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永恒的快乐81此生与来世的快乐

Namotassabhagavatoarahatosammàsambuddhassa.(3次)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3次)

佛护尊者舍喜尊者合著

迈向永恒的快乐

寻找与享有快乐的生命,是一切众生追求的目标和应有的权力,也是一切众生最原始的本愿。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快乐之道?他们是否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带来他们想要的快乐?他们能否确定自己正在走向前往原始本愿的方向?从这个湛蓝的星球形成后到第一个人注出现以来,没有人真正懂得什么是究竟的快乐之道。就像一个无助的婴孩被抛到陌生的大自然一样,由于没有关于前世的任何记忆注,他们不知生从何处来,死又往何处去。他们必须要赤裸裸的面对大自然严峻的考验,徒手寻求容身在大自然的生存之道。为了生存、避死、寻食的奋斗过程中,因不能理解自然界各种变化莫测现象的因果关系而产生恐惧、惊惶和神秘感觉,认为在他们周围的各种事物中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这种权威和绝对性的神秘力量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因此他们便对自然物和自然种种现象产生崇拜,进而将其人格化作为神灵加以膜拜,并企望以祈祷、祭祀、献供、舞蹈、音乐等对它们施加影响、讨好和贿赂,好让他们能避凶趋吉。如此许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传统、习俗、禁忌流传至今。追根究底看看这些活动的宗旨究竟是为了什么?无不为了趋吉避凶,为了远离灾难危险,为了上天堂享受永恒的幸福快乐,全部都离不开为了追逐原始本愿。但是,为了讨好自己的神明,他们杀人和宰畜生献供,为了息怒容易嫉妒的神明而排除屠杀信奉他神的人,为了维护神明的名义尊严而对他族发动圣战……为了神明可造尽一切恶,也为神明付出惨痛的代价。神明的信仰导致他们远远乖离了他们最初最根本的追寻——离苦得乐的原始本愿。黑地昏天的盲人世界一直持续到公元两千多年前,古印度的恒河流域,终于出现了圆满证悟的觉者,为世人拨开迷雾、铲除邪见,扶起跌倒的东西,显露遮蔽的事物,为迷路者指示道路,在黑暗中持来灯光,让明眼人能够看到颜色,如日出一样除去闇冥。最重要的,我们是极其幸运。佛陀深邃的智慧为我们指出明确的方向,佛陀邈绝深远的时间质感告诉我们宇宙的真相,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像GPS心灵导航一样引导我们走在光明的康庄大道。不必走过古人的冤枉路,不必遭受没有必要的不幸和痛苦。只要有具体的方法、对自己存有信念、愿意付出代价、有决意付之行动、并能始终如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幸福感,每个人一定会到达快乐的彼岸。

8.1此生与来世的快乐

对佛教稍有偏见的人总是认为佛教整天把苦挂在嘴边。其实,佛陀在很多场合都在鼓励人们寻求、享受清净无染的快乐。清净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快乐不需要依赖外在的条件,能让人感到无比充实又可以持久,不仅在现世快乐,也会带来未来长远的快乐。佛陀要我们不要害怕布施的快乐、持戒的快乐和禅定的快乐,是要尽一生去享有的快乐。这些快乐也不仅仅是佛教徒的特权,而是所有人应该共享的。佛陀要我们舍弃的是染污的快乐,即感官欲乐享受。因为这种需要依赖外在的快乐是如泡沫般短促,空洞且容易失去,又像无底洞般永远不会得到满足。而且,虽然现在享受快乐,但未来是要受长远的痛苦的。在《增支部?八集?长滕经》里,佛陀说:有四样东西可以带给在家人今生的幸福快乐。(一)勤劳具足:一个人应该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熟练,不懈怠,拥有充分的思考能力,胜任的工作。(二)守护具足:一个人努力不懈的工作,以正当如法的方式获得财富后,他要尽力守护其财富不为国王或政府没收,不为贼所偷抢,不被火所烧掉,也不被水冲走,不被不肖子孙所挥霍。(三)善友:结交有高尚品德,具足信、戒、舍、慧的良师益友,并见贤思齐来让自己也具足信、戒、舍、慧。(四)生活平衡:维持日常收支的平衡,不奢侈也不贫寒。同时也应避免四种耗损钱财的途径,它们是沉湎于女色、饮酒、赌博和结交狐朋狗友。远离了这四种散财之途,可期望财富得以增加。在另一个场合里,佛陀也说有四种快乐是此生可以获得的:(一)拥有之乐。当人们透过勤奋工作,凭藉自己的双手,辛苦流汗,以正当方式获得的财富。他会想:“我的财富是透过勤奋工作……正当取得的。”此时他的心里便会生起幸福与满足的感觉。(二)受用之乐。当人们透过勤奋工作,凭藉自己的双手,辛苦流汗,以正当方式获得的财富,享用财富并做善事,以宽厚的心对待自己、家人、朋友、眷属。他会想:“我利用所获得的财富做善事,以宽厚的心对待自己、家人、朋友、眷属。”此时他的心里便会生起幸福与满足的感觉。(三)无债之乐。当人们不欠任何人债务,无论多或少。他会想:“我不欠任何人债务,无论多或少。”此时他的心里便会生起幸福与满足的感觉。(四)无过之乐。当人们庆幸身业无过失、口业无过失,以及意业无过失。他会想:“我庆幸身、语、意业都无过失。”此时他的心里便会生起幸福与满足的感觉。(《增支部?4:62》)前面三种是由物质带来的快乐,第四种是精神上清净的快乐。物质的快乐是如朝露一样须臾即逝,而精神上的快乐是久远的。通过道德和心灵的发展,让我们活得更安详快乐。接着,佛陀说有四种东西可以带给在家人来生的幸福快乐:(一)拥有信仰:对佛陀有信心。所谓的信心并不是指盲目的向佛陀祈求祷告,求佛拜佛保佑合家富贵平安之类的恩赐信仰,这种信心是属于迷信。佛教是强调正信和智信。我们要相信佛陀是通过漫长的时间从凡夫慢慢净化成为圆满的觉者。当我们对佛陀生起信心的时候,其实也是对自己生起信心,让我们看到自己也有升华和净化的可能。知道有这个可能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信心就像我们内心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朝往光明的大道。当我们怀着对佛陀的智信时,也是在对自己的潜质生起信心,这个信心可以带起我们内心潜在的力量,相信自己也可以到达彻底的净化。对佛陀有正信的人不会当佛陀是万能的神,或者作为祈福祷告的对象,佛陀只是我们的导师和指路人(《小部?法句经?偈》)。佛陀也说他是所有众生最好的善友(《相应部?45:2》)。我们只是循着佛陀留下的教诲而过生活,让自己的心倾向圆满的人格为人生目标,以佛陀的身语意为学习和仿效的对象,让佛陀开显的自然界法则来引导自己生命的方向,以朝往一切苦之熄灭,得到永恒安稳的快乐。(二)拥有戒德:平时要守好五戒,避免杀害任何生命、偷盗、邪淫、妄语及服用麻醉品和饮酒。当一个人对佛陀有信心,自然也对佛陀宣说的因果法则有信心。就像一个还不怎么懂事的小孩,父母亲总是苦口婆心的告诉他说:这个不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虽然孩子的时间质感还无法理解是什么原因有些事情就是不能做。但是出自对父母亲的信心,孩子会相信父母亲一定是为了自己长远的福利和幸福而说的。因为孩子知道父母亲看得比自己远,知道的肯定比自己更多。同样的道理,虽然我们的时间质感还无法亲自理解为什么佛陀要我们努力克制自己、守护自己、约束自己、战胜自己,逆来顺受、忍耐耻辱、不以恨止恨、宁可被杀也不杀人、宁可过得穷苦一点也不以非法的手段赚钱、宁可吃亏也不占他人便宜……但是出自于对佛陀的信心,我们相信慈悲的佛陀一定是为了我们长远的饶益和幸福而谆谕的,因为佛陀看得比我们更踔远,佛陀知道的比我们所知道的更多。守五戒其实不是在约束我们的自由,而是作为生命的保护和挈扶。佛陀希望我们未来的生命不会遭受短命、病痛、贫穷、被阉割、畸形性倾向、丑陋、惹人厌、没有信服力、没有安全感、愚痴、发疯的痛苦。(三)乐善好施:克服悭吝,时常欢喜施舍。在《小部?如是语?一集》里,佛陀说:如果众生都有像佛陀一样的智慧,知晓布施所带来的果报,那么这个世间将不会存在悭吝的人。哪怕他手上只剩最后一口食,或者任何喜爱之物,只要有接受者,他将会毫无顾虑的把东西布施出去。然而,因为众生不知道布施带来的果报,才会让悭吝占据内心,不愿意行布施。(四)培育智慧:开启照见身心生灭无常的智慧,洞察到世间的本质,导向无忧恼的永恒快乐。「知道此身如水泡般无常,以及觉知它如海市蜃楼般毫无实质,他将切断魔王之花注,脱离死亡之王的视线。」《小部?法句经?46偈》

根据科学家的探究认为人类是由低等生物或人猿不断进化演变而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长部?第27起世因本经》里,佛陀解释地球初期的情况。当‘前任’地球毁坏之前,很多人因修得禅定死后投生到梵天界的光音天,他们是化生,以禅悦为食,身体自然发光,能在虚空飞行,并在光音天存活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后来,当‘现任’的地球形成后,大部分光音天的众生死后又投生到刚形成的地球。他们刚开始也是化生,以禅悦为食,身体自然发光,能在虚空飞行,没有男女相,并过着漫长清净的生活。再过了一段长时间后,地球表面慢慢出现像纯蜜糖一样美味的地膜,他们就开始吃起地膜来。地膜吃多了身体就慢慢变得粗糙笨重,再也飞不起来,身体的光明消失,美丑相貌明显化,男女相也渐渐出现了。这些来自光音天的众生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由于递化过程的时间漫长,要有邈远的时间质感才可究察到人类的由来。

由于人类是胎生,一般人都无法保有前世的记忆,也没有具体的法门可以保证凡夫在死后的下一世依然可以保留前世的记忆,即使是初果圣者须陀洹与二果圣者斯陀含也不例外。然而,这些圣者们已经永远从心流里根除了身见或我见、对三宝的怀疑和戒禁取这三结。虽然他们无法回忆起前世曾经修过的佛法,但是他们一出生就自动不会犯基本五戒和落入邪见,也不会信奉其他宗教。他们虽然明白四圣谛,却无法阐述出来。圣果的力量能带引圣者继续投生到有法和善友的地方,因为圣者的命运注定会在近几世内朝向究竟的解脱,证得无余涅槃。

魔王之花是指三种轮转,即烦恼轮转、业轮转与果报轮转。

上一小节7.5留给世间与后代最好的财富

往期精集

著作文章

《生命的意义》--玛欣德尊者

《你认识佛教吗》--玛欣德尊者

《自我探索的历程》--雷瓦达尊者

《最高的艺术》---雷瓦达尊者

《这个世界的真相》--阿姜查尊者

《解脱之钥》---阿姜查尊者

《来自森林寺院的阿姜查》--阿姜查尊者

《我们真正的家》--阿姜查尊者

《阿毗达摩轻松谈》---加纳卡阿毗旺萨尊者

《布施先行》---坦尼沙罗尊者

《布施什么》--雷瓦达尊者

《无上的布施》--帕奥禅师

《去尘除垢》--帕奥禅师

《为何我生如此》--善戒禅师

《圣喜长老语录》----圣喜长老

《走向寂静—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

《佛陀的启示》---罗侯罗.化普乐尊者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阿姜李-达摩达罗尊者

《正道前行》----阿姜扁尊者

《入出息念前行与修习次第》---悟德玛尊者

《覺知之心》---阿姜放

《解脱心MUTTODAYA》(合集)---阿姜曼

《证入“无我”的利益》---雷迪大师

问答

《玛欣德尊者答疑问》

《南傳入門問答》--吉祥尊者佛护尊者

《帕奥禅师佛法问答》(北京-年4月)

禅修

寻法尊者禅修引导

为初学者介绍入出息念

如何修习入出息念--雷瓦达尊者

禅修的阶段---圣喜长老

入出息念前行(上)

入出息念前行(下)

正确的修行态度禅修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普普通通的禅定路—寻法尊者

语音

《菩提资粮--十种福德事》

《玛欣德尊者随缘开示选集》

《净觉之音》(合集)---吉祥尊者

走出修定的误区(合集)---寻法尊者

算术师摩嘎蓝经(合集)----玛欣德尊者

《无悔人生》---八个系列小开示

《摆脱阴影》---九个系列小开示

《超克压力》---六个系列小开示

《如何面对逆境》---十八个系列小开示

《法的领导学》八个系列短开示

阿毗达摩与生命的关系(合集)

你们快乐吗.mp3

长久的幸福快乐.mp3

累积福德导致快乐.mp3

佛陀教导的长寿美貌之道.mp3

视频

早晚课诵

禅修盘坐姿势及晃海视频

中国上座部佛教----在家众课诵

《六种稀有》--圣法大长老

友情链接

1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ms/93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