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不断扩大政策利益和战略力量,中国在该地区开始扮演积极的战略角色,引起了美国的担忧。中美目前在南太平洋地区处于一种“软平衡”的博弈态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美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博弈态势将以“软平衡”为主。未来,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应该以合作为主,不应直接挑战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同时需维持目前的博弈态势,稳步推进我国的南太平洋地区战略。本文首次从“软平衡”的角度探究了中美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博弈态势、动因及双方所采取的战略手段,不仅将丰富学术界对“软平衡”概念的认知,而且有助于我国合理践行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战略。
南太平洋地区;软平衡;海上战略通道;中美关系
伴随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以下简称“南太地区”)影响力的增强以及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中美目前在南太地区就海上战略通道的控制展开了战略博弈。由于太平洋岛国都是小国,虽然陆地面积较小,但是海洋面积较大,而且中国在南太地区同西方国家有着友好的经济联系,因此中美在南太地区目前处于一种“软平衡”的博弈态势。由于“软平衡”是国外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概念,国内关于此概念尚无权威的定义,因此本文直接使用国外对此的相关定义。本文探究了中美为何在南太地区处于一种“软平衡”的态势以及双方在各自国家大战略框架下的南太地区战略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手段,指出了双方南太地区战略手段的迥异,分析了内在的动因,并剖析了中美“软平衡”的动因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南太地区的特点,同时考虑了日本和澳大利亚对中美博弈态势的影响,将论题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中。
一、软平衡
“软平衡”是目前最能描绘中美目前在南太地区博弈态势的术语。近年来,“软平衡”在国际关系的研究中逐渐被重视起来。如果说“硬平衡”是使用正式的结盟或军事集结来建立权力均势,其逐渐被视为不可接受的具有危险性的战略行为,“软平衡”则意味着对抗大国霸权的间接外交和经济抗衡。“软平衡”以多种方式被解读。保罗(T.V.Paul)认为“软平衡”是指发展外交联盟或协约国以平衡强国或潜在具有威胁的大国。凯利(JudithKelley)和惠特克(BethEliseWhitaker)的定义则更为宽泛,在他们看来,“软平衡”涉及到通过非武力的方式来挑战强国,这些方式包括外交、贸易和利用国际组织,但未使用军事手段来建立均势。“软平衡”的这个定义在太平洋地区更为普遍,这伴随着中国在该地区外交和经济活动的活跃以及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战略反应。此外,“软平衡”战略一般用于中等强国挑战大国的策略中。丹涅尔·弗莱门斯(DanielFlemes)认为中等强国建立联盟的实践为“软平衡”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即印度、巴西、南非之间的对话论坛(India,BrazilandSouthAfrica,简称“IBSA”)。他提出了五个IBSA挑战大国的策略,其中之一就是“软平衡”战略,“软平衡”是解释IBSA在国际组织中战略的恰当概念。在传统的军事术语中,美国长期保持着霸主的地位,其他国家很难用基于军事结盟的“硬平衡”来挑战美国的地位。“软平衡”并不是直接挑战美国的军事优势,但却使用非军事的手段来延迟、挫败以及破坏超级大国的单边主义政策。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研究的“软平衡”是国际社会对当今国际体系中美国与其他主要大国之间军事力量悬殊的事实而做出的一种妥协反应。“软平衡”主要依赖的手段是通过特定的联盟或者通过国际制度来展开活动。它追求的不是直接挑战美国的霸权,而是约束美国并限制华盛顿将其政策偏好强加于人的能力。“软平衡”的主要含义是“软平衡国家”(softbalancers)通过协调外交和相互支持得以在美国面前取得其单独应对美国时所不能取得的成果。到目前为止,“软平衡”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二流大国通过合作或是借助非正式的协约关系或是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来抑制美国的霸权。例如,定期召开的首脑峰会(中俄首脑峰会、法俄首脑峰会)决心通过合作恢复多极格局,由莫斯科和北京共同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则通过协调行动来一起抵制美国在中亚的渗透;第二,二流大国还签订了不少“具有约束力”的战略文件,其目的在于确保国际制度对美国具有约束力。
“软平衡”不仅包括制度战略,比如通过有限外交联盟或协约的组建以遏制美国的权力,特别是在联合国的层面上,而且包括通过部门整合来加强中等强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实施“软平衡”战略需要特定的前提条件,主要有:第一,霸权国的地位和军事行为越来越被治白癫风北京中科医院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