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应该和我的《不负如来不负卿》一起看,特别是留言部分。藏传佛教给人们的印象是相当极端的。崇拜者认为那是神秘,纯洁,原始而接近宗教本意。反对者认为它是邪恶,淫荡,血腥,愚昧的。
自佛教传入雪域藏地以后,在广大的藏族地区,就有为数不少的一大群藏族女性,尤其是年轻的藏族女性,削发入佛门,充当着觉摩(即尼僧)或格隆玛(即比丘尼)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她们以从事宗教活动,过着出世的宗教生活,构成了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民族对女性的看法和态度具有双重性,故而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享有的地位,既不象印度妇女那样受到性别的歧视,也无须象古代汉族妇女那样遵守“三从”。但男女不平等的事实,是世界各国文化和宗教的共同现象。
在西藏,有很多寺庙,现存喇嘛庙居多,尼姑庵较少。但也有一些挺有名的,如在拉萨就有米米钦热寺(遗址)、嘎丽寺、朗古寺、仓宫寺和阿乃昌库寺等尼姑庵。.改革前,西藏的尼姑庵常常是人满为患,近年来不但有许多旧日的尼姑重返尼姑庵,而且还有一些年轻姑娘和少妇进庵削发为尼。
然而,对藏族出家女性,很少有人专门研究和介绍。因而,藏族出家女性实际上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宗教文化园林。为此,本文试图涉猎这一奇花异放的园林,为广大世人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雪域高原的藏族尼僧,开设一扇小窗口。
第一章藏族比丘尼的产生与比丘尼僧团的建立
藏传佛教吸收了大量原土本教的内容,接受了大量本教中的神、魔。所以,目前展现在世人眼中有很多女神形象,比如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度母,为们人们消灾解厄,同时,藏传佛教中也存在着许多女魔的形象,是被护法神震慑的对象。在现实当中,也确实存在着善、恶两种形象,一方面有女性崇拜的现象,比如女神、女活佛,甚至在佛教的高级阶段修密宗的时候需要男女双修,人们认为男性为方法,女性为智慧,双修达到一种平衡,达到更高境界,说明女性的重要作用。然后在现实生活当中,又有另外一种对女性极为歧视的现象,一些佛教寺院不允许女性进入过夜,有些佛堂甚至不允许女性朝拜者进入。这种对女性的双重的看法是矛盾的,但同时也是藏族长期历史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
世界上各个民族由于地理、区域的差异和历史发展之不同,所产生的文化形态也是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位居“世界屋脊”的藏民族以她那奇异的地理环境,以及特殊的历史进程,则孕育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而藏族女性作为创造藏族文化的另一主角,在藏族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在藏族文化传统中,藏族女性具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她们被视为世界的创造者,宇宙的主人,大地的母亲,雪域藏地的守护神,福禄人间的仙女,威严的护法神,救度众生的佛母和开启智慧的女神等等而受到敬重和崇拜。她们在藏族历史、社会生活和宗教中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形成了藏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今天不论您走进威严的庙宇,还是漫步在田间、湖边、大山中,总有听不完的一个个女神、佛母古老而美丽的传说。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到,在人们的心目当中,女性是具有相当高的地位的。后来由于佛教的传入,女性地位逐渐低下,以至于妇女不能从政,但是我们从民间文学的丰富资料中仍然可以看到,早期藏族女性崇拜的遗存。
比丘尼,为梵文音译,意为乞士女、除女、熏女等,是依法受过具足戒的佛教出家女性。相传释迦牟尼的姨母摩诃波波提为第一个比丘尼,继后以她为中心,便形成了第一个比丘尼僧团。在藏族地区,从公元八世纪才开始出现女性出家者。据藏文史籍《智者喜宴》等记载,吐蕃王朝藏王墀松德赞为扶持佛教,于公元八世纪先后从尼泊尔、邬仗那国迎请寂护、莲花生等大师,建寺度僧,弘扬佛法,并鼓励吐蕃贵族妇女及大臣子孙等剃度出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几位后妃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其中,后妃卓萨绛曲玛、蔡萨梅朵仲、波琼杰姆尊三位王妃各创建一佛殿,史称“后妃三园”。莲花生大师进藏后,首先为藏王墀松德赞、王妃卡尔钦萨措嘉以及三名邀请者共五人,在玛萨上宫殿前授灌顶。莲花生大师认为王妃卡尔钦萨措嘉是智慧白空行母的化身,请求藏王能以她启开密宗法门。藏王墀松德赞遂将爱妃卡尔钦萨措嘉及五种顺缘物,奉于莲花生大师。在桑耶青浦格贡(今西藏山南札壤县境内),莲花生大师引据三藏等,为卡尔钦萨措嘉剃度受戒,成为藏传佛教史上的第一位女性出家者。从她以后,藏族地区才开始有了出家尼僧。
随着桑耶寺的落成和藏族地区第一批出家僧伽七觉士的产生,墀松德赞的又一位妃子卓萨赤嘉姆赞(法名绛曲杰)等其他贵族妇女约30人,从汉僧摩诃衍处受戒,出家为尼,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二位尼僧。继后,又有大批的藏族女性出家为尼。据藏文史籍记载,桑耶寺竣工庆典举行扎德哈热大会供仪轨时,寂护任亲教师,有觉姆坚赤嘉姆与斯赞姆嘉等其他一百名藏族女性出家为尼。自此以后,吐蕃藏地开始有了出家尼僧。且以比丘尼卓萨绛曲杰为中心,在桑耶寺形成了藏传佛教史上最早的比丘尼僧团组织,
根据有关资料,当时在桑耶寺共有名男女出家为僧尼。这名僧尼的所有生活费用,皆由王室提供或支付。且将芒仑格汝林作为净厨,由出家为尼的王妃绛曲杰职其事,供给每一位僧尼十三种膳食,并铭文立碑,建立比丘、比丘尼僧团组织,分别为比丘和比丘尼僧团委任轨范师。这就是藏族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并与男僧比丘合寺的比丘尼僧团。由于僧伽组织的建立,桑耶寺便成为藏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具足的寺院。
由此可见,在公元八世纪吐蕃王朝鼎盛时期,在藏地建立僧伽组织初始,就有大批的女性出家者,特别是王室贵族妇女步入佛门,出家为尼,使当时受到藏族土著宗教苯教势力极力抗衡、排挤的佛教,得到了大力支持和扶助,从而推动了佛教在藏地的传播和发展。在这些比丘尼中,还出现了瑜伽母、女密宗大师等大成就者,如益希措嘉等。
不论是藏族的出家女性,还是其他族的出家女性,其出家的原由和动机乃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宗教的、历史的、社会的因素,又有个人的、家庭的和经济的因素等。不论藏族还是其他族女性的出家或皈依取决于什么样的前提和条件,都表现了一个女性所追求的生活价值,而且她们的皈依或宗教行为往往是其对生活、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的一种反映。可以说,藏族出家女性作为藏传佛教另一主要载体,在藏传佛教历史发展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藏传佛教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二章,藏传佛教初期著名的女性出家修行者
一,益希措嘉,即卡尔钦萨措嘉,是藏王墀松德赞之妃。其父亲为吐蕃小邦卡尔钦王贝吉旺秋,母亲为努萨格措,她是姊妹三人中最小者。由于她容貌美丽,引起了斯卡尔王多杰旺秋与卡尔曲王贝吉勋努两家求婚者之间的纠纷,为逃婚受尽皮肉之苦,后被藏王墀松德赞迎请入宫为妃。莲花生大师入藏后,依止莲花生大师出家为尼,修得所有教法,莲花生大师称她为与吾等同者,是莲花生大师二15位著名君臣弟子当中的心传弟子,曾在雪山荒地修持八大苦行,获得大成就,成为藏传佛教史上的第一位女密宗大师,开启吐蕃密宗法门,成为吐蕃藏地第一位出家女性。她以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著称于世,曾受到尼泊尔国王等的迎请。在桑耶寺佛、苯之争时,她以自己的渊博学识力挫群雄,辩败苯教徒等,博得庶众敬服。
由于众王妃的嫉恨,墀松德赞去世后,在桑耶黑波日,信仰苯教的王妃觉汝萨苯姆措对益希措嘉献毒加害。毒害未遂,王妃觉汝萨苯姆措心怀愧疚而远去他方。为此众王妃怀恨在心,将益希措嘉驱逐于后藏。她在卡热雪山,摄受三百名弟子,传授密法,该地由此得名觉摩卡热,即比丘尼之卡热。其中三十九名得成就,二十名能做利乐有情之事业,七名弟子与其等同。继后,她在觉摩囊广收徒众弘传佛法,建立了有千名比丘尼的僧团组织。觉摩囊为地名(今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境内),藏语即比丘尼之里。在觉摩囊这一尼众道场,其中能做利乐有情事业者有百位,与其同等者七名,获成就者五百名。她在后藏摄受的女弟子中,获成就者竟达一千三百余名。由此可见,觉摩囊是藏传佛教尼僧最早建立起来的活动中心和修持密法的主要道场,由此成为藏传佛教修行圣地。后来藏传佛教觉囊派在此建立觉囊寺,即由此地而得名。
继后,益希措嘉又到尼泊尔、门域等地,摄受徒众二百余名,弘传佛法,培养出一批藏传佛教尼僧,以此扩大和发展了藏传佛教比丘尼僧团,特别是把她们纳入统一的信仰体系下,把个人性的内在信仰变成社会性的宗教,为传播藏传佛教宁玛派教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当益希措嘉在边地大力弘扬佛法之时,藏王牟墀赞布派遣三位大臣迎请她返回桑耶寺。她同莲花生大师之著名弟子、二十五君臣中的南卡宁波、贝若扎纳等其他众多弟子,将莲花生大师传授的修心法类一千万部、心髓法类一万部及本续、经教、密诀等所有甚深教法,编目分类,笔之于书,伏藏于整个藏区。而且,诸多密法均由她传出,如金刚橛、空行母心髓等等,为藏传佛教早期宁玛派的传播和继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特殊贡献。正因为如此,藏传佛教宁玛派将益希措嘉、莲花生大师和另一明妃曼达热哇,供奉为宁玛派佛母三尊,同时还将益希措嘉作为空行母和金刚帕姆语之化身加以崇奉,特别是宁玛派的许多高僧大德将她奉为本尊佛母进行修持。
益希措嘉作为吐蕃王朝时期藏族出家女性的杰出代表,不仅为佛教在藏地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而且为广大的藏族妇女开辟了一条识字习文、学法修法的道路,对提高藏族妇女整体文化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继益希措嘉之后,在广袤的藏族地区出现过不少优秀的出家女性,其中在藏传佛教后弘期内出现的玛久拉仲,在众多杰出的藏族出家女性中颇具典型。
二,玛久拉仲(-),是继益希措嘉后在藏传佛教史上出现的又一位著名尼僧。由于她在密法修持上获得大成就,后人又尊称她为女密宗大师。她出生在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地方,父亲名叫确吉达瓦,为该地地方官,母亲叫隆姆本尖,是门阀富家之女,从小受过教育。其父母二人心地善良,崇信佛法,颇受人们尊敬。由于家庭的良好熏陶,玛久拉仲自幼喜欢习文识字,从母亲和家中供养师学习。八岁时,一日内可诵读《般若八千颂》二遍。其诵读之神速和对般若经义的不同寻常的理解天才,引起较大反响。从此,她被称誉为希热仲美,即智慧明炬。
正当玛久拉仲崭露头角之时,不幸的人间灾难降临。13岁时,母亲去世,当时她正随姐姐东措仁钦本,于格西阿东座前修习《般若六波罗蜜多》。16岁时,姊妹二人依止格西扎巴,不久父亲离世。在格西扎巴座前,玛久拉仲修习广、中、略三品《般若波罗蜜多》,并有其独到见解。格西扎巴赞叹道:你已获得经藏独特智识,并赐僧衣、设法座而供养。然而,20岁时,姐姐又突然去世。这一系列的沉痛打击,更坚定了她对佛法孜孜追求的信念。这一年,她从交顿巴索南喇嘛座前,受甚深三昧四灌顶等。其后,又依止夏玛尔巴修习《慈氏五论》;从喇嘛白顿巴修习《大圆满法》;从喇嘛亚塘巴修习《大手印法》、《那若六法》、《时轮》、《密乘四续部》等诸深奥教法。后在扎塘(今山南扎壤县城)与印度僧人帕丹巴桑杰(藏传佛教息解派、觉域派始祖)相遇,他称赞玛久拉仲身具四种大智慧,佛母空行之化身,启开三摩地之门,降伏众魔能胜母,拉吉仲美为恭敬。她依止帕丹巴桑杰学修《虚空启开心识》、《定见亲训》、《能断泄障六部》、《幻化能断密训》等能断教法。
23岁时,玛久拉仲与七位格西辩经交锋,她以自己深奥莫测的佛学理论和严密系统的辩经哲理,辩败群雄,博得众僧敬服,并奉香奏乐、设座迎请。是年在俗家忏经时,与印度班智达陀巴扎亚相遇,结为夫妻,生二子一女(有说三子二女)。34岁时,她再次拜谒其尊师索南喇嘛受帕姆成就五神灌顶,赐密名多杰旺秀玛,即金刚自在女。其后一直依止帕丹巴桑杰,修得多种精深密诀和修持法,游历座雪山年(藏族原始神祗之一)地,修持苦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修持法。
37岁时,她以桑日卡玛尔(今西藏山南桑日县境内)为主要道场,广收门徒,传授自己独辟蹊径体悟到的佛教学识和别具特色的密宗修持方法,随之创立了独树一帜的藏传佛教觉域派。于此同时,形成了以玛久拉仲为中心的尼众僧团,其道场桑日卡玛尔也由此成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出家女众活动的重要中心。
不惑之年的玛久拉仲,就像一棵根植于肥沃土壤里的参天大树,以自己独特的佛学智慧和博学才识,挺拔耸立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雪域众多的教派和僧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女大成就者和密宗大师而名震四方,其教法亦不胫而走,播及整个藏区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国,并且产生了巨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她创立的大手印觉域派是唯一传到印度的藏传佛教宗派。
玛久拉仲一生撰有许多觉域派论著,对藏传佛教其它诸宗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藏传佛教史上享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她的弟子不计其数,尤其是她培养了大批尼众,为提高藏传佛教比丘尼的地位起到了巨大作用,且为藏传佛教后弘期比丘尼僧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玛久拉仲,这位被藏族人民亲切地称作伟大母亲的藏族出家女性的优秀代表,于公元年与世长辞,享年95岁。然而,她的教法汇入藏传佛教格鲁派和宁玛派等宗派中继续传播。她的事迹至今仍在藏族尼僧以及广大民间广泛流传。玛久拉仲本人亦被奉为智慧空行母的化身,为人们所依止和供养。
在藏传佛教史上,曾产生过许许多多空行母化身的女活佛,诸如,在“后弘期”初期,就产生守阿里世间空行母多杰热丹、前后藏四大空行母拉萨聂玛、玛久拉仲、聂堆的玛觉绛曲和后藏香姆嘉塘,以及空行母玛久夏玛、玛久桑杰日玛、沃尊嘎姆、那萨空行母等等,她们都被认为是证得殊胜成就的瑜伽行母和一方领袖的高僧尼师,并创造出各自的法系或宗派。
除此之外,在藏传佛教各宗派中,不仅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主持尼姑寺的女喇嘛,即女上师或女活佛,如女喇嘛洛桑贝增玛、香塞杰尊仁波齐、止贡乃乃空行母仁增群丹桑姆、达龙空行姆曲促玛丹增曲尼桑姆、女喇嘛托麦、噶洛乃萨止卓玛……今天也还有桑顶多杰帕姆女活佛、贡日卡卓玛女活佛、德仲空行母女活佛、嘉叶空行母女活佛、达捃空行母女活化、达尤空行母女活、门措空行母女活佛等一批空行母化身的女活佛主持着各自的寺院。
但值得说明的是,藏地的大多数女活佛或女喇嘛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女教皇、女牧师那样,依靠社会群体或女权力量去争得,而藏地的女喇嘛完全是通过自己的苦行和深厚的佛学造诣而赢得的。可是,遗憾的是这些曾推动佛教发展的著名空行母和女喇嘛,大多由于受社会历史、经济条件等诸因素的影响,未能形成转世体系,或者被男性承袭或传承,成为男性承袭活佛。但不可否认,这些女活佛或空行母的化身,由她们所创造的灿烂历史篇章,给藏传佛教文化增添了奇光异彩。
第三章、藏传佛教女活佛体系及传承
活佛体系是藏传佛教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创立于公元十二世纪的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继后藏传佛教各宗派也建立起了各自的活佛转世体制,遂成为一个庞大的教法制度体系。女活佛是藏传佛教尼僧中最高层次的出家女性,也是一方领袖的女高僧,享有较高的地位,为藏传佛教举世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藏传佛教女活佛体系,虽然也是建立在活佛转世体制的基础之上,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她是在被奉为“空行母”化身的吐蕃女密宗大师益西措杰和藏传佛教觉域派创始人女密宗大师玛久拉仲等杰出女性的巨大影响下诞生的。同时也是藏传佛教密宗“空行母”化身说,付诸实践的结果。因此在世界宗教文化中独树一帜,且具有浓厚的雪域高原之文化特色。当然,仅从种类、级别或数字上看,为数不多的女性活佛与数不胜数的男性活佛相比,有天壤之别。尽管如此,女活佛以她们那特有的风采给藏传佛教文化增添了几分异彩。
下面就对藏传佛教三大女活佛体系及其传承作一具体叙述。
1、女活佛多杰帕姆传承
多杰帕姆,为藏文音译,意即金刚亥母,是藏传佛教密宗修持的母体本尊之一。她以身、语、意、业等之化身,出现在青藏高原和印度、尼泊尔等地。女活佛多杰帕姆,就是出现在雪域高原的金刚亥母之化身,现已传至第十二世。藏传佛教多杰帕姆女活佛在藏地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8世纪吐蕃时期的空行母益西措杰.12世纪,噶举派创立活佛转世体制后,多杰帕姆佛母便成为藏传佛教中最早产生的女活佛转世化身,在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博东派等宗派中相继出现.其中,噶举派空行母索南旃玛、空行母索南贝旃多杰帕姆佛母的转世化身之承袭,形成了多杰帕姆女活佛的主要转世体系--桑顶多杰帕姆女活佛的早期传承.
桑顶多杰帕姆女活佛,产生于公元15世纪,在藏传佛教女活佛转世体系中,为较早形成的女活佛转世体系,是藏传佛教女活佛中承袭时间最长,转世体系已制度化的女活佛之一。但是,目前在学术界,就桑顶多杰帕姆女活佛转世体制、多杰帕姆女活佛宗派归属等,各抒己见,有认为多杰帕姆女活佛归属香巴噶举之说,又有认为多杰帕姆女活佛归属博东派之说,都认为自己的观点“符合历史事实”。
公元8世纪,多杰帕姆佛母信仰开始传入吐蕃藏地,最早发“佛母”化身出现在吐蕃藏地。吐蕃藏王赤松德赞延请莲花生大师进藏传法时,莲花生大师将王妃卡钦萨措杰(益西措杰)认作多杰帕姆“语”之化身,王妃卡钦萨措杰由此成为藏传佛教史上,最早的多杰帕姆女佛母之化身和智慧空行母,也是出现在雪域高原的第一位“金刚亥母”之化身的吐蕃女性。继她之后,吐蕃藏地又出现了多杰帕姆“业”之化身,即益西措杰的著名新近弟子、芒域王之女扎西吉珍,被莲花生大师认作多杰帕姆佛母“业”之化身,这是吐蕃藏地出现的又一位多杰帕姆佛。
第一世多杰帕姆·杰增却吉仲美(?-),系吐蕃王朝赞普或藏王朗达玛后裔吉德尼玛贡之后代。父名赤拉旺坚赞,母名多德嘉姆,在兄妹三人中最小。有传说曲吉准美是阿里王的公主,出生于年。多杰帕姆自幼闻思佛法,依止法王珀东·确列南杰,出家为尼后取法名贡确嘉姆。她随从珀东巴前往前、后藏各地,学修三藏教法,接受灌顶、密诀等所有教法。继后从大成就者汤东杰布,修得新旧密宗博大甚深之教法、教授。后与近侍女弟子德勒曲仲等前往贡布贝吉乃赛修持,获得证悟。后在羊卓万户长南卡坚赞的资助下,于公元年(有说年)创建了桑顶寺。该寺位于西藏山南浪卡子县境内的羊卓雍湖西南一座险要陡峭的山顶上。从此,桑顶寺成为历代多杰帕姆女活佛的驻锡地。34岁时,广收门徒,在窄贡建立正式僧伽组织,传授密法,做利乐有情之事业,为僧众百般敬仰,并视为益希措嘉的转世。
第二世多杰帕姆·杰增贡嘎桑姆(-),生于贡布娘赤(今西藏林芝地区)地方。父亲为大成就者确丹多杰,母亲名觉姆卓玛,由大成就者汤东杰布认定为一世多杰帕姆·杰增确吉仲美之转世灵童,由此建立了多杰帕姆女活佛转世制度。从5岁始依止汤东杰布修习新旧密宗教法。后由班丹其麦珠巴增缘迎至桑顶寺修习珀东巴所传诸教授、密诀等。上部蒙古兵入侵西藏时,她与班丹其麦珠巴师徒约20人,以幻术调伏上、下门域王,制伏蒙古兵,并传授真言经教、善恶正法等。由恰尔巴囊索扎西达尔杰作施主,创建了恰尔曲德寺。在雅嘉领主、仁蚌巴、羊卓万户长等地方势力和各地施主的资助、扶持下扩建了桑顶寺,将珀东巴文集一、二卷共部书写成金、银本(用金、银汁或粉书写),并广做利乐事业。
第三世多杰帕姆·杰增年扎桑姆(-),出生于聂中地方,父亲名巴沃伦珠,母亲名扎西巴贝尔。由一切知其麦班桑认定坐床,取法名年扎桑姆,并依止一切知其麦班桑等诸善知识,学修《现观》、《因明》、《般若》、《中观》等经论,在桑顶寺创建辩经场,广收徒众,布道传教。著有《共同三士道次第》、《生圆和合七支导释》等论著,以讲、辩、著三业,名誉流布。享年40岁。
第四世多杰帕姆·乌金祖姆(-),生于康区索哇西地方,父名班波居曲,母名卡卓玛塔果,由嘉央丹增扎巴等认定坐床,享年约10岁。
第五世多杰帕姆·卡觉贝姆(-),生于贡域嘎玛中赛,从贡赤列南杰受沙弥尼戒。她广泛传播珀东教法,扩充密续修持法,建立各种法事仪轨,使桑顶寺的法事律仪系统化和体制化。从此,桑顶寺有了较为完善的教法体制,且延续不断。
第六世多杰帕姆·丹增德钦赤列措姆(-),出生于卓岗达隆地方。从觉拉一切知赤列嘉措受戒,取法名丹增德钦赤列措姆,依止卓贡多杰宁波等上师修习显密诸教法和珀东巴密诀等。住持寺庙,广作法事,宏传教法,教化徒众。享年66岁。
第七世多杰帕姆·确卓旺姆(-),出生于宁木同西地方,依止一切知赤列嘉措、卓贡班玛赤列等上师修习教法。她以神变幻术著称于世。现世多杰帕姆·德钦确吉卓美记载道:当时,在雪域高原各大寺院大肆抢劫、摧毁寺庙的准噶尔次旺热丹军兵入侵桑顶寺时,杰增钦姆(即确卓旺姆)对徒众说:众僧就近躲藏,我一人留此。便在白宫寝室德钦颇章坐禅入定。当军兵入至时,她变幻作一头恐怖忿猛的野猪,身上燃烧着熊熊烈火,示现各种幻术。当准噶尔兵来到护法神殿时,象鼻天神口喷鲜血,汇流成海,制伏众军,(准噶尔兵)遂供奉刀枪、铠甲及余件兵器,盟誓不再侵害;护法神殿12柱间,不时显现畏怖幻术,(准噶尔兵)遂将在羊卓地区其它寺庙内搜劫的佛教法物和法器等供奉于此。(见藏文版《西藏佛教》年第2期第39页)这一故事曾在藏区广泛流传。
第八世多杰帕姆·格桑确丹德钦旺姆(-),出生于香扎西孜地方,为六世班禅班丹益希之侄女。由六世班禅灌顶,迎至桑顶寺。在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座前剃度受戒,取法名格桑确丹德钦旺姆。在桑顶寺依止一切知明久仁钦桑波和格勒坚赞修习珀东教法等。曾在札什伦布寺从六世班禅修习大威德等教法。六世班禅将江孜乃宁寺(位于日喀则康马县境内)及所辖土地和庶民等赐予侄女多杰帕姆,以作桑顶寺的庄园。相传曾受乾隆皇帝之邀到内地,被封为呼图克图。虽然很难找到德庆旺姆赴内地的情况,但是,我们至今在一些壁画和唐卡画上可以看到她在接见汉族官员及其随从人员并互赠礼品的场面。寺院的建筑风格有来自汉地的石和黄铜制造的屋顶装饰;寺院内曾收藏看高脚瓷瓶、短脚花瓶、珊瑚树、雕有野生动物及奇化异鸟的石刻艺术品、花色繁多的绸缎等珍品。可惜的是这些文物都在10年“文革”期间丢失。德庆桑姆在晚年用信徒们献给她的金银珠宝来新建佛像,维修寺院设施并发放布施给僧侣。她在44岁时圆寂。
第九世多杰帕姆·确央德钦措姆(?-),出生于拉萨拉鲁家族中。9岁时,从策墨林阿旺绛贝次成剃度受戒,赐法名杰增阿旺洛桑确央德钦旺姆,在桑顶寺坐床。从无宗派之别的善知识赤列伦珠、仁增南嘉等修习各种教法,从绛央钦泽旺波修习宁玛派教法,与其合著《珀东确列南杰赞》。从第九世多杰帕姆开始,桑顶寺广泛修持宁玛派密法。九世多杰帕姆不但撰有《伏藏班姆心髓加行》、《资满护摩》、《往生、风息、能断三密法》、《因、道、果理义导释》等论著,而且在雪山等地苦行修持,获共同和不共生起圆满二次第瑜伽成就,还扩建修缮了桑顶寺殿宇和佛塔等,摄受徒众,广做利乐事业。
第十世多杰帕姆·阿旺仁青贡桑旺姆(-),曾被授记为掘藏师德钦林巴的伏藏传承之教主,在弘传珀东教法的同时,大力传播伏藏,潜心修持。
第十一世多杰帕姆·阿旺贡桑土丹却央丹姆(-),出生于堆龙芒吉康塞地方,父亲名南嘉多杰,母亲名绛曲卓玛。从十三世达赖喇嘛土丹嘉措剃度受戒,取法名杰增阿旺贡桑土丹曲央贝姆。依止格勒多杰、松丹巴沃旺秀等学得珀东巴所有教授、密诀。十三世达赖喇嘛从印度返回,在桑顶寺停留期间,她与徒众共同接受诸多灌顶和教授,并被晋升为大呼图克图。土登曲尼白姆在年圆寂于桑顶寺。桑顶寺为她铸造了一座银制大菩提塔。
第十二世多杰帕姆·德钦确吉卓美,年生于尼木同西吉汝地方,父名仁丹嘉波,母名索南卓玛。她在幼年时就能回忆起前世的情景,因而入位于拉萨市内的阿尼仓库寺为尼。6岁时经过金瓶掣签把她认定为十一世桑顶·多杰帕姆的转世灵童,并告别了当时的摄政王达扎活佛。在地方政府官员门堆巴的护驾下离开拉萨前往她的驻锡地桑顶寺。次年,来自安多地方的甘珠尔仁波且授权多杰帕姆朗读《甘珠尔》经文。12岁时正式受比丘戒。达扎活佛在给她起法名为吉尊·阿旺谢珠·德庆曲吉卓美的同时封给其呼图克图之头衔和席位。她从拉萨返回桑顶寺之后举行了隆重的坐床典礼。她把持有布东派真传的觉热·美追仁波且·阿旺晋美堆丹朗杰接受为自己的修行伴侣,努力钻研诸佛法。她相继在赤降仁波且身边获得仁迥甲载的真传和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的文殊菩萨之秘籍以及时轮大法和十三大威德神的灌顶。原来在一至十世女活佛的灵塔殿里有一块宝石,有拳头那么大,一到晚上就闪闪发光,根本就不用点酥油灯。除了念经,女活佛还得学写字、修行。据她说,有一种气功,专门练热气,若练成了,冬天穿再单薄的衣服都不冷。这是桑顶寺独有的。年,她随西藏参观团去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年,西藏出现叛乱,她最后被裹胁到印度。年,从不丹、印度、阿富汗,经原苏联到北京,参加国庆大典。年会到西藏。
活佛主持“花露药丸炼丹”仪式,在藏传佛教寺庙里是常见的宗教活动。然而,女活佛桑顶·多吉帕姆,每世只有一次。年,女活佛在桑顶寺隆重举行了“花露药丸炼丹”仪式。现在,女活佛住在西藏的“二号院”内,这是西藏最高层首脑的居住区之一。她现任西藏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她的院子里到处是鲜花,草坪绿如地毯。房内,壁纸、地毯、铝合金门窗,很豪华。2楼的楼顶上,一根树枝上挂满了五色的经幡,这是有别于这个院子内其他人家之处。目前担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人大副主任、佛协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通过以上历代多杰帕姆女活佛的简单介绍,不难看出多杰帕姆女活佛在藏传佛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该传承在主要奉行珀东教法的同时,兼收并蓄其他诸宗派教法,体现了各宗派融合的特点。桑顶寺除了寺主多杰帕姆女活佛,住寺均为男僧,目前有僧众二十余人。
第十二世多杰帕姆·德钦确吉卓美摆脱达赖集团返回祖国,文革中受到冲击被迫还俗。
2、女活佛贡日卡卓玛传承
贡日卡卓玛(光日仓),是位于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甘加乡境内的白石崖寺之寺主,通称卡卓玛,意即空行母。该传承迄今已传至六世。安多甘加白石崖女活佛光日仓,意译即:守石山的人,甘加群众对她虔诚信仰至极。
第一世贡日卡卓玛·洛桑曲仲,系康巴人氏,又称拉孜本姆(即夫人或女首领)索南坚。何故以此相称有待考证。据载,她曾从拉萨一带掘出许多伏藏,但被认为是伪经,不被接受;曾预言要在帕邦喀(位于拉萨北郊色拉寺以西的一个山冈上,吐蕃藏王松赞干布在此修行,并建宫殿)掘藏,能见诸多伏藏等等,但其神通未得认可。她称前世为玛久拉仲,所说事迹被认为多有虚构,受到人们的讥讽。后来她来到多麦地方(今甘青藏区),在夏琼寺和塔尔寺等寺院广做利乐有情事业,在协寺(位于今青海省同仁县双朋西乡境内)掘出伏藏寿水宝瓶,游历各地,建造许多神龛殿宇,示现各种幻术。公元十七世纪,高僧噶丹嘉措(-)(即隆务寺寺主、第一世夏日仓活佛)于58岁时(即年),在甘加白石崖建修行殿或禅院,任塔尔寺然绛巴次丹嘉措为法台,并认为洛桑曲仲是一位具足神通先知、法力无边的成就者,洛桑曲仲由此成为寺主和一世贡日卡卓玛,白石崖寺从此成为历代贡日卡卓玛女活佛的驻锡地。
第二世贡日卡卓玛·洛桑卓玛,据载是从前藏来到贡日地方,也有说系夏河县甘加乡人氏。相传一世贡日卡卓玛去世后,护法殿之门从未开启过,因无人知道殿门钥匙在什么地方。而她前来朝拜护法殿时,却从很多哈达中取出钥匙。打开殿门时,她看见一世贡日卡卓玛去世时点燃的神灯还在燃烧。她由此被认定为一世贡日卡卓玛·洛桑曲仲之转世。第三世贡日卡卓玛·贡确曲仲,出生于甘加地方,曾从第二世嘉木样·久美旺波座前修习诸多教法。
第四世贡日卡卓玛·贡确仁增卓玛,从嘉木样座前剃度受戒,修习《弥多罗》、《金论》等教法经典,又依止德赤仁波齐等上师习闻诸多教法。
第五世贡日卡卓玛,甘加乡人氏。
第六世贡日卡卓玛,甘加乡人氏,现在夏河县政协工作。
贡日卡卓玛女活佛,属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体系,女活佛不仅在甘加草原有影响,在藏区享有一定的地位。其驻锡地为甘加白石崖。该地悬崖高耸,怪石林立,因而被誉为胜乐佛宫殿。该寺所在地还有很多岩洞,相传能通往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的协贡和河南县境内的一些圣地。白石崖寺的教权属拉卜楞寺管理,历代法台由拉卜楞寺委任。因此,贡日卡卓玛女活佛在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的拉卜楞寺内建有她的囊欠,即活佛府邸和法座,其位置在侧席以上,堪布以下。因系女性,她不能在拉卜楞寺各学院学经,但寺内大集会时也有她的位置。
第六世贡日卡卓玛
3、香塞杰尊仁波齐女活佛体系
香塞杰尊仁波齐女活佛,是藏传佛教宁玛派活佛体系中的一名女性活佛。女活佛杰尊仁波齐的驻锡地为香塞(雄色)寺,该寺位于今拉萨市曲水县查纳乡境内,拉萨河下游南岸的雄色山山谷山坡上,是目前西藏境内最大的一座尼姑寺院,现有尼姑一百多人。
早在12世纪,藏传佛教噶举派祖师帕珠.多吉杰布曾派弟子克贡.曲吉僧森格在这里建立了第一座寺院,遂成为噶举派八个支系之一香巴噶举的中心。二百年后,著名的红教僧人贡结朗钦巴从藏东来到这里修炼,雄色寺由白教(噶举派)改成了宁玛派(红教)修行的圣地。贡结佛法造诣高深,其著作《朗钦宁底》至今仍为宁玛派教徒的重要经典。
18世纪初,新疆准噶尔蒙古部落首领次仁顿多率骑兵入侵西藏,声言扶持格鲁派,极其残忍地摧毁红教和白教寺院。雄色寺首先遭到蒙古铁骑的践踏,经书、佛像洗劫一空,僧人遭到刹戮,剩下的四处逃亡,自此,雄色寺成为一片废墟。
第一世香塞杰尊仁波齐·仁增曲央桑姆(-),父名东珠南嘉,母名边巴卓玛,系尼泊尔人。父母二人赴印度、萨霍尔等地朝圣途中,生于班玛措地方。由于家庭生活十分贫穷,自小四处行乞为生。5岁时,与母亲一同侍从瑜伽母次仁布赤。6岁时,能讲述佛本生故事,并以此为生计。其名声由此传开,被称为玛尼洛钦。13岁时,曾被萨霍尔王迎请行佛事。后依止夏嘎措周仁卓之法嗣传承者赤扎班玛嘉措,学得诸多甚深密诀,在黑波日等地苦行,修持三年。19岁时,随嘉姆、嘎托二位瑜伽母前往尼泊尔朝觐,刻印了确丹恰茸卡雪之目录。当时正值尼泊尔佛教衰落时期。返藏后,从夏嘎巴之弟子那泽多杰修习密法,游历藏区各圣地,为十三世达赖喇嘛所授记。36岁,拜谒夏嘎措周仁卓之转世,获赐法名仁增曲央桑姆。继后随杨斗仁波齐闻习三律、菩萨行等经典,又从玛珠仁波齐座前修习《隆钦宁提》与达隆诸教法。依达隆玛珠仁波齐授记,依止堪钦阿旺丹贝尼玛,受戒而未削发,成为藏传佛教女性出家者的留发尼僧之一。此后与几位尼僧赴青浦、桑日、香波雪山、岗底斯雪山等许多著名圣地修持宁玛派、觉域派等各种密法,又在香塞隐居坐静达数年之久,获得大成就,名声大噪。
55岁时,贵族阿沛成了她最大的施主,捐助了大批钱财和物资;僧官堆龙、色仑玉洁布施了寺院绘制壁书的全部费用。寺院建成之后,玛尼洛钦制定了一套非常严格的管理和修学制度。该寺以戒律严明,道德高尚而闻名於西藏。
随立脚点雄色寺的发展,不但有众多的尼姑来此学习,也有少喇嘛从西康、安多及其他地方,投奔到玛尼洛钦在信教群众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她被僧尼以及信徒们拥立为“吉尊仁波切”,意即尊者大宝,即“女活佛”。这种活佛不是前世转生形成的,而是靠自己刻苦修炼形成的,藏语称之称为“让琼喇嘛”,意为“自己修成的活佛”。
此后,女活佛并没有沉溺於信徒们的崇拜之中,她仍然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当时的摄政王活佛,提出送给她荘园、牧场和晨奴,被她婉言谢绝:“我只求广种福田,不愿做头人领主”;每年夏秋两季,她都要亲自到藏南河谷和藏北草原乞讨、化缘,夏天化白(酥油),秋天化黄(青稞)。每次从各地回来,除带回大量粮食、酥油之外,还有一大群贫苦妇女紧随其后。她们在当时有社会走投无路,贫病交加,跟随女活佛上山当尼姑,修习今生来世。渐渐地许多男性乞丐,流浪汉和苦行僧人,也都皈依於她,汇聚在雄色寺周围各处。女活佛规定:凡是只脚踩大雄色寺地面的人,耳朵听到寺院唢呐声的人,都可以领到同样一份布施,吃到同样一份饭食。因此,依附该寺的乞丐、孤儿、残疾者,有时多达数百人。
1953年秋天,女活佛阿尼洛钦以120高龄圆寂。她的法休存放在该寺主殿的灵塔之中,供信众瞻仰顶礼。
第二世香塞仁波齐·多扎·多杰热丹,系锡金王室章茸家族人氏,父辈为西藏后藏多扎庄园主(今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境内)。香塞仁波齐·杰尊曲央桑姆去世后的第二年,这位出生在拉萨多扎贵族家的男孩,被认定为女活佛的转世灵童,成为第二世香塞杰尊仁波齐。多扎·多杰热丹被认定为香塞杰尊活佛后,由于年龄幼小,不曾住寺。新西藏诞生后,他选择了不同于传统的受教育的方法,从小学到中学,由高中到大学,系统攻读,再到高级佛学院进修深造。年,他从西藏大学藏语系毕业后,一直在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从事编辑和翻译工作。平时在宗教节日期间,他还要前往香塞寺主持各种佛事法会。
总之,这种女活佛转世为男性的转世方法,不但颇为引人注目,而且在藏区也不多见。按一般传统惯例,男活佛转世为男性,女活佛转世为女性。然而,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拘泥于以往之惯例,已发生巨大演变。例如,目前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体制中,不仅有女活佛转世为男性,而且也有男活佛转为女性。达赖喇嘛公开表示可以接受女性继承人。这种宗教文化现象虽然较为罕见,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藏传佛教中男女所拥有的平等地位。
藏传佛教的女活佛,除了以上所述的几个传承体系之外,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均有女性活佛。甚至在藏族传统宗教苯教中,也曾产生过女性活佛。例如
A.现在四川石渠真达雪山的对面有叫座嘎乌寺的尼姑庙,有个124岁女活佛带领着60多尼姑在此修行,藏民们亲切的称她阿尼喇嘛。
她出生在真达乡普马一个贫困牧民家里,过了两三年搬到现在大夭住的甲日村子里,五岁就进嘎乌寺,在十一二岁时,她突发疾病,很快不治,人们都以为她已经进入了下一次轮回。但在七天后,她活了过来,令人惊异的是她在这七天里见到许多过世的人,他们托她带信给家人,说他们过世后有的该念的经没念,有的该做的事没做,而他们的家人非常震惊,因为她说得很准。另一方面,她从此身体状况大好,根本不是以前体弱多病的她了,冬天不再穿皮袍。她此事传开后很多藏民找她卜卦,无论是造屋婚嫁,人畜灾病,经她点解和念经都能平安。值得一提的是,她对藏民门说不能打猎,更不能杀白唇鹿,谁偷猎就会受到很严厉的报应,有的人不信,的确遭到报应,轻则手足伤残,重则滚岩摔死或被雷劈死,所以,打猎行为在真达基本绝迹。女活佛保护着这里的生灵,由于她的号召,真达的白唇鹿繁衍到一万多头,居全国之冠.
B.位于青海湖南岸的甲乙寺距西宁市约公里,距景区23公里,地处倒淌河镇以西27公里的甲乙藏族村境内,是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这座年得以重建的寺院拥有很多神奇的传说。藏语称“甲乙俄察塔占林”,意为“甲乙神奇解脱洲”。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到海南州视察,甲乙村信教群众请求在该村建立寺院得到允许,班禅委员长亲题寺额“神奇解脱州”,由此建成藏传佛教格鲁派小寺。寺院主持冈日坎卓玛是青海省寺院中唯一的女活佛。寺主岗日堪卓玛幼年时,被著名活佛阿饶仓认定为岗日堪卓玛的转世灵童,九岁时授戒,取法名“旦措卓玛”。13岁时在阿饶仓活佛的亲自主持下坐床,并出家为尼,取法名“罗桑香曲卓玛”。寺院占地面积不大,转经殿挂满的唐卡是它的一大特色。
综上所述,藏族女性出家众,从公元八世纪产生以来,虽然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但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及其特异的传承方式,根植于雪域高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开花结果,大放异彩。在藏族女性出家者中,不仅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大成就者或瑜伽母,有的还参与政治,用自己的才智保家卫国。直至今日,藏族女性出家者在当今藏传佛教这块园林中,仍占有重要的一席,她们的行踪遍步广大藏区,拥有自己独立的寺院。她们在宏传各自宗派教义的同时,又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性文化。这不仅丰富了藏传佛教文化,而且为藏传佛教的继承和发展,发挥着特殊作用。特别是藏族女性活佛的产生,为藏族妇女的解放、平等和自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亦为藏族妇女树立了一个值得骄傲的典范。
光明佛坛
已拥有30余万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治疗白癜风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