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清减,独处的孤寂,都是我为了得到自由而乐意支付的代价。”——黎戈
黎戈以人生来观照文艺,以文艺来滋养生命,
她的生活和文字是统一的,自洽的。
黎戈有雅致且考究的趣味、灵气满溢的文笔,一幅眼镜、一支铅笔、云的名字、一口锅的生活……
这些平淡的日常,在黎戈的笔下总显出别样的玲珑趣意。在当下一片喧嚣的图书市场,黎戈以挚诚的态度和缓慢的步调,记述着自己的读书笔记和深度日常,这是一种可贵的“文人的自我修养”与自我探索。
黎戈的文字很美,让人舒服。读她的文字,你可以了解很多,但是却没有让人望而却步的学术气息,她的文字纯粹建立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之上,让人亲近,有共鸣。
她写细节入生活内质,恰到好处;写日常则绵密细致,冲淡平和;写阅读则深情凌厉,灵气逼人。
恰是多雨的季节,窗外大雨,静坐在屋内,闲暇时,不如来读一读她的书。
所以今天书集君推荐的这本书是黎戈《时间的果》。
光看书封,是不是就是觉得很美?书里的插画也很美!对的,她的文字也是惊艳的。
看书的时候,常常觉得惊艳的,是黎戈丰富而敏感的感觉力,这种感觉力常常以比喻句或断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坦白,直接,切中肯綮。它们那么贴切,却又被她表达得那么自然,简直像小孩子的天真。
——沈书枝
本书分为“叶舟”和“根岸”两个部分,“叶舟”收录了作者的文学艺术评论:帕蒂斯密斯的致青春、永井荷风的慢走慢爱、爱因斯坦的血肉爱情、奈保尔的无寄……这一部分作者分享了自己关于文学和艺术方面的独特体验与深切感悟。
到了“根岸”,作者将笔头瞄准日常生活:一幅眼镜、一支铅笔、云的名字、一口锅……这些平淡的日常,在黎戈的笔下总显出别样的玲珑趣意。
“叶舟”是旁观他者,“根岸”多是对自我的体察和拔节。
《在有限中宁静致远》
文:黎戈
在唐纳德?里奇的那本《小津》里,他说小津安二郎和莫兰迪很像。
里奇这句话,让我久久陷入深思。的确,小津的电影里,总是使用类似的片名——《早春》《秋日和》,同类的家庭题材、几张老面孔的演员(片中角色名也常常雷同),连情节素材、构图也大同小异。而他对此的回应是:“我是个开豆腐店的,只会做豆腐。
做豆腐的人去做炸猪排,不可能好吃。”——这句话鲜明地宣言了他的艺术立场,以至于被选作他散文集的书名(《我是个开豆腐店的,我只会做豆腐》)。豆腐是一种味道清淡却耐咀嚼的日常食材,但小津的立意是,平淡不是无味。许多人把电影当成对日常生活的逃离,而小津是调动官能,恢复了对“生活之味”的嗅觉,更深邃地认知生活。
莫兰迪亦如此,他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花瓶、油瓶、厨房用具、海螺,他的一千四百多张画的主角,几乎都是这些。他通过静观,获得了广阔的心理空间。如同加斯东?巴士拉所说:“一片真正有人居住过的安静树叶,一个在最谦卑的视线中捕捉到的安静眼神,它们是广阔的进行者,这些形象使世界变大,使夏天变大,在这些时刻,诗歌散布着平静之波,广阔性被静观放大,静观的态度是一种如此重要的人性价值。”
二人相似之处是,某种悖论式雄心,回避宏大主题,重复简单元素。小津一直被批评为缺乏大视角,没有社会敏感度。二人都没有结婚,小津一直由母亲照顾生活,而莫兰迪则和他三个单身的妹妹住在一幢山居小屋里。有人千里迢迢坐火车,再爬十里山路,去莫兰迪的故居——非常简朴的石头房子,三扇狭长的窗子,窗外是在莫兰迪画中常见的景色:几棵树,枯草覆盖的山坡。
我找到一张他故居的照片,拍的是冬日境况,积雪压在枝桠上,地上却有几朵顶雪的花萼。室内反倒像车间,稀稀落落地摆放着几件家具:半身高的书架,积满灰尘的画架,窄窄的禁欲味道的小床,四周全是画画用的道具。莫兰迪身处艺术中心的意大利,却仅在年轻时出游过几次,其余时间都蜗居在巷陌深处,或山顶小镇,每天走着同一条路去美术学院教学。
不在画室时,莫兰迪就去散步,或者背着颜料去野外写生,往往一大早就出去,为了写生,在树丛里,他等待一天中最好的光线,之后回家画画。大隐隐于瓶瓶罐罐,隐于心。
很有趣的是,莫兰迪的画室不让别人进去。妹妹进去给他打扫,他很生气,不让擦掉画室的灰尘,他认为把灰尘擦掉会改变光线。小妹玛利亚?特蕾莎在一篇文中说,莫兰迪不想让任何人碰这些东西,就像画家贾科梅蒂甚至对工作室玻璃的灰尘也充满敬意。灰尘见证了时光的来路,也掩盖了材质,模糊了物品的贵贱、出身、世俗和市场价格意义上的价值,使它们更能体现真实的存在,也利于构造墙壁和书桌面的空间关系。
莫兰迪所画的静物是从市场买来的,他总是提前一天去买好它们,反复地调整摆放位置,沿着器物底部画出线条,留下标记。时间长了,桌子上留下道道痕迹。莫兰迪晚年的画,比早年的要明亮,部分原因是晚年的山居屋子比早年的房子采光好,可见他对光线的诚实。但是莫兰迪并不致力于精确地勾画光影效果,而是淡化这些,静物只是道具,通过它们,再忘掉它们,达到物我幽冥的心灵禅境。
为什么只画瓶子?在年的访问中,莫兰迪曾提到:“那种由看得见的世界,也就是形体的世界,所唤起的感觉和图像,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用定义和词汇来描述。事实上,它与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感受到的完全不一样,因为视觉所及的那个世界是由形体、颜色、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我相信,没有一样东西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不真实。我们在物质世界所认知的所有事物,都并非如我们所看到和所了解的那般。物的质性当然存在,但却不具有任何我们附加在它身上的意义。”
莫兰迪的晚期作品中,空白面已经达到画面的二分之一,环抱着“物”的“空”,其实才是他想描绘的。而在小津电影中,当他认为远景是最适合的表现方式时,在呈现这个远景镜头之前,他常常用特写镜头,这个特写不承载意义,只是一个疏笔淡描,为了凸显之后的那个远景镜头。
就像莫兰迪的静物,反凸出它们周围的负空间。相形之下,那种精确摄取物像的高仿真绘画,类似于游客拍照,占有景色,达到“到此一游”的效果,而偏离了艺术的本意:与自己及他人心灵的沟通。莫兰迪的画就是视觉的山水诗和古琴曲,意在画外。
为什么爱他?他是第一个让我从视觉维度体味静的西方画家。我是个文字工作者,天生就有一根发达的文字神经,这根神经最后演化成导航仪,在我的注意力前方,已经布局了我的哪里治白癜风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