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维多利亚女王这位“老祖母”,欧洲那些王室,多少都互相沾亲带故的。
像西班牙现任国王,费利佩六世,他妈妈索菲亚王后的爷爷和菲利普亲王的爹都是前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的儿子——算了这不重要,简而言之,他得管英国女王叫一句姑奶奶。
虽然论亲戚关系不算直系,但这位国王和伊丽莎白女王的关系贼好,一有空就来看姑奶奶,女王甚至在白金汉宫的桌上放了他们一家的全家福。
不过去年赶上疫情,祖孙俩没见上面,但心意总得带到。于是西班牙王室,就托英国大使给女王献上了一份大礼:
一箱苦橘……
怎么你们欧洲王室也兴送长辈水果的么?
虽然听起来礼物不怎么贵重,但可不是一般橘子,而且是重新捡起了一个失传好多年的老传统。
这些苦橘,采摘自整个欧洲最古老且还在使用的王宫——西班牙塞维利亚王宫花园里的果树。从维多利亚时期,这里产的苦桔会专门送给英国女王,用来制作著名的橘子酱(Marmalade),专供女王享用,这也是橘子酱最正宗的原料。
可别小看这个果酱,在英国人眼里,它可是比炸鱼薯条还能代表英国饮食文化的东西,属于国宝级的美食象征。
果酱之于英国人就如同麻酱之于北京人儿、沙茶酱之于潮汕人、辣椒之于川渝人,他们对于果酱的执着,可以说是相当“疯魔”(无贬义)……
01
写出了《》、《动物庄园》的乔治·奥威尔,全世界公认的文学大佬,这种级别的作者投稿,怎么可能有出版社拒绝?
有的,谁叫大佬非要提Marmalade果酱,可是触了编辑的逆鳞……
当年二战后的英国,急需要在国际社会上彰显自己的影响力,于是邀请了一大堆知名作家写一些宣传英国文化的文章,其中就有乔治·奥威尔。
大佬一想,全世界都在黑我们英国料理(没错,那时候就被全世界嫌弃了),那我得好好捍卫一下,于是饱含对祖国的热爱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文章名就叫《为英国料理正名》。
其中包含了(哈里波特最爱的)糖浆挞、(没人爱吃的)圣诞布丁,以及(英国人引以为傲的)橘子酱食谱……
英国文化协会的编辑看了这个食谱,表示自家的橘子酱受到了冒犯!
“垃圾食谱,这也放太多糖和水了。”——退稿编辑的原话,不是我编的……
直到72年后的年,文化协会整理旧档案,翻出了这篇尘封多年的文章,决定还是给老爷子一个面子,不仅郑重地向去世了70年的老爷子道歉,还重新刊登了这篇老文章。
为什么说这就是给个面子呢……因为发言人最后还不忘补一刀:
“文章很好,奥威尔更是英语文学和政治文学最伟大的作家
——但是(我就知道得有个‘但是’……)
他的橘子酱食谱就见仁见智了。”
02
果酱这个东西在英国的威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一个果酱食谱,能让乔治·奥威尔这样的大佬翻车;但一个果酱食谱,也能让报纸编辑部被读者来信塞爆。
英国卫报每期都有个美食版块,里面会有个小栏目放个食谱教大家做饭,年1月的某一期,实在没灵感的报纸编辑,就放了个自家祖辈传下来的果酱食谱。
本来想着这栏目一般不会有人在意,结果过了几周,这编辑收到了来自英国各地的读者雪花般的来信,让她猝不及防。
看到信件堆积如小山的编辑,发出了灵魂三连问:
“这是年??
为啥还会有人写信??
想骂我们难道不是发个推就完了??”
(示意图)
但当这位编辑战战兢兢地打开信件的时候,却发现她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这些信,都来自70/80甚至90岁的老年人们(毕竟年轻人们也不写信)。
80多岁的老爷爷,被食谱勾起了妈妈的回忆:
“小时候吃的橘皮酱,都是我妈亲手做的,我老趁她在做的时候,偷吃一口。她去世以后,我买过各个品牌的果酱,都快忘记自制的果酱是什么味道了。看了你的食谱,突然让我有种自己做果酱的冲动。”
78岁的丈夫和77岁的妻子,通过做果酱仿佛找回了青春:
“果酱真的是英国早餐的灵魂!
岁数大了以后,我总觉得做果酱这件事很麻烦,不适合我们这些老年人。但是跟着你的食谱,我和我老伴儿一起,成功做出了18磅(约合8公斤)的橘子酱!我突然就觉得自己一点都不老,以后我们每年都要做。”
90岁的老爷爷,想让自制果酱成为爱的载体,也让它感染邻居和朋友:
“我95岁的老伴儿,刚给我剥了3个小时橘子皮,等下我来煮果酱,这一刻我觉得特别幸福。其实我们架子上还有好多果酱呢,你问我为什么还要做这么多?当然是送给朋友们啦,酸酸甜甜的果酱,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95岁的老人,说Ta可以为果酱活得更久:
“我今年刚做了6磅(2.7公斤)葡萄柚酱和20磅(9公斤)橘子酱,不把它们吃完我才不会挂的!”
有的老人,则是乐观地看待自己的不幸,把它写成了段子:
“几年前我的头受了伤,我的医生说了好多可能的后遗症,其中包括味觉失灵。不开玩笑,其它的后遗症我都没听清,听到味觉失灵的时候我立刻担心起来:天呐,我以后是不是再也尝不到我最爱的橘子酱味道了?!我以后在面包上还能涂什么?!”
突然有点感动是咋回事!
对于生在20世纪前半的英国人来说,说命是果酱给的也不为过……
全球首位登顶珠峰的英国登山家EdmundHillary,爬珠峰时就带着果酱;
丘吉尔打仗的时候,果酱永远是口粮标配;
英国“国宠”帕丁顿熊在20世纪50年代被创作出来,它最爱吃的食物,也还是果酱。
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果酱保质期长又有营养还美味,简直是唯一真神,难怪英国人对它如此难以忘怀。
03
听起来好像果酱就是英国老人才在乎较真儿的事儿,年轻人都不接受这传统,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他们懒得自己做,但不代表他们不买来吃啊!
对于英国人来说,实在找不到人生方向了,做果酱绝对前途无量,不开玩笑……
比如这位AsherFlowers小哥吧,曾经签了伦敦、米兰、纽约三地的模特公司,甚至走过Moschino秀的大开。
等到发现自己心理健康出问题了,他觉得该休息一下,就回了老家,闲得没事儿和自己老妈一起做饭。
谁能想到,自己跟老妈学做的果酱,拿去当地的市集上卖居然大受好评……
当时穷到银行账户只剩镑(约合多元)的Asher,就此找到了自己值得付出的事业,成立了自己的果酱品牌,从纯手作到拥有了自己的工厂,也就几年的事儿。
再比如格罗斯特郡的JosephineCoomba女士,也是误打误撞就成了果酱女王。
年英国疫情封城的时候,她住在格罗斯特郡一个没啥人烟的小农庄里,实在是没啥事儿干,就干脆做饭吧。
是不是像极了当时封城无聊到爆只能精进厨艺的你==
Josephine自己超爱吃果酱,于是就开始天天研究着做,自己吃不了就送给同样爱吃果酱的亲戚。
亲戚表示:“比我买的都好吃,我觉得你都可以拿去卖了。”
一般人听到可能当成客套话,Josephine就还当真了,把自己的成果送去了世界橘子酱大赛(对,英国专门有这么个比赛,而且特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