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怎么挂号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8/9200235.html
苏俄内战初期概述
年11月至年底
“十月革命”后,最早宣布忠于临时政府并同苏俄政府作战的是哥萨克当地军队,由原沙俄军队的军官、后补军官和学生组成“ ”。年11月起,苏俄对俄国开始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布尔什维克接管了临时政府在中亚的权力,苏维埃政权在德国未占领的白俄罗斯地区建立。年12月20日契卡创立,苏俄开始退出“一战”谈判。
年12月6日,芬兰右翼政府宣告“芬兰共和国”独立。同时,乌克兰各势力开始建国。
年底,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不顾列宁的反对,举行了制宪会议选举。立宪会议拒绝通过第二次全俄苏维埃大会确定的废除土地私有制,矿藏、工厂收归国有等条款,年1月5日,人民委员会宣布立宪会议的反革命性质并强制解散了立宪会议。年1月14日,列宁桥上遇刺。
年1月28日至5月,苏联红军建立及初步发展。
年2月,苏俄开始镇压中亚巴斯玛奇运动或起义。年1月26日,罗马尼亚政府派兵干涉苏俄内战。年2月,英军支持中亚白军。年2月16日,立陶宛成立共和国。
年1月27日芬兰内战爆发,年5月15日芬兰内战结束;德国支持的芬兰政府军获得胜利,苏俄支持的社会民主党人被监禁、杀害或逃到俄国避难,德国把芬兰变成了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
年3月,苏俄政府迁都到莫斯科。年3月3日,《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署。苏俄退出“一战”,苏俄割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给德国,割让卡尔斯给奥斯曼帝国,承认乌克兰独立,赔款60亿马克。对苏俄而言,条约是苛刻屈辱的,苏俄意在以空间换取内战胜利和巩固政权的时间。条约激怒了国内外各种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民族主义者们,各地的小规模叛乱很快蔓延升级,“一战”协约国开始派兵武装干涉。
年5月,顿河地区哥萨克白卫军和北高加索邓尼金的“ ”成立反革命政府,发动了库班战役。年5月底,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发动叛乱。
由于反布尔什维克势力控制了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从年6月开始,苏俄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保障城市和苏俄红军的食品和武器物资供应。社会革命党乘机在各地支持叛乱,成立反苏维埃政权;至同年夏,苏维埃政权丧失四分之三国土,陷入四面受敌险境。
年6月起,苏俄红军开始成立方面军和集团军。年7月,苏俄红军实行政治委员制。年9月2日,苏俄宣布国家为统一军营。
年夏,西伯利亚的苏俄政权被清除,西伯利亚临时政府在鄂木斯克建立。年7月,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在捷克斯洛伐克军团控制的大部分地区建立建立了立宪会议成员委员会(Komuch)。年7月,白军向西扩张。为避免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落入白军手里,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于年7月17日被苏俄秘密警察处决。
年下半年,协约国加强对苏俄内战的干涉。
年8月底至9月初,红军东方面军辖5个集团军和伏尔加河区舰队在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对白卫军转入进攻。在高尔察克的号召下,东线“白军”迅速扩充到15万人,并向布尔什维克控制的中部地区发起大规模进攻。
年8月30日,列宁遇刺受伤。年9月5日,契卡负责执行红色恐怖政策;红色恐怖期间,最准确的估计为10万人被杀,最多估计达20万人被处死。白色恐怖指苏俄内战年至年期间,白军实施的有组织的暴力和大规模杀戮,估计杀死了大约30万人。
年9月,立宪会议成员委员会、西伯利亚临时政府和其他地方的反苏俄政权在鄂木斯克建立一个新的临时全俄政府,临时全俄政府很快就被战时总理高尔察克控制。年11月18日,高尔察克发动政变,宣布自任俄罗斯 执政官。
年11月1日,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成立,立即引发了利维夫的波兰居民武装反抗,波乌战争爆发。年11月11日,波兰复国。
年11月,德意志帝国宣布投降,“一战”结束。年11月12日,苏俄宣布废除《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苏俄换取了内战胜利和巩固政权的时间,芬兰摆脱了德意志帝国的的控制。
任辅臣率领华工组成的红军战功卓越,被列宁指示授予“红鹰团”。年12月7日,任辅臣率“红鹰团”在等待增援时遭到大股白军围袭,任辅臣和上千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苏俄内战中期概述
年底至年10月
红军贯彻列宁的战略方针,决心在白卫军同外国干涉军会合之前,先歼灭白卫军,再击败“一战”协约国军队。年末至年初,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发起进攻。
年2月,英军已经撤离中亚。
大约年2月14日至16日,波兰军队和苏俄红军发生了系列冲突,苏波战争开始。年初夏,“白军”在苏俄内战中占了上风,波兰不理会协约国的施压,不肯参与推翻苏俄政府,也许无意中在年夏秋之际挽救了苏俄苏维埃政权。
年3月至6月,白军 次大规模进攻,以西伯利亚高尔察克指挥的白卫军为主力从东线实施主要突击。年5月中旬,西线白军 次进攻彼得格勒被击退。年夏季中期,红军规模超过白军并设法重新夺回之前丢失的地盘。
年初夏,包清山率领中国劳工组成的独立营改编为“中国营”。
年6月,红军 次在东线阻止并击溃了高尔察克的进军。“一战”协约国把战争重心转移到苏俄南方,决定以邓尼金军队为主力发动第二次进攻。年7月3日,邓尼金下令向莫斯科进军,从顿河西岸到伏尔加河分兵三路向北进攻。年9月下旬,红军统帅部将南方面军分编为南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红军在南线集中兵力,东南方面军则暂时转入防御。
年7月17日,波兰战胜彼特鲁雪维奇率领的西乌克兰军队,占领了西乌克兰的东加利西亚和西沃伦,波乌战争结束。
在爱沙尼亚军队、爱沙尼亚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的支持下,由英国和法国提供武器,年10月9日,尤登尼奇率2万西北军发动“白剑”行动袭击彼得格勒。年10月19日,尤登尼奇的军队攻至彼得格勒郊区,距离彼得格勒16公里。苏俄红军总司令托洛茨基拒绝接受失去彼得格勒,并亲自组织防卫。在几周内,红军保卫彼得格勒的人数增加到尤登尼奇军队的三倍。
苏俄内战末期概述
年10月至年10月
至年秋,苏俄红军共有7个方面军。年底,苏俄红军总兵力增至万人。至年秋,苏俄红军兵力总人数超过五百万之多。
年10月14日,东线红军反攻。红军占领了鄂木斯克,白军不断向东溃退,高尔察克决定率部逃往太平洋沿岸,企图寻求日本支持,广袤的西伯利亚雪原上,丢弃的雪橇、冻死的马匹、冻僵的人、连同死尸,铺满了逃亡之路。
年10月11日和12日,红军南方面军发起反攻,白军将领邓尼金携家人逃往英国。年,在白军进军莫斯科失败之前,协约国干涉军队都撤出了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年11月中旬,红军取得中亚北部胜利,布尔什维克宣布在突厥斯坦战胜了白军,英军撤离。年11月,红军击退尤登尼奇的军队到纳尔瓦河,取得西线重大胜利。年1月20日,东线白军被彻底击溃,红军取得东线重大胜利。年2月至3月,红军先后解放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摩尔曼斯克,红军取得北线重大胜利。
年1月至2月,卡普尔带领大约3万白军及其家属和财产穿越冰冻贝加尔湖面时死伤惨重。年2月,布尔什维克军委会审问并枪决了高尔察克。沙皇曾拨给高尔察克价值5亿美元的5百吨金块作为军费,至今黄金下落成谜。年1月至9月,捷克斯洛伐克军团撤离回国。
苏俄红军于年5月29日开始反攻波兰,年10月18日,波兰和苏俄停战。年10月18日,波兰和苏俄双方停战,并达成了瓜分乌克兰的协议,波兰得到了乌克兰西部的东加里西亚和沃伦。
年11月28日,红军和黑军向弗兰格尔白卫军的“老巢”克里米亚半岛发起总攻,弗兰格尔率领14.5万白卫军及其家属乘船集体出逃土耳其,红军取得南线重大胜利。
穿越贝尔加湖的高尔察克残余部队抵达外贝加尔,加入谢苗诺夫的部队,组成“远东军”,远东军于年11月被苏俄红军驱逐到中国避难。苏俄内战期间,陆续辗转到中国避难的俄国人多达20万人,被称为“白俄”。
为执行余粮收集制,征集部门和农业监督人员经常逾越他们的职权,无差别地掠夺农户和 村民,这导致了广大农民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仇恨。到年,红军基本战胜白军,红军中的农民士兵对苏俄政府为利益持续暴力压迫自己阶级而感到愤怒。一群逃离者在森林中统一起来,最终形成“绿军”名称。年和年全国范围的干旱催化了全国多个省份的农民暴动。年8月19日,在小镇希特罗沃,红军武装征粮队强征了所有能征集的并在公众面前拷打70岁老人,引发暴乱。初期,坦波夫各支暴动队伍各自为战。后期,零散的农民游击队逐渐组建成三个统一指挥的游击集团。年2月2日,苏俄领导宣布率先在坦波夫终止余粮征集制,并针对当地农民发出一个特别法令,实行实物付税政策。
从结果上看,战时共产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其主要目的,帮助红军战胜白军和此后收回原沙俄的大部分领土。苏俄内战导致几年的经济危机后,苏俄经济开始崩溃。经济危机、年和年的干旱、以及年的饥荒重叠,这些引发农民叛乱和工人罢工在全国发生。自认为代表人民的苏俄政府发现处在被工人阶级推翻的边缘,危机削弱了城镇和乡村对苏俄政权的忠诚,最终影响到了军队。
年初,由于每十天面包的定量供应减少三分之一,彼得格勒的工人也卷入到一连串的罢工中,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和塞瓦斯托波尔号战列舰的舰员发动叛乱。年3月7日,苏俄红军开始进攻喀琅施塔得;年3月19日,苏俄红军控制了全市,镇压了喀琅施塔得叛乱。
列宁认为喀琅施塔得叛乱是苏俄政权面临的最严重危机。年3月15日,苏俄宣布停止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社会经济得以恢复。
年3月18日,苏俄和波兰签署《里加和约》,苏波战争结束,东欧出现了一个统一强大的波兰。苏波战争后,苏俄很快调整了对外政策:从以意识形态利益为出发点和致力于推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调整为“与邻国和平共处”。
俄国大饥荒开始于年初春,延续到整年,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地区是受大饥荒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苏俄官方公布大约5百万人死于饥饿和相关疾病,保守的数字是不超过1百万人。
年6月21日,坦波夫暴乱被镇压。年夏,绿军被剿灭。年8月,马赫诺“黑军”覆灭。年10月,巴斯玛奇运动逐渐平息。
年,列宁称苏维埃政权无法离开巴库的石油而生存,苏维埃俄国遂支持阿塞拜疆的布尔什维克势力。年3月,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这三个国家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年10月6日,俄共(布)中央全会上,列宁提出成立新国家的建议得到通过。
年10月25日,日本干涉军被逐出,苏俄内战结束。
苏俄内战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苏联统计学家鲍里斯尤兰尼斯(BorisUrlanis)估计苏俄内战和苏波战争期间红军阵亡12.5万人,白军阵亡15.55万人,双方军人死于疾病45万人。
红色恐怖期间,估计契卡处决人数为12,人至万人。美国历史学家威廉亨利钱伯林(WilliamHenryChamberlin)猜疑为5万人左右,埃文莫兹利(EvanMawdsley)猜疑为12,人至20万人。一些资料显示就地正法“人名的敌人”至少25万人,多至1百万人以上。现代更多的估计年12月至年2月期间每年有2.8万人被处决,总计粗略为10万人。
白色恐怖致30万人被杀,高尔察克的临时政府仅在叶卡特琳堡省就枪杀2.5万人。
在去哥萨克期间,3百万哥萨克人中有30万至50万人被杀或驱逐。年5月至年1月期间,顿河哥萨克的惩罚组织判处2.5万人死刑。
在乌克兰,估计10万犹太人被杀,主要是白军所为。
接近十年的“一战”和苏俄内战,导致年的俄国有至少万流浪儿童。
1百万至2百万俄国人逃离俄国成为远东、欧洲和新独立的波罗的海国家的“白俄”难民,其中不少人受过良好教育和拥有技能。
苏俄战争末期,苏俄被掏空接近破产,年和年的俄国干旱和年的大饥荒加重了灾难。年,仅斑疹伤寒死亡3百万人,1百万以上的人死于饥饿。
俄国经济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工厂和桥梁被毁、牲口和原材料被掠夺、矿井被淹、机器损坏,工业产值降到年的七分之一、农业产值降到三分之一。年相比“一战”前,估计矿井和工厂降到20%、许多重要商品降得更多比如棉花生产同期降到5%、钢铁同期降到2%。
战时共产主义拯救了苏俄政府,但是俄国经济更多地陷入停顿,农民以不耕种抵制余粮收集制。年相比内战前,耕地降至62%、收获量是正常量的37%。马匹从年的万降到年的24万,牲口数量从万降到3万,卢布兑美元的汇率从的2卢布降到1,卢布。
苏俄内战结果
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俄红军经过艰苦奋战,粉碎高尔察克、尤登尼奇、邓尼金、弗兰格尔的“白军”,将直接武装干涉的英、法、美、日等国入侵者驱逐出境,平息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绿军”叛乱、波兰马赫诺叛乱和中亚巴斯玛奇运动,历经5年,取得“苏俄内战”胜利。内战同时,历经2年,苏俄对外和波兰争战德意志帝国刚撤离的地区,取得“苏波战争”局部胜利。苏俄红军在战争中诞生和迅速发展,成功捍卫并壮大世界上 个社会主义政权。
相比沙俄被推翻前,苏俄内战结束时:(1)原沙俄大公国芬兰独立建国,(2)原大部被沙俄控制的波兰独立建国并得到了乌克兰西部、白俄罗斯西部和部分立陶宛,(3)卡尔斯被割让给土耳其奥斯曼帝国,(4)原沙俄统治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独立建国,(5)原沙俄控制的乌克兰东部和中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6)大部被德国占领的白俄罗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除芬兰、波兰和卡尔斯外,其他国家后来都加盟了苏联。
原附属沙俄的芬兰大公国利用沙俄被推翻后苏俄内战、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的有利时机独立。期间两个主要党派为争权爆发了内战,右翼党派在德意志帝国的武装支持下,取得内战胜利,但芬兰随即被德意志帝国控制并改制为君主立宪国。所幸半年后,参与“一战”的德意志帝国被英法为主的“协约国”击败,芬兰摆脱德意志帝国的的控制,并改制为多党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成为自主的独立国家。
“一战”爆发前,波兰的主要地区为沙俄沙皇兼任国王的波兰王国,波兰西部的波兹南地区受德国管辖,波兰的克拉科夫已经被并入奥匈帝国波兰。趁苏俄内战和“一战”末期德国和奥匈帝国败退的有利时机,通过苏波战争,波兰独立建国。虽没有恢复其最强盛时的疆域,但得到了乌克兰西部、白俄罗斯西部和部分立陶宛。
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保有了卡尔斯,成为土耳其东北部一个省份至今。
“一战”前,沙俄统治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内战期间,被苏俄策略性地割让给德国。德国“一战”战败后,各国于年纷纷独立。年均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随后加盟苏联。
“一战”开始时,乌克兰西部的加西利亚地区被奥匈帝国占领,乌克兰东部和中部地区被沙俄统治。波乌战争和苏俄内战结束后,波兰得到了乌克兰西部的东加里西亚和沃伦。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乌克兰东部和中部建立,年12月30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
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东白俄罗斯建立,于年12月加盟苏联。
德国趁苏俄要求退出“一战”和苏俄内战期间,胁迫苏俄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表面上从苏俄割地和取得巨额赔款,但让苏俄赢得了时间。随着“一战”败退,“硕果累累”的条约立即成了一纸空文。芬兰摆脱其控制,重新改制为共和国;撤离占领地区后,建立的多个卫星国土崩瓦解;德意志帝国即将灭亡,不久将被魏玛共和国取代。
分析评价苏俄内战
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有力,苏俄红军的建立和迅速成长是军事上战胜敌军的必要保障,广大无产阶级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必不可少。苏维埃政府控制的地区一度只占国土的很少部分,但苏维埃政府一直控制全俄的工业和交通核心区域。依托工业区,红军武器弹药的生产和供应占据压倒性优势。控制了西部乃至全国工业核心地区和铁路、内河航运的枢纽和干线,红军人员和武器可以便捷地运输到目的地。由于核心区以外的广大农业地区被反苏维埃势力控制,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匮乏成为苏维埃政府难以解决的致命瓶颈,这也是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重要原因。红军建立初期,缺乏忠心于新政权的军官。红军首创的政工制度,确保了统一领导和指挥。工业区聚居支持革命的产业工人踊跃参军、成为红军稳定可靠的兵源。红军在内战中诞生,在战争中成长壮大。
反布尔什维克的松散联盟占据大部分国土,包括主要农业地区。虽然有推翻苏维埃政权的共同目标,但政治信仰不同,又有各自的诉求,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白军初期人数众多,拥有技战术水平高出对手很多的高素质兵员,军官受过良好教育训练、经验丰富。但由于有热情参加白军的旧军人和壮丁人数少,导致难以扩军和补充,白军变成了“一次性”军队。白军前期的军火供应主要依赖缴获,后期依赖“一战”协约国从海外运输。各路白军互不隶属,存在难以克服的统一领导和指挥问题,军事上难以协调一致,结果被红军各个击破。
即有共同利益、又各自有想法的英国、法国、日本和美国等“一战”协约国对苏俄内战进行武装干涉,除日本因意图长期占领而派出大量军队外,其他各国派遣的兵力人数有限,没有统一指挥。在不断壮大的苏俄红军打击下,加之世界范围的厌战情绪和缺乏国内支持,协约国对苏俄内战的武装干涉以失败告终。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协约国的武装干涉是负面的。美国历史学家威廉亨利钱伯林(WilliamHenryChamberlin)写到:远征干涉的后果“对东方和西方之后的关系一直非常有毒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之后冷战由来的重要原因,形成了至今双方互相怀疑和憎恨的模式,预示着未来最坏的灾难”。一些现代的历史学家总结为:“干涉的即时影响是延长了血腥的苏俄内战,由此多付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代价和对已经残破的社会施行了凶暴的摧毁”。
由于芬兰宣布独立以及苏俄和芬兰签署《多尔帕特和约》时,新生的苏俄政权处于内外交困最虚弱之时,也许是苏俄的空间换时间的权宜之计。在苏俄(苏联)快速成长和发展后,终于在年苏联发动了“苏芬战争-冬季战役”,双方伤亡惨重,芬兰几乎被灭国。
“一战”德国和奥匈帝国败退之际,华沙的波兰政府、克拉科夫的波兰清算委员会和卢布林的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先后成立,但三方很快合并建国,团结对外。波兰抓住了非常有利的时机,完成了复国的愿望。由于当时苏俄实力有限,奈何不得波兰。随着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加之波兰不与苏联或德国结盟,“二战”伊始即被德国和苏联秘密瓜分。由于波兰曾虐待红军战俘,苏联也伺机进行血腥报复。
沙俄被推翻后,乌克兰东中部地区成立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十月革命”后,乌克兰东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德国败退后,乌克兰西部建立西乌克兰共和国。虽然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和西乌克兰共和国曾合并,但军队互不隶属,支持的外国势力各不相同。在波乌战争和苏俄内战期间各自为战,最终被波兰和苏俄瓜分,西部归波兰,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乌克兰东部和中部建立、后加入苏联。
一战“同盟国”德国初期趁苏俄内战时急于退出“一战”,胁迫苏俄签订了苛刻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表面上得到大量苏俄割让的领土和巨额赔款;从结果看,为控制占领区投入百万以上的军队,影响了西线战局,随着德国“一战”败退,所有企图落空。
各方在战时都将恐怖作为获得胜利、夺取和巩固政权的手段;无论白色恐怖、红色恐怖,还是黑军等其他各方的暴行,都不是比较谁更仁慈和人道,而是互相血腥镇压、恐吓和残忍报复。
天马飞燕
年3月5日
免责声明
本人完稿上传网络平台之前,未收受任何实物或非实物权益。按照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进行整理和叙述,从不同角度解读各方的动机、目标、结果及影响,本人不对因此导致的损失和后果负责。
本文部分数据和内容主要引用如下,恳请读者自行研判其权威性和史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管理员和本人。
(1)维基百科词条“RussianCivilWar”,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