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书记不是村长,却带领着青州这个小山

南昌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1225/4316562.html
“一枝独秀不是春,大家富才是真的好。我就想是通过乡村振兴,让村里的基础设施更完善,产业更兴旺,老百姓更加安居乐业……”青州市王府街道埠前村山旮旯专业种植合作社法人赵盛礼如此表达了自己的坚定决心和美好愿景。在青州市王府街道埠前村,地处大西南山区,生态环境优美,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水质优良,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村里农业种植的天然资源,可随着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经商务工,土地出现了抛荒的现象。守着青山难致富的烦恼怎么解?怎么让留守在山村的人们发家致富?当地依靠科技发展大棚特色花卉果蔬产业,书写绿色大文章,村庄告别了贫穷,走上了文明富裕的新生活。今年,已经57岁的赵盛礼又带领村民们转型,重新学起花卉种植。

探路寻花

山区成规模种植花第一人

在青州市王府街道,埠前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四面环山,曾经是个山多地少的穷村子,村子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祖祖辈辈以种玉米、小麦、小米为生,年轻人都在外务工打拼。村里有户,人,独特的土石山区地质,使其有着发展农、林、牧业的良好资源条件。村里距离城区直线28公里,但想要达到村里,需要在山区兜兜转转,村路路窄,大车进不去,记者前去采访的路上,当地人带路,都要开着导航,一不留神,就在路上转了向。就这么一个山中村,却成为青州山区花卉种植成规模的第一村。九月的山区,满目青翠,郁郁葱葱的山林中,错落有致的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犹如一条条“银龙”,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山旮旯专业种植合作社和山区“绣球种植基地”。在埠前村山旮旯专业种植合作社的绣球大棚里,成片的盆装绣球苗排列得整整齐齐,焕发勃勃生机,几名工人有的在浇水,有的在喷药。在另外一个大棚,工人正在进行扦插。合作社的法人赵盛礼利索得指导着工人们进行作业,精瘦干练的双手,一手拿着绣球的枝桠,剪子利索地减去多余的叶子……而你很难向想象,他刚刚从事花卉种植不足5个月。这边花卉温室大棚里生机勃勃,那边蔬菜温室大棚里枝繁叶茂。两个高温大棚里,沉甸甸的贝贝南瓜挂满枝头,圆润饱满的果实压弯了枝条,丰收的喜悦挂在赵盛礼的脸上。“这俩大棚一年种三茬,两茬西瓜一茬贝贝南瓜,北京广州的客户都找着来抢着下订单。”为了选一个好项目,赵盛礼曾多次走出村子到其它乡镇实地考察,走访、调研,为了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学历不高的他开始学习电脑上网,根据当地土壤和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带动村民积极发展大棚进行果蔬种植等产业。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小山村走上了真正的“蝶变之路”。说起自己的经历,赵盛礼笑着自称“比较坎坷”,曾担任村中文书,后来担任村支书,年儿子考上大学,他辞去村支书,外出跑大货车供孩子读书。等儿子大学毕业,他看着村里几十年一个样,乡亲们大多靠种地为生,辛苦一年也攒不下几个钱,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经过再三思索,他又将大货车卖了,返乡干起村支书。来来往往这些年,从流转土地建合作社,到推广果蔬大棚再到有机农业,再到今年辞掉公职,跨行养花,带动村民增收入,开辟富民新路径。这一切,皆因他对埠前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量体裁衣

年过半百他又转型富民新路径

土地增效、村民增收的背后,是合作社艰辛的转型之路。年,埠前村与寿光市一家公司合作成立山旮旯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余万元,新建日光棚47处,共流转土地余亩,研发出五彩椒、西红柿、尖椒等多个优良品种和特色有机小米,并注册莲花盆、满山乐2个国家级品牌商标。刚起步时很顺利,蔬菜质量和产量都比较好。但由于山村太偏辟,很多人不知道位置,再加上受经济条件制约,唯一一条出村路狭窄且多年未修,成为阻碍村里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没有路,再好的东西种出来都运不出去,更卖不起价,更甭提发展产业啦!”赵盛礼回忆起来感慨道,“我们出去找来的客户,到了村口了却无法从唯一的出村路进来,大货车只能换轻卡,中间需要倒腾换车,收货方就会压价,因为他们的成本变相提高了。”年,村口的路在第一书记王兴富的帮助下,从3米半修整为8米的大路。“过去我们要把种的东西先拉出去,现在路修好了,都是别人上门来收,还是先到先得!有了路,销量提升了七八成,收入都提高了不少。”年开始,山旮旯合作社开始逐步盈利,年营业收入万元。但不久,赵盛礼发现,蔬菜同业竞争太激烈了,受市场大环境波动影响很大,给了他“二次创业”的新思路。“山旮旯”将大棚重新“盘活”,高温大棚转种西瓜、贝贝南瓜等绿色、有机经济作物。其余的大棚在年春季开始,开始向花卉种植产业转变,绣球,成为埠前村的新产业。说干就干,年过半百他又走上了创业之路。没有技术就一点一点的摸索,没有经验就去青州东部成熟的花卉种植企业学习经验。眼看着家中的积蓄越来越少,赵盛礼在上海看孙子的老伴儿急了,“别人干活儿都赚钱,你怎么一个劲儿倒贴?”“这么多年了,对不起的就是家人,为了带动创业,早年跑大货车攒下的钱都花完了,儿子在上海安家,我也没补贴几个钱。”赵盛礼笑着说。没钱?自己垫!没人?自己干!村里的事儿和带动乡亲们发家致富,他格外舍得花钱。埠前村毕竟靠天吃饭,玉米和小麦都难养活,何况是娇嫩的花朵。一盘算,一个大棚投入至少要6万元,整平山地、铺水管、架喷灌设施、通风设备……“其他花卉种植都是在平原,我们山区,地都是在山上一块一块扒拉出来的,整一个大棚特别不容易。别看这个大棚不大,但这是流转了3户人的地,在山区,土地就是一年收入的主要来源,大家护在手心里!所以土地流转的价格也是最高。”赵盛礼摸了摸被晒的黝黑的脸庞说道。一亩园十亩田,一亩花十亩园。依托“公司+基地+合作社,共引进绣球苗36棚60余万株,销售都是与青州七叶树那边沟通衔,合作社只管培植。通过花卉企业“标准化订单”模式,企业+订单+村户,包种苗、包技术指导、包销售,赵盛礼信心更足了。经过半年的摸爬滚打,技术的指导和市场的前景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每天钻进大棚里,精心地呵护绣球苗。“土要湿,但不能黏,手松开后,土就得松开。”赵盛礼专业得说道,这样的湿度对扦插苗是最好的。“刚开始从事花卉产业,是七叶树的技术人员企业跟踪技术指导,手把手教我,他每天坐近一个小时的车从公司赶到我这里,后面发现路上的时间太浪费,就开始线上指导,我有不明白的问题随时问。”赵盛礼笑着说,花卉种植和干别的不一样,千万别不懂装懂,又不明白的就随时问,自己学透学精了,才能教好员工们。现在大棚里的绣球主要为欧洲木绣球、无尽夏绣球、圆锥绣球、重瓣松果菊四种。为了更好的养花,他买了各种绣球的种植书籍,闲暇时间就捧着书看。经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和揣摩学习操作技巧,现在的赵盛礼已经对绣球的各种习性和种植的各种问题都熟记于心。

强农有思路

两次转型看到新“钱”景

山旮旯合作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就业,目前已为周边村民提供60余个工作岗位。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埠前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多赢,带动精准贫困户7户,31人全部脱贫,年收入达到万元以上,集体收入上升到6.1万。在赵盛礼的带领下,村庄告别了贫穷,走上了文明富裕的新生活。在扦插棚中,村民王玉花今年63岁了,她一边摆放花盆一边扦插,手底下很勤快。她笑着算了一笔账:“一个月元的工资,一年能干12个月,算下来就有00元收入,能攒下不少钱,最关键的是在家门口干活,家里家外我都能照顾上。”能在家门口找到这样一份工作,让她很是满足。“没想到一把年纪了,还能在山里发家致富。”过去三年对村民赵学水来说有些不平凡,不仅工作稳定增加了收入,还摘掉了“穷帽”,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赵学水从合作社免费租种一个大棚,自己负责种植培育,合作社负责育苗、销售,已经成为乡邻里的蔬菜种植大户,种植了3年西红柿、黄瓜,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山区果蔬种植带来的可观效益。赵学水说:“在此之前,玉米、小麦种上了,就要外出打工,收入也不稳定。现在在山村里,蔬菜种植效益挺好的,一个大棚一年纯收入元,比之前出去打工都强多了。”赵盛礼也惦记着村里孤寡老人和弱势群体的生活。逢年过节总是送去米面油,平时也尽可能提供帮助。他带领群众搞好村庄规划,整修大街,安装自来水,安装路灯,安装监控设施,新修道路0多米,生产路多米,修建蓄水池3座。村民富裕了,赵盛礼又在优化村民生活环境上下功夫,多方面筹措资金万余元,对村里的大街小巷进行硬化美化。他积极倡导“以孝治村”,在他的积极主导下高标准建设了埠前村第一个幸福院,为全村的孤寡老人解决了后顾之忧。他还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充实了村里的农家书屋,硬化了文体广场,配套体育建设器材,现在的埠前村,到处是欢声笑语。土地高产,点燃愈来愈多人的信心。昔日的贫困村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蔬菜、花卉产业发展孕育出无限生机,不断引领埠前村民一天天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兴旺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一点一点实现着“小目标”,带领乡亲们转变种植结构,追求幸福生活的“大梦想”也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今年,赵盛礼辞去公职,一头扎进合作社,专心种花。赵盛礼说,“不是我有本事,而是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好,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面,合作社将继续充分发挥本地特色花卉产业对当地发展和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的带动作用,让花卉种植真正成为周边村民们的“摇钱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tq/103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