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界善业是由八大善心中的思心所造作的业。八大善心可分为两组:三因(善)心和二因(善)心。
其中,三因心有四种:
1.悦俱智相应无行心,
2.悦俱智相应有行心;
3.舍俱智相应无行心,
4.舍俱智相应有行心。
为什么称为“三因”?因为这些心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拥有无贪、无瞋和无痴三个心所。无贪、无瞋这两个心所属于十九遍一切美心心所,是一切美心都拥有的。这四种善心都是“智相应”,即拥有称为“智”的无痴心所。由于无贪、无瞋、无痴心所在一种心中能起主导作用,所以称为因(hetu)或根(mūla)。当一种心中拥有这三个心所,它即是三因心。
另外,二因心也有四种:
1.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2.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3.舍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4.舍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为什么称为“二因”?因为这四种心都是“智不相应”,即少了一个无痴心所。这四种心中只拥有无贪、无瞋两种因,没有无痴心所,所以称为“二因心”。
三因心和二因心的根本差别就在于是否有智(智慧),表现在造业的时候是否有智慧地做。
什么是“智相应心”与“智不相应心”?我们以到寺院去礼佛与做布施为例子来说明。佛弟子都应该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都相信业果法则,在礼佛或布施时,只要凭借这种信心去造善业,就是“智相应心”。但有另外一种人,每逢初一、十五都到寺里上香拜佛,可是她们除了拜佛之外一无所知,既不知什么是佛法僧三宝,也不知道什么是业果法则。她们只是随着风俗,别人去她也跟着去,看到别人捐钱她也捐钱。虽然这些都是善行,但是她们却胡里胡涂地做,这些心就是“智不相应心”。
既然善心有三因和二因的区别,那么这些善心能带来什么样的果报?这些果报又有什么区别呢?
殊胜的三因善业
善业依照产生果报的能力,可以分为两种:一、殊胜(ukka??ha)的善业,二、低劣(omaka)的善业。殊胜的善业是由清净无染的心造作的,在造业前、造业时和造业后都有良好的动机。例如:用正当获取的财物去布施,布施的对象有戒行、有德行,在布施前感到高兴,布施时感到欢喜,布施后感到很满意。
殊胜的三因善业能够带来三因结生心,而在生命期间能体验到八善果报无因心与八大果报心。
什么是“三因结生心”?有情投生为人或天人的时候,他的结生心同时具足无贪、无瞋、无痴这三个心所,即是三因结生心。三因结生心有什么用呢?三因结生的有情,将有可能在今生证得禅那,甚至证悟圣道圣果,但二因结生者则不能。这是三因结生和二因结生的区别。
哪些是“八善果报无因心”?它们分别是:善果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领受心、舍俱推度心和悦俱推度心。眼、耳、鼻、舌、身这五识的作用是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嗅到香味、吃到美味的食物、身体触到舒服的感觉,领受和推度的所缘也是如此。
对于三因结生者,八大果报心中的三因果报心之一能够成为他的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在心路心中,八大果报心则只执行彼所缘的作用。
因此,虽然三因善业非常有用,但也并非所有的三因善业都能带来三因结生,只有殊胜的三因善业才能带来三因结生。
低劣的三因善业
低劣是相对于殊胜而言的。低劣的善业是指所造的善业受到烦恼的污染。例如:用不正当所得的财物去布施,或者布施的动机不纯,送东西给人是为了贿赂、巴结他人。虽然送礼的行为也是布施,但由于动机不纯,所以是低劣的善业。
或者带着傲慢的心布施,自赞自许,自我标榜,或者通过诽谤别人、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即使所造的善业很多,但是由于自赞毁他、贬损他人,这些善业也变成低劣。
不情愿地造善业,或者造善业的时候抱怨,满腹牢骚,都会使殊胜善业变为低劣。例如抱怨说:“怎么又要安排我去做服务了?”“持戒怎么会这么麻烦,不受戒多自由啊!”
对所造的善业感到后悔,也会使本来殊胜的善业变成低劣。例如:“哎呀,我怎么那么蠢,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也布施出去了呢?”
虽然这类善业也可以算是三因善业,但由于质量低劣而导致业力弱,只能带来二因结生。
当然,果报的胜劣和造作善业的对象也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所布施的对象是一位有德行、有修行的人,即使布施的物品很轻贱,但是由于接受者的功德很殊胜,这种善业也可以带来殊胜的果报。相反,如果布施的对象都是一些没有戒德的人,即使布施得再多,布施的物品再贵重,其果报也不可能殊胜到哪里去。
《鬼故事·安古勒鬼的故事》(A?kurapetavatthu)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佛陀在成佛后的第七年雨安居,前往三十三天讲授“阿毗达摩”。当时,一万个轮围世界的欲界天人和梵天人都前来闻法,也包括两位名叫因达格(Indaka)和安古勒(A?kura)的三十三天天人。当时,由于威德地位不同,因达格坐在佛陀的附近,但安古勒却坐在12由旬那么远的地方。
为什么他们都能投生到天界呢?原来安古勒的过去生是一位大富翁兼大慈善家,他每天都在家中准备六万辆车的食物,亲手恭敬地布施给人们。他经年累月这样欢喜地做布施,命终后投生到三十三天界。而因达格的过去生则是佛陀在世时的一位青年,只因为他曾在阿奴卢塔(Anuruddha)尊者托钵时以净信心供养了一汤匙饭,不久死后也投生到三十三天界,成为有大神通、大威力的天子,并且在天色、天声、天香、天味、天触、天寿、容颜、名声、天乐、天权这十方面都超越了安古勒。
仅是从善业上来说,一汤匙量的饭和经年累月地做大布施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然而,他们所带来的果报为什么会相差那么远呢?难道因果法则也会厚此薄彼吗?虽然安古勒每天都作大量的布施,但是由于那些接受者都是没有道德、没有持戒的人,即使这样布施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善业却不算很殊胜。虽然因达格只是因为供养一汤匙量的饭而投生到天界,但是其接受者阿奴卢塔尊者却是一位断尽烦恼、圆满三学的阿拉汉圣者。所以因达格布施的功德,远远比安古勒每天布施众多无德者的功德还要殊胜得多。
当时,佛陀看见因达格和安古勒这两位天子,为了解释成就布施之法,把坐在远处的安古勒唤到跟前:
“安古勒长久,你施大布施。
你在远处坐,到我跟前来。”
安古勒不解地问:
“为何我此施,所施成空无?
此因达亚卡,虽施少量施,
光辉超越我,如月于众星?”
佛陀说偈回答道:
“如不毛之地,虽播多种子,
不能结硕果,农夫不满足。
如是多布施,却对无戒者,
不能结硕果,施者不满足。
如于肥沃田,虽播少种子,
适时予降雨,农夫乐收成。
如是对具戒,对具德者等,
虽作少功德,却有大果报!
应选择布施,此施有大果,
选择做布施,施者得生天。
选择而布施,善至所赞叹,
于此命世间,对彼应施者,
布施得大果,如种播良田。”(Pv.-)
所以,不但善业有殊胜和低劣之分,而且善业的果报和造业的对象也有直接的关系。
殊胜的二因善业
这一类善业是在欢喜、主动的情况下造作的,但是由于没有思惟业果法则,缺乏无痴心所,所以是殊胜的二因善业。即使在造业前高兴、造业时欢喜、造业后也满意,但由于没有智慧,也只属于二因善业。
低劣的三因善业和殊胜的二因善业在结生的时候只能带来二因结生。二因结生者只是对修行而言,和他的才能、福报等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二因结生属于善趣结生,他们可以是人类或者天人,甚至可以是有才华、有能力、有财富、有影响力的人物或天人,但由于是二因结生者,他在那一生中修行并不能证得禅那及圣道圣果。
低劣的三因善业和殊胜的二因善业除了带来二因结生的果报之外,在生命期间还可以产生八善果报无因心及四种二因果报心。八善果报无因心是:善果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领受心及两个推度心。四种二因果报心是指在心路中执行彼所缘作用的四种智不相应果报心,其馀四种智相应果报心不会生起。
虽然由于过去生造作低劣的三因善业或殊胜的二因善业,使有情今生投生为二因结生者,但是该有情仍然可以体验到殊胜的果报,只不过在他的彼所缘里不会生起智相应心而已。二因结生者的速行仍然可以生起强力的智相应善心,二因的结生心并不障碍其速行造作殊胜的三因善业。
低劣的二因善业
低劣的二因善业只能带来无因结生心,但仍可投生到人天善趣。如果投生到人界,他将是个先天性的聋子、哑巴、瞎眼、跛脚、小儿麻痹、弱智或智障等;如果投生为天人,他将成为低等天人,例如某一类树神、山神、土地神等。
无因结生心是由于过去生所造作的低劣二因善业所产生的。由于低劣的二因善业力量微弱,所以只能产生无因结生心,而不能产生二因结生心。
低劣的二因善业在生命期间可以产生八善果报无因心,但不能产生八大善果报心。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有无因果报心,那有没有无因善心呢?没有!虽然果报心可以是无因的,但并没有无因的善心,因为所有的善心中都至少拥有无贪和无瞋两个美因。
说到这里,也许有些人会担心自己是不是二因结生者。从带来结生的业来看,只有造了殊胜的三因善业才会投生为三因结生者,低劣的三因善业或殊胜的二因善业,只能投生为二因结生者。因为二因结生者今生不能证得禅那和圣道圣果,所以很多人担心自己今生是二因结生者,二因结生者今生即使再努力修行,也不可能证得禅那。
虽然大部分人都是二因结生者,只有少数人是三因结生,但是我们也不必过度怀疑自己。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过去生没有种下善法因缘的话,今生也不会进入佛门,也不会有机会修行佛法。从缅甸帕奥禅林大多数修到缘起的禅修者的过去生来看,他们在过去生几乎都曾经遇到过佛法,或者曾经有修行基础。由于这种宿缘,他们今生一听闻到佛法,或者一听闻到禅修,就自然而然地寻求正法。
从“缘”上来看,真正想要修行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做一个粗略的统计,到目前为止,整个地球的总人口大概是70亿,其中,佛教徒的比例约占6%,即4亿多,约1/20的人是佛弟子;在这4亿佛教徒当中,真正禅修的人还都不到3千万9。但是,我们已经遇到佛法,而且还是正法(上座部佛教相信现在还是正法时期,正法还存在),所以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应该好好地把握今生。
假如今生真的很倒霉、很不幸是二因结生者,这也只是果报而已,但更重要的是现在要造三因善业,要多造殊胜的三因善业。即使今生没有机会证得禅那和圣道圣果,但只要持续地禅修,下一生也很有可能投生为三因结生者。
最怕的是现在还不确定自己是三因还是二因结生者,就开始放弃,开始放逸。放逸的时候造的多数是不善心。长期下去,不善业就成为惯行业,即使没有极重业,下一生堕落到恶趣的机会也很大。
如果今生经常布施、持戒、禅修,所造的这些善业养成习惯,例如经常修慈、散播慈爱,在行走、躺卧时也散播慈爱,禅坐时也散播慈爱,乃至在一切时,只要正念提起就散播慈爱,散播慈爱的善业已成为惯行业。到了临终的时候,他的心自然而然地在散播慈爱。即使没有达到禅那,但是散播慈爱的心也是殊胜的三因善心。
我们菩萨的最后一生从喜足天(Tusita)投生到人间,他在前一世临终时对一切众生散播慈爱,但还没有达到禅那的程度,而是以慈心近行定投生到马雅夫人(Mahāmāyādevī)的母胎里面去。慈心近行定是欲界三因善心,而不是色界善心,因为色界善心会投生到色界梵天。所以,如果习惯散播慈爱的话,下一生的结生心很可能是三因果报心。
如果你习惯修习入出息念,习惯专注呼吸,修习入出息念是殊胜的三因善业,这种三因善业已成为你的惯行业,在你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也可以轻易地专注呼吸,在修行中安详去世。此时,不管是惯行业还是近死业作为你下一辈子的令生业,它都是殊胜的三因善业。以殊胜的三因善业结生,你下一生的结生心是三因果报心,整辈子的有分心也都是三因果报心,如此,下一辈子你要修行或证得禅那,就如探囊取物般容易。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多造三因善业,而不要怀疑今生是不是二因结生者。
我发现有些禅修者学习阿毗达摩后就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我是不是二因结生者?为什么我修行那么困难?为什么修行那么多障碍?”有些人即使修了几十年都没有证得禅那,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断定他是二因结生者。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比库名叫阐那(Channa),他修了大半辈子都没有任何成就,但他是三因者。佛陀在世时,他是个调皮捣蛋的人。他的口德特别差,经常喜欢骂人,喜欢挖苦、批评他人。虽然他也修行,但却一直没有证得任何圣道圣果。佛陀临终的时候,特别叮嘱阿难尊者要对他进行梵罚(brahmada??a,默摈)。佛陀般涅槃后,僧团对他进行梵罚,完全孤立他,此时他才警醒自己,努力禅修,不久后证得了阿拉汉道果,断尽一切烦恼。
从这个例子可见,即使佛陀在世时,也有人修行没有明显的成果,但并不等于说他是二因结生者。同样地,如果我们用了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付出精进仍然没有任何成效,那时再说自己是二因结生者也不迟。否则,太早下结论未免过于草率。
帕奥禅林有位缅甸长老,我还没出家时他已经在禅林精进禅修了,可是修了十几年,一直没有什么大的进展。前不久,他经过我的孤邸,我客气地向他打招呼,他走过来问我几个有关查禅支的问题,一问之下才知道他终于证得禅那了。如果他自暴自弃的话,就连机会也都失去。正因为他对禅修有很强的信心,再加上锲而不舍的精进,才能获得现在的成就。因为有些人过去生所积累的巴拉密要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够成熟。
即使一个人是由梵天人投生的,如果他放逸的话,仍然不可能证得禅那。更何况我们前一世的来处还不清楚,有可能是由人,也有可能是由猪、由狗、由鬼投生而来的,是不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今生能够投生为人,不是三因结生就是二因。至于如何确定,唯有修到缘起的时候才能够确定。还有一点可以让大家放心的是,虽然二因结生者今生不能证得禅那,但是可以证得欲界近行定;虽然今生不能证得圣道圣果,但是仍然有可能修到高级观智,甚至修到行舍智。二因结生者可以做纯观乘者(suddhavipassanāyānika),先从四界差别开始修起,见到究竟色法、究竟名法之后,也可以修习缘起。所以,即使不幸生为二因结生者,也不应该轻言放弃,不应该自暴自弃,佛陀的教法总是会给人希望的。
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楚付出精进的必要性,在这里想读出缅甸雷迪西亚多(LediSayadaw,-)所写的一本《菩提分手册》(BodhipakkhiyaDīpanī)关于四正勤的部分,书中谈到了即使是二因结生者也不应该放弃修行。此书的《四正勤》一章里这样说:
“只有在尽其一生如佛陀所教导那般努力精进之后,还不能证得禅那、圣道圣果,才能够说失败的原因是当今时期的本质,或者是二因者,或者过去生没有积累足够的巴拉密。
在这世间,有些人所付出的精进力远远不及佛陀所指定的程度,甚至没有尝试有效地培育身至念,以对治他们漫无目的四处飘荡之心,但是却推说不能证悟道果是因为当今是不可能证悟的时期。也有些人说今日的男女没有足够使他们证悟道果的巴拉密,还有些人说今日的男女都是二因结生者。他们如此说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当今是所引导者(neyya)的时期,而他们未能证悟道果是因为缺乏正勤——精进。
若具有专精(pahitatta)地适当注进正勤(注进精进),一千人之中有三百、四百或五百人可以获得至上的成就。若一百人如此实行,他们之中有三十、四十或五十人可以获得至上的成就。在此‘专精’是指决意尽其一生坚持努力精进,即使在努力的当下死去亦在所不辞。
索纳长老(So?aThera)所付出的精进是在雨安居(vassa)的三个月期间持续不断地保持正念,在那期间只采用坐以及走两种姿势。护眼尊者(Cakkhuppāla)的精进与他相等。触天长老(PhussadevaThera)必须在付出同等的精进力二十五年之后才证悟道果。而马哈西瓦长老(MahāsīvaThera)则如此精进了三十年。
今日极需要这一类正勤。可惜现今如此精进的人缺少教理(pariyatti)基础,而有教理基础的人却涉及了比库义务的障碍(palibodha),因为他们住在市镇或村子里,需要讨论佛法、讲经开示以及著作佛书,他们不能长期不中断地注入正勤。
有些人习惯地说在令他们获得解脱世间之苦的巴拉密于时机成熟时,他们将能很容易地获得解脱,因此他们在还未能确定精进是否能够带来解脱时,不能当下即精进努力。他们没有比较:是努力精进三十年比较苦,还是未获得解脱期间堕入地狱十万年比较苦?他们并不记得努力三十年之苦,根本比不上只在地狱里三个小时之苦。
他们可能会说:‘若努力了三十年之后还是不能获得解脱,那情况还不是一样?’但是如果此人的巴拉密足够成熟以获得解脱,他将凭此精进获得解脱;若还不够成熟,他将在下一世获得解脱。即使他未能在现今的佛法教化期里获得解脱,他一再重复地致力于培育心的业力(bhāvanāāci??akamma,禅修惯行业)也是具有极大力量之业,他能凭此避免往生到恶道,能够不断地在善趣中轮回,直到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对于没有注进正勤之人,即使他们的巴拉密足够成熟至可以努力三十年就获得解脱,也将错失这个解脱的机会。他们不会因为缺少精进而有所得,有的只是损失而已。因此,让我们都拥有慧眼,以及对此危险保持警惕!”
这是雷迪西亚多在《菩提分手册》里所讲的一段话。
书中讲到,如果一千个人精进努力的话,将会有三百、四百乃至五百人可以获得至上的成就。如果一百人精进,将会有三十、四十或五十人能够获得至上的成就。从缅甸帕奥禅林的教学调查来看,一百个缅甸人当中,大概有三四十人有禅那体验。外国人禅修成功的比例比缅甸人稍为逊色,大约是百分之三十。当然,这还不包括那些禅那“姗姗来迟”者。
去到禅林的人通常只是付出一段时间的精进,就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就,如果他们付出更长时间的精进,这个比例肯定会更高。
因此,不要在还没有付出足够的精进之前就自暴自弃,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错失良机。
《阿毗达摩讲要》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