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白玉基,男,土族,教育工作者,青海本土历史文化研究者,在土族族源研究、《西游记》故事原型研究、《大唐西域记》研究、找寻《山海经》中表述的昆仑山等学术课题中均有建树,并出版独立学术专著——《土族溯源和西游记考》,现为中国土族研究会旗下杂志《中国土族》编委,青海省奇石文化协会副秘书长。
《西游记》原型探究(人参果之谜)(十四)
《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中的“人参果”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西游记》作者依然采用了“神魔”手法通篇在说着谜语。如果了解一下青海的历史,描写“人参果”的这一节的谜底就不难破解。
自从吐谷浑(―)王国诞生以来,青海的河湟地区再一次迎来了动荡与安宁的交替轮回,中国东西部文化撞击与融合的历程也拉开了序幕。
在《西游记》中,自从第十三回起,唐僧从河州卫翻越了两界山进入了鞑靼的地界,并在这里收了孙悟空这位徒弟。“鞑靼”人的地界在哪里?不同朝代“鞑靼”一词所指代的地域有很大的不同。《西游记》是明人所著,因此“鞑靼”一词应按明朝时期的概念理解最为合理。在明代,“鞑靼”代指蒙古高原由蒙古族建立的鞑靼政权,又作达旦、达怛。明朝建立后青海河湟地区的蒙古土司们投靠了中原中央政权,但明朝依旧延续了自元朝以来的土司制。土司制是中央政权属下的、针对边区少数民族群体的“自治”政策。单从民族学角度认识的话,青海河湟地区是明朝统治下的“鞑靼”人的地域。直到后来的清朝,在中原人视角中青海土族先民仍被认定为蒙古族。站在《西游记》作者的角度来理解,鞑靼的地界是从今天的甘肃省与青海省边界就开始了。
第二十四回中的“五庄观”映射的是西域哪家寺院呢?这就要看《西游记》作者笔下的“观主”是什么摸样。作者写道:“镇元子,混名与世同君、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在第十三回中出现一个“镇山太保”刘伯钦,他映射的是汉高祖刘邦,那么这里的“镇元子”自然指的是吐谷浑王国始祖。一句“混名与世同君”也在提醒读者这里的“镇元子”就是“吐谷浑”,因为句子“混名与世同”的意思就是说此君的名字与这个世界的名字相同,“吐谷浑”既是人名又是国名。“镇元子”也有最原始的“镇山太保”之意。
“三清”等是中原道教元尊,能与他们称兄道弟的人物肯定是吐谷浑王国中的萨满教祖师。北方胡人有自己的宗教系统——萨满教。萨满教供奉的是“天神”,所以在五庄观内不供奉道教元尊,只写“天地”二字。由此可以看出,“五庄观”并非道观,应该是一座萨满神殿。
镇元子有四十八个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为什么是“四十八个”?魏晋时期道教神仙已十分庞杂,但散乱无序。到了南朝梁代,著名道教理论家陶弘景写的《真灵位业图》作为第一个较为系统的道教神谱,开始出现。在这神谱中,陶弘景将神仙分为七个等级,每个等级设一中位,有一个神仙主持,中位之外又分设左位,右位若干席位,安排诸神。七个等级高低有别,以第一等级为最高,以此分级,秩序井然。各等级除了中位主神外,还有左右诸位神仙,数量各不相等,如第一等级左位29神外,右位19神。第三等级左位50余神,右位30余神。29+19=48。原来《西游记》作者在这里套用了道教神系之数。在孙悟空口中说出了数字50(若论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人参果树上原本有30个果子。
“五庄观”并非道观,这些来自道教的数字会不会另有所指?
在老青海人口中倒是有个与道教数字无关的数据:“一口说北京,四十八马站”,按旧时里程计,一马站为八十华里。从青海到北京骑马四十八个日夜。
道教的“道”字可不可以理解成道路的“道”字呢?笔者认为在这里完全可以,因为《西游记》作者早有提醒,唐僧问:“徒弟,我一向西来,经历许多山水,都是那嵯峨险峻之处,更不似此山好景,果然的幽趣非常。若是相近雷音不远路,我们好整肃端严见世尊。”行者笑道:“早哩,早哩!正好不得到哩!”沙僧道:“师兄,我们到雷音有多少远?”行者道:“十万八千里,十停中还不曾走了一停哩。”在这里唐僧师徒在议论路途之远近,为下文中即将出现的各类数字的含义埋下了伏笔。
如此说来,镇元子的“四十八个得道的徒弟”映射的就是“四十八马站”!“今日带走了四十六个去了天上”意思是这四十六个马站在天朝的地界。“留下两个看护庄园老家”,意思是鞑靼地界中有两个“马站”。从鞑靼的地界青海民和县往西两个马站走八十公里应该到了平安驿。余下的路途要用树枝上的三十个“果子”来表征:树枝是分叉的,道路也要分岔了。从平安驿分岔?只能往北走(昆仑山在北面)。这树上的果子在开园的时候费了两个,这里是不是在暗示这余下的路程也要费两个“三十”?《西游记》作者如果真有此意,那么我们可以肯定这“五庄观”就是郭隆寺(佑宁寺前身)无疑了!因为郭隆寺离平安驿正好六十里。这六十里路程不够一站路,也就有了孙悟空口中的:“这些路,若论二位贤弟,便十来日也可到;若论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还见日色”。这个地方的数字“十”和“五十”也好像在暗示要去郭隆寺还需经过名为“五十”的村子似的。巧合的是,现实中在郭隆寺山口处真有一个名为“五十”的村子。要从五十村再去郭隆寺也正好是十里路。
确定了“五庄观”的地理位置以后,该交代“五庄观”的历史了。镇元子留下了二童子看家,一个唤做清风,一个唤做明月。这名字中透射着“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一所院子中如果供奉的是“神仙”,神仙走了,照看院子的也只有地上的清风和天上的明月了。“清风”和“明月”同时也代表着胡人国土中的“江山”和“社稷”的概念。这个概念也能在名称“五庄观”三个字中表现出来,“五庄”指五个庄子,郭龙寺本来就是五大部落联盟的会议中心,当地另有名称叫做“五大囊”,其中有五个活佛系统,分别是:“松布活佛”、“土官活佛”、“章嘉活佛”、“却藏活佛”和“汪家活佛”……“清风只有一千三百二十岁,明月才交一千二百岁”,这也是例证。
一千三百二十岁?该数字很具体。该数据应该代表一段历史时期,起点该是何年?“五庄观”的原型既然是吐谷浑的萨满神殿,那么该时期的起点应该是吐谷浑王国的起点。
史书载:“吐谷浑(—),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领袖及其所建国名,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算算看:+=。减去虚年1,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