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历史文化猎奇记

今天之所以选择这一主题来写,是因为小编一直就是个历史迷,而且正好有幸拜读了陈八爷大作的开篇几页,八爷试图把固有的越南国家南进和中西交通解释框架下中日商人会于越南交易的模式改进为本地史逻辑协同南进与孤立型据点解释模式。此书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地缘历史与现有模式的实用型研究价值。小编在八爷贴下就关于占人和高棉人的提问勾起了自己数年前游历越南中部时的零散记忆,以此为契,今天想和大家来聊聊东南亚的历史文化。可能有点boring,请朋友们见谅。

讲到“东南亚”,在世界主流价值观认识下,这遥远的东方一隅被认为是“落后”、“蛮荒”、“前现代化”的,甚至他们的历史、文学、美学、哲学一再的被忽视。今天在陈院长的海国图智学术群中,大家谈论起了学者们对越南的研究。孟博士提到,越南对中国很重要,但国内研究越南的学者却非常的少,他们给出的数字大约只有二十人左右。这更加凸显了陈八爷这本学术著作的重要价值。由这一话题为引,我们今天把目光投放到东南亚。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自称“雅利安”的游牧民族向南迁徙,一支迁入伊朗高原,一支迁入印度河流域。印度雅利安人大约于公元前15-10世纪在印度河流域开创了吠陀文明。在此之后,他们则不断向南迁徙,试图征服南印度德干高原的原住民。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原住民被征服了,有的则迁往别处,而这个“别处”很有可能就是东南亚地区。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Ramaynana)是一部口述史诗,其核心最古老的部分,大约于公元前10世纪开始流行咏唱。罗摩衍那的故事描写了一个雅利安王子罗摩(Rama),在一群“猴子”的帮助下,攻入魔王的愣迦城(Lanka),击败了“十首魔王”罗什那(Ravana),将其美丽的妻子营救出来。在这个故事里有几个颇耐人寻味的问题,首先,故事的主角罗摩是一个来自于北方的刹帝利,而愣迦城就是今天的岛国斯里兰卡;其次,故事的大反派罗什那也是雅利安人,而且根据史诗描述,他是血统高贵的婆罗门;最后,“猴子”代表着什么?是否是印度南部的土著部落?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假设,《罗摩衍那》讲述的是一个印度北部雅利安部落联合印度南部土著部落,攻打斯里兰卡岛上的另一只雅利安部落的故事,也是一个刹帝利阶级与婆罗门阶级斗争的故事。从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或许早于公元前10世纪,便有雅利安部落迁入了斯里兰卡,他们自称为僧伽罗人(Sinhalese)。僧伽罗语则与北印度的语言同属于印欧语系,具有亲缘关系,同时其与南印度的语言有着很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印度文明向东南亚传播,很重要的一个中转站便是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最初的社会形态,应该与公元前10世纪左右的印度河流域相似。吠陀在婆罗门(祭祀)中传播,而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商人)热衷于祭祀,最后一个有种族性的阶级是首陀罗(仆人),服务于前三个阶级。除了四个阶级的种姓之外,还有不可接触者,充当奴隶的角色,做着社会最底层的工作。古代斯里兰卡信奉以吠陀为核心的婆罗门教。但当时的信仰体系究竟如何?和印度本土的宗教有何异同?今天很难考证了。可以说,斯里兰卡的宗教信仰史开端于佛教传入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末。传说,阿育王的王子,米兴达(Mihinda),带着佛牙舍利,以及大菩提树的枝丫落脚于密兴多列(Mihintale),而后觐见了位于阿努拉达普拉(Anuradhapura)的僧伽罗皇室,在随行高僧的劝说下,皇室皈依了佛教,并将大菩提树的枝丫种下,修建了大寺(MahaVihara),供奉佛牙舍利。大寺的大舍利塔大约建成于公元前1世纪。据考,舍利塔最初高达米,在当时是仅次于胡夫金字塔的宗教建筑。

密兴多列舍利塔

贾夫纳(Jaffna)位于斯里兰卡最北端,有一处遗址坐落于小村卡塔兰代(Katalandai)中。据测定,该遗址的修建时间比大寺还早半个世纪。卡塔兰代遗址由10-20处小型舍利塔组成,其建筑形式与大寺舍利塔十分类似。此处遗址似乎支持了另一种传说,即早在大寺之前,就有印度僧人将佛教传入了斯里兰卡。

在部派佛教时期,大寺逐渐发展成一座上座部佛教寺庙,集结了大批高僧,并藏有大量的巴利文、僧伽罗文佛经。然而公元1世纪,僧伽罗皇室内部斗争激烈,处于弱势的一方不得不远遁南印度。在不久之后,他们带领一支讲泰米尔(Tamil)语的南印度军队打了回来,几经努力夺回皇位。然而,飞鸟尽,走狗烹。立下汗马功劳的泰米尔人却没有受到公平的对待,部族酋长被害,士兵沦为阶下囚,变成了不可接触者。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泰米尔的士兵在斯里兰卡为了自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再加上僧伽罗人以宗教作为借口,无休止的内斗,削弱了自己的实力。一个时期内,泰米尔人竟然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的根据地。

无畏山寺舍利塔。僧伽罗新国王急于为自己的统治找到合法性,在大寺的北方修建了另一座伟大的寺院,无畏山寺(Abhayagirivihara)。无畏山寺的僧人自称“方等部”,平等的接纳所有部派的佛学。公元1世纪前后,大众部在印度本土兴起,但短期内未被纳入主流,许多僧人不得不出海传教,并寻求庇护。其中一部分高僧到达斯里兰卡,无畏山寺接纳了他们和他们带来的经卷。新皇帝在无畏山寺修建了杰塔瓦拉(Jetavara)舍利塔,舍利塔初成时约米,表面布满彩绘。无畏山寺以其自由的学术精神和浩繁的、无门派芥蒂的经卷闻名于世,直到今日。

9世纪中叶,南印度的朱罗(Chole)帝国步入鼎盛。大约10世纪中叶,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阿努拉达普拉一朝倾覆,沦为朱罗帝国的殖民地。大寺中的佛牙舍利、两寺修道院中的古老经卷被运回印度本土。僧伽罗皇室被迫南迁,迁入波隆纳鲁沃山区固守,并建立了新的都城。即便南迁,新都波隆纳鲁沃也还是被朱罗帝国占领了将近一个世纪。这一时期,斯里兰卡的本土建筑艺术达到顶峰,国力却逐渐衰弱,阿努拉达普拉的荣光不再。南印度的泰米尔人不断南下,很快打败了波隆纳鲁沃。从13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中部进入了混乱时期,二百年间战火不断。波隆纳鲁沃时代也成了斯里兰卡地区最后一个值得一提的古代艺术巅峰。11世纪末,随着朱罗帝国国力的衰落,僧伽罗人重新占领了波隆纳鲁沃,并在之前印度教遗迹的基础上,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建筑。

建筑在印度教寺庙遗址上的佛教舍利塔

绝美的波隆纳鲁沃圆厅。波隆纳鲁沃继承了阿努拉达普拉的壮丽,又吸收了朱罗带来的南印度的雕刻艺术,完美的结合了壮丽和精致这两种特色。

加尔寺(Gal)三佛。分别表现了佛陀的悟道、传道、涅磐。

狮子岩。锡吉里耶(Sigiriya)于公元6世纪兴起于马特拉(Matala)省中部,传说国王在“狮子岩”顶部修建了一个宏伟的要塞。而在几个世纪之后的战争中,锡吉里耶王室据此抵抗朱罗大军,但未抵抗住敌方骂战,皇帝率军冲下平原,与朱罗军队决战,最终战败身死,自此锡吉里耶王国灭亡。

狮子岩半山腰的岩洞中,曾有幅美丽而神秘的壁画,如今仅剩21幅。据测定,这些壁画的年代早于顶部遗迹,但却没有人知道这些壁画是谁、出于何种原因而绘制的。壁画风格留有南印度遗风,但显见与佛教无关。或许在壁画初绘的年代,婆罗门教曾在斯里兰卡兴盛过。

斯里兰卡的故事讲到这里就算结束了,从14世纪到16世纪,是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战斗的历史,最后的结局大概算是南北分治,两败俱伤。16世纪葡萄牙人从科伦坡登陆,斯里兰卡闻名世界的不再是文化和宗教,而是从中国云南引种的茶叶了。小编无法确定斯里兰卡是否是佛教以及婆罗门教传入中南半岛的唯一中转站,但可以确定,它是印度文明向南输出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并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斯里兰卡的佛教被中南半岛视为正宗。下面我们就来聊聊,是哪几个重要因素构成了东南亚的辉煌历史。

第一个要素是雨量充沛的热带气候,以及丰饶多产的土地。斯里兰卡北部的僧伽罗人以此为经济后盾,建设了伟大的阿努拉达普拉;中南半岛出现部落联盟式的国家扶南,进而发展出道路、商业网络四通八达的中央集权,高棉帝国;马来人则以马来西亚半岛为基地,从海上进取,称霸了几个世纪;而爪哇人也在爪哇中部建立起瓜哇文明。

第二个要素是来自印度的文化特征,这其中包括两大印度史诗,以及其中传达出来的神学理念,还有大乘佛教的传教僧人,以及从中演变出来的密宗信仰。宗教因素作为一条重要线索把这些地区连成了一个整体。以两大史诗为核心的印度教文化,沿着商路从海上传播,而佛教最初扎根斯里兰卡,随后首先由大乘僧人外出传教,而后密宗结合印度教元素形成新的文化。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作为海上帝国的末罗游、室利佛逝,均功不可没,最后这种文明在高棉人手中登峰造极。

第三个要素是王权与神权的有效结合。从技术史角度看,无论是斯里兰卡,还是柬埔寨,文明的进展总伴随着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亚热带地区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在远古时期,人类没有能力驯服河流、雨水,季节性的大量降雨成为毁灭性的力量,旱季的荒地又难以产生足够的食物。后来,人们找到了驯服河流、雨水的办法,并逐渐感受到水创造生命的一面。扶南的碑铭版本创世神话中写到:‘’与王权结合的神权来源于对自然的控制,有能力驯服水、土,促进农业生产的人成为了神王。”在宗教方面,除了斯里兰卡皈依了几近无神论的上座部佛教,其余东南亚国家相比印度存在一个特点,就是信奉的神祇的数目远没有印度本土那么多。上镜律比较高的是毗湿奴、湿婆、象头神、菩萨、佛陀和诃里诃罗等几位。诃里诃罗神似乎在柬埔寨地区特别受欢迎。诃里诃罗是毗湿奴和湿婆的合体神,被毗湿奴派和湿婆派印度教徒共同接受。到了高棉帝国晚期,皇室为了稳固统治,进行了宗教改革,使佛教的菩萨崇拜和诃里诃罗崇拜两者得到深度融合,皇权试图以宗教的融合来调和自己统治下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

聊到了这里,我们就要把目光转向越南了,这是一个形成东南亚历史文化的重要地区。如今的越南是一个狭长的国度,这个国度中曾包含两个国家——北临中国的南越,南临大海的占婆。南越由秦朝大将赵佗建立,千百年来既以中华文明为荣,又不断地试图证明自身独特的存在;占婆则是一个少有文字记载的、神秘的印度化文明,与中南半岛文明鼻祖高棉人常年互相攻伐。冯承钧先生曾说过,一部南越史便是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互相交争的历史。在占婆有史之前,我们首先来讲讲中国沿陆路南进,最早影响中南半岛文化的这段历史。

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帝国。始皇帝设三十六郡,帝国南部以五岭为界。现今的浙江、四川省南部、福建、两广、贵州、云南全省几乎都划于国境之南。我们姑且不谈西南地区的西南夷,浙江南部、福建、两广、河内平原、同云隘口山之北的安南地区均属越人。根据《淮南子》描述,这片广阔的区域土地丰饶,地产丰富。也许正是因为有利可图,秦始皇才决定远征越地。

公元前年,越国灭国,越人四散,建立起很多小国,统称百越。至秦末,位于温州一带的东瓯,福州一带的闽越,广东省的南越,从两广南部一直延伸到河内平原的西瓯,也就是上古时代的安南人,地盘较大,文明程度较高。始皇帝分兵五路,以屠睢为大将,出兵一年就灭了东瓯和闽越,并设置了闽中郡,并于次年占领了南越的核心城市番禺。可是自此以后,秦军与西瓯的战争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所谓“三年不能解甲弛弩”。以至于秦始皇不得不开通了兴安渠(灵渠),以提升后方物资的补给速度。

公元前年,屠睢策动了一次奇袭,杀死了一名叫做吁宋的西瓯王爷,但秦军追击入山反而种了埋伏,大败而归,屠睢战死,秦军退守番禺。这场失利只是战术性的失利,根据史书记载,秦军并没有失守大城池。此后的一至两年间,始皇帝派出一支援军,由大将赵佗率领,进入番禺,巩固了对南越的统治。公元前年,秦划分南越为南海、桂林两郡,正式将南越并入中国版图。但史书中似乎没有明确记载秦军对安南地区的征服,也许是长时间的民族融和与怀柔政策,最终使得安南归属了秦朝。秦朝在安南地区设置象郡,象郡地域非常广阔,大约从两广南部一直延伸到了云隘山以北。公元前年秦始皇驾崩,秦国本土内乱,一“蜀王子”入侵安南,并夺取政权,号安南王,定都今越南富安省古螺村。安南王几乎领有象郡全地,北接桂林、南海二郡,当时的南海郡守名叫任嚣,赵佗是他的副手。公元前年,任嚣逝世。临终前,任嚣与赵佗商讨,如今天下大乱,不如闭关自守,并在死后把南海郡托付给了赵佗。任嚣和赵佗曾在始皇帝驾崩后进军象郡,与安南王交战,但并未讨到便宜。公元前年,秦朝灭亡,赵佗称南越王,并在同年兼并了象郡。据史书记载,似乎赵佗与安南王之间有过战争,但最终南越却是通过政治手段兼并了象郡,并利用当地土酋势力进行较为松散的统治。南越分象郡为交趾、九真二郡,自此象郡一名不复见于史书。公元前年,南越王得到西汉承认。公元前年赵佗称帝,并与汉朝有过战斗,未落于下风。公元前年赵佗去世,他的子孙能力大为不济。公元前年汉武帝灭南越国,设置郡县。

顺化遗址

《战国策》卷六有记载:“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舆地志》记载:“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为西瓯,纹身断发避龙,西瓯骆在番禺之西,南越及瓯骆皆芈姓,与楚同祖”。根据上述说法,越人与楚国人同祖,与周民族则不同源。其中周时有一支越人建国于绍兴一带,这支越人较早的接受了中原的周文明,成为后来闽越、东瓯和南越的祖先。也许正是由于文明的接近,秦始皇才比较容易的征服了这些区域。而更靠南,远离中原地区的骆越,也就是后来的安南,更多的保留了越人自己的习俗。在秦设象郡之前,安南的社会组织形式、宗教崇拜、民间习俗,均与中原地区有很大的区别。而根据记载,赵佗生于扬州,可以说是个比较纯粹的“中国人”。自秦至赵佗,中原三次入侵安南,最后南越建国,始建立中央集权式政权。南越国立国约一个世纪,其间越人的习俗开始逐渐被改变。汉武帝灭南越国,设置郡县,直到宋朝翟越再度独立。原象郡地区受中原文化影响千年,基本忘记了越人原本的习俗,因此,公元前年之后的南越,应归属于中华文化的讨论范畴了。另外,南越国南境或曾到达CapVarella,此地以南则为山野外族。南越任用土酋统治其南境的“外族”,占人(Cham)。占人的语言与越人、中原民族又非常不同,其操着一种夹杂当地方言的,来自于南印度的语言。占地有史记载始于公元年,在此之前,则只有传说,现在就让我们历数一下关于占人起源的几个版本的传说。

占城博物馆的藏品。占人的坐像

传说的头两个版本都来自于越南南部的碑铭。据说,昔日占婆王宫附近有一棵槟榔树,有果甚大,至期不开。命人取下,王破果,其中有儿甚美,遂名曰罗阇浦克龙(Radja-Po-Klong)。命人乳之,不食。国内有无色母牛,命以此牛乳乳之,食。自是,国不杀母牛。浦克龙长大娶妻国王之女,继其王国,建一大城于七陵之上而名波尔(Bal)。这个故事有另一个版本,以椰子替代槟榔。记录着椰子传说的碑铭发现位置靠北,而记录着槟榔传说的碑铭发现位置靠南。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猜想,假托槟榔或椰子世系的新王必然和故事中的“占婆王”不同族,而在继承了国家之后,也许这个部族内部又分裂成了槟榔和椰子两个部族,先后轮流对占地进行统治,而这两个部落的统治中心分别位于南、北两地。第三个传说来源于中国古书《猢狲旧史》,书中记录大致如下:占种为猢狲精之后,昔居于安南与骆越境外,有国名妙严,其王号鬼王,亦号长明王、十头王(Dacanana)。其国之北为猢狲国,其王名十车王(Dacaratha),太子名征姿,太子妃名白净,妙丽无双。鬼王欲夺之,以兵侵猢狲国,娶白净回。太子怒,统率猴军,拔山填海,破妙严国,杀鬼王,得妃归国。猢狲精,猴帅也,今之占人其后人也。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大致可以想见,根据中国古籍的记录,在南越南边有两个国家,猢狲国和妙严国,两个国家国王都有印度式的名字,就记录中的时代而言,这两个国家都应该已经接受了印度文化。但根据描述,这两个国家的人形似猴子,应该是黑瘦矮小的,然而他们其中之一的太子妃,竟然名叫“白净”,显然是异族,很有可能是印度雅利安人。而“猢狲精”究竟是何民族?是马来人还是印度的达罗毗屠商人?我们不得而知了。这个故事虽然荒诞,但两个看似是同族的部落以及他们之间的斗争,都暗合了头两个传说故事。而印度取向的国王名字,以及“白净”妃,则暗合了现代占人语言学的分析结论。第四个传说来源于占婆碑铭,记录大致如下:昔日有名为毕求(Bhrgu),为伊舍(Isa)所遣,于地上修建室利商菩拔驼罗首罗神祠(SriSambhudresvara),后商菩(Sambhu)命优罗阇(Uroja),曰:“汝应承运显荣,地下为王。”根据西方学者按碑铭考证,实际室利商菩拔驼罗首罗神祠是由BhadravarmanⅠ修建。而根据修建于三世纪的Vo-Can碑碑文记载,最古的占王名为室利摩耶(SriMara),而该碑也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占婆古碑。根据《水经注》引《林邑记》记录,公元年,林邑建国自汉末初平之乱,人怀异心,象林功曹姓区,有子名逵,攻其县,杀县令,自号为王。水经注记载可以确定比较明确的年代,公元年。而占婆碑铭刻于公元3世纪,如果认为碑铭里的叙述可以推前数十年,那么是否可以猜想,区逵与SriMara实为一人?根据水经注记载林邑国北界云隘山,南界大概在现今芽庄一带。然而“国无文史,失其篡代,世数难详。”年区逵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便是难以确知的了。直到公元年,林邑国又出现在中国史书里。孙权以韩胤刺史安南,其间区粟(Hue,即今天顺化一带)遭到林邑军队攻击,安南战败,丢失了区粟。之后,当林邑再度出现在历史视野里,终于有了一个连续的国王世系,即年-年范熊立国。此人与扶南王范寻貌似有密切关系。而后范逸继位,直至年被范文所篡。如果说占人并非中华民族,自然不可能姓范,范字很可能是拔摩(varman)一词的音译,这个猜想和中南半岛碑铭是吻合的。然而,上文提及的范文则大有来头。范文的篡位再度使得中华文明的身影出现在了我们的故事里。根据传说,范文是范逸的臣子,由于范文带来了先进的筑城和军器制造技术,深受范逸重用。史书记载范文为日南县夷帅范稚的奴隶。范文本是扬州人,少被掠为奴,卖到日南县,常放牧于山涧,一日得鲤鱼两条,鱼化而为铁,范文以铁铸刀,向石头发咒,若砍断岩石,则自己当在此称王。手起刀落,石头应声而断。时光飞逝,转眼到了范文十五六岁的光景,他犯罪潜逃,随着林邑商人的商船北上到达中国,在中国学习了很多知识。公元年回到林邑,便觐见占王,教授占人筑城以及制造兵器的方法。因此范文深受占王喜爱,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施展手段,逼走了众王子,在范逸死后,范文篡位成功,开启了占婆的第二王朝。范文的身世,或许是中国记录者的捏造,但此阶段中华文明大量传入占婆应该是不差的。第二王朝传位七代,到敌真(《梁书》记名)为止再度改朝。敌真似乎与碑铭以及印度文献中的“恒河王”(Gangaraja)是同一个人,据传说此人在位期间曾只身一人去恒河取回印度教的“真经”。虽然取经者未必一定是占王,但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早年占婆文明进展趋向印度化。他们虽然学习了中华文明的技术,但却没有改变其文明的总体样式。敌真是如何倒台的,我们很难确知,在敌真之后,另一个部落掌握政权,建立第三王朝,王号阳迈(此王在碑铭中不见记载,但根据发音推测,阳迈是“金王”的意思,对应第三王朝的开国君主,金王)。占婆的第三王朝在军事上曾经非常强盛,年阳迈二世曾与宋军有过战争,宋军大胜,国威远播,并从占婆劫掠回大量的佛经和“昆仑占书”。阳迈二世之后,无甚要事。年,来到了占婆第五王朝,占婆遭到马来海盗入侵,“其人黑瘦,凶暴如鬼”。西方学者根据文史、考古资料推测,正是此次劫掠使得占婆帝国失去了积累多年的木制宫殿以及黄金雕塑。自是,占婆境内开始出现大量石制庙宇以及塑像。年,占婆曾入侵分裂时期的水、陆真腊,而年马来人再度入侵占婆,林邑不再见于中国史籍,而以“环王国”代之。占婆被马来人逼至宾童龙地区。出身椰子部落的室利因陀罗拔摩夺取政权,建立第六王朝,驱逐海盗,占人王权再度遍布占地。年前后,交趾十二州大乱,丁公著之孙丁琏出兵平乱,后自立为帝,号翟越,定都花闾。年十道将军副王黎恒废幼主,自立为帝,告使中国。年,刘继宗初为安南管甲,因罪奔占婆,借兵斩黎恒养子,入侵翟越。黎恒讨伐不利,刘继宗势力逐渐壮大,自立为占王,虐待占人,其间占人多有外逃。年,刘继宗死,库室利因陀罗拔摩五世(KuSriIndravarmanⅤ)被推为王,建立新王朝。

整个博物馆都是模仿了占城的建筑。

占婆托生于南越,一直保有自己的印度化文明样式,途中学习了中华文明的技术,而在很大程度上拒绝了文明本身的传入。自宋之后,南越与占婆互相攻伐不止,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也在此地不断交辉。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位于越南中部的占婆王朝。

占城王国圣地美山寺庙位于越南广南省维川县维富乡美山村,距会安40公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美山寺庙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占婆曾经与在柬埔寨兴建吴哥窟的真腊王国,以及在爪哇兴建婆罗浮屠佛塔的诃陵王国并称为“东南亚三大古代王国”,在东亚、东南亚甚至亚洲和世界的文化、经济史上都曾经占有过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占婆是梵文“占婆补罗”的简称(“补罗”是梵文“城”),又译占城、占波,这个千年古国曾经占有今天的越南近1/2的领土,拥有灿烂的文明。它最大的神庙美山,其遗迹号称小吴哥,名列《世界遗产名录》。占婆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南沿海地带,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王都是因陀罗补罗(今茶荞)。中国古籍称其为象林邑,简称林邑,从8世纪下半叶至唐末,改称环王国,五代又称占城。占城属国包括旧州、乌丽、日丽、乌马、拔弄等十五国。年,高棉人征服占城,两年后,一位新的占族王推翻了高棉人。年-年,占城被真腊占领,后复国。明洪武二年(年),占城王阿塔阿者(制蓬峨)遣使奉表入贡,诏封为占城国王。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曾五到占城。年,其大部领土被越南北部后黎朝征服,其余众份在十七世纪末被广南阮氏征服。年广南阮福淍讨伐占城国,改称为顺城鎭。年,顺城占人将军屋牙挞、清人将军阿班覆灭广南留守军兵。年,继婆子再兴顺城鎭。虽受广南阮氏控制犹维持其自治,位于越南极南中部的平顺省、宁顺省。年,议定五条,广南阮氏与顺城占婆王府完全讲和。自此至明命时,越人占人相不战。2年,明命帝在顺城鎭改土归流,占城人的国家完全灭亡,其后裔仍在越南极南中部和柬埔寨生活,并有部分族人迁至血缘相关、信仰相同的今马来西亚地区。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到中南半岛(Indo-CinaPeninsula)腹地。不知从何时起,印度商人陆续到达沿海地区,并建立起商贸中心,在经商的同时把印度文明带到了这片遥远的土地。千年以后,这片土地被称为印度支那,而“支那”一词,正是梵文发音“Cina”的音译,“远方”之意。在前吠陀时期,是否有印度人来到过中南半岛,他们是否带来过自己的文明?难以确知。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某一个时期,印度文明突然风靡于中南半岛,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竞相争鸣,而半岛地区的文明程度也因此有了一个飞跃。

柬埔寨吴哥窟的巴公寺浮雕,描写的是高棉人和占人作战的场面。上面留长发,穿衣服较多的是占城士兵。短发、几乎赤身的是高棉士兵。从巴公寺的浮雕上可以分辨出越南、暹罗等国士兵的形象,甚至还有中国士兵。不过最多的还是占人。

柬埔寨的文明起始于“扶南”(Funan,该国国名仅见于中国史籍),而扶南具体位于何处,众说不一。有学者认为扶南位于现柬埔寨南部的沿海地区,也有学者认为扶南的首都位于今曼谷南部的春武里地区。有两段关于扶南建国的传说,二者情节、风格截然不同。一段传说见于中国史籍:半岛人民游猎于雨林之中,过着一种半采集,半狩猎的生活。他们的女王名唤“柳叶”,柳叶女王皮肤黝黑,不着上衣,非常美丽。有一日,海上漂来一艘大船,船上站着一个英俊男子,丝带缠发,皮肤白皙,衣着华美。根据中国史籍记载,此人名唤混填(或者混溃,版本不一)。柳叶女王心生爱慕,决定以身相许,并传国于他。于是二人比试弓箭,男子赢得了比赛,也赢得了女王的欢心。二人一起统一了诸部落,并建立起新的国家,以“扶南”为名。而另一段传说见于碑铭:世界涨满大水,一个蛇神国王把水喝干,大地显露出来。一个名唤乔陈如(Kaundinya)的婆罗门与蛇神公主苏摩(Soma)结为夫妻,而扶南人就是他们的后代。对比两段传说,混填与乔陈如是否为同一个人?柳叶女王与蛇神之女是什么关系?蛇神传说带有明显的印度风情,是否柳叶的部落已经接受了印度文化?这些问题难以回答。但我们可以猜想,扶南的建立也许起始于一个父系氏族与一个母系氏族的联盟。国王与蛇神的结亲,或许隐喻了,在国王的统治下,有效的兴建了水利系统,控制并利用雨水、河流,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发展为王权找到正当性,而后,部落联盟崛起,并建立了名为扶南的国家。也许从一开始,柬埔寨的王权便是以水利系统对自然水系的驯服为基础的。我们对扶南上古的历史所知甚少,但从占人的碑铭中可以看出,在整个公元后至7世纪的这段时期,扶南与占婆邦交甚好,就连王室也极有可能是密切联系的。7世纪之后扶南与占婆之间的关系则逐渐恶化,互相期望吞并对方,但战争的结果确是两败俱伤。纪元早期,秦朝设置象郡,而南越继之。南越南境达到CapVarella,而再往南,则是“山南野人”了。从柬埔寨平原和越南山区的地理位置关系看,有两种可能性,即从柬埔寨平原迁徙至占地的古民成为占民,或从占地迁徙去往柬埔寨平原的古民成为高棉人。也许扶南是一个同文化体系的、地域性的部落联盟,或许占人在早期也是其中之一吧。

7世纪孟人(Mon)影响和控制了如今的缅甸和泰国北部山区,而高棉人即将登上世界的舞台。公元2世纪,高棉人定居在越南巴塞(Bassac)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带,并自那时起一直是扶南部落联盟中的一支。扶南灭亡后,高棉人在洞里萨湖北部建立公国甘菩加(Kambuja,意思是Kambhu的后代,Kambhu是婆罗门仙人之一)。有趣的是,在犍陀罗地区(Gandhara)的西北部,曾经也有过一个自称Kamboja的国家,而这个地区的王也自称拔摩(varman)。而在占人的神话中曾出现类似发音的“商菩”(sambhu),并修建有神祠,而高棉人起源的湄公河三角洲,又距离占地不远,这些因素都不尽让人浮想联翩。言归正传,7世纪甘菩加的高棉人中间出现了一个伟大的皇帝,阇耶拔摩一世(Jayavarman,凯旋王)。阇耶拔摩一世在位期间,甘菩加公国稳固了自己的势力,并趁真腊分裂战争的契机,兼并了原先属于扶南的很多地盘,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甘菩加的实力稳步壮大。8世纪爪哇人控制了水、陆真腊,攻击甘菩加,并俘虏了一大批人质,其中很有可能包括日后建立高棉帝国的阇耶拔摩二世。奇怪的是,阇耶拔摩二世平安的于八世纪末回到柬埔寨,并于9世纪初统一水、陆真腊,建立了高棉帝国。传说夏联特拉王朝善待了阇耶拔摩二世,以其为高贵的座上宾客。

吴哥时期的帝国版图

公元年阇耶拔摩二世在扁担山加冕,号称转轮王,东南亚历史学家以这一年为高棉帝国建立的年份。帝国的第一个首都位于因陀罗补罗(Indrapura),不久后迁都诃里诃罗补罗(Hariharapura),位于如今的罗洛士(Roluos)遗址群地区。阇耶拔摩二世死后,高棉帝国经历了数年动乱,短短几年间,出现在碑铭记载中的皇帝竟有39位。最后由阇耶拔摩二世的其中一个儿子统一了局面,其自称为阇耶拔摩三世。阇耶拔摩三世在位期间,国家和平发展,休养生息,无甚可书。

阇耶拔摩三世的儿子因陀罗拔摩一世(IndravarmanⅠ,-,这个名字带有明显的印度教色彩)于公元年即位,在任期间扩建了帝国首都诃里诃罗补罗。包括其中两座伟大寺庙,国庙巴空寺(Bakong)和祖庙神牛寺(PreahKo)。巴空寺是吴哥地区最古老的塔山结构寺庙,奠定了之后建设的吴哥塔山寺庙的基础,而神牛寺奠定了吴哥祖庙的建筑风格,并在后期进一步影响了院落式的寺庙建筑形式。因陀罗拔摩一世的儿子耶输拔摩一世(YashodharavarmanⅠ,光辉王,-,这个名字印度教色彩又变得淡了些)于公元年即位,在位期间弘扬佛教,修建了百座精舍。如今这些精舍仅剩下出土文物而已,但这个考古学发现证明了,在这个时期,高棉帝国的文化已经广布于泰国东部和老挝南部,同时可以看出,在高棉帝国早期皇室信仰就已经在印度教和佛教之间摇摆了。

巴空寺

神牛寺

耶输拔摩一世围绕现今被称为巴肯山的小山丘修建了自己的新都城耶输补罗(Yashodharapura,光辉城)和寺庙,其中比较有趣的是有着奇怪毗湿奴和吉祥天女造型的豆蔻寺。耶输拔摩一世死后两个儿子和平相继,年-年之间帝国和平发展,无甚可书。

巴肯寺的狮子,巴肯寺建成于年,略晚于巴肯山下的寺庙。

豆蔻寺中的浮雕,上边是吉祥天女,下边是骑着迦楼罗的毗湿奴

公元年,不知来自何方的阇耶拔摩四世(-年)篡位,新皇帝迁都贡开(KohKer),在位期间修建了绚丽的新都城。贡开如今损坏严重,但仍有值得







































新媒体
广州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zx/1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