、大殿、伙房等组成。佛寺正门是一座十分精美的重檐牌坊,上面的木雕和透雕,显得粗细生动,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门头上立有木刻金匾一方,上刻“清佛寺”三个朴拙的大字,它的右侧刻有“迁糯和尚、乡官合修”的鎏金字样,左侧刻有“龙飞乾隆戊戌季春谷旦”的鎏金字。金匾后面还刻着“福贵门”三个大字,意味着从这里出进的游人和朝拜赕佛的人生福得贵。寺门两边有一对木刻楹联,可惜只留下了上联,上书“寺门对池道德喜同荆山璞”。下联有请各位来把它对上,据说能对上下联者,佛祖将赐给福寿。走进寺内,人们看到的是一幢别致的亭阁戒堂,这是大佛爷、二佛爷讲经论道的所在,客人只能站在门外观看,不得进入,能在这里讲经的佛爷为知识丰富的高僧,他们已看破了红尘,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供奉佛祖的大殿,是一幢三檐歇山顶围廊式建筑,坐东南向大殿正面的木柱上雕有两条腾云驾雾的金龙。据说,这两条龙常从东边出去,化为骏马,到人间巡游,有人见过它的角上挂着青草和水草,寺内的主持很想把整个寺砌一道围墙,不让牛马牲口入内,只可惜每次围起后,东边的一角总是塌下,只好留下一道豁口,让龙自由地出进。民间流传,修建此寺时的工匠和帮手吃掉的辣椒粉就有一百多公斤,可见工期之长,工程之浩大。大殿的砂石基座上雕有各种人物图像,讲的是佛经的故事,看完了全部石雕,你就会得知佛祖释迦牟尼是怎样出家修行,在菩堤树下讲经,由人变佛的过程。山门为三檐歇山式牌坊,面阔3间,檐下有斗拱、吻兽和剔透木雕构件等。戒堂为三檐攒尖顶式亭阁,亭阁内外木板墙壁上均有帖印金饰图案,为藏经楼、僧侣晋升级别的重要场所。僧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3间,进深5间,长22米,宽15米,为僧侣居住场所。糯佛寺建筑风格融傣、汉、当地民族文化和典型的东南亚小乘佛教建筑特点,是云南省最大的傣族南传佛教佛寺之一。对研究景谷傣族(傣那支系)的历史、宗教、文化,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寺中现保存着多部多年古老经书、贝叶径、报时大鼓,在佛祖塑像帕召果大麻(释迦牟尼)佛像佛台供有小佛像、象、马、鹿等佛教吉祥物件木雕,有较长的传承历史。沿用老傣文,沿袭原始宗教活动,传承传统文化习俗。

人文景观与自然美景交相辉映。东面有一条小河依佛寺流过。佛寺后面紧邻大寨自然村,周围有池塘、百年缅树,古树苍天,枝叶繁茂,与古寺相衬,更显佛寺的悠静与肃穆,使文物保护单位与山川田园自然风光相映成趣,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迁糯佛寺,历经劫难,有不信教的人多次想把它付之一炬,但他们都未能得逞,都说是有佛祖保佑。传说,有一个作恶多端的俄罗在附近一带吃人害人,兴风作浪,后来被佛祖收伏,改恶从善,皈依了佛教,他就在这个佛寺住过。一年四季,附近的傣族群众都会到这里赕佛祈福,祈求佛祖降福庇护,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芒岛旅游景区。芒岛位于永平镇茂密村。距县城76公里,距永平镇集镇26公里,从县城乘车大约需2个小时。在芒岛可以游览三个景点:一个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芒岛佛寺”;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传统文化保护区“芒岛傣族寨”;三是“芒岛佛迹”。芒岛寨建在一个群山围绕的盆地上,寨子周边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环境非常优美。芒岛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民族文化,那里的傣族人民朴实、善良、勤劳、热情好客,将会给每一个游客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芒岛佛寺,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年),占地约平方米,由山门、大殿、戒堂、僧房、四角亭等组成。芒岛佛寺是芒岛寨、芒糯寨、芒乃寨的主要佛教活动中心。由于佛寺有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雕刻、丰富多彩的绘画及寺内保存着大量的贝叶经和经文,对研究傣族宗教、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芒岛傣族寨是景谷县内最具特色的一个寨子。这里傣族为旱傣支系,使用的语言为德宏方言,使用的文字为西傣、德傣文字。芒岛傣族人民朴实、善良、勤劳、好客,只要你走进寨子,就会感受到芒岛傣族人民很亲切。芒岛寨傣族民居独特,语言文字、民族服饰、传统饮食等民族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芒岛佛迹,距芒岛寨子2.5公里,那里有佛祖的金扇印、手掌印、靠背印、佛门石、换戒衣石、晒戒衣石等景观,故称“佛迹群”,是景谷境内具有代表性的佛迹之一。据经书记载,释迦摩尼云游景谷时,先到正兴勐乃仙人洞避关静坐三个月后,原路返回到训岗、吊中坡、迁岗和雷光佛迹寺,然后就到这里,佛祖看了芒岛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适合傣族居住,就停留在这里休息,并留下印迹供后人朝拜。在芒岛还可以看到传统的旱傣民族服饰,品尝旱傣粑粑、千层糕、凉粉、水米线等传统傣家风味等。

训岗“仙人卦”佛迹。训岗“仙人卦”佛迹位于威远镇文会村的老营盘山,海拔米的半山腰,距县城25公里。“仙人卦”高约10米,宽约8米,厚约6.3米,石缝约0.3米。据傣族经书《帕召抵混》记载,“帕召抵混”是第四位佛祖,也称释迦牟尼,他云游到景谷(勐卧)的训岗,发现恶魔名叫“饿罗莩”(傣语叫“批牙”),他一天要残害数十只动物,也经常来残害人畜。佛祖为拯救万物生灵,“劝饿罗莩你应皈依佛门,去恶从善,不再残害人畜和动物。”饿罗莩不听佛祖劝说,反过来扑打佛祖,饿罗莩经过一阵的扑打,没有办法扑打到佛祖,就像佛祖提出比魔法,谁的魔法赢谁做主。谁输谁受惩罚。第一回比魔法是丢石头,看谁丢的最远,而且还要将丢石找到。说完,饿罗莩先丢,把百十斤的石头扔向天空,就被佛祖使魔法将石头坠落,石头只丢出了一个山洼子,佛祖将石头找回。该佛祖丢了,只听见轰的一声,石头腾空而飞,饿罗莩跟着石头一起飞,佛祖看见饿罗莩即将追上飞石,就将飞石飞到“迁罕”(傣语地名),今凤山乡文绍村的迁哈村的河石中。迁哈的河石多如牛毛,饿罗莩无法辨认哪个是佛祖丢出的石头,只好认输。第二回魔法是比藏身影,藏身者被他人找到为输,找不到为赢。饿罗莩先藏身,佛祖找寻,饿罗莩先藏到云层背后,佛祖用手指云层,云层散去饿罗莩即将显身影,他赶紧躲进森林山洞也被佛祖发现,他又躲入地层,佛祖念咒语地裂显身影没有办法藏身。饿罗莩只好请佛祖藏身,他自己寻找。

佛祖念藏身咒语,变成一个小虫子飞去藏在饿罗莩的眼眉毛上,饿罗莩念动咒语翻山倒海、腾云驾雾、找了三天三夜都没有找到。认为佛祖怕斗魔法输,早日归佛教堂,便说:“佛祖我找不着你了,你在哪里,你赶快出来。”佛祖听后说:“我就在你的眼眉毛上。”说完便显身影。饿罗莩输了,但口服心服。说最后赌一回,输了我赌我的眼珠。比用手掌击岩石,看谁能把它破成两半。饿罗莩先一掌锤下去,岩石顶部只被砸碎,没有劈开。佛祖看了饿罗莩笑了笑,说一声看我的,手起掌落,他一掌劈下去,把岩石劈成两半,然后又朝岩石的下部横劈一掌,把岩石劈成两截。佛祖念咒语后又把劈成两截的岩石接好一半,有一半没有接。饿罗莩看后心服口服认输,用手把自己的双眼珠抠出来献给佛祖。佛祖看到饿罗莩有诚心悔改之意,把他原有的两只眼珠留在岩石旁边,又给饿罗莩做了一对眼珠,并带他离开训岗到勐卧、勐嘎、勐班等地看佛教的文明圣土,接受训化。训岗“仙人卦”佛迹(也称仙人掌),是佛祖用手掌劈开岩石后,又接好半截岩石,岩石内有一只手掌印和一只脚印,岩石旁边有饿罗莩的一对眼珠。自有训岗“仙人卦”佛迹以来,每年都有当地和东南亚一带的佛教信众前来朝拜。

道教圣地大石寺。在气势磅礴的云岭无量山余脉南端,有一座山峦叠翠,异峰突起的山峰,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直刺云天,峰顶悬岩巨石之上耸立着一座惊心动魄,凌云星辰的道教寺观,这就是数百年来远近闻名而风光奇丽的景谷大石寺。大石寺的存在,见证了景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原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粘合区”,在景谷境内可以看到南传佛教佛寺遍布傣族村寨,也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道教的行迹,传出景谷境北上就再不能找到从这条传播通道传入的南传佛教佛寺,而在景谷境南下也在也不能找到一个从内地传出的道观寺台,由此,大石寺成为“最南的道观”。大石寺建于清咸丰六年(年),耸立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景谷乡文山海孜文笔山顶悬岩之上,海拔2米,岩高坡陡,有陕西华山之险,厦门鼓浪屿日光岩之奇,历代骚人韵士登临观赏,刻石题词,赞叹这不可多得的天工奇作。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四这天,汉族和彝族群众都会到这里祭祀太上老君,祈求福禄。大石寺从景谷驱车,可直登大石寺绝顶。就在螺蛳形盘旋的海孜文笔山顶上,那多万年前由砾石沉积而成的两个圆周宽约余米的巨大砾石在地壳无能运动时期,从海底被抬升高过了峰顶。这两个大砾石好像两座紫铜色的险关古堡,一前一后,不偏不依,若接若离,耸立在顶峰中央。大石寺的奇特建筑就建在这两个大砾石上,工程之艰巨、惊险,令人难以想象。大石寺包括“三皇宫”、“天生寺”、“祖孙殿”、“杨四将军庙”、“玉皇阁”五个宫庙殿阁。此外还有“积米洞”、“摸子洞”、“一洞天”、“鹊桥石”等奇景。在这里,极目远眺,黎明时霞光万丈,可最先观赏到东方日出;在夜间,星云相映,能观赏到明月奇光;千山万岭,郁郁葱葱,蜿蜒起伏,朝贺仙宫。石寺周围有青松翠竹,梅树灌木,把大石寺点缀得分外峻峭秀美。在此登高放眼,群山低矮,蓝天接顶,飞云下界,松涛有色,景色迷人让人陶醉不已。真是:

绝顶凌空云漫舞。天低日近风鸣鼓。

乾坤上下道相通,石磊宫观旋翠乳。

威远江自然保护区。从钟碧路乘车41公里,穿过富饶的钟山坝就踏进了长达40公里的绿色峡谷威远自然段保护区。保护区内有威远江穿过,江两岸是绿色的森林,靠江边的是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中间地带是杂木阔叶林,靠山头的是思茅针叶林。保护区内几十米高的大树成林地覆盖着每一座大山。大江两岸宽不过几百米,站在两岸可以对话,只要有一方呼喊,即使没人对答,大山也有回音。威远江流过无量山支系的崇山峻岭之中,由于青山绿水互相陪衬,显得山水交融,相得益彰;有时流速平缓,像是不敢打扰山林的寂静,有时流速加快,像是陪着松涛高歌一曲,给人一种山之美,水之秀的韵律。年修建的景区管理所就座落在青山碧水之间,游人可以在此小憩后再向保护区腹地老虎山瞭望台前进。登上这个建造在海拔米高,很像古时用来观察敌情的烽火塔的瞭望台,举目远眺,顿时感到心旷神怡,眼界大开。东面和南面群峰连绵,威远江象银带般系绕在群山之间,只有看到那翻腾着浪花的水面,你才能感受到是一条流向远方的江河。远看山岚朦朦胧胧,山与天浑然一体。一缕缕白云从山腰飘过,就像是一位温柔的仙女腾云驾雾姗姗而来,有时也像微风吹拂着一位慈祥的护山老人的银须。树丛中,布满了蜘蛛的“八卦阵”;草坪上,像一架小直升飞机的蜻蜓,能悬在空中不动;蝴蝶扑扇着翅膀,忽上忽下;千万只蜜蜂嘤嘤嗡嗡,好似许多小小的发动机在轰鸣;树上的知了嘶嘶地惊叫,地上的黑蚂蚁排成了长龙……如果你能在这山里住上一小段时间,你就能看到爬树的猴,土洞里的穿山甲,树上的松鼠,美丽的孔雀,还有那过路的大象,奔驰的野猪……在威远江自然保护区内,你还可以领略到全世界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龙血树野生群落的风姿。据专家鉴定,该区的龙血树为柬埔寨剑叶龙血树,是活血、化瘀、止血、补血的昂贵药材。这里有山,四季长春,绿荫如盖,生命不止;这里有水,水清见底,永不停息;这里有百虫蠕动鱼跃鸟飞,这里有珍禽异兽,追逐嬉戏。风景这边独好,当你置身于这优美的生态环境中时,就会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因为鸟儿会为你歌唱,花儿会为你吐露芬芳,参天古树会带你直上云端,让你驾白云游览在威远江上,美景会尽收眼底。

帕庄河自然保护区。帕庄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正兴镇距县城60余里,离普洱约80公里的地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傣族小乘佛教朝仙圣地,也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岩溶地貌风景区。景区紧邻弥宁公路,交通方便,河水自东向西流入小黑江。帕庄河水常年清澈见底,碧水湾环,两岸群山合抱,石灰山岩裸露或岩壁陡峭浩然如厅,气势非凡,或钟乳石倒悬玲珑剔透,如塑如雕,或似皇宫玉苑画栏,幽深静雅,或如彩绸锦缎,轻盈飘逸……山上青树翠蔓,蒙络摇坠。河中鱼虾遨游,滩边七彩卵石斑斓可爱,令人爱不释手。风景区现探明共有30余个洞穴,分布在方圆约24平方公里内,形成了一个风景独特的天然溶洞群。其中以椿树洞、天仙洞、良心洞、花仙洞和大仙人洞等最为著名。这些溶洞里的钟乳石造型奇妙,千姿百态,有的如层层梯田,有的像少女酣睡,有的似莲花朵朵,有的如母子相依……。那摆设有方,疏密有致的石桌、石凳、石烛台更是巧夺天工,仿佛是仙人们有意摆放下的一般。花仙洞距河边只有二十来公尺。洞口右边河滩上有一温泉,泉水温热,游人至此,掬一捧温泉,洗一把脸,一天的劳累被洗得干干净净。走进洞口,展现在眼前的便是钟乳石形成的石柱、石笋、石花……多彩多姿,琳琅满目。顺着弯弯曲曲的洞径时而步入宽敞的大厅,时而又误进峥嵘逼人的险境。再行一里深,洞底出现了积水,高低不平,一条条高约一二十厘米的石龙横卧竖摆,形成纵横的沟渠和一层层山乡梯田。仙人洞位于海拔多米的大山上。仙人洞洞口较开阔,顺石阶下去十来公尺,就进入了高约三丈,宽四五丈的大殿。据佛经《丢混》记载,此洞是佛祖释迦牟尼云游时路过这一带居住过的地方。在这里,佛祖降服了妖魔“饿罗莩”后,时值关门节期间,僧侣不宜出行,佛祖就于洞中闭藏读经90天,因故,人们便把这称为“仙人洞”,至此,每年都有大批的国内外信徒前来朝仙祈拜。仙人洞大殿右边顺石梯而下到一个洞即到达“良心洞”,但是要进“良心洞”得先过一道夹壁,据传此夹壁须有良心之人方能通过,不然即使你人再小再瘦也无法通过,而相反,只要有良心,再胖再大的人都能通过。仙人洞上下左右还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十余个洞,天仙洞就位于仙人洞的左下方十余公尺处,地势十分险峻,洞内迭岩起伏,幽深奇幻,瑰丽多姿。洞内有的地方电筒照不见顶点,射不到洞底,这个洞十分漂亮,那石灰岩凝聚成的水浸石,千姿百态,似菩萨、似龙虎、似螺蛳、似竹笋、似葡萄、似帏幔……使人心醉如蜜,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整个河谷中,到处是景,景随步移,雄、秀、幽、奇,令人叹为观止,流恋忘返.“江山如缘,花柳更无私”,多情的正兴勐乃帕庄河将她那旖旎的丰姿,无遗地展现在了人们眼前。

景谷湖。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景谷乡响水村,有一个水库人工湖泊景谷湖。景谷湖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与道教大石寺遥远相望,湖面四周建有亭、台、碑、楼、水榭,湖水平静、明亮清洁、鱼跃湖中,在阳光下映出粼粼波光。湖东密林中溪流潺潺,深涧峡谷中瀑布滴泉飞溅。湖西有片片果木花卉、四季飘香,湖区天连山,山连水,游人可以泛舟湖中,可以漫步山林,畅游果园,亦可在湖边垂钓,陶冶情趣。湖中还有一岛,岛上建有幽雅的亭园,树木苍翠,郁郁葱葱,水映岛影,人游岛湖之中,或下棋、或游泳,或轻歌漫舞,令人忘返。

昔木水库。昔木水库位于景谷县永平镇境内昔木河中游,水库四面环山、库区松林茂密、栗木参天、山青水秀、植被优良、风景优美、野鸭成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迁糯佛寺、苍松叠翠的半坡三尖山和富饶美丽的永平坝,与昔木水库在同一坐标点上相映成趣,构成景谷西南部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壮丽画廊。

古村落

永平镇芒岛村。芒岛位于永平镇茂密村,距县城76公里,距永平镇集镇26公里,从县城乘车大约需2个小时。芒岛寨建在一个群山围绕的盆地上,寨子周边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环境非常优美。芒岛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民族文化,那里的傣族人民朴实、善良、勤劳、热情好客,泼水节捕鱼王大寨给每一个游客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芒岛傣族寨是景谷县内最具特色的一个寨子。这里傣族为旱傣支系,使用的语言为德宏方言,使用的文字为西傣、德傣文字。芒岛傣族人民朴实、善良、勤劳、好客,只要你走进寨子,就会感受到芒岛傣族人民很亲切。芒岛寨傣族民居独特,语言文字、民族服饰、传统饮食等民族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

在芒岛还可以看到传统的旱傣民族服饰,品尝旱傣粑粑、千层糕、凉粉、水米线等传统傣家风味等。

永平镇昔俄村碧鸡村民小组。碧鸡村民小组是典型的彝族山寨,属永平镇昔俄村民委员会,距集镇17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居住着70户人家。碧鸡寨有着浓郁而纯正的民风民俗,特别在彝族传统的习俗民风方面,村民在衣着服饰、语言、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着淳厚的彝族风貌。村寨中保持着神秘而浓厚的民俗习惯,古朴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彝族火把节、二月八的民族节日以及村民崇拜自然、敬畏鬼神等民族风俗让人感叹,欢乐的彝家跳歌等民族歌舞活动令人动容。

革命老区古镇碧安。历史上的碧安勐主街,是一个繁华的集镇,街子上的住户约有三百来家,城墙高筑,城楼高耸,店铺林立,街道纵横,房屋鳞次栉比,风格中西合璧。街上人来人往,一队队远方来的马帮不时从街上走过,马蹄得得,钢铃阵阵,给人一种繁华、热闹、富足的感觉。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蚀雨侵,保留较为完整的古建筑除碧光中学外,还有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罗正明客栈、唐家四合院、星华门、陈家大院等。只要你到碧安勐主街,随处都可见到中西合璧的各式房屋,这是可以触摸的历史,燃烧的记忆。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好
治疗白癜风的口服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ly/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