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大年三十除夕夜同时也恰逢弥勒菩萨圣诞前夕新春普佛法会愿通过这一场普佛法会供养弥勒菩萨及十方诸佛菩萨为自己、为大众带来新一年的平安喜乐、吉祥美满新春普佛法会““””■什么是“普佛”?“普佛”的“普”是普遍、众多的意思,是指用声声佛号梵呗来礼赞诸佛菩萨。通过借助称念佛菩萨的名字、持诵经文赞偈,与诸佛菩萨发下的宏深誓愿感通相应,从而祈愿诸佛菩萨垂慈加护:护持生者消灾延寿、离诸灾厄、诸事顺遂、平安吉祥;令亡者仗三宝之力速往净土、离苦得乐、早登莲位、再度众生。■“弥勒菩萨祝圣普佛”农历正月初一,是弥勒菩萨的诞辰。弥勒菩萨是继释迦牟尼佛之后的贤劫第五尊佛,如今正在兜率净土说法。他将在距今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下生人间成佛,所以常称他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或“一生补处菩萨”。弥勒菩萨降生人间时,将在华林园的龙华树下成道,经由三次说法,度尽上、中、下三根有缘众生。而与菩萨结缘的方式便可以是礼拜、瞻仰、赞叹、称念名号。时逢弥勒菩萨圣诞前夕,本次新春普佛所唱诵的赞偈、佛号便与弥勒菩萨有关,大致包含:香赞、弥勒菩萨圣号、如意宝轮王咒、心经、赞偈、赞佛偈、延生回向、拜愿、三皈依、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大吉祥天女咒、韦陀赞等。惟愿十方善信能够在这些美好、吉祥的赞叹与祝福声中开启新的一年!是心作佛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唯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纲宗;不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谓学虽不多,可齐上贤也。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性”、“作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语,一是佛言,何重何轻,何取何舍?学者但当尽舍旧习,虚其心,平其气,试一玩味而检点之,当必首肯是说为不谬矣。
——《彻悟禅师语录》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句话出现在《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的第七观,是《观经》的核心,也是念佛法门的最高理则。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慧眼独具,专门把这两句话拈示出来,为众开示。
是心作佛
以这一念心作意去念佛、观佛,观察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持念阿弥陀佛名号,这就叫作佛。
是心是佛
我们当下这一念去作佛(念佛、观佛),那么我们能观、能念佛的心就是佛,这便是是心是佛。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众生在迷,受贪嗔痴驱使造作种种不善之业,于是把佛性遮蔽了,本有的佛性光明就开发不出来了。我们这一念如果不作意念佛的话,自然就搅和在其他的地方。现在通过念佛、观佛来“作佛”,我们将自己的自性光明开显出来,自然也就“是佛”了。
反过来说,也正因为“是心是佛”,我们的“作佛”才有意义,如果不是真金,无论如何捶打都造不出金质器皿。明白了“是心是佛”这个道理,就要努力践行“是心作佛”。
很多不修习念佛法门的人会好奇:你们为什么要天天念佛呢?
古德说:事业常如是,西方佛自成。我们的心念本具阿弥陀佛的法身。既然有阿弥陀佛的法身,当然由法身可以衍生为报身和应化身,三身具足。只要我们的当下这一念,真真切切有阿弥陀佛在,那么阿弥陀佛每天就跟我们在一起,天天晚上伴着我们睡眠,天天早上伴着我们起来,每天的见闻觉知,都有阿弥陀佛的无量光,行住坐卧都有阿弥陀佛。起心动念,心想佛时,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形好就能在我们的念头当中显现出来。
一个人的行为、语言、内心都在造作佛,最终必定会成佛。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而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的深信,是否真的切愿,是否真的老老实实按照“是心作佛”的标准去做。
有些人每天忙于心外求法,总想找个更高的法门来修,实际上再高的法门也没有离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八个字。为什么这么说呢?
佛说一切法,不离众生现前一念之心。现前这一念,跟什么相应,便是在什么地方安身立命。果然能够理解“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并且在这种最高理则的指导之下,老实地把我们的念头全部地系缘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中,这就是法界当中最了义、最圆顿的修行。可以说,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佛弟子要传递正能量,就要学习佛法,让佛法的智慧雨露自己的身心,依于佛陀的教法行持,这样,正能量才能慢慢地开发出来,传递出去。
当我们每天发愿学佛,念念都给别人带来利益和快乐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学佛了。所以,不要埋怨所处的环境差,别人处处为难我。实际上,常常是我们自己在为难自己。
修学佛法以后,无论是在工作单位还是在家庭里,都要学会用智慧来观照自己,从内心里来改变自己。让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如法,所做的每件事都如法,真能这样即使你不求吉祥,吉祥也会找你的。所以,我们的心一改变,一切都会变。
善根常用法水养,欢喜无量智慧长。
夜卧恬淡醒来安,人生道路有方向。
不可不读的佛经——《地藏经
很多信众、善友在留言中发愿,新的一年要多读经典、抄写经典,除了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的《心经》、《金刚经》之外,还有很多人发愿在年要普利众生,诵读《地藏经》。
《地藏经》素有佛门孝经之称,是佛陀在忉利天宫所说,也是唯一一次听法大众涵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与菩萨。佛母摩耶夫人在佛陀出生七日后去世,生往三十三天,因此佛陀在涅槃之前,特地升天为母亲说法。
佛陀报母恩尽孝道的举动,与地藏菩萨的慈心孝行相应,感得地藏菩萨前来听法,佛陀借此向听法大众介绍并赞扬地藏菩萨,长久以来在娑婆世界救苦度众的因缘。
《地藏经》全称《地藏菩萨本愿经》,翻译者是唐朝于阗的沙门实叉难陀,全篇共三卷十三品,每几品合成一大段,每一大段都各有深义。
第一大段是:“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及“分身集会品第二”这二品,说明地藏菩萨是下化众生的人天幽冥教主。为什么呢?因为大士分身无量:上至天宫、中至人道、下至地狱,以孝道行化,以因果劝世,令一切众生离三恶道得生人天也。
第二大段是:“观众生业缘品第三”、“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及“地狱名号品第五”这三品,说明地藏菩萨所教化的对象。这对象便是那些不孝双亲、不敬三宝、造业受苦的众生。同时,也是说明一切众生轮转六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无明妄想导致身、口、意三业所致。
第三大段是:“如来赞叹品第六”、“利益存亡品第七”、“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这三品,说明以什么因缘可以度化众生离苦趣、升人天,也就是烧香供养、诵经礼拜、造幡造像、布施塔庙等功德。
第四大段是:“称佛名号品第九”、“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地神护法品第十一”、“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及“嘱累人天品第十三”这五品,畅说一切诸佛的本怀──令一切众生尽皆成佛之正因。此正因便是念佛法门。一切众生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而助因便是布施,财、法、无畏之三施也。以此正、助二因,可令一切众生返妄归真,返染成净,终至成佛也。阅读《地藏经》如能把握此全经之脉络,则全经之大旨自可了然于胸。
《地藏经》以孝亲为起点,鼓励众人将救度亲人的愿心扩大到一切众生,这种自度度人的思维正是大乘行者的修行典范。《地藏经》的另一个特色是阐明因果规律,从业感缘起指出,一切恶业善果都源自于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借此让人深信三世因果,继而修持五戒十善。
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懂因果就不懂得佛法,不信因果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他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印光大师也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依《地藏经》修行,止恶行善,能引导我们修福修慧,广利有情众生。弘一大师也肯定《地藏经》是修持净业的增上善因。
悟理一时,了事久远。悟理,就是开这个悟是快得很,可以一时能悟;悟过以后,了事的时间长得很,不是一天、二天了的。但是,宗门下悟处的三个关口,本来,在唐宋以前没有甚么三关的话;到了宋朝的时候,才有黄龙禅师立的三关语。宗门确乎有此三个关口:第一祖师关,第二重关,第三牢关。
这三种关的名词虽有前、后,在用功方面,并不是用甚么功可以破祖师关,破过祖师关,也不是又有一种甚么工夫可以破重关,亦不是破重关后另用一种法子再破末后牢关,这都不是的。要知道:关是有三重,深浅亦各有不同,工夫就是一个‘念佛是谁’;在乎‘念佛是谁’的力量大、小的关系。譬如:射箭一样,力量小的人,一箭射过一面鼓;力量少许大一点的人,一箭射过两面鼓;有特殊的力量,超群出众的力量,一箭射过三面鼓,就是这样的道理。释迦世尊力量最大,一箭射过九面鼓。这三面鼓犹如三关;用功就如射箭似的。对于宗门这三关工夫,是怎么用法?关是怎么破法?破到那一关是甚么境界?必须要详细说到你们听一下子。但是,我深心痛惜你们七期里没有一个人工夫有点深进,不曾有一个人有开小悟的工夫,这是我深所痛惜的!倘若工夫上犹如窗格上有一层纸,太阳隔纸照进一样,虽然隔一层纸,光还可以照进来,有这么一个人也是好的。虽是深惜,也不能不替你们讲到。
你们只要一个‘念佛是谁’参去,到了工夫极顶的时候──我前天说过的‘绝后再苏’这个时候──力量差不多的人,一悟就是破本参。但是,这个悟许他见性;生死,也许他知道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虽然性是见了,垢还没有除;生死许你知道,事没有了。力量大一点的人,从这一悟:性也见性了,心也明了;理也了了,事也了了;心、境全忘,依次破三关的。不是某法师说的:‘禅宗已了生死,还要变牛、变马的。’不是这个道理。他著一本书送到与我看,我不许;现在许多人还误信他这种毁谤禅宗的说法;且不管他的,莫与他争,你一争,就斗起来了。所以我们出家人,第一要正知见,生真信,一个‘念佛是谁’以悟为期。
未开悟的人,举心、动念就是妄想;开悟以后,举心、动念皆是真如。一个妄想,一个真如,究竟是同是别?要问你们一下子:妄想是甚么?真如是甚么?同,在甚么地方?别,又在甚么地方?
破了本参的人当然是清楚的;要替你们工夫未到的人,详细分别一下子,不然,恐怕你们都是儱侗的:我们未悟以前,妄想一动,就是一个相;打南京的妄想,南京的相就现出来了;再打上海的妄想,南京的相早已灭了;上海的相就跟到生出来了。以此类推,此相生,彼相灭;此相灭,彼相生;彼灭,此生,无暂刻停留,这是一个妄想。你们在妄想不停留的中间提起一个‘念佛是谁’,一提,疑情现前;疑情是甚么形相?你们讨论一下子有甚么相?你们七打了八个下来,虽然没有开悟,疑情上有相没有相?大概都知道一定没有相。这一个‘念佛是谁’提起来只有疑情,疑情是无相;妄想不停就是形相不停,于这个中间安一个无相的疑情;人的心行上只存一个,那里有两个的呢?所以有了无相的疑情,有相的妄想就没有了。渐渐用,渐渐用,自然会到纯一无相;自有这个纯一的工夫破本参。破过本参,就是一个纯一无相,不会再有一点妄想影子在。你若要承认破了本参,我问你:‘还有妄想没有?’你若讲:‘有,不多,一时、半刻还有一点。’我就要吐你的口水!这还算破本参?你哄那个?破了本参,要想找个妄想是没有的。到了这步工夫,举心、动念都在这个无相工夫上;吃饭也没有离,穿衣也不少一点,任是再有事,这一种工夫是不会缺少;在这个地方立一个名字叫做‘真如’。
真如两个字是对妄想说的,因为离了妄想,才说一个真如;不安这个名字,怎么说呢?虽然勉强叫它一个真如,真如的本来面目,还是这个样子吗?还不是的?究竟是个甚么样?就要你们自己工夫用到了这个地方自会知道;光是听我讲是没有用,不但没有用,即使我说出来,你们还要不相信。何以呢?从前有位学者要我把真如讲到他听,我说:‘讲到你听,你还相信吗?’他说:‘我相信。’‘你既相信,我说到你听:“真如头上四个角,前门两个,后面两个;有两条尾巴,一条在屁股上,一条在肚子上。”你信吗?’他说:‘不对!那有这个道理?真如那里有角、有尾巴?即使有角,那里会有四个,前面有,后面还有?屁股有尾巴,肚子那里会有尾巴?岂有此理?我不相信!’我说:‘我早已说你不相信。’我说:‘这,还是真的真如;这个真如,你不相信,我说个假的你听听:“真如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无净,无染。”
他听了说:‘这个大概差不多,教我相信还可!’你们想想:我说真的,他不相信;我说假的,他到相信。今天,我讲到你们听,你们有人相信吗?你是不会相信的!终归破了本参是无妄想;无妄想,即是无一切生、灭念头;念头有生、有灭,就有相,有相,阎王老子一把抓得到,抓到去变牛、变马,就要听他指挥。我们没有妄想就没有相,阎王老子抓甚么?所以破本参的人,生、死一定会了。
破重关的人,一定没有梦想;睡觉还是睡觉,梦是不许有。每每有人说:‘宗门下的事实一点找不到,说起来,宗门开悟的人,还有昏沉,岂有此理?’其实他不知道宗门下的事,要达到那一步才没有昏沉。那么,要知破重关的人没有梦想,还有甚么呢?要知道梦想是从那里有?任你甚么梦,不出世间事相。破重关的人,理、事俱了,心、境双融,那里还有世间事在?所以决定破重关的人没有梦想,有真如在。那么,有妄想,就有相;有相,阎王老子看得到,就是有生、死在。有真如在,阎王老子虽然看不到,释迦老子还看得到;释迦老子看得到,就有涅槃在;了生、死,还要了涅槃。破末后牢关的人,他是昏、妄俱除,梦想全灭;到了这个地方,他没得昏沉,他到了这里,生、死不住,涅槃也不住;说一真法界,他连一真法界都要超过。再则,破本参是见法身,破重关是证法身,怎么说见?怎么说证呢?譬如禅堂:见法身的人,如站到禅堂门口,堂里的事看见得清清楚楚的,但没有进来。证法身,就是进禅堂来,一直就到维摩龛里坐下来。怎么坐来维摩龛?还有点关系,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说,破本参,见法身;破重关,证法身;破牢关,透法身。一切法门,证法身就是到了极顶的工夫;唯有宗门下要透过法身,才是宗门下的事。我所讲的这许多话,与你们本来没甚么讲头;不过,我这么讲一下子,你们用耳朵听一下子,可以说一入耳根,永为道种。有此种,将来一定会发芽,发芽便会结果。佛说:如是因,如是果。
发起心来──参!
入眾日用(無量壽禪師日用小清規)出塵離俗。圓頂方袍。大率經歷叢林。切要洞明規矩。舉措未諳法度。動止不合律儀。雖是善友良朋。詎肯深錐痛劄。循襲成弊。改革固難。致令叢席荒凉。轉使人心懈怠。屢見尋常目前過患。遂集百丈。見成揩模。原始要終。從朝至暮。要免頭頭敗闕。直須一一遵行。然後敢言究己明心。了生達死。世間法即是出世間法。行脚人可貽。未行脚人庶幾不負出家身心。亦抑同報佛祖恩德。謹具于后。入眾之法 睡不在人前。起不落人後。須是五更鐘未鳴。輕輕擡身先起。將枕子安脚下。未用摺。恐響驚鄰單。抖擻精神將被裹身端坐。不得扇風令人動念。覺得困來。却將被推脚下。轉身將手巾下床。手巾搭左手。想念偈云。 從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眾生自回互 若於脚下喪身形 願汝即時生淨土輕手揭簾出後架。不得拖鞋。不得咳嗽作聲。古云(揭簾須垂後手。出堂切忌拖鞋)。輕手取桶洗面。水不宜多。使齒藥時。右手點一次揩左邊。左手點一次揩右邊。不得兩手再蘸。恐有牙宣口氣過人。嗽口吐水時須低頭。以手引下。不得直腰吐水濺鄰桶。不得洗頭。有四件自他不利。一污桶。二污手巾。是他人不利。三枯髮。四損眼。是自己不利。不得鼻孔內作聲。不得高聲嘔吐。古云。五更洗面本為修行。嘔吐拖盆喧堂聒眾。拭面歸堂。若在上間。左脚先入。若在下間。右脚先入。歸被位。將眠單收一半坐定。若換直裰。須將新者先覆身上。不得露白。不得扇風。燒香禮拜宜於鐘未鳴時。披袈裟。先合掌頂戴。念偈云。 善哉解脫服 無相福田衣 我今頂戴受 世世常得披摺袈裟。先摺搭手處。後解環。不得以口銜袈裟。不得以頷勾袈裟。摺了亦當問訊而去。如堂殿禮拜。不得占中央。妨住持人來。不得出聲念佛。不得行人頭邊過。須行後面空處。五更鐘鳴。住持并首座坐堂。不得從前門出入。開小靜方摺被拗枕子。摺被之法。先尋兩角以手理。伸向前面。先摺一半。次摺身前一半。不得橫占鄰單處所。不得抖擻作聲。不得以被扇風。或歸眾寮喫湯藥或茶堂。經行次第歸鉢位。以上肩順轉。不得背入(上肩乃左肩也)。若前門。從南頰入。不得行北頰并中央。盖尊住持人也。木魚響不得入堂。或令行者取鉢堂外坐。或歸眾寮。入堂歸鉢位。低躬問訊上中下座。若已先坐。上中下座來須合掌。古云。不敬上中下座。婆羅門聚會無殊。聞長板鳴。下鉢擡身。正起立定。然後轉身。亦要須上肩合掌取鉢。一手托鉢。一手解鈎。左手提。轉身令正。蹲身放鉢。免將腰背撞人堂前鐘鳴。下床問訊。但是迎住持人。不須將手左右搖拽。下床時。須近前問訊。莫令袈裟搭床弦上。仍須低細。上床不得頓身。取鉢安坐前。聞槌聲。合掌想念。偈云。 佛生迦毗羅 成道摩竭陀 說法波羅奈 入滅俱絺羅展鉢之法 先合掌想念偈。 如來應量器 我今得敷展 願共一切眾 等三輪空寂然後解複帕。展淨巾覆膝。帕子摺轉。三角向下。莫令出單外。先展鉢單仰左手取鉢安單上。以兩手頭指拼取鐼子。從小次第展之。不得敲磕作聲。仍護第四指第五指為觸指。不得用鉢。拭摺令小。并匙筯袋。近身橫放。入則先匙。出則先筯。手把處為淨頭。向上肩鉢刷。安第二鐼縫中。出半寸許。盛生飯不得以匙筯。出生飯不過七粒。太少為慳食。維那念佛時合掌。手指不得參差。須當胸。高低得所。不得以手托口邊。古云。參差合掌不當胸。十指交加插鼻中。拖履揭簾無款細。嘔聲泄氣逞英雄。兩手捧鉢受食。想念偈云。 若受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或多或少。即以右手起止之。聞遍食槌。看上下肩。以面相朝。挹食不得正面以手搖兩邊。挹罷作五觀想云。 一計工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四正似良藥為療形枯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出生偈云。 汝等鬼神眾 我今施汝供 此食遍十方 一切鬼神共喫食之法 將食就口。不得將口就食。取鉢放鉢并匙筯。不得有聲。不得咳嗽。不得搐鼻涕。若噴嚏當以衣袖掩鼻。不得抓頭。恐風屑落隣鉢中。不得以手挑牙。不得嚼食啜羮作聲。不得鉢中央挑飯。不得大團食。不得張口待食。不得遺落飯食。不得手把散飯食。如有菜滓安鉢後屏處。不得以風扇鄰位。如自己怕風。即白維那於堂外坐。不得以手枕膝上。隨量受食。不得請折。不得將頭鉢盛濕食。不得將羮汁頭鉢內淘飯。不得挑菜。頭鉢內和飯喫食時。須看上下。不得太緩。未再請不得刷鉢盂。不得吮鉢刷作聲。食未至不得生煩惱。古云。獃獃內顧起悲嗔。念食吞津咳嗽頻。漉粥啜羮包滿口。開單展鉢響諸隣。洗鉢以頭鉢盛水。次第洗鐼子。不得於頭鉢內洗匙筯并鐼子。仍屈第四第五指。不得灌漱作聲。不得吐水鉢中。不得先盛熟水。洗鉢未折水。不得先收盖膝巾。不得以膝巾拭汗。不煎以餘水瀝地上。想念折水偈。 我此洗鉢水 如天甘露味 施汝諸鬼眾 悉令得飽滿 唵摩休羅細娑訶收鉢以兩手頭指拼定次第而入。複畢合掌想念。食畢偈云。 飯食訖已色力充 威震十方三三世雄 迴因轉果不在念 一切眾生獲神通寮前板鳴。歸寮問訊。不歸謂輕侮大眾。入門歸位如僧堂中法。立定候寮主燒香畢。問訊上下。若有茶。就坐不得垂衣。不得聚頭語笑。不得隻手挹人。不得包藏茶末。古云。登床宴坐不可垂衣。隻手挹人是何道理。私藏茶末取笑傍觀。時中鄰案道人切忌交頭接耳。茶罷或看經。不得長展經。謂二面也。不得手把經寮中行。不得垂經帶。不得出聲。不得背靠板頭看經。古云。出聲持誦吵噪稠人。靠背板頭輕欺大眾。預先出寮。莫待打坐禪板。若抽脫。古例被五條以淨巾搭左手解絛繫笐竿上。脫挂子直裰令齊整。以手巾繫定。仍懸手巾尺許作記認。不得語笑。不得在外催促。右手提水。入廁換鞋。不得參差。安淨桶。在前鳴指三下。警噉糞鬼。蹲身須正。不得努氣作聲。不得涕唾。不得隔壁共人語話。古云戶扄只合輕彈指。人擁那堪亂作聲。入處用籌分觸淨。出時須水忌縱橫。不得以水澆兩邊。左手洗淨。護大指第二指第三指。不得多使籌子。古云。浴湯少使籌子休拈有者使了以水洗之安側邊空處。人多妨眾不宜長久。淨桶安舊處。以乾手安內衣入袴。古以乾手開門。以右手提桶出。不得以濕手拏門扇并門頰上。右手挑灰。後挑土。不得以濕手拏灰土。不得吐唾和泥土洗手。然後用皂角洗至肘前。須一一念入廁真言。用水盟漱。律中小遺亦洗淨。仍嚼楊枝歸堂坐禪。火板未鳴不得先歸寮。齋前不得洗衣。粥前齋前放參後不得開函櫃。如有急切白主事人。寮中白寮主。堂中白聖僧侍者。齋罷僧堂內不得聚頭說話。不得在僧堂內看經看冊子。不得上下間行道。不得穿堂直過。不得蓆上穿錢。不得床前垂脚坐。床前一尺為三淨地。 一展鉢。 二安袈。裟 三頭所向。 不得床上行。不得跪膝開函櫃。不得脚踏床緣下地。草履五條游山。不得經行佛殿法堂。古云。衩衣登殿。草履游山。莫踐法堂。回互耆宿。不得赤脚著僧鞋。不得把手共行說世諦是非。古云。別了雙親棄本師。訪尋知識擬何為。不曾說著宗門事。白首無成過在誰。不得殿前倚靠襴干。不得猖狂急走。古云。行須緩步。習馬勝之威儀。語要低聲。學波離之軌範。不得佛殿閑行。古云。無事不須登寶殿。等閑莫向塔中行。不因掃地添香水。縱有河沙福也傾。齋後漿洗衣服。不得衩袒。不得傾湯瓶泡衣。竹竿熨斗使了安元處。洗脚板響。不得爭奪脚桶。有瘡疥即隨後泡洗。或將桶於屏處洗。免眾動念。莫待打坐堂板。次第歸堂坐禪。放參以眠單半展寮前。板響即時轉身向外。須當及時。赴眾小板鳴。不得入堂。不得於堂外立。住持首座出堂。開單下床問訊。歸寮藥石各就案位。不得先起盛食。不得高聲呼索粥飯鹽醋之類。食罷出寮。不得出三門。不得入小寮。不得衩衣歸僧堂并廊下行。不得候打板出寮。昏鐘鳴。即合掌念偈云。 聞鐘聲 煩惱輕 智慧長 菩提生 離地獄 出火坑 願成佛 度眾生須先歸單位坐禪。不得床上抓頭。不得床上弄數珠作聲。不得與鄰單床上語話。鄰單生疎當以善言誘諭。不得生嫌惡心。未打定鐘。不得於前門出入。首座枕不若響火鈴過時方許開燒香。禮拜須待更深。眾人未睡不得先睡。眾人未起須當先起。起坐不得驚動鄰單。睡須右脇。不得仰臥。仰為屍睡。覆為婬睡。多惡夢。以被巾裹袈裟安枕前。今人多安脚下。於理不便。如遇入浴。浴具携右手。入下間門閫內問訊。歸空處。挹左右人畢。先以五條手巾掛笐竿上。展浴複取出浴具。放一邊。解上衣不。可便卸却直裰。先脫下面衣裳。以脚巾圍身繫浴裙。將裩袴捲[打-丁+胃]安複內。次脫直裰五條作一處。將手巾繫於竿上。無手巾以絛繫。古云。三通浴鼓入堂時。觸淨須分上下衣。却脫其餘衣服作一複覆轉放。不得赤脚趍浴。須著屐子。於下間空處舀水。不得占頭首老宿坐處。謂上間也。不得以湯水濺人身上。不得將桶地上泡脚。不得浴室內小遺并洗僻處。不得將脚閣桶上。不得語笑。不得槽上揩脚。不得戽水。不得起身掇桶澆身。恐水濺左右前後人。須當遮護。渾身不得多用浴湯。脚巾不得離身。有脚巾不入桶者。或有瘡或洗灸瘡或使疥藥。宜隨後入浴。不得以兩邊公界手巾拭頭面。浴室手巾係著衣後淨手披挂子。出浴挹左右。先著上分衣并直裰。都遮即著下分衣。解浴裙以脚巾展裙內。恐濕浴複。手巾携左手。不得以濕脚巾搭手上。揖左右出。看設浴施主名字。隨意課誦經呪回向。寒月向火。先坐爐上。然後轉身入爐。問訊方坐。有虔脫鞋在外。不得弄香匙火筯。不得撥火。不得聚頭說話。不得煨點心等物。不得炙鞋臭。焙脚絣衣裳等皆不許。不得攬起直裰露袴口。不得吐唾并彈垢膩於火爐中。如前所集。一日事件。眾中威儀。非敢聞於老成。聊以誘於初學。升堂.入室.小參.諷經.念誦.巡寮.解結.人事.裝包.頂笠.送亡.唱衣應係微細軌則。清規既已具載。尊宿各有明文。不再備陳徒為贅語。己巳嘉定二年佛生日集。千龜峯首座寮比丘宗壽謹識。(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