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7/02/content_20140325.htm
引言
关于外交方面,由于利奥波德二世没有销毁的那部分档案材料可能于年被德国人抢走了,因此当时的外交阴谋活至今仍疑案重重。在年4月29日签订协定后,在同比利时人一起划界期间,巴莱、鲁维埃上校和普雷涅尔上尉曾升起法国国旗。
关于乌班吉河和加扎勒河问题的爭执;年8月14日协定
大家都知道尼罗河对法国的重要性。多利西继续进行探险。年在班吉建立一个据点,与宗加的比利时据点遥遥相对。年,波内尔越过班吉河急流,一直推进到5°线。克朗佩尔和加亚尔绘制了第一张关于乌班吉河这部分河道的地图。同年,维克托·利奥塔尔从布拉柴那里接受了任务,要他“逐步占领我们曾到达过的地区,特别是上乌班吉河地区,并使其成为法国通向尼罗河的门户”。年,莱昂·德普梅腊克在博木河和韦累河汇合处建立了阿比腊据点。
但是年5月17日,他同他的随从在访问萨卡拉人的酋长帕库鲁的归途中,被布布人(居住在科托河右岸)杀害了。这里从外交角度谈谈罗贝尔·德凯在《法肖达》一书中称之为“国王及刚果自由邦代理人的并吞狂”。探险队的积极活动有时造成紧张局势,以致刚果自由邦政府于年4月11日建议法国内阁成立混合委员会。但是由于法国外交部长里博要求刚果自由邦军队先从占领的据点中撤出,利奥波德就要求按柏林决议第12条由第三国进行调停。
关于以6°线为界的问题进行了种种交涉(年1月9日德格雷尔伯爵一里博口头协定,但由于法国内阁垮台而又成为悬案)。当时一些事件发生了。利奥塔尔在邻近亚科马的地方差一点同比利时人开火。我们在下文还会讲到比利时军队在当地调动的情况。奥古斯特。泰里埃谈到了“刚果人的放肆”。但利奥波德二世于年5月12日同英国就加扎勒河取得协议。协定公布后,在法国和德国引起强烈震动。6月7日,欧仁·艾蒂安在法国议会提出质问。
正象奥古斯特·泰里埃所指出的:“正当会谈继续进行和我国外交忠实地在努力寻求和解方式时,一桩严重的事情发生了:自由邦背着我们同英国达成了一笔反对我们的交易,它从这个对当地领土丝毫无权过问的国家那里获得某些它与我们有外交爭议的领土。更有甚者,它违反了承认给予法国的优先权,将其自己的一条地带作为交換条件,割让给第三国英国。”在阿诺托坚持之下,议会通过一笔为数一百八十万法郎的预算,“以加强上乌班吉的法国据点,并通过通讯联络和水上交通将这些据点与海岸连接起来”。
由殖民部长德尔卡塞先生签署的年7月13日政府命令规定,将上乌班吉及位于班吉到洛贡河与10°线交叉处一线以东的领地,置于一个与殖民部长直接联系的高级军官的指挥之下。7月16日,委派蒙泰伊中校前往赴任。但是,当英国在这地区的野心得到满足后,就丢下它的比利时伙伴不管了,以致利奥波德被迫与法国谈判。皮埃尔·范居伊朗说法国态度是蛮横无忌的,这或许有点夸大其词。但肯定的是,处境孤立的比利时谈判代表于8月14日只好接受法国的条件。
边界沿着乌班吉河的主航道直至博木河和韦累河汇合处,然后沿着:博木河主航道直至发源地;划一条直线与尼罗河流域和刚果河流域之间的分水岭相连。从这交叉点起,自由邦的边界由上述分界线一直延伸到与格林威治东经3°线交叉处。边界以的地区由刚果自由邦官员设立的据点移交法国当局。自由邦保证放弃一切占领,将来也不在下述业已确定了的边界线以西和以北地区进行任何形式的政治活动;这条边界线即从格林威治东经30°线与刚果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分水岭交叉处起,直到这条子午线与5°30纬线交接处,然后由这条纬线直到尼罗河。
范居伊朗严厉地评论了法国谈判者在这条约中的活动:“法国人毫不留情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法国曾想在上尼罗河扎下根来和重新挑起埃及问题。但它遭到英国的反对,在战爭威胁面前,它不得不使蒙泰伊探险队复员:这是个秘密的法肖达事件,但毕竟是个法俏达事件。它强迫弱小的刚果放弃了加扎勒河,但是它自己也不能加以占领。那它在那里得到了什么呢?它解决了乌班吉河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本来是可以更早地和通过友好方式解决的,而法国却采用了傲慢而粗暴的强加于人的手法,这在我们的心灵上留下了痛苦和憎恶之感······”
向尼罗河挺进和年5月9日条约
我们已经知道年5月12日条约的两项条款是在什么情况下废弃的:关于租借加扎勒河的一条是在法国压力下废弃的;关于把刚果河和德属东非之间的一块狭长地带租让给英国的一条是在德国压力下废弃的。对国际舆论来说,该条约是无效了。但是,坚持己见的利奥波德却不以为然。既然尼罗河问题只是涉及到英国一家,利奥波德就前往伦敦,会见了索尔兹伯里。可是会谈好象并不是那么使他满意,于是他责成国务秘书正式将问题提出来。
年2月11日英国外交部的答复是典型的诺曼底人的外交:它并不否认条约的有效性,但以在当时国际形势下时机不成熟为理由,明确地劝阻比利时国王不要采取行动。利奥波德还不愿认输。但他遭到了英国的断然反对,从马赫迪分子的威胁中摆脱出来后的英国提出两条理由:一是年条约为英国保留的在埃及的权利必须恢复;一是刚果迟迟不去占领它所租借的土地。尽管利奥波德指出既然没有规定任何期限,因此不存在什么推迟占领的问题。但是,英国人依仗自己的力量,并由于法肖达事件的胜利而盛气凌人,拒绝接受条约规定的仲裁。
然而,我们将看到由于刚果自由邦的远征军造成了既成事实的局面,英国人只好建议割让一块主权完全归比利时所有的四边形的地方,即由耶伊河直到北纬6°30线,然后由6°30线到西面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分水岭。此外,刚果商品将以同于英国或埃及商品的条件经由苏丹出口。最后,英国政府保证准许修建一条从尼罗河到刚果河的铁路。利奥波德认为这些建议给他的好处太少了,因此他就派遣了勒梅尔考察团。
可是国务秘书范埃特维德主张接受英国的解决办法,因它提供了一块有比利时本土一倍半大的、并彻底归其所有的地方,而原来的租借只限于在利奥波德生前有效。年10月22日会谈破裂后,利奥波德希望得到仲裁(勒梅尔探险队的真实目的在此),但是英国政府丝毫不想对正在受到英国上流社会发动的那个著名的反刚果运动攻击的利奥波德让步,因此,现在已谈不到年和年提出的补偿问题了。
年5月9日的条约,废除了关于加扎勒河的租借权,只保留拉多的租借权。把马哈吉港(在阿伯特湖附近)与边境连结起来并通向尼罗河的那条狭长地带,只是原封不动地租让给刚果自由邦。5月9日的条约结束了利奥波德的兼并外交。这最后一个文件对已被“反刚果运动”的大量攻击弄得暴跳如雷的比利时国王说来,是个终身抱恨的失败。利奥波德之所以能在这段时期内成功地扩张领土,统一的指挥和集中精力于一个地区这两个因素是完全对他有利的。法国、德国和英国既要在太平洋又要在亚洲和非洲建立们的王国;与此相反,刚果是国王唯一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