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想,事情就一定会成功

稻盛和夫:心有所想,事情就一定会成功

心想事成

事情的结果由心中如何描绘而定。如果心里总是思考“无论如何都要成功”,那就一定能够成功;“可能不行,也许会失败”,这种想法占据内心时就会失败。内心没有呼唤过的东西,不会自动来到自己身边,现在自己周围发生的所有的现象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反映。所以我们心里不应该有愤怒、憎恨、嫉妒、猜疑等,不要在心里描绘那些带有否定性的、阴暗的东西,而应该时常抱有梦想,在心里描绘积极的、美丽的事物。只要这样做,实际的人生就会变得美好。我阐述过有关人生和事业的方程式,其中讲到“思维方式的数值范围是从-到+”。而我在“心想事成”的条目中所讲的内容,其实与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换言之,心态决定了人生。“人生是心境的反映,万物由心生,万法由心造”。这不仅是佛教思想,其他宗教也有类似的教义。可知识分子往往不太相信这种观点。我已经反复强调过,“思维方式”“热情”和“能力”这三要素的乘积便是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思维方式”。一个人的心境、心态、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都会在其人生中反映出来。我把这个道理称为“心想事成”。或许一些知识分子会反驳我的观点,但我希望大家不要以逻辑和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它,而要把它理解为宇宙的真理及法则。如果对它横加否定,则我努力讲解的“人生方程式”和“心想事成”的道理也就无从谈起了。佛教教义中有“因果报应”之说。为了讲明白这个道理,我曾举过各种各样的例子。其中,我引用得最多的说法是“思念造业”。佛教中的“业(Karma)”即因果报应中的“因”。心念是因之根源,有因必有果。换言之,一个人的想法与思维非常重要,切不可心生恶念。这便是释迦牟尼佛祖向世人开示的真理。中村天风先生也曾告诫人们“千万不要抱有阴暗的念想”。我对此无比赞同。此外,中国有句老话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常做善事、积阴德的家庭,势必会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我们常说“德”,简单来说,所谓“德”就是“心怀利他之心”。以慈悲之心体谅他人、帮助他人者,便是有德之人。所以说,“拥有崇高的哲学思想”并非成为道德高尚者的必要条件,只要能够坚持一生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就是一个有德之人。

因果报应法则是成立的

然而,虽说“万物由心生,万法由心造”,但心念并非立即显现。正因为如此,即便我再怎么拼命强调“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则,许多人仍然难以接受和理解。恶念并非立刻能结出恶果,善念也并非立刻能结出善果,因此世人往往对“因果报应”之说难以信服。但只要以30年左右的时间跨度来看,就能发现,因果报应大致上是灵验的。上了年纪的人可以以20年、30年的跨度,来回顾自己从年轻时到现在的人生轨迹,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审视别人的人生,看看他们过去如何,现在又如何。有的人幼时命途多舛,中途命运好转,晚年又落魄潦倒;有的人从小家境富裕、生活幸福,可在毕业踏上社会后,却整日辛劳、吃尽苦头。每个人的人生可谓千差万别,但只要以一定的时间跨度来看,就能发现,短则10年,长则30年,心态与结果往往相符。因此,我之所以强调“心想事成”,并非想宣传“想法立刻能成真”的唯心论,而是倡导大家“要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总之,如果纵观人的一生,就能明白”心想事成”是真实不虚的道理。但也有这样的情况:即便观其一生,某些人似乎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因果报应。如果每个人的一生都能分毫不差地印证因果报应法则,大家势必都会信服和理解我所讲的道理,可现实并非如此,因此不少人对我的话表示怀疑。对此,我曾苦恼不已,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大家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就像前文中所提到的,就在我苦苦思索时,一本书为我解了惑。它就是《西尔弗·帕奇的灵言集》。书中写有这样的内容。“心之所思所想,会在现实中呈现。对于这种说法,想必各位都表示怀疑,但这的确是真理。在肉身存活的现世中,即便因果报应不成立,但如果算上我目前所在的死后世界,真可谓是报应不爽,丝毫不差。”这简单的两三句话,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的确,在这个世界中,并非所有现象都遵循“有因必有果”的法则。有的恶人身居高位、专横跋扈;有的好人生活艰辛、坎坷重重。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好人所受的辛苦磨难其实是上天的考验。只要通过考验,便能取得巨大飞跃,从而度过精彩美好的人生。同理,虽然一些恶人看起来飞黄腾达、一帆风顺,但势必会招致灭亡。虽然有的恶人似乎“逃过了报应”,但按照西尔弗·帕奇的说法,如果把“死后世界”计算在内,因果报应便丝毫不差。我认为,这便是世间的法则。

描绘梦想

现实很严峻,或许度过今天一天都很难。但是,就在这严峻的现实中,面对未来,能否描绘出梦想,将会决定我们的人生。对于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希望自己做成那样的事”。就是说,具备一个很大的梦想、树立一个很高的目标,这点很重要。京瓷从创业开始就提出:“首先是西京区第一,接着是京都第一,再接下来是日本第一、世界第一”。不断描绘这个梦想,并持续付出相应的努力,这才有了今天的京瓷。描绘远大而美好的梦想,用一生来追求这样的梦想。这就体现了人生的价值,人生也会因此幸福快乐。描绘梦想非常重要。在创业初期,我经常向员工们讲述自己的梦想。不管在事业方面还是家庭方面,我都把自己称作“追梦的男人”,使自身永远保持“追梦青年”般的年轻心态。以乐观开朗的态度面对人生,描绘充满希望的梦想。直至今日,我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人生态度。不管现实多么严酷和灰暗,都务必要保持健康的心态。要以乐观开朗的态度,描绘充满希望的梦想,这点至关重要。在充满挫折的青少年时代,我仍然坚持梦想,点亮充满希望的人生明灯,因此在踏上社会后,我才能够度过精彩纷呈的人生,进而成就今日的自我。只要不断在心中描绘梦想,梦想就一定会成为现实。希望大家务必理解这个道理。我在这里所强调的“描绘梦想”其实就是人生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换言之,如果心中充满“浪漫而美好的梦想”,人生就会变得精彩纷呈。不过,虽说梦想可以远大,愿景可以抽象,但对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家而言,最好能够让自己的梦想更为具象一些。比如,构思更为现实的经营方针、制定更为具体的目标数字等。“想达成这样的销售额”“想获得这样的利润”“想营造这样的职场氛围”……身为企业家,要让梦想立足于现实,在脑中浮现具体而明确的数字和目标。我相信,只要企业家能够持续描绘梦想和制定目标,公司势必能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顺利发展。一个人越没本事,越喜欢做这四件事!

一个人有没有本事,往往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怎么做。

真正有本事的人,胸有成竹、眼光高远,他们不会为蝇头小利驻足,也不会与小人纠缠,只会一心向着星辰大海。

而没有能力的人,则经常寄居于方寸之地,自以为达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其实只是坐井观天而已。

而且,一个人越没本事,越喜欢做这四件事。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一定要及时远离,避免被其影响。

一、总是自以为是,看不起真正有才能的人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本身能力一般,又没有大志向,却不以为意,甚至满足于此。而面对那些比他们优秀的人,他们时常出言讽刺、贬低,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

这样的人普遍格局很小,不值得交往。

作家莫言的新作《晚熟的人》中有一篇名为《表弟宁赛叶》的文章,令人印象深刻。

这篇文章写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当时他获奖的消息已经传开,故乡的亲戚们都在谈论着他的事迹,唯独表弟对他充满了敌意。

看到莫言回乡,表弟急不可耐地说:“你别以为你获得了奖就了不起,其实我的文学水平不在你之下,就是生不逢时而已。”

听到表弟这样说,莫言只能笑着应和,没想到表弟更加肆无忌惮:“你不要猖狂,你是赶上了好时候,如果金希普和你一样幸运,说不定以你的水平,根本没有出头之日。”

表弟所说的金希普,不过是一个打着文学旗号招摇撞骗的混混,肚子里没有几滴墨水。

而表弟从小不用功读书,更是没有多少文化底蕴。

那么表弟为什么要这样比较呢?无他,只是因为他太过自命不凡,总以为自己不输任何人。所以看到莫言获奖,他觉得不公平,必须要用言语去打压对方。

可实际上,他越是这样自以为是,越显示出自身的浅薄和愚昧。

看到表弟这样的人,不难想到他的一生,无非是不甘于平凡,却从不努力改变,还总觉得别人名不副实。于是,日子就在他一边抱怨、一边颓废中过去,再也没有了改变的机会。

可以说,莫言这本《晚熟的人》,恰恰揭露了那些无能狂妄的人的丑恶嘴脸。面对着这样的人,莫言选择绝交,因为他的思想已经腐坏,没有改变的必要了。而我们也应该及时远离,避免被其侵扰。

推荐这本《晚熟的人》,这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一部作品,其中讲述了他获奖后所经历的故事和对人性的思考,每一篇都引人深思,足以给人心灵洗礼。

二、总是对亲近的人发火,没有教养

作家周国平先生曾说:对亲近的苛责,是一种习惯,而克制这种习惯,选择善待亲近的人,则是一种教养。

深以为然,现实中,很多人习惯性地对亲近之人发火,却对外人和善。究其原因,是他们认为对亲近之人可以肆无忌惮,而外人则需要小心应对。

可实际上,越是如此,越反映了这个人的浅薄。因为一个人总是将外人看得比亲人还重要,说明他本末倒置,总以利益论输赢,这样的人普遍没本事,不值得交往。

人到了一定年纪会发现,曾经的利益之交可能会突然翻脸,身边的人也会渐行渐远,唯有亲近之人,是永远留在身边的财富。

假如一个人总是苛责亲近的人,却讨好那些无关紧要的人的话,那么等到年华逝去后,他们也就只剩下自己了。可想而知,这样的人会活得很艰难。

所以不管何时都不要亏待亲近的人,他们才是人生的支撑,不要让一时的意气赶走了最珍贵的情意。

三、只说不做,不求上进

言出必行,是一个人该有的处事原则,也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只可惜,现实中却总有许多人忽略了这一点。他们嘴上说着豪言壮语,心里却犹豫不决,最终变成了行动上的矮子。他们每每幻想的灿烂未来,却因为始终无法行动,而变成泡影。

这样的人只会在言语上宽慰自己,却并不肯将梦想付诸于现实,往往比那些没有梦想的人更可怕。毕竟,没有梦想的人或许能自得其乐,但有了理想却不去实现的人,只会陷入苦苦折磨。

所以,不要做一个只说不做、不求上进的人,这样只会害苦了自己。

四、喜欢抱怨,却从不去寻找解决方法

电视剧《小舍得》中,南俪被降职,其女儿的成绩又始终提不上去,这让她对人生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只不过,她怀疑的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命运。

她认为,如果父母当年没有离婚,那么她就不会活得那么要强,很多事情也不会发生。

如果父母的事情没有给她带来创伤,她没有那么大的心理压力,那么她的人生便不会如此艰难。

她将所有的一切都归咎于父母和命运,却不知,这一切并不全是父母的原因,更多的是她内心的问题。当她习惯性逃避问题,总将原因归于他人时,她便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机会,自然只能一步错步步错。

从她身上可以看出,一个人总是喜欢抱怨,经常让别人为自己的人生买单时,他的人生会陷入恶性循环,再也没法进步了。如果你不想原地踏步或者退步,最好戒掉抱怨的习惯。努力改变自己,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一个人总是自以为是,甚至看不起别人,说明他本身很浅薄:一个人常常对亲近的人发火,说明他没教养,不值得交往;一个人只说不做,永远无法获得成功;一个人总是抱怨,便只会原地踏步。

喜欢做这四件事的人,普遍没什么本事,改了可能还不晚。

希望我们都能明白这几点,变成优秀的成年人,也要远离那些没本事的人,避免被其同化。

相信未来,你会过得越来越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tq/107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