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还有最后一小时,我愿意用来换取一杯咖啡。”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若泽·萨拉马戈《诗人雷伊斯逝世的那一年》.
有人问我:“你明明是个喜饮茶的人,但是为何又在除茶之外所有饮料中独独偏爱咖啡?”
对于类似问题,我总是笑笑之后回答道“因为它和茶很像啊,都适合思考。”
不记得是谁告诉我的,当你遇到一个懂得品赏咖啡的人的时候,一定要和他成为朋友,因为他一定很热爱生活并且很珍惜眼前的幸福。甜蜜如爱恋,醇厚如经历,苦涩如生命,深邃如灵魂,一杯咖啡和一段人生何其相似,不都是历经沧桑、苦尽甘来后才能明白个中真味。
咖啡,作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饮品,每一天在这个喧嚣的星球上有超过22亿杯或大或小的咖啡被消耗,由此咖啡也拥有类似于“地球上仅次于石油的最有价值的合法商品”、“除氧气和水以外人类最需要的天然物质”等等听起来很厉害的名头,不得不否认不论从哪个角度去讨论咖啡,总会找到它令人痴迷的原因。
在这个充满各种腔调的时代,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咖啡就被标上了“小资”的吊牌,似乎身为一个年轻人说不出几个咖啡的名词就落伍的像和社会都脱节了似得,被同行的人吐槽生活品质不好有的没的。
那今天就开个救场帖,来补补咖啡课,下回出门在喜欢的人面前可别再给别人让你露怯下不来台的机会咯。
客从何处来——一粒咖啡豆的远行
当你慢慢坐在餐桌前享受一天美好的开始,或是通勤路上为了驱散昨夜遗留的困倦而端起一杯咖啡,闻着她迷人的香气,品味它独特的风味的时候,你正处于一个繁复的流程的最末收尾阶段——消费端,坐享其成。你可知道你手中的这杯咖啡,身为一件“普通”农产品跨越多远了的距离,转了几手之后只为被你张口饮用。
今天我们所饮用的咖啡,实际上是由咖啡树的果实中的种子——咖啡豆制成的,通常一个咖啡果里面会有两颗种子,因为果实大小的限制原因,两颗种子长大过程中接触的那面就会因为挤压变得扁平,形成它们招牌式的形状。
如果你有幸喝道圆形的咖啡豆,别怀疑,那不是假的咖啡豆,在咖啡豆生长过程,有时候一颗咖啡果之中只有一颗种子,那么没有了兄弟姐妹的挤压,自然舒展开来生长出来的咖啡豆就是这样的。这种咖啡豆在西班牙语里被称为“蜗牛”(caracol)。而在英语中则被称为“珠粒”(peaberries)。它们在总产量中仅仅占5%-10%的比重,通常会由机器单独挑出来以“普通豆”更高的价格销售,但是实际上只要种植园打理得当,是不是珠粒冲泡出来的咖啡喝起来并没啥特明显的区别。(毕竟大家都是一品种的同胞,进入冲泡阶段研磨过后颜值加成是不存在的)
现代栽种的大部分品种的咖啡树拥有同一个祖先——小粒咖啡(CoffeaarabicaL.),由欧基尼奥伊德斯种咖啡(Coffeaeugenioides)和中粒咖啡(Coffeacanephora)杂交而成,这一过程目前公认发生在埃塞尔比亚。咱们通常一般用阿拉比卡(Arabica)称呼小粒咖啡,也是今天我们主要聊的品种,常用来和阿拉比卡一起讨论的罗布斯塔种(CoffeaRobustaLinden)因为多用于制作廉价的速溶拼配咖啡,就先给大家扔到一边不加赘述了。不过叻,既然都说到这里了,那就提一个贴士好了,公认说法中咖啡品种存在三个原生种分别为阿拉比卡、罗布斯塔、利比瑞卡(CoffeaLiberica)。阿拉比卡产量居于首位,总产量约占世界咖啡的70~75%。有波旁、帝比卡等子品种。罗布斯塔约占世界咖啡总产量的20~25%。利比利卡只占总量的3%,多种植于亚太地区。
接下来聊聊豆子
阿拉比卡(Arabica)种下分类品种不少,挑挑常见讲讲吧。
铁皮卡(Typica):埃塞俄比亚最古老的原生品种,所有阿拉比卡皆衍生自铁比卡。印度尼西亚,尤其是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是除埃塞尔比亚和阿拉伯半岛之外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咖啡种植区,其种植主要品种就是铁比卡变种。铁比卡顶叶为古铜色,豆体呈椭圆形或瘦尖形;风味优雅,但体质较弱,抗病力差,产果量少。牙买加蓝山、苏门答腊曼特宁、夏威夷可娜等优秀的庄园豆都属于铁比卡。铁比卡顶叶为古铜色是特征之一。
波旁(Bourbon):早期(咖啡史前)铁比卡移植到也门后的变种,豆形从瘦尖变成圆身。年,法国移植也门摩卡的圆身豆到非洲东岸的波旁岛(法国大革命后改称留尼旺岛Reunion)后才起名波旁。波旁圆身豆年辗转传到巴西和中南美洲、年英国移植也门摩卡到圣海伦娜岛(后来囚禁拿破仑的地方)也是波旁圆身豆。由于波旁带有牛奶巧克力韵,所以也让之是美洲精品咖啡杯测的常胜军。但是波旁由于产量低、种植难度大,主要的产地也即是卢旺达、巴西和萨尔瓦多。
卡杜拉(Caturra):它是五十年代在巴西发现的一个波旁的单基因变种,产量能力与抗病能力都比波旁佳,树株较矮,方便采收,可惜的是,它遇到了和波旁一样的问题——结果一年休息一年,风味和波旁豆不相上下或会稍差。
但是它的适应能力更强,能高密度栽种,不需要遮阴树,直接暴晒在艳阳下也可生机勃勃,因此他也有个名称叫——「暴晒咖啡」(SunCoffee)。
卡杜拉适合于米的低海拔至1米的高海拔区,但海拔越高风味也越佳,产豆量也相对减少。中南美洲也有变种的黄色卡杜拉,但风评不如黄波旁。
新世界(MundoNovo):波旁与苏门答腊铁比卡自然杂交的品种,最早在巴西发现。产量高,耐病虫害,年代在巴西大量种植,被誉为巴西咖啡业的新希望;但树较高,不易采收。一般杯测较高的新世界出产于海拔~米左右。
卡杜艾(Catuai):卡杜艾是新世界与卡杜拉的混血,可谓是混二代。它继承了卡杜拉树身低的优点,也弥补了阿拉比卡果子弱不经风的缺陷。结果扎实,遇强风吹拂不易掉落。最大的遗憾是,它的整体风味比卡杜拉略单调。卡杜艾也有红果、黄果之别,红果相比黄果而言更常得奖。卡杜艾、卡杜拉、新世界、波旁并列为巴西四大主力咖啡品种。
瑰夏(Geisha):属铁比卡家族的衍生品种,年从埃塞俄比亚南部Geisha山(Geisha与日文“艺妓”同音)输出,经过很多国家都默默无闻,年代移植巴拿马,到才开始在杯测赛中频频胜出。
薇拉莎奇(VillaSarchi):年代最先在哥斯达黎加发现的波旁变种,近年常出现在杯测优秀榜内,可谓后势看俏的黑马。这是一种透过红波旁树种杂交所育出的奇珍品种。抗强风、喜好高海拔环境,拥有绝佳的酸度与各种纷陈的水果气息,甜度高,有明亮细致柑橘的酸香与较低沉的葡萄干与坚果香气,复杂度颇高平衡感十足。
可纳(Kona):虽栽植在几百米的海拔上,但来自于夏威夷大岛的可纳,吹着温和的海风,加上肥沃火山岩土质,拥有着无比干净的酸香和甜感。比起海拔更高的蓝山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蓝山(BlueMountain):风靡全球,一颗豆都难求的蓝山就是来自铁皮卡大家族。蓝山为何辣么贵?!多半是因为它大多都被日本承包了,还有一部分原因则是它一旦离开牙买加,就水土不服,状况不佳。经过两百年的驯化,蓝山在牙买加才算是进化成功了,对烂果病的抵抗力优于一般铁皮卡。
象豆(Maragogype,或ElephantBean):铁比卡最知名的变种豆,年最先在巴西东北部Bahia州的Maragogype产豆区发现,豆体比一般阿拉比卡至少大三倍,因而得名。象豆在低海拔区风味差,但高海拔风味较佳、酸味温和、甜香宜人。
帕卡玛拉(Pacamara):帕卡斯(Pacas)与象豆(Maragogype)的杂交品种,豆体硕大仅次于象豆,是萨尔瓦多年代配出的优良品种,近年杯测成绩不错。
这里都是同种树种杂交的产物,顺带提一提阿拉比卡与罗布斯塔豆杂交(InterspecificHybrid)
提摩(Timor):也叫帝帝(Tim-Tim)在努沙登加拉群岛东端的岛国——东帝汶发现的自然混血品种,染色体44条,较接近阿拉比卡;但风味平淡无奇,提摩的酸味低,缺少特色,台湾常用它来做压低成本的配方豆。但东帝汶也有水洗处理的高海拔纯种铁比卡,购买前,务必先弄清是混血种还是纯种铁比卡水洗豆,两者质量相差甚远,前者平淡无奇,后者惊艳四方。
鲁依鲁11(Ruiru11):年肯尼亚研究出来的重产量不重质量的混血品种。阿拉比卡和粗壮豆杂交的品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算是精品咖啡的;所以在很多专做精品咖啡新鲜烘焙的供应商,如fresh等都没有这些种类。然而,很多即使是进口名品咖啡供应商,却有些把这种杂交豆混入拼配豆(Blend)之中,以降低成本,从上述基因突变种(不论是自然还是科研产物),其风味都与特定的地域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看了这么久了,我还没提产地,是不是不太对?那么就把产地和各地的大致特点说说。
咖啡豆的产地主要分为:非洲、中南美洲、亚洲及海岛
咖啡树只适合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所以南北纬25度之间的地带,最适合栽植咖啡。而这个咖啡生产地带,一般称为“咖啡带”或“咖啡区”。咖啡树最理想的种植条件为:温度介于15℃~25℃之间的温暖气候,而且整年的降雨量必须达mm~mm,同时它的降雨时间,要与咖啡树的开花周期相配合。当然,除了季节和雨量的配合外,还要有肥沃的士壤。最适合栽培咖啡的土壤应该是排水良好,并且含有火山灰质的肥沃土壤。至于最理想的海拔高度为m~m,由此可知,栽培高品质咖啡的条件相当严格:阳光、雨量、土壤、气温,以及咖啡豆采收的方式和制作过程,都会对咖啡本身的品质造成影响。
非洲咖啡
味道的特征:迷人的果酸非洲豆风味:其中的衣索比亚咖啡橘香比较浓,肯亚咖啡则有浓郁的莓香,还有乌梅汁与葡萄柚的酸香味,以及甘蔗清甜香。衣索比亚咖啡的橘香和肯亚咖啡的莓香味是非洲豆最大的特色,也最让咖啡迷们倾心钻研。非洲咖啡的普遍特点是浓郁的香气以及迷人的果酸,其酸味亮度活泼令人振奋,但非洲咖啡的醇厚往往略显单薄,甜味也不太突出。非洲咖啡由于干旱缺水,多采用日晒法处理生豆,豆型常常并不均匀美观,瑕疵率较高。
肯尼亚
肯尼亚种植的是高品质的阿拉伯克咖啡豆,咖啡豆几乎吸收了整个咖啡樱桃的精华,有着微酸,浓稠的香味,是很受欧洲人的喜爱,尤其在英国,肯亚咖啡更超越了哥斯大黎加的咖啡,成为最受欢迎的咖啡之一。带有醇酒和鲜花的芳香,质感饱满,小而圆润,因为容易在锅子里滚动,可以均匀焙炒,适合自家烘焙。肯亚AA级咖啡,是非洲咖啡中的极品,质性厚实饱满,略带酸性,口味顺畅而略带酒香,AA级代表着肯亚最高级的咖啡豆。
(水洗浅烘)---棱有角的强硬有力的果酸,而这一支肯亚,让我感受到了温柔,像是面朝大海,有微风吹拂的感觉。与之前都是莓果风味为主的肯亚不同,这次这支肯亚有很细腻的红酒果酸、带着樱桃的甜感,黑莓般唇齿留香,以及乌梅、蔗糖的尾韵。冰滴很不错哦!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是拥有堪称咖啡原产地的历史和传统的农产国。被视为“咖啡”这个名称由来的所在地是西南部的卡法,南部的西达摩地方则是主要产地,耶加雪菲便是西达摩南部的产区之一。东部高地哈拉,也和“哈拉“这个咖啡名称一样有名。埃塞俄比亚是重要的咖啡生产国,大约有万人从事咖啡生产,是非洲主要的阿拉伯咖啡豆出口国。这里的优质咖啡品质卓绝,值得找寻。它有着柔软的口感,带有原野气息的酒香,且略呈酸味,喝过以后令人难以忘怀。耶加雪啡本身是一个大约有2万人口的小镇,邻近的三个小产区Wenago、Kochere和GelenaAbaya,因为产出咖啡的风味与耶加雪啡几乎并无二致,所以同样被划分到耶加雪啡这块区域分类。耶加雪啡不管是文化或是地理环境皆跟临近的西达莫相近,但耶加雪啡仿佛更受眷顾的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顶尖品质的耶加雪啡咖啡,带有花香、明亮的柑橘果酸、柠檬调性气息、丝绸般的柔顺口感。
(日晒轻度烘焙)--淡发酵酒香,甜橘,香料,蜜糖甜,Aricha处理厂日晒艾瑞加是经由ECX评定为G1的最高等级,从生豆相貌、一致性、新鲜度到干香气与风味都相当优秀。
(水洗轻度烘焙)--柠檬、金桔、白葡萄汁,沃卡合作社加入著名的耶佳雪菲咖啡农合作社联盟,以出产优质水洗埃塞俄比亚可以达到最高等级的G1。
中南美洲
味道的特征:均衡,酸味适中而香醇中南美洲豆风味:总的来说,风味比较中规中矩。其中的巴西咖啡柔顺清甜,哥斯达黎加咖啡温和柔顺,酸香、甜香和巧克力香糅合在一起,极为平衡。巴拿马咖啡则是浓郁的柑橘香、茉莉花香、杏仁、芒果味和花蜜甜香,果酸明亮多变,与衣索比亚国宝豆耶加雪菲极为神似。而帕卡马拉咖啡带有令人愉悦的辛香味,略微的姜味,还有酸香与花果味。尼加拉瓜咖啡最大特色就是迷人的杏仁味,喝起来比较闷香。拉丁美洲咖啡的整体风味以平衡而著称,咖啡中所有的风味都可以在拉丁美洲咖啡中找到。普遍使用湿法处理生豆也是拉丁美洲咖啡的特点之一,良好的加工过程也使得其豆型相较于非洲咖啡大而更加均匀,瑕疵率也更低。
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是全世界最大的优质咖啡生产国之一,是世界咖啡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上帝眷顾的咖啡之地。阿拉比卡种咖啡种植在山麓海拔~米的陡峭斜坡上,均为手工采摘和水洗加工。
(水洗中深度烘焙)——蔗糖,干净,中等醇厚度,圣瑞塔庄园位于哥伦比亚安蒂奥基亚省,采用传统的方式对咖啡进行处理:人手采摘咖啡樱桃,然后对咖啡果进行传统水洗处理,处理后的咖啡豆铺放在棚架里日晒干燥。安第斯山脉周边的环境使得这片咖啡种植区域拥有肥沃的火山土壤和得天独厚的水资源。
萨尔瓦多
萨尔瓦多的咖啡品质也极高,且风味独一无二:平衡感强、清新活泼、口感温和、甜美宜人,可谓“纯美的大自然气息”。这是因为这里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海拔高度、良好的气候、世代相传的种植技术和血统优良的树种。
(水洗中度烘焙)——坚果巧克力,百香果,奶油,草莓,全国平均海拔较高,这样的地理环境十分有利于咖啡生长,农民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几乎是%的遮荫种植。Pacamara品种为Pacas和Maragogipe的人工培育品种,帕卡马拉种是难得的人工选育下的优秀品种。危地马拉危地马拉是不可忽视的咖啡产地,是咖啡风味多样性的典型代表。危地马拉SHB(最硬豆)几乎是人所共知的高品质咖啡代名词。危地马拉八大产区,有神秘烟熏感的咖啡,大多数的咖啡生产者是玛雅人的后裔,全境拥有堪称世界之最三百多种微型气候的国家,典型诠释了咖啡丰富的地域之味。安提瓜/薇薇特南果(高地)/阿卡特南果(山谷)/柯班(雨林)/阿蒂特兰湖/新东方/圣马可(火山)/法拉罕(高原)
--世界顶级庄园危地马拉竞标潘多拉帕卡马拉,口感顺滑,风味饱满,坚果甜感突出,热带水果香甜,非常棒
玻利维亚
玻利维亚部分地区得天独厚的热带雨林环境,为有机咖啡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玻利维亚咖啡香气丰富独特,无论是豆子研磨后的香气还是制作出的咖啡的香气都相当明显浓郁,类似花香和水果香气的混合,完美的坚果味让人印象深刻。
(水洗中度烘焙)---烤坚果与杏仁的干香,入口展现柳橙、白柚的柔顺果酸,整体有着甜美的焦糖,坚果牛奶的滑顺质地,干净度与平衡感也都有相当亮眼的表现,余韵的草本香气也相当迷人。
巴拿马
巴拿马咖啡因瑰夏而驰名世界,究其原因,它与巴拿马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密不可分。适中的咖体、柔滑的口感、精致的酸香、均衡的味值,再加上焦糖、巧克力、柑橘和茉莉花等特色风味隐约其间。
这是我们最熟知的巴拿马产区。此地区特殊的山地地形形成了非常适宜种植咖啡的微气候。种植品种:铁比卡,卡杜拉,卡杜艾,波旁,瑰夏。
哥斯达黎加哥斯达黎加的高纬度地方所生产的咖啡豆是世上赫赫有名的,浓郁,味道温和,但极酸,这里的咖啡豆都经过细心的处理,正因如此,才有高品质的咖啡。哥斯达黎加位于塔拉苏国首都圣何塞(SanJosé)的南部,它是该国受重视的咖啡种植地之一。
亚洲咖啡
味道的特征:深沉的风味与浓厚口感亚洲豆及海岛风味:醇厚度比中南美洲豆与非洲豆要高,但酸味较低,风味略带沉木、药草、香料与泥土味,低沉的闷香高于上扬的酸香味。海岛豆比较清淡温和,有种淡雅调。提到亚洲的咖啡,咖啡爱好者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浑厚沉稳。正因为亚洲咖啡厚重的特点,在制作意式拼配咖啡时,非常适合作为基底。亚洲的咖啡生豆处理一般采用湿法或半湿法的加工处理方式,生豆的豆型大多比较均匀,只是半湿法处理后的豆子颜色较暗。亚洲咖啡的普遍特点是风味厚重,甜味强烈圆润,但香气与明亮度略显平淡。
印度尼西亚
苏门答腊曼特宁的咖啡种植始于18世纪,当时的种植区靠近北边塔瓦尔湖的亚齐省。几天大部分的苏门答腊咖啡区则是位于南边的林冬区、苏布区和Takengon种咖啡。苏门答腊咖啡因为种植区域之间的差异不大,所以不以产区作为区分标准,倒是采摘、处理方式对咖啡的风味影响较大,而坊间著名的“黄金曼特宁”正是日本人对这些程序严格控管之后的优良产品。
曼特宁是全世界最适合深烘焙的咖啡豆之一,其中一个著名的原因是它在深烘焙之后本身的特质并不会消失,曼特宁厚重的风味与低酸度,加上浓稠如中药的口感使它在亚洲地区非常受欢迎,事实上品质优良的曼特宁也非常适合中浅烘焙,在这样的烘焙程度下可以展现出不错的水果风味。
(传统湿刨法中深度烘焙)--烘焙吐司,坚果,松木,焦糖,草药,苏门答腊苏北省的多巴湖和亚齐的塔瓦湖区域都出产曼特宁咖啡,这就是著名的“两湖双曼”。
黄金曼特宁咖啡的香气浓郁而厚实,带有明朗的优质酸性,高均衡度,有时具有坚果味,令人回味无穷。不论是外观上、品质上,爪哇咖啡特级都相当优良,就像女人隐约的娇媚,迷人且恰到好处,令人怀念。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算是印度尼西亚咖啡中的异数。咖啡庄园林立,规模有大有小,小庄园大多生产水洗有机豆,味道浓烈但是没有土味,这些小庄园也生产少量的日晒豆,这些日晒豆比起水洗豆味道变化较多且细腻;大庄园咖啡口感比较干净细致,但有人嫌其却少了一点个性。基本上,巴布新几内亚咖啡的质地比爪哇豆更轻,有点类似好的中美洲豆。该地的咖啡树大多来自牙买加的阿拉比卡豆的铁比卡种,杂以坦桑尼亚的铁比卡的阿如诗类豆。
新几内亚的咖啡树和牙买加蓝山属同种,种子是在年从蓝山被带到新几内亚成功种植。新几内亚的咖啡种植高度约在~英尺的高度,大多是以小块田地的方式种植,由数以千计的咖啡农组成合作社的形式来经营咖啡的产销,主要销往澳洲及美国。
云南小粒咖啡
小粒咖啡适宜生长在海拔~1米的山地上,若海拔太高则味酸,太低则味苦。小粒咖啡多数植于海拔1米左右的干热河谷地区,所以酸味适中,香味浓郁且醇和。云南的不少地区有适宜小粒种咖啡生长的独特环境,出产的小粒种咖啡品质优异。
(水洗中度):埃塞俄比亚最古老的原生品种,产于埃塞俄比亚及苏丹的东南部,所有阿拉比卡皆衍生自铁比卡。风味优雅,但体质较弱,抗病力差,产果量少。牙买加蓝山、苏门答腊曼特宁、夏威夷可娜等优秀的庄园豆都属于铁比卡。铁毕卡顶叶为红铜色,称红顶咖啡,铁毕卡属于阿拉比卡。口感:花香,香瓜甜,红茶感.
说了这么多,其实知道那记住几个基础的产地和大类品种,单从挑选品种而言你从此可以远离小白行列,但是至于哪种品种好喝,味觉这种纯主观的东西我也就不发表意见了,每一种滋味都品味过,从里面选出一个自己所钟爱的味道,难道不正是一种乐趣么。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白癜风建院十周年防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