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悟者的心要宝藏上

本书中以特别易懂、易修的方式陈述了完整的学佛之道:从最基础的发心开始,臻至超越了心智概念所能及的──对究竟真理的直接体悟。因此,完整涵摄了小乘和大乘法教的精要。

顶果钦哲法王在本书中,不仅对十九世纪末最杰出佛教上师之一帕楚仁波切所写的长颂--综理教法、简要且易于记诵的八十二偈--做了精采详细的阐释论,更包括了帕楚仁波切得自其上师,上溯吉美?林巴(JigmeLingpa)、龙钦巴(Longchenpa)、到莲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暨无垢友尊者(Vimalamitra)等伟大佛教上师的真实法教。

本书教法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皆有其特定的主旨:首先讨论末法时期的衰败和众生的强烈痛苦;其次阐明经乘和密乘的见、修、行;最后是要从日常俗务中解脱出来。本刊分三集选送。

电子版   

接受并研习教法的正确动机尽法界的无量众生,甚至连最微小的昆虫也不例外,都唯求快乐不愿受苦。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只有善行才能带来快乐,而恶行将导致痛苦。因此,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快乐,而陷入痛苦。   希望快乐却不愿抛弃恶行如同将手伸入火中而希望不被灼伤一样愚蠢。当然,没有人真的愿意受苦、生病、受冻挨饿,但是,只要我们继续作恶,痛苦便永远不会停止。同样,除非通过善行、善语和善念,否则我们将永远不能获得快乐与幸福。善行需要我们自己去培养,它买不来也偷不走,没有人会偶然幸运地得到它。   我们的一切行为可分为身、语、意三个方面。其中,身和语本身并不能主动活动,只有心才能决定我们所做与所说的一切。如果我们任心放逸,将导致越来越多的恶行。这就是无数生来我们陷入轮回的原因。   无始劫来的每一生中,我们一定有过父母。事实上,我们已转生无数次。每个众生一定曾一次或多次做过我们的父母。当我们想到曾经是自己父母的众生如同盲人迷路一般无始以来沦落于轮回之中茫然无助,广大的悲心就会油然而生。然而,仅有悲心还不够,他们需要真正的帮助。但是,在无明束缚下的我们,仅仅给予他们食物、衣服、金钱或单纯的爱,最多只能给他们带来有限而短暂的快乐。我们必须为他们寻找一条彻底摆脱痛苦的解脱之路,这只有通过专注于佛法的修行才能实现。   因此,在你接受这些珍贵的教法之前,首先要培养正确的动机。研修佛法的目的不是只为了自己,更主要的是为一切众生脱离轮回之苦海,走向彻底的觉悟─这即是广大、圆满的菩提心。   菩提心即“觉悟的愿望”。它包含两个方面:一者指向众生,一者则专注于智慧。   菩提心的第一个方面是对一切众生平等的悲心,没有敌友之分。由于内心时常充满悲心,我们便会努力去做每一件善行,甚至是供养一盏灯或持诵某一密咒,带着这种利生之愿而不求任何回报。   然而,光有悲心并不能真正帮助一切众生。下面这个故事常被引用来说明此意。一位双臂麻痹的母亲无奈地看着她的孩子被河水冲走。虽然她有着极大的悲心,但这并不能解救那将要淹死的孩子。为了救度痛苦中的众生,使之走向觉悟,无论需要做什么,我们都应尽力而为。应该知道,我们有幸生于如来应化的世界,能遇到上师并接受其指导,这是多么难得!现在是我们利用宝贵的人生去获取解脱的时候了。   人们常说:“人生既可以把你引向觉悟,人生也可以把你引入地狱。”依靠内心的动机与目标,我们可以成为圣者并获得觉悟;同样,依靠内心的动机与目标,我们也可以成为十恶不赦的恶魔,死时直堕地狱。佛法能帮助我们区分这两者,清楚地显示何者应争取,何者应戒止。   现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去有效地帮助他人,但是,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解除众生痛苦这一动机,那么这始终如一的愿望终将实现。如同灌渠将水输送到所需的地方一样,动机引导着行为的力量。动机决定着一切。如果希望一生长寿、一帆风顺,我们最多也只能获得这一切;但如果渴望拯救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我们终将实现这最崇高的目标。因此,重要的是我们不要把愿望放在那些并无真实意义的目标上。   曾经有一位母亲和年幼的孩子乘坐一只小船要渡过汹涌的河流。船刚行至半途,河水突然变得异常凶猛,小船就要翻入河中。意识到这即将来临的灾难,这位母亲心想:“愿我的孩子得救。”与此同时,孩子也在想:“愿我的母亲得救。”虽然船沉下去淹没了两人,但是她们纯洁愿望的力量使母子二人瞬间即往生到神圣的佛土。   菩提心的第二个方面─智慧,是为利益众生证悟空性。菩提心的这两个方面─大悲之方便与空性之智慧密不可分。它们如同鸟之双翼,对飞行来说缺一不可。仅通过悲心,或仅通过对空性的证悟,都无法获得圆满的觉悟。   出于世俗目的所做的善行毫无疑问也将带来一些快乐,但这只是暂时的。这种快乐很快便会消失,我们将继续孤独无援地流落于轮回之中。但是,如果将所做、所说与所想以菩提心来升华,我们的快乐将延续下去,不断增加,永不枯竭。因菩提心所感之果,不同于那些出于世俗动机的善行,它永远不会被嗔心或其他烦恼所摧毁。   因此,无论我们做什么,心最为重要。正因为此,佛法所   因此,要将目光转向内心并检查自己的动机,是动机决定着所作所为是善还是恶。心如同一块透明的水晶,无论将其放在何种颜色的布上,水晶都会呈现出相应布的颜色─在黄布上呈现黄色,在蓝布上呈现蓝色等等。同样,动机将你的心染上了颜色,而心又决定了行为的性质,无论这些行为以怎样的面目出现。心的本性即不遥远,也非不可知,它总是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然而,如果对它进行观察时,便会发现它非红非黄,非蓝非白亦非绿;它非方非圆,亦不象鸟、猴子或其它事物那样有一定的形状。心仅仅能思考、想象、判断、记忆。如果当下心地善良,你便调服了自心;反之,你还未能驾驭它。   调服自心并使之充满善念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永远不要这样认为:“佛是彻底的觉者,观世音菩萨是大悲的化现,而象我这样的普通人又怎能帮助他人呢?”不要气馁,随着你发心的不断广大,助人的能力也将逐渐扩展。也许你现在还没有观世音菩萨那样的能力,但修习佛法就是对利生能力的培养。如果保持恒常不变的利生之愿,这种能力将自动生起,如同水自上而下流淌一样自然。   一切障碍均来自于不为他人着想的心念。无论正在做什么,时常用内心这面镜子审视、检查自己做事的动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这样,你将逐渐培养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把握自心的能力。踏着以往成就上师们的足迹,你也将在这一生获得觉悟。一颗善良之心如同耀眼的黄金富地,金光照亮了整个天空。但是,如果你的身、语、意没有被调服,你将无法获得觉悟。时刻观照你的所思、所言与所行。如果方向错误,你对佛法的研习与修行将没有任何意义。   轮回是无始以来因烦恼而产生痛苦的众生所处的状态。涅槃则是对一切痛苦的超越,换句话说即是觉悟。如果我们的心受恶念摆布,则必将陷入轮回。现在我们面临着选择。我们幸运地拥有人身,所生世界曾有佛出世而且佛法还在流传。我们遇到了将佛法传给自己的上师,接受了他的指导,并具有健全的身体和心智去依法修行。因此,现在该是作出决定的时候了:我们是为一切众生获得无上觉悟而攀登解脱的高峰,还是深深地陷入难以逃脱的轮回迷宫?

  

如何研习佛法   通过佛法之路我们将带领一切众生直至圆满菩提。因此,当我们接受此教法时,尤为重要的是应去除那些顽固的缺点,它们会妨碍我们准确地理解法义。这些缺点包括三种过失、六种污染和五种闻持教法的错误(注1)。否则,学习此书只是浪费时间而已。愿大家专注于这些教法并致力于六波罗密的修习。   (注1.英译文原注):   学法者的三种过失:   1、不专注于教法,如倒覆之锅,无法承物;   2、忘记教法,如锅底有洞,注物复失;   3、以烦恼之心闻法,如锅有毒,良物被染。   六种污染:   1、以傲慢之心闻法,以为自己善如其师;   2、无信心闻法,寻找师与法的过失;   3、以冷淡心闻法,认为是否学法无关紧要;   4、闻法时因环境而分心或昏昏欲睡;   5、认为教法太长或环境不适而烦恼;   6、认为自己无力修习或无法证悟而气馁。   五种闻持教法的错误:   1、记住了文字,但忘记了含义;   2、记住了含义,但忘记了文字;   3、记住了文字和含义,但不知胜义所指;   4、记住了文字和含义,但混淆了次序;   5、记住了错误的含义。   

本教法所包含的内容   在此,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初、中、后俱善的教法”,它的另一个名字是“见、修、行的修习─觉者心中的宝藏”。本文作者巴珠仁波切(DzaPatrulRinpoche,OrgyenJigmeChokyiWangpo)是伟大的寂天菩萨(Shantideva)的化现。他的一生为我们示现了完美无缺的戒律、宽广无尽的大悲、渊博的知识及对世俗心态的彻底抛弃。   具无碍方便及广大悲心的圣者世尊所开示的一切深广教法均收集于三藏之中。对这些教法的阐释见诸论著(shastras),其内容不是佛陀自己所述,而是由其后代大师─印度的大班智达及西藏有学识、有成就的圣者所著。由巴珠仁波切所开示的颂文就是这样一篇论著。   佛之不同教法最终都指向解脱,这些教法依行者之不同根性而设有无量法门。“初、中、后俱善的教法”系统地阐述了一种特别简单易懂、便于修行的方法。尽管此法篇幅短小,但却涵盖了小乘和大乘全部教法的精华。   按照惯例,本法分为三部分:序言、主体和结语,每部分各有侧重。第一部分讲述了此世界的种种污浊之处及此黑暗时代中众生所遭受的巨大痛苦;第二部分是显密二乘的见、修、行;第三部分宣说如何从世俗心态中获得解脱。   第一部分催促我们反省自己的缺点及轮回的过患。籍此我们将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所从事的工作中,以及其它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中所表现出的自欺欺人,从而落入好恶、依恋朋友、仇视敌人这些错误的圈套。认识到这一切都丝毫没有意义,我们自然会产生厌恶感并萌生摆脱这一切的强烈愿望。这种出离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因为只有充分认识到轮回的过患,我们才可能激发出不可抗拒的动力去完全投入佛法的修行。   佛在初转法轮时便说轮回即是苦。这是四圣谛中的第一个圣谛。一切众生都力图找寻幸福,然而由于无明,他们所做之事与能真正带来幸福的行为却背道而驰。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幸福只能来自于对佛法的体悟。他们被内心的执着和憎恨所欺骗,陷入迷惑的网中不能自拔,其结果除了痛苦还是痛苦。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五浊恶世,或残留的时代,因为它只保留了少许那遥远的全盛时代的优良品质。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们背离佛法,只有极少数不同寻常的人能真正依照佛法生活。人人都渴求幸福,但是这个时代流行的观念与生活方式只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痛苦。   三恶道中的极度痛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地狱中的众生被无法忍受的冷热所折磨;恶鬼道的众生承受着难以想象的饥渴;处于愚昧状态的畜生道众生或倍受奴役,或被恐惧所折磨。即使我们不能完全理解恶道众生的痛苦,我们至少应该反省一下我们现世的所作所为给自己带来的痛苦。   正如伟大的噶当派上师曾经说过的那样:“最好的教法是能揭露我们隐藏的缺点者。”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轮回即是苦。然后,认清自己的错误,这样我们才能去找寻产生的原因。苦的根本是无明,无明的根本是我执。正如圣者月称所说: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   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注2)   (注2.上述《入中论》之开篇偈颂,这里采用了法尊法师的译文。─汉译者注)   由于执着于“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名字”,我们便尽力抛弃令自己不悦之事,而牢牢抓住令自己称心的一切。这就是苦之根源─我执产生的基本过程。   为了使我们思考此五浊恶世中人们的行为,颂文的第一部分旨在使我们清楚地认识轮回并激发对轮回生起深深的悲哀,由此我们会产生强烈的动机去摆脱一切已有的习惯和导致无始痛苦的无明。然而,仅有动机还不够,我们必须知道如何才能摆脱轮回。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应如何修习佛法。   第二部分阐述了如何将对治轮回中妄想的佛法真正地付诸行动,阐明了佛法的核心─大乘的见、修、行。通过对这些教法的修习,我们因无明所致的宿业与障碍将被清除,本具的智慧德相将被开显出来。这里开示的教法是以大悲之佛观世音为本尊的修持方法。   首先,确立正见至关重要。确立正见是指对诸法实相毫无疑惑─一切法虽分明显现并具种种作用,却无丝毫自性。诸法虽显现但自性空这一正见是圆满觉悟的种子。确立正见的第一步是正确理解此法义。然后,将此正见用心去体验,反复修习,这即是修。随时随地保持对此正见的体验即是行。持之以恒地专注于见、修、行,修持之果终将成熟。正如谚语所说:“牛奶经过仔细搅动,即可制成奶油。”   何为修持之果?慈悲与持戒是“见”成就的显现;从烦恼中解脱是“修”成就的标志。所有解脱应具备的高尚品质将扎根于我们的生命并自然而然地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中。确立正见如同了解某种工具的特性与用途;“修”如同购买此工具,并学会如何使用;“行”如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熟练地使用此工具。修持之果如同使用工具完成任务或生产出产品。   第三部分展示了如何将修持之果从不再专注于世俗利益、与佛法和谐一致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随着我们对轮回厌离感的不断增强,我们将抛弃轮回会带来快乐的幻想,不遗余力地依法修行,解脱之感将自动生起:我们不再执着那些将导致痛苦的事情。只有将世俗心转变为真实的出离心,我们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上完

光明佛坛

径山茶详情介绍

赞赏

长按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tq/9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