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在里约,像当地人一样吃吃喝喝

每一届奥运会,奥运村里的食物总是赛场外一个令人兴致盎然的话题。据说,第一届雅典奥运会所供应的饮食包括当地盛产的橄榄果、奶酪和雅典附近山村酿制的葡萄酒。马拉松选手们会在口袋里塞满葡萄干和橙子。在里约,奥运会的筹备工作遭受了诸多质疑,但奥运村餐厅似乎是一个例外。白俄罗斯的篮球运动员塔拉沙娃说:“这里的食物很棒。”圣卢西亚岛帆船运动员洛弗尔表示:“食物很好,我吃了很多。”巴西物产丰富,据说,奥运村提供的水果就多达40种。

运动员在里约奥运村餐厅打饭(图自新华网)

两年前世界杯开幕前,我在里约待了十天。我对里约饮食的第一认识并不是在餐厅里,而是在海滩上。茨威格说:“如果科帕卡巴纳海滩不是里约的中心,那么它便是里约的肺叶。”这话恰如其分。今天的里约有70余处不同的海滩,沿着约公里长的海滨绵延开来。其中最著名的是伊帕内玛(Ipanema)海滩及其向西延伸段莱布隆(leblon),科帕卡巴纳(Copacabana)海滩及其向东延伸段莱米(Leme)。这是里约的热力中心。健身、社交、休闲、组织政治运动,每一个里约人都会在海滩消磨大量时光。

伊帕内玛海滩

早上十点,沙滩上的健身教练们收了摊子。马萨罗支起帐篷。他的帐篷出租躺椅、太阳伞,出售新鲜椰子和冰啤酒,所有商品一律收费五雷亚尔。沙滩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这样的帐篷。享受海滩,标准里约做派的第一要素是在马萨罗们的帐篷里租上一把躺椅、一顶海滩太阳伞。千万不要妄想掏出一本书来看,你要做的就是晒太阳和或是和朋友们聊天。你可以聊严肃的话题,哲学或者政治。更多地时候,你要“Bate-papo”:交换八卦、插科打诨。

海滩生活另一项重头戏就是吃。从家带点吃的?不不不!带着大包小包,或是拆出一只烧鸡,绝对会引起真正里约人的侧目。海滩法则最重要的一条是:除了泳衣和钱,什么都不要从家里带来。

esfihas

里约海滩有它的饮食标配。穿着桔红白色相间衣服的小贩们背着烤肉架。烤肉架的下方是保温箱,藏着海虾。他们把带着大蒜味儿的橄榄油淋在海虾上,滋滋冒着的青烟。一些小贩穿着阿拉伯长袍,披着头巾,这是在兜售“esfihas”,一种以牛肉、鸡肉或奶酪为馅的三角形肉饼。馅料用百里香、芫荽叶、洋葱、莳萝籽、肉桂调味,吃着有点咖喱的感觉。这是叙利亚和黎巴嫩移民给里约带来的食物。

我从带着陶罐形小火炉的小贩那里买到深受里约人喜爱的烤奶酪。韧劲十足的奶酪被切成长方块,像雪糕一样串在竹签上。奶酪浸好橄榄油,撒上盐和干罗勒碎,伸进火炉里烘烤1、2分钟即可。奶酪的奶味很香,只可惜太咸。我还尝了一包叫作“Globos”(意为“球”)的圆圆的膨化零食,吃上去有带着奶酪的咸香。

伊帕内玛“乌拉圭”的“肉夹馍”

如果小吃不能填饱肚子,你可以去位于伊帕内玛九号救生站边上的“乌拉圭”,那是海滩上最早设立的小吃摊之一,出售里约版“肉夹馍”。热狗面包里夹上各种肉类,淋上大蒜、牛至、欧芹橄榄油和醋调成的汁,又香浓又爽口。

啤酒不是唯一的饮品。沙滩上最传统的饮料是南美常见的马黛茶。马黛茶本是阿根廷的特色,但在拉美普遍流行。马黛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茶,它是一种学名为巴拉圭冬青的植物的叶子。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中说,马黛茶的味道极度诱人,“吸进去的第一口马黛茶在嘴里产生一种极其爽快的感觉……既苦又香,好像把整个森林浓缩在几滴液体之中。”但事实上,对于初次品尝的人,它的味道并不讨喜:苦涩,有一股青草味。在里约沙滩上,卖马黛茶的小贩左右各背着一个金属桶。这种多年传承的形象已经被里约市政府列为文化遗产。

也有人喝“凯匹琳纳”(caipirinhas)。这种鸡尾酒算得上是巴西的国酒。它混合着巴西朗姆酒、甘蔗酒,新鲜青柠汁、糖和大量冰块。冰块的清凉和酒精的灼烧感交织在一起,入口绵软甜蜜,但酒劲很足。不过凯匹琳纳并不是海滩的最常见饮料,因为蹭上青柠汁的皮肤容易在强紫外线下形成晒斑。

阿萨伊

在我看来,一种更好的选择是阿萨伊(Acai)。阿萨伊是被称作巴西莓的浆果。颜色绛紫如蓝莓,个头类似玫瑰香葡萄,生长在一种棕榈树上,在巴西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里约人的吃法是将其和冰块混合打碎,制作成冰沙,吃上去甘甜清凉,略带点打碎果核的微涩,实在是消暑佳品。据说巴西莓的抗氧化物含量极高,超过蓝莓等其他浆果。里约人坚信,这种食物不但能防止衰老,还能帮助降低体重。

以中国的标准,里约特色的大餐并不多。巴西食物的烹调方法多半简单,食材也都很平民化。里约人的吃似乎更多是社交意义的。这个城市的街角有大量卖饮品和点心的小店。任何时候都能看到里约人三三两两的站在柜台边,喝着饮料吃着点心侃大山。饮品店的前身是一种现在依然常见的小酒馆。这种小酒馆因为代表里约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已经被市政府列入文化遗产加以推广和保护。下酒菜里最有特点的叫“pastel”。这是一种圆球状的油炸油酥点心。里面包裹着奶酪、肉类或者虾肉馅。据说,吃pastel的时候配上甜甘蔗汁,可以解除宿醉,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巴西烤肉

在中国,提到巴西大餐,人们想到的一定是巴西烤肉。在巴西,吃烤肉是一场聚会。烤肉店里的当地人一定是呼朋引伴而来,热闹非凡。巴西烤烧发源于巴西最南端的RioGrandedoSul州。当地以放牧为生的高卓人经常聚集在篝火旁烘烤大块的牛肉分而食之。烤牛肉的烹调方法非常简单:几乎不加调料,只在牛肉表面撒点食盐以免丧失肉类的原香。炭火将牛肉表层油脂逼出来。烤肉面焦黄,里面鲜嫩。能否享受到最好的烤肉,对于食客来说是个考验。一个又一个侍应生举着串着大块牛肉的长长的烤肉叉,不断在餐厅里穿梭,听到客人招呼,就在盘子里现切一块。我这个外行看不出名堂,但其实他们每个人手上的牛肉都不一样。去肉店就知道,巴西将牛肉的种类分得很细,各个部位都有不同的最佳吃法,比如Picanha(后臀尖)、Cupim(牛肩峰)、FileMignon(里脊)、ContraFile(带筋里脊)、Costela(肋排)。像Cupim(牛肩峰)这种部位似乎是巴西特有的。据说巴西牛的品种大多是欧洲黄牛和印度瘤牛的杂交品种。这种牛的特征就是肩部有一块脂肪含量高,烤好之后格外香浓软烂。

黑豆饭

烤肉虽然好吃,但对于巴西人来说,能够代表巴西的食品绝不是它,而是一种更为家常的饮食:黑豆饭(Feijoada)。最让我难忘的一顿黑豆饭是在桑巴学校里吃的。为了了解桑巴,我去萨尔盖鲁(Salgueiro)桑巴学校参加了一场母亲节内部活动。这场活动的名字就叫“Feijoada”。在里约,每个桑巴学校代表一个社区。“Feijoada”是桑巴学校常见的活动形式,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因为社区里的妈妈们会准备黑豆饭自助餐。萨尔盖鲁桑巴学校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简易的体育馆。那个下午,场地右侧中央搭起了一个的舞台,歌手正在纵情歌唱。除了舞台前方的一块空地,其他地方摆满了红色的塑料桌椅,人们正大快朵颐。在场地最深处,妈妈们穿着统一的白底红纹长袍给每个人盛上黑豆饭,那是绝对的家常风味。

传说,黑豆饭是从种植园奴隶的饮食中发展出来的。大概就因为如此,它吃起来饱腹感极强。黑豆饭的烹调十分粗放:用橄榄油略煎点洋葱打个底,将巴西特产黑豆(feij?o)和咸肉、猪头、猪脚、猪尾巴、猪心、猪肝、猪腰子等等任何你能搞到的猪内脏顿成一锅,再加一点盐。另煮一锅巴西本地米。这种米和印度米类似,煮出来干散不粘。吃的时候,将黑豆一锅炖浇在白米饭上,配上一勺玉米粉,再加两片柳橙就好。咸香朴质的味道倒是颇对我的中国胃。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下面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南海博弈」

赞赏

长按







































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好
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zx/12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