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代的女性有千百种样貌值得被挖掘,《俗女养成记》原作者江鹅笔下的“俗女”,是当代最真实最有代表性的女性样貌。
年,《俗女养成记》第一季播出,就荣获当年金钟奖“最佳迷你剧集奖”、“最佳迷你剧集女配角奖”、“最佳戏剧类节目剪辑奖”三项大奖,39岁、在台北打拼但一事无成的台南女儿陈嘉玲,成为讨论近年国产荧幕女性形象时不可不提的一位。
《俗女养成记》改编自江鹅的同名原著,原著记录了生动的家人故事,也记录了江鹅本人逐渐转变观念的过程。
《俗女养成记》记录了一个女孩的成长旅程,也开启和陪伴了无数女孩与自我和解的成长之旅。活到某个人生阶段,人会渴望过真正想要的生活。剧中的陈嘉玲是这样,江鹅本人也是如此。
人生如同一张拼图,我们都忘了自己是从何时开始迷失的,有时候,6岁时手握的线索,会在未来某个时间不经意地再次出现,提醒你,在故事最初发生的地方,藏着一切的答案。
就像江鹅在自序里写:无论是听着别人的话还是自己摸着路走过来,都是货真价实地花了半辈子,才活成如今这样一个和大家一样,既成材又不成材的普通女人。
第二季结尾,伴随着陈嘉玲女儿的出生,过去和现在的故事也好像串起来了,从婴儿、幼年、少女到青年、中年、老年、死亡,女儿、妈妈、婆婆……不同的女性角色叙述一个女人完整的一生,她们各不相同,又十分相似,形成了如同互助同盟般的女性力量。
江鹅的书强调了地缘的重要性,不止于东亚,由更本土、更具体、更独有的细腻、温情、压抑和规训所形成的共同语言,让大陆女性观众深深共情,剧中的她们也在提醒着:不要忘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本身就是迷人的、可贵的。
《俗女养成记》自序:
普通女人
季节对的时候,在超市里面能买到进口酪梨,比台湾的小一点皱一点,味道也浓厚一点,我很喜欢。几年前灵机一动,想到可以把酪梨籽种起来,将来结果就有得吃,不必枯等超市供货,于是我按着网路搜寻来的步骤,充满爱心与期待地为酪梨籽插上竹签泡水,日日换水照看。两个多月过去,嫩枝翠芽地到了该种盆的时候,我又上网查询种植教学,却意外发现一个事实:这样种出来的酪梨树不会结果。
那我岂不是白忙一场?如果一开始就知道不会结果,我绝不会花那些工夫,问题是枝干已经长出来了,虽然细弱,却是它勤勤勉勉花了许多时间,从什么也看不见的黑暗里,按着生命的设定,奋力冒出来的。理智叫我趁早丢了那株酪梨苗省事,但情感上却好像看见另一个自己,一条落在普世期盼值之外的生命,霎时间感慨起来,临时换了主意找来土和盆,给了它一条前途未卜的活路。
我们这一批和十大建设差不多时间出生,和台湾经济一起从尘里土里乒乒乓乓长出来的女孩,应该要养成的样子都差不多。要聪明伶俐却听从爸妈和老师说的话,照顾好自己的功课并且主动帮忙家务,待人温文可亲自己却坚毅果敢,从事一份稳当的工作并且经营一个齐备的婚姻,最好玲珑剔透却又福厚德润,懂得追赶新时代的先进也能体贴旧观念的彷徨。大部分的人,像期待每一棵随手种下的酪梨树都能丰收结果似的,期待这些女孩都将理所当然成为优秀又好命的女人,和大家一样。
结果当然是每一个女孩最终都长成不够圆满的女人,没有一个一样。一样的只有我们经常觉得自己作为女人,总有哪里不够成材,对父母,对家庭,对子宫卵巢,对自己,人前或人后,自愿或受迫,总有我们抱歉的对象。这个事实说出来有点荒谬,活在其中不是那么容易察觉,但是一旦认真想起来却再也无法回头。
前年我开始长出白发,不多,就是在整片黑发里面夹杂着几根,刚好让人一看觉得“啊,这人有白头发了”的少少量。一开始我还认认真真地拔,不喜欢那些白色的发丝,忽然从整片黑色里面冒出头来,隐约招摇着没名没分的突兀。拔了几次发现左支右绌,歪着腰对镜翻找大半天,站直以后梳子一拨又滑出来三四根,头发要白不是我可以拦阻的态势,要白就白吧,放弃努力以后反而觉得它们长得慢些。
那张优秀又好命的女人蓝图,我勉力跟着长了大半辈子的,我看也就这样算了,长成了的部分没让我容易多少,长不成的那些显然这辈子就不干我的事。两年前我还常常盼着,有人可以在生活里告诉我“没关系”,不料盼着盼着倒是发现,有什么好讲的本来就没关系。一九七〇年代出生的女孩,长成一个现在随处可见的六年级女性,无论是听着别人的话还是自己摸着路走来,都是货真价实地花了半辈子,才活成如今这样一个和大家一样,既成材又不成材的普通女人。
年过四十开始赞许自己普通得理直气壮,这一点我倒要归到成材的那一边去。
HOTBOOK
《俗女养成记》
年过四十开始赞许自己普通得理直气壮作者:江鹅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出品方:理想国《俗女养成记》是台湾作家江鹅最具代表性的散文故事集,以清爽利落的文字写一个台南普通女孩的成长故事:与阿嬷的趣味日常、中药房里跟屁虫的生活、学钢琴、午后一个人的科学实验、爱的教育、女性意识初启蒙,还有孩童的内心小剧场等等。
在各种可与不可对人言的人生细碎里,写出了一个女孩如何一点点长大,慢慢窥见并进入成人的世界,检视那些发生在自身的,关于亲情、爱、婚姻、尊卑伦常、人情世故等诸多教养与束缚,一步步变得自知自明,自如自在,真实而舒展。
《俗女养成记》不仅是一个普通女孩的成长史,也是所有在时代的新与旧之间认真生活的当代女性真实写照,不再追随那张优秀又好命的女人蓝图,选择一种更为安乐自在的活法。
生命再怎么难免哭泣,没有一刻不盼望着欢喜。大人与小孩,一起守护家的温暖热闹,也一起应付时代的荒谬。二十八篇轻盈舒展又机趣可爱的散文,不仅召回了记忆中的童年时代,也展现了思想与情感的今昔对比,从一个更开阔的视角去理解在这个时代和环境下成长的女性。每一个人的成长既有时代印痕,又有生命自身的逻辑,回首过往是记录成长,也是厘清来路,与这个普通的自己握手言和。
《失望的总和》
三个女人在三十多岁交出的答卷
作者:[英]安娜·霍普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新经典文化
二十多岁该做些什么,将来才不会后悔?《失望的总和》是三个女人在三十多岁交出的答卷。细腻而大胆,尖锐而真切。
汉娜,令人艳羡的女强人,总是妥善地规划自己的事业、家庭的未来,却发现育儿这件事规划不来……丽萨,美丽叛逆的文艺青年,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却始终负担不起理想中的生活……凯特,名校毕业的优等生,耀眼的学历没有妨碍她嫁给平凡的丈夫,却妨碍她融入他的家庭……
成长中的陷阱、职场上的劣势、怀孕的生理限制、育儿的配偶缺席,来自外界与内心的压力从未断绝……但我们都尽力了!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
她们都叫玛格丽特
作者: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编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99读书人
《女性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编辑部自二〇一七年起推出的特辑,迄今为止已出版两辑。此次推出的《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篇目上有所调整,收录了十六位女性作家的访谈: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伊萨克·迪内森、希拉里·曼特尔、埃莱娜·费兰特、西蒙娜·德·波伏瓦、珍妮特·温特森、伊丽莎白·毕肖普、玛丽莲·罗宾逊、简·莫里斯、多萝西·帕克、琼·狄迪恩、格蕾丝·佩雷、娜塔莉·萨洛特、尤多拉·韦尔蒂、安·比蒂、洛丽·摩尔。书中所收入的采访,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年,《巴黎评论》的记者敲开了波伏瓦房间的门。最新一次采访是年与《我的天才女友》的作者埃莱娜·费兰特一起漫步那不勒斯的海边。
作为《巴黎评论》出版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本书的十六篇访谈也可以看作“对话中的散文”,既是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她何时确立写作的志向?她的文学启蒙是什么?在写作不同的写作阶段,她遇到的具体阻碍是什么?她如何面对外部否定和自我怀疑?她的同道人或格格不入的对手又是谁?她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关系如何?……
《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系列》
精准剖析所有女性都会遭遇的问题
作者:[英]蕾切尔·卡斯克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内含三册:《边界》《过境》《荣誉》蕾切尔·卡斯克历时四年完成的小说三部曲,每一本都受到全球各大权威媒体的重磅推荐。
《边界》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图书,《卫报》21世纪百佳图书,《纽约客》年度书单;《过境》被评为《时代》周刊年度十佳虚构类书籍,入选金史密斯奖终选名单;《荣誉》被评为《纽约客》杂志年度图书,《纽约时报书评》年度百佳图书,亚马逊图书编辑推荐年度百佳书单。
在蕾切尔·卡斯克之前,没有任何作家能将第一人称视角小说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隐形的叙述者。全书记述几十段主人公与她遇见的各类人所展开的对话,每句对白都是一段哲理,每个出场人物都是一个故事。在这些对话中,只作为一个忠实、精确的倾听者与记录者,而将自己放在几乎隐匿的位置。
从一位知识女性的视角,精准剖析所有女性都会遭遇的问题,用极尽冷静克制的语言揭露婚姻、家庭、情感的每一面。
作者在三段生活化的故事中,用极其敏锐的视角和精确而不浮夸的语言,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直指人们生活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个人、家庭、欲望、背叛——不被提及的阴暗面,剖析女性在面临诸多道德困境时也许不甚完美的应对方式以及其背后的心理,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晚婚》
分解现代人无孔不入的孤独
作者:辽京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中信·春潮
原作名:默然记
“三十岁之后,她觉得时间陡然加快了,一切尚未开始,就开始觉得要赶不及,赶不及了。杨浩来得不早不晚,命中注定,应该是他,只能是他。”黄婉丝毕业后进入一家外企做人力。她忠诚勤勉,十年之内升了两级,薪水翻了三倍。通勤时会在地铁上记几个单词,搬家时会把优秀员工奖杯小心地往垫了碎纸的箱子里装。家里盖房、妹妹念书,全靠她。
男友杨浩小她四岁,独生子,吃穿用度都不凡。虽然家境好,但并不是娇生惯养长大的。
这一年里,念高中的妹妹意外怀孕,黄婉丝突然被裁员,房东通知要收房子……杨浩都陪着她度过。在心理上,她对杨浩的亲近感,超过了对父母的。结婚、度蜜月、生孩子,原本顺理成章。然而黄婉丝总有种莫名的紧张感。有一晚,她偷偷摸摸翻了杨浩的手机。她甚至一直在表演假想中的高潮。
不安的心是无底的洞,幸福只填得满一半。
文编辑韩哈哈资料由各出版社提供
廖雯:没有亲耕亲种和不间断的关爱,田园亦会荒芜
杨军:刀尖上的舞者
李象群:追求艺术奔向希望
陈航:致力古建修复还原城市记忆
点击以下封面图,一键下单新刊
「年11月11日陈妍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