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取蕴是苦

苦是第一圣谛,即苦圣谛,是一切的起点。什么是苦?佛陀在《相应部.转法轮经》说:“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也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清净道论》解释,苦圣谛是四圣谛的第一项,因为它粗显且为一切众生所共有而易于明白。要了解苦的本质的其中一个方法是观察对苦的两种反应。

佛陀在《增支部.洞悉经》说道:“当某人受到痛苦击败、其心受到痛苦控制,他就会忧伤流泪、搥胸痛哭、心烦意乱,或者他会向外追寻,心想:‘有什么人懂得能够帮助灭除痛苦的片言字语?’”第一种反应是耽乐于痛苦(以扩大它),另一种则是尝试对治它(以减轻痛苦)。我们都见过这一点。我们自己或某位亲爱的人生病或死亡时,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感到心烦意乱。子女生病时,父母感到心烦意乱;父母生病时,子女感到心烦意乱;

妻子生病时,丈夫感到心烦意乱;丈夫生病时,妻子感到心烦意乱;朋友生病时,朋友感到心烦意乱;师长生病时,学生感到心烦意乱;自己生病时,我们也感到心烦意乱。病情越严重,痛苦就越强大;死亡发生时,我们甚至会精神失常。许多父母永远忘不了孩子的死亡,许多子女一年又一年地为父母的死亡忧伤,丈夫则为过世的妻子感到忧伤不已等等。有些人因为这种忧伤而开始酗酒、忽略了工作与自己,最终这种精神上的病导致身体上的病。事实上,有些人因为忧伤而患上癌症、帕金逊症或心脏病,甚至死于忧伤;即使动物也会如此。

透过对贪欲、青春、健康与生命的现代世界性正统信仰,因体验痛苦而产生的迷惑变得非常糟糕,变得越来越难以对治。这是至深的愚痴(迷惑的思想与价值),无可避免地导致更迷惑──愚痴带来更多的愚痴。然而,佛陀解释,也有些人并不耽乐于痛苦,不太迷惑,会寻求解决的方法。这种人在世界各地皆可见到。去问任何一位医生,医院有些非常罕见的病人会开始探索生命,开始阅读报纸以外的东西,开始讨论与温布尔登无关的事物。

不幸的是这是非常罕见的,而且许多人在痊愈之后就把它给忘了──直到下一次生病为止。当所患的是致命病,或在死亡边缘,或亲爱的人逝世时,这种具备建设性的反应有时会发生,也就在这时候人们开始禅修。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拨出以前认为没有的时间。即使如此,这种反应非常罕见,因为它的根基是与自然相反的智慧──智慧是不自然的。

老、病、死之苦显而易见,然而生之苦却较少获得理解,或许该说是较少为人接受。人们并不甚了解怀孕对孕妇,尤其是对胎儿来说充满剧烈的痛苦。圣典形容胎儿的极苦,以及生产的折磨。看一看刚出生的婴儿,看那你们不曾见过的痛苦面容。但我们并不看那面容,而只看到“我的儿子”、“我的女儿”与“我”,假装出生是一件美妙的事,虽然每个人都知道那是痛苦的景象、痛苦的声音、痛苦的气味及痛苦的触觉;老、病、死这些其它人生大事也是如此。

解释堕胎之苦时,圣典说胎儿受到切割、肢解所经历的痛苦甚至不适合朋友、亲密者与同伴看见。保密这一切实相是人类的无明,但依据现代世界性已神圣化的贪欲来说,提及这些实相存在就等同犯了无可宽恕的滔天大罪──说实相的人必须非常的谨慎。接着还有佛陀形容为怨憎会之苦。佛陀说:“任何人有了不想要的、讨厌的、不愉快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或法尘,或者任何人遭遇到心怀恶意者、心怀伤害意者、心怀扰乱意者、心怀危害意者,那称为怨憎会。”这种苦纯粹是体验苦受,在一生之中不断地发生,分分秒秒地发生。

但这比较复杂,因为它依靠我们的感想。举例而言,使得我们不断地移动四肢的身体不适、捕鼠器中死老鼠的景象、小孩哭泣的声音、杀虫剂的气味或无糖咖啡的味道。我们或许会说这些东西产生痛苦,但这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不断地移动四肢,这可以是心散乱的征象,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执着自己的身体。再看一看那些曾经禅修及培育身体方面的自制力的比库们,观察他们几乎不曾移动四肢。他们的禅修已经减轻了对身体的执着。

这是为何圣典说,身体苦受的作用是导致愚人忧虑。接着有家庭主妇设下捕鼠器。开始时她对见到死老鼠感到不悦,但接着想一想、随着进一步的行法运作,它变成了乐受:“终于捉到你了!”她也可能会对杀虫剂的味道感到快乐,因为它代表她的死对头蚊子与蟑螂的死亡。我们都曾见过小孩子们如何乐于互相弄哭对方,而众多现代教条之一是自以为是且武断地指责人们咖啡中的糖。

感受苦的多样化也可以在佛陀形容的爱别离苦之中见到。这纯粹与前者相对。前者是与不喜爱的相遇,这一项则是与喜爱的分离:例如母亲在早上把儿子送进学校;儿子在学校假期时怀念着在学校和他一起游玩的同学而感到无聊。泊车票也是苦,因为我们必须与自己可贵的金钱分离,却得不到任何欲乐回馈,这是为何付所得税也是苦。迷失(与熟悉的事物分离)是苦,赌输钱是苦,遗失钱包是苦,发脾气是苦,找不到锁匙也是苦。

佛陀也解释求不得苦。佛陀解释那是追求得不到的东西:“会遭受老、病、死、愁、悲、苦、忧、恼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会遭受老、病、死、愁、悲、苦、忧、恼,希望我不会老、病、死、愁、悲、苦、忧、恼!’”所求者即是希望或期望得到之物。每个人都希望不会老、病、死等;丈夫希望怀孕的妻子会生个儿子,其怀孕的妻子则希望生个女儿,他们两者都希望孩子是个美丽的天使、心地善良、聪明有礼、永无病痛等。

他们的失望始于生产的惨痛经历,而且随着孩子的一生继续下去,因为孩子也跟他们一样必须遭受老、病、死;老妇女希望医生能够医好她那可怕的关节炎,但痛苦还是持续下去,因为那是老化的症状;医生看到所有的病人都遭受痛苦,心里希望自己能够为他们解除一切的病痛,然而这是一场败仗;农夫一时希望天下雨,一时又希望天不下雨,但雨神却随心所欲而为;我们追赶公交车却赶不上;狗儿想要获得餐桌上的食物却被斥骂。

在整个人生,每一天,甚至分分秒秒之中,我们都从一个期望去到另一个期望,而且这些期望几乎都不曾如我们所愿地实现。无论失望的痛苦是大是小都是苦。看回佛陀对苦的分析,我们就会了解苦是与人生不可分离的一部份。这是为何佛陀解释生是苦时,他最终是指仅只是投生已经是苦。在《长部.大念处经》中,佛陀说:“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诞生、产生、生起、诸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诸比库,那称为生。”无论投生到哪一界都是苦。

投生到欲界天与梵天界时,我们时时刻刻所体验的只有极强的乐受,但还是有痛苦的,因为我们必定有寿终的时刻,其时不知又会投生到哪里。我们可以持续不断地讨论各种痛苦,但圣典解释:“即使某人花了许多个大劫,要毫无遗漏地说出每一种苦是不可能的,因此世尊说:‘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五取蕴是色、受、想、行与识:没有五取蕴,苦就不存在;有了五取蕴,苦就不可能不存在。我们都能够了解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与求不得,但只有少数能够了解五取蕴这一词。

五蕴是生命的五个层面。佛陀以许多层面来形容生命:这有视其对象是谁,以及其原因何在。举例而言,佛陀因此形容生命为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佛陀形容生命为十二处:眼处与色尘、耳处与声尘、鼻处与香尘、舌处与味尘、身处与触尘、意处与法尘;佛陀形容生命为五蕴,也形容生命为只有二法:名(nàma)与色(名即是受、想、行、识四蕴;色则是色蕴)。佛陀也形容生命为只有一法:苦。

五蕴与五取蕴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其差别是看法。五取蕴是指它们能够被执取。五蕴被执取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无明凡夫执取它们为快乐、安全等。佛陀解释,这些蕴具漏──受到欲漏、有漏与无明漏污染。这是什么意思?举属于色蕴的色法来说。有些色法是我们的身体,有些色法则在我们的身体之外:内在与外在。我们的身体拥有生命,也就是有生命体,虽然我们四处带着走的粪尿是无生命体。在我们身体之外的色法是其它众生的有生命体色法,以及植物、水、空气、石头、玻璃、塑料、整个地球至无边世界的无生命体色法。

它是一切色法整体,我们则执取它为可乐之物(欲漏)、永恒之物(有漏;那就是之前我们提及对老病死盲目的愚人),我们也执取它为我们的东西、组成我们的东西(无明漏,也是其它二漏的原因)。我们以为自己的色身美丽,但即使现代科学也知道圣典说身体由成千成万只虫组成是真的。现代科学证实我们的皮肤(即使是在胎里时)是成千成万只虫,而且体内藏着千千万万只虫。我们时时刻刻带着走的骨头、肌肉、腱、肠、血、痰、口水、鼻涕、汗、粪与尿是否美丽?把这些都拿掉,剩下的是什么?什么都没有,除了空间。如此即可理解认为身体美丽只是在看幻象。

现代科学也知道身体不断地变化这一项事实。然而我们还是想象它为恒常不变。而且我们多数都不禁认为自己的身体是我们的自我──年轻力壮的男人认为他那年轻健康的身体是他的,是他自己;虚弱的老人认为他那衰老多病的身体是他的,是他自己。我们对亲爱者的身体也持有相同的看法──父母如此看待子女的身体,子女如此看待父母的身体,丈夫如此看待妻子的身体,妻子如此看待丈夫的身体等等。然而由于我们天生的愚痴,我们没有觉察到自己的看法是如此──我们视此愚痴为理所当然,不曾停下来质问其真相。现代科学对身体实相有相当好的见解,但这知识只能让他们乐于自己的发现──这是被贪欲与无明污染的受蕴。

如此执取身体与其它色法很自然,因为如实知见诸法需要智慧。同样地,如此执取受、想、行、识也很自然。它们是名法,我们视它们为乐、常、属于我──我们视它们为自己的与别人的自我。想要色法永远美妙就是说每当我们看见、听到、嗅到、尝到与感觉到某样东西(这一切都是色法),我们只要美妙的受、美妙的想、美妙的行与美妙的识生起──我们要永远美妙的名法。若名色法果真是我们的,因此在我们的控制之下,一切事物将会很好。我们只需要决定:“我要我的色身与财产、受、想、行、识永远美妙。”

我们做得好像我们能够那样地控制东西,然而无论我们的意愿如何,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保持身体年轻、健康、美丽、永生,身体只会依照一切肉体(变老、患病与死亡)的道路进行,世界也朝它所要的道路进行──我们一直都体验不美妙色尘、声尘、香尘、味尘与触尘。无论如何,由于天生的愚痴,我们执取五取蕴为我们的快乐泉源(我们执取它们为常、乐、我)。由于它们朝它们所要的道路进行(无常,因此是苦,也因此不曾是我们的),我们的生命只是喜爱与不喜爱(受、想、行、识一直都在变化),这并不是快乐,而是苦。

有一次,有一位名叫真实的沙门挑战佛陀,坚持五蕴是我。佛陀就问他是否能够决定自己的五蕴怎样与不怎么样。真实只得承认他不能──他只得承认无论我们想怎样,五蕴依然无常、必须遭受变易。佛陀接着问道:“无常之法是苦还是乐?”“是苦,果德玛大师。”“对于无常、苦及必须遭受变易之法是否可视为‘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不可以,果德玛大师。”佛陀接着问道:“若人依附苦、依靠苦、执着苦且视苦之法为‘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他自己是否能够彻知苦,或完全灭尽苦而安住?”“他怎么能够呢?果德玛大师。”换言之,只要还有无明,就还有漏,就还有取蕴,就还有苦,而且无法了解苦。无明是苦的母亲,因为无明是再生的母亲。

解释缘起时,佛陀即解释了这一点:“诸比库,无明缘生行、行缘生识、识缘生名色、名色缘生六处、六处缘生触、触缘生受、受缘生爱、爱缘生取、取缘生有、有缘生生、生缘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一切苦蕴如是生起。”缘起是对生死轮回的分析。它始于“无明缘”。无明是苦之缘。没有无明就没有苦。如何灭除无明?(那就必须)彻知四圣谛。彻知四圣谛即是灭除无明,也就是灭除生死轮回。

摘自《四圣谛》

一位在帕奥禅林出家的西方比库(Ven.UAggadhammagavesaka)无上法寻尊者开示

没有禅相可以入定吗?

圣法大长老

圣喜长老

缓慢而简单的禅修

分别善恶并将心投向善的所缘

心的自由

想要在修行上取得成功需要积累许多功德

阻碍业-阻碍令生业的果报以及玛莉咖皇后四问

帕奥禅师

令正法久住之道

乌.雷瓦达尊者

成功没有终点,我们都是身体的奴隶

住于欢喜走向觉悟欢迎







































中科白癜风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tq/16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