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谛13帕奥禅师主讲
13绝对的分别
今天的开示是有关第四圣諦──导向苦灭之道圣諦(DukkhanirodhagàminpaipadàAriyasacca§),即导向涅槃的八分圣道(AhagikaAriyamagga)的第一堂开示。今天我们要整体地讨论八分圣道,以及简要地讨论个别的道分。第一次说法时,佛陀便已解释两种毫无目标之道,以及一种有目标之道,即八分圣道:[1]「诸比丘,有两种极端是出家人所不应当从事的。是那两种呢?一种是沉迷於欲乐,这是低下的(hno)、粗俗的(gammo)、凡夫的(puthujjaniko)、非圣的(anariya)、没有利益的(anatthasa§hito)行為。」这种极端之道是六根之道,或可说是六分愚蠢道:可喜之色、声、香、味、触及受、想等等之道。「另一种是自我折磨的苦行,这是痛苦的(dukkho)、非圣的、没有利益的行為。」这种极端可说是六分超极愚蠢道:不可喜之色、声、香、味、触及受、想等等之道。这两种愚蠢之道导向盲目、无明、烦恼、痛苦与继续生死轮迴(甚至投生到地狱)。「如来发现的中道(majjhimàpaipadà)避免这两种极端。此中道引生彻见(cakkhukara)、引生智(¤àakara),导向寂静(upasamàya)、亲证智(abhi¤¤àya)、正觉(sambodhàya)、涅槃(Nibbànàya)。此中道是什麼?那就是八分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分圣道组成三蕴(三组)。法施比丘尼(bhikkhuniDhammadinnà:佛陀称讚她為解释佛法第一的比丘尼)曾经向她的前夫毘舍佉(Visàkha)解释每一蕴:[2]1.正语、正业及正命这三项组成戒蕴(slakkhandha)。2.正精进、正念及正定这三项组成定蕴(samàdhikkhandha)。3.正见及正思惟这两项组成慧蕴(pa¤¤àkkhandha)。修行八分圣道时,便是在修行戒、定与慧,但却不能说修行戒、定与慧便是修行八分圣道。法施比丘尼解释:「贤友毘舍佉,这三蕴曾不包括在八分圣道之内,但八分圣道则包括在这三蕴之内。」这是什麼意思?它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布施、持守五戒、很罕有地花了二十分鐘马马虎虎地专注於呼吸、偶而在驾车去工作及去店或回来时听录音带的佛法开示,虽然这些作為在很小的程度上也算是修行戒、定、慧,但它们并不算是修行八分圣道。即使我们去禪修三个月、持守八戒、培育禪那,这也不算是修行八分圣道。八分圣道最低的程次是须陀洹道(SotàpattiMagga:入流道):它把我们带到涅槃,便像河流之水会把我们带到大海裡。佛陀解释:[3]「诸比丘,正如恆河斜向大海、倒向大海及倾向大海,同样地,培育与修习八分圣道的比丘也斜向涅槃(Nibbàna-ninno)、倒向涅槃(Nibbàna-poà)及倾向涅槃(Nibbàna-pabbhàrà)。」唯有当我们进入了朝向涅槃之流,八分的每一分才成為道分(maggaga)。唯有圣者(Ariya)已经进入了圣道(AriyaMagga):这是用不著说的。佛陀解释:[4]「此八分圣道是流(soto),拥有此八分圣道者是入流者(sotapanno须陀洹)。」因此,虽然八分圣道最低的层次是须陀洹道,但却可以更高,因為它可以是更高层次的圣道:斯陀含道(SakadàgàmiMagga)及阿那含道(AnàgàmiMagga)。然而,证悟阿罗汉道(ArahattaMagga)时,该道不再是八分圣道,而是十分圣道(DasagikaAriyamagga)。然而,只要我们还是无明凡夫,我们的道就不是八分圣道。但是我们可能有时候会修习这些分。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一分都是佛陀所说的世间分(lokiya):[5]有漏(sàsavà)、福分(pu¤¤a-bhàgiyà)、带来有执著的果报(upadhi-vepakkà)。这并不是道分。修习这些世间分的果报只是投生到善趣:虽然它们是非圣的果报,但还是乐报。只要我们的正见是属於世间的,它便是不肯定的:我们还可能执取邪见,实行非圣寻,甚至步入导向投生恶趣的八分邪道。这是為何佛陀不曾说「八分世间圣道」:这一词是自相矛盾的。然而,一旦成了圣者(一旦证悟了涅槃),这八分便会一同生起,组成八分圣道。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一分都是佛陀所说的出世间分(lokuttarà):[6]圣(Ariyà)、无漏(anàsavà)、出世间(lokuttarà)、道分(maggaga§)。修习八分圣道的果报是肯定最迟再过七世便会达到阿罗汉果(生死轮迴与痛苦的尽头)。成為圣者时,我们已经根除了身见(sakkàyadihi),对业报法则拥有绝对的信心,已经破除了对佛陀的证悟及导向解脱的正道的怀疑。那时候我们的正见便会使得我们不能够再执取邪见,不能够再实行非圣寻,不能够再步入导向投生恶趣的八分邪道。正见分别:绝对的正见绝对地分别。在实修上,入流的含义是什麼?入流便是很清晰地知见涅槃,就像清楚地看见山中清澈的湖裡的鱼、贝壳、鹅卵石等等一样。知见涅槃时,便会有佛陀所说的圣正定(AriyoSammàsamàdhi):其目标是涅槃。佛陀解释,若要培育这种定,便需要培育五法:[7]「诸比丘,举进入且安住於初禪的比丘来说。诸比丘,这是五支圣定的第一种修习。」第二种修习是第二禪,第三种是第三禪,第四种则是第四禪:这四个是四支。佛陀也把它称為正定。然而,若要使正定成為道支,禪那的目标就必须是涅槃。若要使得我们的正定成為具备五支的圣正定,我们必须修习回观过去的能力,以便了知我们已经知见涅槃:这是第五支,佛陀称之為省察相(paccavekkhaanimitta)[8]。唯有能够省察涅槃之相时,我们才能够知见我们是否已经证悟须陀洹道果、斯陀含道果等等,以及进一步培育圣道。圣正定是以涅槃為目标的禪那定:每当我们知见涅槃时,我们便是在禪那之中。但是圣正定并不能够独自生起。它必须与八分圣道中的其餘七分同时生起,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与正念。佛陀解释:[9]「具备这七分的心一境(cittassaekaggatà)称為有依止(saupaniso)、有资具(saparikkhàro)的圣正定。」换句话说,这八分互相配合运作:它们的前导者是正见。且让我们看一看它们怎样互相配合运作。见是前导者(pubbagamà)。我们的见是我们看事物的方式:如果我们的见是唯物论,我们见一切事物為色法;如果是唯心论,我们见一切事物為心;如果是民主论,我们见一切事物為平等;如果是相对论,我们主观地看待一切事物;如果是务实论,我们见一切事物為不依任何见(神奇的字眼是「实际」[10]);如果是断见,我们见一切事物為无物。无论是什麼见,它為领导我们的身、语、意作為:它是我们的生命道路的前导者。举例而言,以受到高度尊敬的务实论為前导者,在国会及家庭裡的现代政治是毫无原则且迷惑的。然而,当我们的前导者是正见时,迷惑便不会產生。佛陀解释:「正见如何作為前导者?他了知邪见為邪见、正见為正见:这是他的正见。」拥有正见时,我们对事实有足够的了解,以便能够绝对地分别正见与邪见。当然,如果没有正见的话,这是不可能的。佛陀解释:「诸比丘,什麼是邪见?没有所施之物、没有所供养之物。(没有布施的作為。)没有善业或恶业的果报。(不需要分别善恶,因為无业无果报。)没有这世界,也没有其他世界。(没有轮迴到其他世界。)无父无母。(父母并不特别:他们不值得获得特别的待遇。)没有化生的有情。(没有天神及其他诸如此类的有情。)在这世间没有已经亲自透过胜智了知且宣佈此世与他世的善德沙门与婆罗门。(诸阿罗汉与诸佛并不特别,只是想像出来的人物。)」这些古代邪见对我们来说是很熟悉的,因為它们构成了正统的现代见解。例如其教条是:「基本上一切见解都是好的。」「造恶是绝对自然的,你做什麼都没有关係。」「怎麼说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表达。」「男女是绝对平等的。」「绝大多数人是永远绝对正确的。」「一切的涅槃都是同样的。」「一切道路都能够导向涅槃。」「僧团(第三宝[11])其实便是走在任何一条导向任何一种涅槃的一切眾生。」「法(第二宝)其实便是一切宗教的教法。」「基本上,我们全部都是佛陀(第一宝)。」这样的见解绝对地分别了分别。由於受到贪欲、我慢及绝对的无明束缚,它们是绝对的邪见。佛陀解释正见:「诸比丘,什麼是正见?有所施之物、有所供养之物。(有布施的作為。)有善业及恶业的果报。(需要分别善恶,因為有业及果报。)有这世界,也有其他世界。(有轮迴到其他世界。)有父有母。(父母是特别的:他们值得获得特别的待遇。)有化生的有情。(有天神及其他诸如此类的有情。)在这世间有已经亲自透过胜智了知且宣佈此世与他世的善德沙门与婆罗门。(诸阿罗汉与诸佛绝对特别地睿智。)」由於见是我们的价值观的前导者,它也是我们的思惟的前导者。拥有正见时,我们作出绝对的分别。佛陀解释:「正见如何作為前导者?他了知邪思惟為邪思惟、正思惟為正思惟:这是他的正见。」邪思惟有三种:「诸比丘,什麼是邪思惟?1.欲贪思惟(kàma-sakappo)(贪欲、想要拥有、想要获得、想要继续。)2.瞋恨思惟(byàpàda-sakappo)(瞋恨与不喜。)3.伤害思惟(vihi§sà-sakappo)(想要伤害别人。)」「诸比丘,什麼是正思惟?1.出离思惟(nekkhamma-sakappo)(布施、想要施与、想要捨弃、知足、想要停止、稳固的梵行:最高的这种出离思惟是捨离俗家而成為比丘或比丘尼。然而,比这更高的是捨离色、声、香、味等、以便成就禪修业处的思惟。以此思惟,禪修者可以证悟禪那,甚至修习属於更高层次的出离的观禪。以此思惟,他可以证悟至上的出离,即涅槃与阿罗汉道果:捨离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也就是捨离五取蕴、捨离诸行。)2.无瞋思惟(abyàpàda-sakappo)(对一切眾生,包括人与非人,都心怀善意、慈爱。)3.无害思惟(avihi§sà-sakappo)(关怀、悲愍一切眾生,包括人与非人。)」由於见是我们的思惟的前导者,它也是我们的语业的前导者。拥有正见时,我们作出绝对的分别。佛陀解释:「正见如何作為前导者?他了知邪语為邪语、正语為正语:这是他的正见。」邪语有四种:「诸比丘,什麼是邪语?1.妄语(musàvàdo)(说不真实的话。)、2.两舌(pisuavàcà)(说别人的坏话,说离间的话。)、3.恶口(pharusavàcà)(说粗野、无礼、伤人的话。)、4.綺语(samphappalàpo)(毫无分别地说无益的话:运动、轰动的新闻、家庭、无谓的统计等等。)。」「诸比丘,什麼是正语?1.戒禁妄语(musàvàdàverama)(只说真实的话,即使遭遇损失也在所不惜。)、2.戒禁两舌(pisuàyavàcàyaverama)(避免说别人的坏话,但若在有需要时,则不心想离间地说。)、3.戒禁恶口(pharusàyavàcàyaverama)(说有礼、适当且善意的话。)、4.戒禁綺语(samphappalàpàverama)(有分别地说有益的话。我们可以和陌生人或很久没见的亲友互相问候,但不接下去閒谈。我们可以说故事,但并不是為了娱乐,而是為了说明一个有益的课题。如果没有有益的话可说,我们愿意保持沉默。)。」由於见是我们的思惟的前导者,它也是我们的身业的前导者。拥有正见时,我们作出绝对的分别。佛陀解释:「正见如何作為前导者?他了知邪业為邪业、正业為正业:这是他的正见。」邪业有三种:「诸比丘,什麼是邪业?1.杀生(pààtipàta)(残暴地剥夺了其他眾生的生命:蚊子、蟑螂、蚂蚁、老鼠、鱼、牛、猪、胎儿、战场上的男人、女人及小孩等等。)、2.偷盗(adinnàdàna)(盗取别人的财物、逃税、用盗版电脑软件等等。)、3.邪淫(kàmesumicchàcàrà)(与别人的伴侣、未婚夫妻等有染、强姦等等。)。」
「诸比丘,什麼是正业?1.戒禁杀生(pààtipàtàverama)(心怀善意地与其他眾生和平过活。如果在我们的家裡或花园裡有害虫,我们与牠们和平地过活,或者採用不会杀死牠们的方法来解决。)、2.戒禁偷盗(adinnàdànàverama)(我们不拿取不属於我们的东西,我们缴税,只用合法的电脑软件等等。)、3.戒禁邪淫(kàmesumicchàcàràverama)(我们满足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我们必须获取生活的四种必需品:衣、食、住、药。这是我们的活命。由於见是我们的思惟、语业与身业的前导者,它也是我们的活命的前导者。拥有正见时,我们作出绝对的分别。佛陀解释:「正见如何作為前导者?他了知邪命為邪命、正命為正命:这是他的正见。」邪命有许多种。一般上,邪命是透过邪语及邪业来活命。佛陀解释,对於在家人来说,从事五种买卖也是邪命:[12]「诸比丘,在家信徒不应从事五种买卖。是哪五种?买卖武器、人、肉、酒与毒药。」
14敲对门
(1)今天的开示是有关第四圣谛──导向苦灭之道圣谛(DukkhanirodhagàminpaipadàAriyasacca§),即导向涅盘的八分圣道(AhagikaAriyamagga)的第二堂开示。今天我们要讨论第一个道分:正见(SammàDihi)。(2)佛陀称正见为前导者:[1]「诸比丘,对于日出,这是前导者(pubba-gama§),这是前兆(pubba-nimitta§),即破晓。同样地,诸比丘,对于善法(kusalàna§dhammàna§),这是前导者,这是前兆,即正见。诸比丘,缘于正见,正思惟(SammàSakappa)生起。缘于正思惟,正语(SammàVàcà)生起。缘于正语,正业(SammàKammanta)生起。缘于正业,正命(Sammàajva)生起。缘于正命,正精进(SammàVàyàma)生起。缘于正精进,正念(SammàSati)生起。缘于正念,正定(SammàSamàdhi)生起。缘于正定,正智(Sammà¥àa§)生起。缘于正智,正解脱(SammàVimutti)生起。」(3)我们不能够要求正智与正解脱为*,因为它们是阿罗汉的特权:唯有阿罗汉才不会再生,唯有阿罗汉已经解脱苦,唯有阿罗汉的前导者是圆满的正见。然而,当邪见是前导者时,我们拥有的是邪智,甚至邪解脱:我们认为自己已经进入导向不死之门(对门),其实我们所做的是进入继续生死轮回的门,甚至地狱之门(错门)。(4)因此,我们是否会投生及会投生到哪里是根据领导我们的(身、语、意)业的见。佛陀以阿罗汉的天眼智了知这一点:[2]「我了知众生如何根据他们自己的业这样地投生:『这些众生透过身语意行善、不毁谤圣者、秉持正见、依正见造业,在身体分解死亡后,投生到善趣,甚至是天界。然而,这些众生透过身语意行恶、毁谤圣者、秉持邪见、依邪见造业,在身体分解死亡后,投生到饿鬼界……畜生界……甚至是地狱。」(5)见有邪见与正见:透过邪见,我们敲开导向恶趣之门;透过另一种见,我们则没有敲开导向恶趣之门。敲开导向恶趣之门便是执持否定业报法则或业报法则某方面的见。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执持这样的邪见并非少有,不觉得它在本质上是不符合正见、不符合法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佛陀在两千多年前描述的方式来探讨一些普遍的现代邪见。(6)佛陀描述一种根本的邪见[3],这种邪见认为没有所谓的善业与恶业、没有业报、没有布施的果报、这一世后没有来世(没有投生到其它界)、没有能知能见的诸佛与阿罗汉。这种邪见认为仅有的究竟法是色法与空界:愚人与智者一样地被断除与消灭……死后他们不复存在。(7)这是唯物见,次为死亡时我们便灭尽。这种邪见是现代正统信仰与现代科学之母。根据这种邪见,导向苦灭之门是现在已经过时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以及比它更强大、更多产的双生姐妹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孩子们包括工业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专家政治、由商业与工业教父控制中选的团体及教育机构:专家政治论者、经济学家与店主。因此,这种邪见已经被灌输进全世界的学生心里,作为科学与经济这两项科目。基于这种邪见,制造业、买卖、设计与制造机器和工厂、公路与排水管等已进入学术之门,作为「金融与管理」、「经济与销售」、「化学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工程」等等,俨然是现代人类企业的颠峰。(8)唯物见认为只有色法,因而否定善恶业及果报,但佛陀也说及另一种邪见,这种邪见认为自我是不能被渗透与永恒,也就是说善恶只是观念而已,因而否定业报。这种古代邪见显现为欺骗人的深奥教条,次为万物皆空,涅盘与生死轮回是一而不二,觉者已经超越了一体的两面等等。
(9)这种邪见也是现代学术正统信仰之母,这种信仰说善业与恶业会依照文化、宗教、心理、经济、历史、地理、政治等等不同条件而有所不同。这种邪见也已经被灌输进全世界的学生心里,作为所谓的社会科学科目:心理学、社会学、历史等等。它们的导向苦灭之门便是唯物之门,这是为何它们对认为自我与社会管理会带来快乐的见解给与科学的证明。这种邪见的宗教学认为戒律是不健康的(现代心理学及心理治疗的邪见:这种邪见之父是奥地利人锡慕福楼先生MrSigmundFreud),认为戒律是霸道的(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等的邪见:这种邪见诸父之一是德国人麦斯维伯先生MrMaxWeber),以及认为戒律导致贫穷,因为它对国民生产总值不利(经济学的邪见,认为财富只是物质的财富:这种邪见之父是苏格兰人亚当史密斯先生MrAdamSmith)。因此,现代正统信仰认为应该发展及现代化戒律(抑制身、语、意这三种业门),就好象发展工艺一样:其教条是释放真正、自由、无拘无束的自我。因此,现代的阿罗汉是自由、进步、民主、对国家有生产能力、属于消费者的男人、女人与小孩;他们已经解脱了约束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分别善恶、分别过度与适量、分别有耻与无耻、分别优劣等的观念、道德、教育与政治。(10)同样地,现代佛教徒把佛法僧从他们视为狭隘、历史的正统出家戒束缚(戒定慧的枷锁)释放了出来,以及把三宝现代化,以便符合提倡平等与自由的现代教条:每个人都是佛,每个人都是法,每个人都是僧团的一份子。因此,如果有人敢出言反对现代教育的腐败、在试验室里虐待动物、屠杀胎儿(没有生产力的社会成员)、在医院里杀死老病者(没有生产力的社会成员)、民选大人物或娱乐及体育偶像的欺诈或邪淫等等,他便会被视为可恶,被排斥为无理的反革新者,因此导向媒体与国会之门已为他关闭。因此,严守戒律及教导正法的比丘被毁谤为「执着传统」、「极端」、「性别歧视」及「无聊」。(11)佛陀也说及结合这些邪见的邪见[4];这种邪见认为导向涅盘之门有五个,即透过眼、耳、鼻、舌、身这五门享受欲乐。如果这种见不存在,便不会有唯物见,也不会有认为善恶是相对的邪见,因为如此一来这些见便没有目的。它们的目的便是「有权力追求快乐」的现代教条、透过六门消费的教条、不满足之见及*的骄傲。这种见也导致社会民主的迷惑,既要透过法律获得绝对的社会公正,又同时要享受特权、产业与快乐。(12)当我们像欲乐最发达的社会的做法一样地坚持这种邪见时,当然会在听到佛陀解释苦圣谛时感到生气,这不是因为它与我们的体验有冲突,而是因为它与我们的见有冲突:我们生气是因为我们害怕自己错了。(13)认为可透过五门享乐获得涅盘的邪见也导致所有的现代佛教徒不能够想象为什么要正确地持守八戒,也导致许多人不能够持守第五戒:酒被视为现代人类快乐不可或缺的条件。(14)佛陀也说及一种比较原始的邪见,这种邪见认为我们的出生是偶然的,死后我们则不复存在。这是我们可以在现代科学里见到的断见:当理智的现代科学家感到迷惑时,他便说是「偶然」、「无定律、不寻常的事件」等等。因此,现代科学把反常(混乱)包含在其世界定律里,这就是说他的科学定律既不科学也没有定律。现代医学能够继续在现代世界保持其权威有赖于这种混乱定律之见。(15)佛陀也说及观念论这种邪见,这种邪见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一个究竟、隐藏、原始模型、理想、超凡的实体的映像。这是一种常见,在欧洲哲学里显现为古西腊哲学家拜德格乐斯(Pythagoras)的天界数字规律、古西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的原始模型、现代瑞士心理学家卡尔钟(CarlJung)原始模型哲学等等。[5](16)佛陀也说及认为自我与世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死后我们与永恒的世界合而为一的邪见。这也是一种常见,以多种方式呈现,例如回归真如本性、世界灵魂、遍满宇宙的心、原来的心、神性、鬼神、精灵、佛性、佛心等等。(17)佛陀也说及另一种邪见,这种邪见认为我们完全是命运的受害者、我们没有自主的能力、没有力量或精进力、不能够向别人学习任何东西、一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都是因为命运与本性而自然地发生,包括我们投生到哪里及如何投生。虽然这种邪见并没有直接地否定业报,但结果是一样的,因为它否定意愿(思cetanà)、思惟(sakappa)与精进(vàyàma)。这种邪见呈现为认命自已无法成就戒定慧三学:「这是我的业:我不能够做什么!我没有足够的波罗蜜!」(18)
SadhuSadhuSad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