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涉及宗教内容,不能印制,笔者不得不将《佛教警察》的第三集换个书名《佛系警察》。
对于这种“佛系”的观念,我一直是不闻不问甚至不理不看的。所谓‘佛系’,只是一种调侃,和佛教还是有很大差距,不是一回事。
一、“佛系”把佛教“无欲无求”的概念偷换到自己身上
“佛系”是一个网络流行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意思是指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有看破红尘、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佛系”是历过人生的磨难、品尝过生活的百味,也享受过人生的富贵,最后看破红尘,活得超凡脱俗的淡然。
该词语最早来源于年日本的某杂志,杂志介绍最近流行的一种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他们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内心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总是嫌谈恋爱太麻烦,不想在上面费神费时间,也不想交什么女朋友,就单纯喜欢自己一个人,和女生在一起会感觉很累。
年12月,因网络传播,“佛系男子”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该词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女子”“佛系子女”“佛系父母”“佛系追星”“佛系生活”“佛系乘客”“佛系学生”“佛系购物”“佛系恋爱”“佛系饮食”等一系列的词语。
耀泽法师说:“所谓‘佛系’,只是一种调侃,它指的是不焦躁不执著,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百态。它是现在社会问题的普遍缩影,在社会发生快节奏的今天,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普遍存在心理压力,无法面对的时候就用逃避来应对,于是佛法中主张‘一切随缘’便成了他们的生活指南。‘佛系’把佛教无欲无求的概念偷换到自己身上,其实就是丧文化的一种表现。所以说‘佛系’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表达一种‘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心态。”
二、“佛系”≠佛法,不要被继续误导了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说:“所谓‘佛系’的随缘,其实并不是佛法中对‘缘起’的清晰洞察和灵活把握,而是时下年轻人内心无力感的一种自嘲和排遣。‘佛系’有‘佛系’的困窘,因为逃避不是办法,嘴上可以说‘怎么都行、随便’,但各种现实问题却必须去面对,人生责任必须去承担。”“社会上流传的‘佛系’是不积极、不努力、无奈的一种说法,也反映了某些人不思进取的一种状态。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去关心人……引导、关怀和启发每个人内心当中的觉悟,让人的内心得到清凉、自在和安宁。”
静波法师说:“佛系跟佛教的真正的认知是有距离的。比如说,佛教是要提倡四个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不会逃避现实。佛教也提倡说: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可以随便,圆融不是圆滑,负责不是负担;要面对现实,历事炼心,担当负责,成就自己,利益众生。我想,这个才是佛教中道圆融的态度,佛教确确实实跟‘佛系’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崇化法师认为:“佛教里菩萨修行要修行六度,其中有一度是精进,就是要让自己不断的努力进步。所谓‘佛系家庭’等是一种噱头,跟佛教不搭边。佛教里面讲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是让你放弃心里面的纠结,迎接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放弃所有的东西,所以‘佛系’和佛教还是有很大差距,不是一回事。”
总之,佛教和佛系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佛教有信仰。
三、“佛系”可以概括为“果报如此”
“佛系”是形容一些整天把“都可以,都行,随便”这种没有明显执着取舍的词作为口头禅的人。因为与传统佛教中给大众的“与世无争/诤”印象比较相像,所以冠名为“佛系”。
其实“佛系”这个说法的出现,我是抱着中立的态度,因为我了解佛教,但也不排斥佛系。这个词属于中性,你可以说这人是比较随和的“佛系”,也可以说这人是没有个性想法的“佛系”。所以“佛系”谈不上是对佛教的“辱”,恰恰可以概括为“果报如此”。
佛陀说过:“果报如此,速行可变。”根据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不同的人、事、物,每天所遭遇到的不同的境遇,都只是果报而已。只要拥有生命,任何众生都无法逃脱业的果报,当果报成熟时,只能承受和体验,没有办法避免。”
四、“佛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速行可变”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说:“现在体验什么样的果报,和过去所造的相应的业有关;但是,现在体验什么样的果报,现在却不一定要造作与其相应的业。这一层关系可以概括为‘果报如此,速行可变’,这是把握业果法则的关键。”
耐人洵味《佛系只是一种心态,而非一种借口》一文说:“我觉得佛系的心态没有什么不对的,不对的是把佛系当成一种借口,成为你装睡的理由……鸡汤可以多喝,鸡血不能乱打,flag更不能乱立,这样的佛系心态原则我不排斥,佛系心态为了追求内心秩序的稳定和安宁,但是不是可以不只盯着佛系思考呢?”
有四组八种因素会影响果报的成熟,其中一组助缘是“努力成就和努力失坏”。努力失坏即懒惰懈怠,缺乏助缘。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说:“通过努力、勤奋、勤勉,可以创造许多助缘让善的支持业获得机会成熟。如果不懂得珍惜机会,不去争取、努力,即使有善的支持业,也会因为缺乏助缘而无法成熟。有智慧的人懂得把握时机,在适当的时候精进努力,许多善业将会因为努力的助缘而成熟,带来善的果报。”
有人问帕奥西亚多:“请问禅师,今生贫穷、多病的果报,跟过去世有关吗?如果有,是不是宿命论,或是常见?”
西亚多答:“对于这件事,你必须分辨人道生活与天道、地狱道生活的差别。天道与地狱道称为业果生活地,意即该道的众生透过业力的果报,而得到其生活。人道则称为精进果生活地,意即人道的众生透过精进的结果,而得到其生活。
由于过去世业力的缘故,天道与地狱道的众生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自然就得到快乐或痛苦的生活。人道的众生则不同,他们的生活不只与过去世的业力有关,也受到今世的努力与智慧影响。因此,业力、努力与智慧,是决定人生幸福的三项因素。
就以你所提到的贫富问题为例,如果一个人有发财的善业力成熟,并且付出足够的努力与运用智慧,他能够变成大富翁并且享用自己的财富。然而,如果一个人只是有发财的善业力成熟,但是不付出努力,也不运用智慧,那么即使得到了大量的财富,他也无法保有,终究会失去财富而变得贫穷落魄。
如果一个人没有致富的善业力成熟,但是付出努力与运用智慧去赚钱,他无法变成富翁,但是仍然能享有某种程度的舒适生活。
由此可知,努力与智慧,比过去世的业力更重要。”
佛陀说过:“果报如此,速行可变。”玛欣德尊者解释说:“任何众生都无法逃脱业的果报。当果报成熟时,我们只有承受的份。然而,在体验果报的同时,我们却可以左右速行,决定造何种业……只要是速行心,我们就可以通过如理作意来改变它们造业的性质。”
总之,“佛系”的心态没有什么不对的,不对的是把“佛系”当成一种借口,成为你装睡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