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概说二十四缘总说雷迪西亚多阿耨楼

缘概说

发趣摸象之一

附:古源尊者开示集临终关怀合集

第二十讲二十四缘总说

为什么佛陀在思惟《发趣论》的时候,身上放射出六色光芒呢?因为这最能体现佛陀所具有的一切知智。唯有佛智才能了知心识刹那与心识刹那之间,这么深妙、微细的缘力关系、因果关系。

“二十四缘广释”我们就粗略地学习到这里。通过学习,我们会明白生存需要无数条件、各种缘力的支助。我们的生命其实就是名法、色法、缘力这三个要素以二十四种方式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如下图所示(《表解》(ch.8-18)):

缘法

89心、2心所、28色、涅槃、概念

缘所生法

89心、2心所、28色

缘力

1.因的缘力,2.所缘的缘力,

.增上的缘力,.无间的缘力,

.等无间的缘力,6.俱生的缘力,

7.相互的缘力,8.依止的缘力,

9.亲依止的缘力,10.前生的缘力,

11.后生的缘力,12.重复的缘力,

1.业的缘力,1.果报的缘力,

1.食的缘力,16.根的缘力,

17.禅那的缘力,18.道的缘力,

19.相应的缘力,20.不相应的缘力,

21.有的缘力,22.无有的缘力,

2.离去的缘力,2.不离去的缘力

一、

二十四缘的分组

展开来看,雷迪西亚多把它们分为六组五十四缘,阿耨楼陀尊者有他的六分法,帕奥西亚多则把它们分为九组五十三缘。对此,我们在这里简单做些说明。

雷迪西亚多对诸缘的分类法

雷迪西亚多把诸缘分为五十四缘,其中的四十九种归纳为六组,余下五种未纳入分类。具体分法详见下表21:

阿耨楼陀尊者对诸缘的分类法

《表解》中说,在《摄阿毗达摩义论》里,阿耨楼陀尊者并未依照《发趣论》原有的顺序,逐条解说每一缘,而是将缘法与缘所生法归纳成六组:

1.“名法”作为“名法”的缘,名→名;

2.“名法”作为“名色法”的缘,名→名色;

.“名法”作为“色法”的缘,名→色;

.“色法”作为“名法”的缘,色→名;

.“名色法”作为“名法”的缘,名色→名;

6.“名色法”作为“名色法”的缘,名色→名色。21《表解》(ch.8-27)。22无间业缘:指异刹那业缘中的特例,即道心对随后生起的果心以无间业缘为缘。

2(其余的)异刹那业缘:指除了无间业缘之外的其他异刹那业缘。

2归纳表来自《表解》(ch.8-28)。

五十二缘

《表解》中明法尊者归纳的十组五十二缘

在《表解》中,明法尊者把二十四缘细分为十组五十二缘。所分的十组分别是:

a)名俱生组;b)色俱生组;c)无间组;d)依处组;e)后生组;f)所缘组;g)自然亲依止;h)异刹那业组;i)色食组;j)色命根组。

五十二种缘详见下表:

帕奥西亚多所采用的诸缘分类法——九组五十三缘帕奥西亚多采用的是玛索因西亚多(MasoyeinSayadaw)的诸缘分类法。帕奥西亚多在《辨识发趣诸缘》(DiscerningPa??hānaConditions)中说:“玛索因西亚多所著的《发趣概要》(BriefExtractOnPa??hāna)将相似的诸缘分组归纳在一起来阐释发趣法。兹依照书中所述在下面列出。以下所列各组是根据组内的每种缘在缘法、缘所生法以及两者在时间关联上(俱生或异时)的共有特性而得出的。依照这些特性的相似性,诸缘可以分为如下九组。”

注:以上共列出九组五十六缘,但“异刹那业组”中的无间(业)缘、无有缘和离去缘在“无间组”中已出现过,扣除了这出现两次的三种缘,实为九组共五十三缘。

二、

依九组五十三缘简释诸缘

帕奥西亚多接着在书中简要地解释了上述诸缘。我们将相关内容节录如下,作为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总结:

1.俱生组十五缘1)大俱生四缘(1)~()俱生、依止、有、不离去四缘

俱生缘、依止缘、有缘、不离去缘是指:

①八十九种心和五十二种相应心所为四名蕴,它们在生命期间与结生时彼此相互支持。支持的一蕴或诸蕴是缘法,得到支持的诸蕴或一蕴是缘所生法,以上述四种缘为缘。

在每个心识里面,四名蕴都彼此以适当的方式相互支持。当一种名蕴支持其他三种名蕴时,其他三种名蕴也支持这种名蕴;当其中二种名蕴支持其他二种名蕴时,其他二种名蕴也支持这二种名蕴;当三种名蕴支持其他一种名蕴时,其他一种名蕴也支持这三种名蕴。对每个心识都应该以此方式来理解。

俱生缘,“俱生”即一同生起。四名蕴同时一起生起。四名蕴的存在需依靠它们都在同一刹那生起。它们都要依靠对方的生起,自己才能生起。所以,每种蕴的生起都是其他蕴也一同生起的缘。这就是俱生缘。(它们同生但未必同灭。)

“依止”是指给与互相的支持。四名蕴都要依靠互相的支持。没有互相的支持,就没有任一名蕴能存在。正如三脚架能直立,每一隻脚都要靠其他二隻的支持;同样地,四名蕴也都要依靠其他蕴的支持才能存在。它们全都平等地依靠对方的支持而存在。

有缘/不离去缘,“有”是生和灭之间的状态,“不离去”指仍然存在,尚未灭去。这两种缘是以不同的方式来描述相同的关系。它们是相同的,因为“有”(atthi)等同于“尚未坏灭”(bha?ga)。不能彼此分离而存在。它们互为缘法及缘所生法,以前述四种缘为缘。

②同一色聚中的四大种以适当的方式彼此互相支持,以上述四种缘为缘。

每个色聚中的四大都以适当的方式彼此互相支持。当一大支持其他三大时,其他三大也支持这一大;当其中二大支持其他二大时,其他二大也支持这二大;当三大支持其他一大时,其他一大也支持这三大。对每个色聚都应该以此方式来理解。支持的大种是缘法,得到支持的大种是缘所生法。

③结生时,在五蕴界为五蕴结生。四名蕴依靠属于色蕴的心处而生起。在结生时,四名蕴和心处以适当的方式彼此相互支持,同样以上述四种缘为缘。

四名蕴是心处的俱生缘、依止缘、有缘和不离去缘;心处也是四名蕴的俱生缘、依止缘、有缘和不离去缘。在结生时,没有四名蕴,心处无法单独生起;没有心处,四名蕴也无法生起。

④对于五蕴界而言,七十五种心(除了四无色界果报心、善与不善的双五识,不包括阿拉汉死心)和五十二种相应心所,以俱生缘、依止缘、有缘和不离去缘支持生命期间的心生色法和结生时的业生色法。四名蕴是缘法,心生色法和(结生时的)业生色法是缘所生法。

在五蕴界中,四种结生名蕴支持业生色法。这四名蕴是缘法,业生色法是缘所生法。如果结生名蕴没有生起,结生时的业生色也不能生起。所以佛陀在缘起法(pa?icca-samuppāda)中教导:“由于结生识的生起,名色生起(vi??ā?apaccayanāma-rūpa,识缘名色)。”在此,“名”是相应心所,“色”是业生色法。

⑤色聚中的四大种,以俱生缘、依止缘、有缘和不离去缘,支持同一色聚中的所造色。四大是缘法,所造色是缘所生法。

2)中俱生四缘(1)相互缘

在相互缘中,缘法类同于大俱生诸缘中的①②③,缘所生法也类同于大俱生诸缘中的①②③。

这是相互缘与俱生缘的相似之处,但是相互缘的缘法和缘所生法不仅同时生起,也彼此互相支持。每一法都既是他法的缘法,同时也是他法的缘所生法。正如三脚架中,没有一脚可以不靠其他脚的对等支持而站立。

(2)果报缘

(2.1)果报缘的缘法和缘所生法是在结生时和生命期间生起、(可分成四名蕴的)三十六种果报心和三十八种相应心所。就果报缘而言,缘法和缘所生法两者都是过去业的果报,它们互相支持。支持的果报名蕴是缘法,得到支持的果报名蕴是缘所生法。

在每个心识里面,四果报名蕴都以适当的方式彼此相互支持。当一种名蕴支持其他三种名蕴时,其他三种名蕴也支持这种名蕴。当其中二种名蕴支持其他二种名蕴时,其他二种名蕴也支持这二种名蕴。当三种名蕴支持其他一种名蕴时,其他一种名蕴也支持这三种名蕴。对每个(果报)心识都应该以此方式来理解。

(2.2)就五蕴界而言,生命期间(也可视为四种果报名蕴)的二十二种果报心(除了四无色界果报心、善与不善的双五识,不包括阿拉汉死心)和三十八种相应心所以果报缘支持果报心生色法。在结生时,果报名蕴也以果报缘支持(俱生的)业生色法。这些果报名蕴是缘法,心生色法和(结生时的)业生色法是缘所生法。

(2.)在五蕴界中,四种结生名蕴以果报缘支持心处。名蕴是缘法,心处是缘所生法。

()相应缘

在生命期间和结生时,(可分为四种名蕴的)八十九种心和五十二种相应心所以相应缘彼此相互支持。

在相应缘中,“相应”是指同生、同灭、同依处、同所缘。一般而言,八十九种心和五十二种相应心所以相应缘相互支持,因为它们同时生起也同时灭去,依靠相同的依处并缘取相同的所缘。在一个心识刹那中,八十九种心当中只有单一个心生起而不是同时生起。每一个心或是依照心路生起或是有些为离路心。在每个心识刹那中,心和相应心所都以相应缘彼此支持,它们彼此对等地支持而存在。

()不相应缘

(.1)结生时,在五蕴界为五蕴结生。四名蕴依靠色蕴的心处生起。在结生时,四名蕴和心处以适当的方式彼此相互支持,以不相应缘为缘。

在五蕴界中,四结生名蕴以不相应缘支持心处。四名蕴是缘法,心处是缘所生法。

在不相应缘中,“不相应”是指有同时存在的时段,但不同时具足“同生、同灭、同依处、同所缘”四者。四结生名蕴以不相应缘支持心处,因为它们同时生起,但不同时灭去。作为心行,四种名蕴的寿命不过是一个心识刹那,而属于色蕴的心处的寿命是十七个心识刹那。四种结生名蕴依靠心处生起,而心处依靠同一色聚中的四大生起。四种结生名蕴有所缘,该所缘可以是业、业相或趣相,但心处是色法没有所缘。因此,四结生名蕴和心处以不相应缘互相支持。

(.2)在五蕴界中,(可分为四种名蕴的)七十五种心(除了四无色界果报心、善与不善的双五识,不包括阿拉汉死心)和五十二种相应心所以不相应缘支持生命期间的心生色法及结生时的业生色法。这四名蕴是缘法,心生色及(结生时的)业生色是缘所生法。

)小俱生七缘(1)因缘

在因缘中,缘法是贪、嗔、痴与无贪、无嗔、无痴六因;缘所生法是七十一种有因心、五十二种相应心所(除了与痴根心同时生起的痴心所),以及有因心生色法与有因结生时的业生色法。

在因缘中,犹如树根为树提供基础与支持,同样地,作为缘法的六因给作为缘所生法的(相应)名法与(俱生色法)提供基础与稳固性。

(2)增上缘

欲、精进、心与观/慧这四种状态是增上缘的基础。这四种状态能以增上缘支助五十二种增上的速行(除了两种痴根速行,不包括一种生笑速行)、五十一种相应心所(除了疑心所,在个例中也要扣除生起为增上的上述四种之一),以及由这些名蕴而生的心生色法。四种增上的心所是缘法,名蕴与心生色法是缘所生法。

增上缘是指缘法对缘所生法具有支配力。在此,欲、精进、心与观/慧四种名法支配作为果的名蕴与色法。

五十二种增上的速行包括:十种增上的不善速行、八种增上的大善速行、八种增上的大唯作速行、五种色界善速行、五种色界唯作速行、四种无色界善速行、四种无色界唯作速行、四种道速行、四种果速行。尽管欲、精进与心也现起于痴根心及生笑速行,它们没有增上缘。

()业缘

在俱生业缘中,“思”(cetanā)支助(除了思之外的)所有相应名蕴,以及心生色法与结生时的业生色法。思心所是缘法,相应名蕴与两种色法是缘所生法。在此,“相应名蕴”指八十九种心及扣除了思的五十一种相应心所。

在业缘中,缘法必定是思心所。它可以是俱生的,这时的缘法与缘所生法同时生起;它也可以是异时的,这时作为缘法的思存在于缘所生法之前。

()食缘

在名食缘中,触(phassa)、思(cetanā)与识(vi??ā?a)三种名食(nāma-āhāra)支助其相应名蕴,以及心生色法与结生时的业生色法。三种名食是缘法,四种相应名蕴加上心生色法与(结生时的)业生色法是缘所生法。

在食缘中,缘法为缘所生法提供滋养,从而起到支助或强固的关键作用,就像柱子能支撑或加固一幢老旧的房子一样。

在此,“相应名蕴”指八十九种心及五十二种相应心所。

()根缘

在(名)根缘中,有八种起控制作用的根,即:命根(jīviti’ndriya)、意根(mani’ndriya)、受根(somanassi’ndriya,悦根等)、信根(saddhi’ndriya)、精进根(vīriyi’ndriya)、念根(sati’ndriya)、定根(samādhi’ndriya)和慧根(pa??i’ndriya)。它们支助相应名蕴,以及心生色法与结生时的业生色法。这八种根是缘法,四种名蕴及两种色法是缘所生法。

在根缘中,缘法能对缘所生法的某一特定面向或功能(一种官能)施加控制或给予支助。

在此,“相应名蕴”指八十九种心及五十二种相应心所。

(6)禅那缘

在禅那缘中,寻(vitakka)、伺(vicāra)、喜(pīti)、悦/舍/忧受(somanassa/upekkhā/domanass-vedanā)、一境性(ekaggatā)五禅支,以禅那缘支持相应名蕴,以及心生色法和结生时的业生色法。

这里的名蕴指七十九种心(除了善和不善的双五识)与五十二种相应心所。

请注意:禅那心于经藏与论藏中有不同的含义。经藏的禅那心指色界禅那心、无色界禅那心和出世间的禅那心。在阿毗达摩里,禅那心指任何与四或五禅支相应的心,它不一定具有安止定(appanāsamādhi)。所以,它具有某种程度的敏锐洞察力,但不一定是色界和无色界禅那中如此高的程度。

因此,这里所说的禅那缘是指相应心所得到四或五禅支以禅那缘来支持。

(7)道缘

在道缘中,慧(正见)、寻(正思惟或邪思惟)、正语、正业、正命、精进(正精进或邪精进)、念(正念)、一境性(正定或邪定),这八道支加上(导向恶趣的)邪见,支持相应的有因名蕴,以及有因心生色和有因结生时的业生色。

请注意:这里的名蕴指七十一种有因心和五十二种相应心所。

道心:“道心”这个词于经藏与论藏中有不同的含义。在阿毗达摩里,道指八圣道,或是包括邪道的若干其他业道中的任何(一种或多种)。所以,阿毗达摩中的道心是指:与导向涅槃的出世间圣道的一个或多个道支相应的心,或是与任何导向善趣结生的善道的道支相应的心,或是与任何导向恶趣结生的不善道的道支相应的心。因此,邪见也包含于道支中。上述的前八种道支会导向解脱,但是相应的心并不一定生起于道果心路。所以,道缘在此是指相应心所得到任何业道上一种或多种道支的支助,以道缘为缘。

与此不同,经藏的“道”特别指世间或是出世间的八圣道。因此,道心指四个出世间道心之一。在修习止禅或是观禅时,禅修者的经历或会包括道的刹那。这可能发生在他们观照自己的观智为无常、苦、无我时,因为这观智通常与五道支相应,即:sammā-di??hi(对止禅或观禅目标的正见/正确了知)、sammā-sa?kappa(心对止禅或观禅目标的正思惟)、sammā-vāyāma(为了知止禅或观禅目标的正精进)、samma-sati(对止禅或观禅目标的正念)、sammā-samādhi(对止禅或观禅目标的正定)。这些合在一起即八圣道。(对止禅与对观禅)两种都是世间的八圣道。

我们接着将解释三离心所与道的刹那两者之间的关联。

(世间道心、出世间道心和三离心所)

在世间的八圣道,三离心所(virati)缘取不同的所缘而各别地生起。它们不取涅槃为所缘。如此,当远离邪语、邪业或是邪命时,三离心所只是暂时的生起。

譬如当修习止禅或观禅时,禅修者必须受持包括离邪语、离邪业、离邪命的戒条,这些可以净化内心;或是他会自发地远离包括邪语、邪业、邪命在内的烦恼。这时他观察的心——缘取止禅目标或观禅目标的心——可能会与五道支相应(即前面已详述的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与此不同,出世间法发生时取涅槃为所缘。当取涅槃为所缘的出世间道心生起时,出世间八圣道的所有道支,包括三离心所都会与此道心相应。它们都取涅槃为所缘。出世间道智摧毁作为邪语、邪业和邪命根源的潜伏性烦恼、随眠(anusaya)。因此出世间道智生起时,正语、正业和正命这三离心所会同时现起。

俱生组小结

俱生组十五缘包括大俱生四缘(俱生缘、依止缘、有缘、不离去缘)、中俱生四缘(相互缘、果报缘、相应缘、不相应缘)与小俱生七缘(因缘、增上缘、业缘、食缘、根缘、禅那缘、道缘)。

在俱生组中,缘法和缘所生法必定同时生起,它们以俱生组诸缘法彼此相互支持。假如缺少一个或是多个缘法,则它们中一个都不能生起。在涉及名法与色法两者的情况下,尽管它们可能同时生起,但是不会同时灭去,因为名法的寿命是一个心识刹那,而色法的寿命是十七个心识刹那。

2.所缘组八/十一缘(1)所缘缘

六种所缘(āramma?a)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色所缘(rūpa)、声所缘(sadda)、香所缘(gandha)、味所缘(rasa)、触所缘(pho??habba)和法所缘。它们是八十九种心、五十二种心所、二十八种色法、概念(pa??atti)如地遍等和涅槃(Nibbāna)。六种所缘以所缘缘支持四名蕴。六种所缘为缘法,四名蕴为缘所生法。

(2)所缘增上缘()所缘亲依止缘

这两种缘的缘法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十八种可意完成色(nipphanna-rūpa)、八十四种心[扣除两种嗔根心、两种痴根心、一种苦俱行的身识(dukkha-sahāgata-kāya-vi??a?a)]、四十七种心所(扣除嗔、嫉妒、悭吝、追悔、疑)和离时的涅槃。

缘所生法是二十八种心(八贪根心、八大善心、四种智相应大唯作心、八种出世间心)和四十五种心所(扣除嗔、嫉妒、悭吝、追悔、疑、二无量心)。

这四名蕴尊敬、深切地取前述作为缘法的各种所缘为目标。所以说,这些所缘以所缘增上缘和所缘亲依止缘支持这四名蕴。

()依处所缘前生依止缘()依处所缘前生缘(6)依处所缘前生不相应缘(7)依处所缘前生有缘(8)依处所缘前生不离去缘

与死亡心之前的第十七个心一同生起的心处,支持取它为所缘的四名蕴。该心处为缘法,四名蕴为缘所生法。四名蕴为一个意门转向心、二十九种欲界速行心、十一种彼所缘、两种神通心(色界第四禅禅那善心和色界第四禅唯作心),以及四十四种相应心所(扣除嫉妒、悭吝、追悔、三离、二无量)。心处以这五种缘支持这些名蕴。

这些缘的缘法为存在的心处。

当上述名蕴生起时,前生的心处已达住时,因此心处仍然存在(purejātatthi,前生有)、尚未离去(purejāta-avigata,前生不离去)。名蕴取心处为所缘,名蕴依靠心处而生起,因此心处以这五种缘支持上述的名蕴。

[请注意:这五种缘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的缘所生法相同,只是过程的名称(即缘)不同。]

这五种依处所缘前生缘只在五蕴界生起。它发生在临死时当一个人专注包括心处在内的色法的时候。那时他的名蕴取心处为所缘,名蕴可以是善或是不善,它们也依靠该心处生起。

一些禅修者藉由观禅照见色法为无常、苦、无我,如此直到死亡之时,心处也包括在这些色法内,因此这些禅修者的观智也取心处为所缘。观智的心路过程是意门心路,该观智心路有六个心识刹那,它们为意门转向和五个速行心,这五个速行心可以是八大善心或阿拉汉的八大唯作心之一。

此外,一些具有神通的禅修者,偶而会识知别人的心念,或是别人的名色法及自己的名色法,直到死亡之时。那时他们可能取自己以及他人的心处为所缘。

由于上述原因,在此四名蕴为一种意门转向心、二十九种欲界速行心、十一种彼所缘、两种神通心(色界善的第四禅禅那心和色界第四禅唯作心),以及四十四种相应心所(扣除嫉妒、悭吝、追悔、三离、二无量)。心处以前述五种缘支持这些名蕴。

(9)所缘前生缘(10)所缘前生有缘(11)所缘前生不离去缘

这三种缘(内容)相同。十八种完成色以这三种所缘前生缘支持五十四种欲界心、两种神通心以及五十种相应心所(扣除二无量)。十八种完成色为缘法,这些名蕴为缘所生法。因此十八种完成色以上述三种缘支持诸名蕴。

[请注意:这三种缘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的缘所生法相同,只是过程的名称(即缘)不同。]

所缘组小结

所缘组包括所缘缘、所缘增上缘、所缘亲依止缘三缘,依处所缘前生依止缘、依处所缘前生缘、依处所缘前生不相应缘、依处所缘前生有缘、依处所缘前生不离去缘五缘,以及所缘前生缘、所缘前生有缘、所缘前生不离去缘三缘,共十一缘。

在所缘组中,缘法可以是过去、现在或是未来的,缘所生法是现在的。

缘法为八十九种心、五十二种心所、二十八种色法、涅槃和概念(涅槃和概念与时间无关。涅槃超越时间;而概念不是真实的究竟法,所以并不存在于时间里)。缘所生法为心和相应的心所。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观智能观照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名色法为无常、苦和无我。

这里是指所缘是心识的目标。这些所缘可以是色法,譬如二十八种色法(四大和所造色如颜色、味道),或是名法的所缘如心所,以及概念。

心识的所缘可以是过去、现在或是未来的,但是作为缘所生法的心和相应心所必定是现在的。唯一的例外是双五识及其相应心所,它们只取现在的色、声、香、味和触为所缘。它们不能取过去和未来的色、声、香、味和触为所缘。同样地,整个五门心路也只能取现在的色、声、香、味和触为所缘。只有意门心路如观智,可以取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法为所缘。

.无间组七缘(1)无间缘(2)等无间缘()无间亲依止缘()无有缘()离去缘

这些缘的缘法为之前的八十九种心(除阿拉汉死心)和五十二种相应心所。缘法以无间缘、等无间缘、无间亲依止缘、无有缘和离去缘支持之后的八十九种心(包括阿拉汉死心)和五十二种相应心所。之前的名蕴为缘法,之后的名蕴为缘所生法。

[请注意:这五种缘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的缘所生法相同,只是过程的名称(即缘)不同。]

这五种缘都依照时间的顺序。作为缘法的名法存在于后继的缘所生法之前。

无间缘和等无间缘是相同的,之前的名法支持之后的名法,依照心路或离路的固定顺序立即生起,因此不会有其他名法能在两者之间插入。

离去缘和无有缘也是相同的,之前名法的离去给予之后名法生起的机会,前面名蕴的无有是后继名蕴生起的缘之一。只要之前的名蕴还存在,之后的名蕴就不能生起,因为两组名蕴不能在一个心识刹那同时存在。

(6)重复缘

前面的四十七种世间速行心(除心路过程的最后一个速行心)和五十二相应心所以重复缘支持之后的五十一种速行心(除心路过程的第一个速行心、四种果心速行)和五十二相应心所。前面的名蕴为缘法,后继的名蕴为缘所生法。

缘法和缘所生法都是速行心。善的速行心支持善的速行心,不善的速行心支持不善的速行心,唯作的速行心支持唯作的速行心,都以重复缘为缘。

由于之前速行心的缘助,之后速行心的力量就更强。经由重复的支持,每个后继速行心的力量都更强。因此最后的速行心不包括在缘法内,第一个速行心也不包括在缘所生法内。

四十七世间速行心为十二种不善速行、八种大善速行、八种大唯作速行、一种生笑速行、五种色界善速行、五种色界唯作速行、四种无色界善速行和四种无色界唯作速行。

之后的五十一种速行心为这四十七种速行心加上四种出世间道心。

(7)无间业缘

在这个缘中,“思”指与四种道心相应的思心所。它以无间业缘支持随后的四种果心和三十六种相应心所。四种道心的思心所为无间业缘的缘法,四种果心和三十六种相应心所为缘所生法。

在此,道善业之思即刻产生它的果报——果名蕴,两者之间没有其他心识。与果心相应的三十六种心所为:七种遍一切心心所、六种杂心所、十九种通一切美心心所、三种离心所和慧心所。

无间组小结

无间组包括无间缘、等无间缘、无间亲依止缘、无有缘、离去缘五缘,以及重复缘和无间业缘,共七缘。

无间组诸缘都依循线性的时间次序。缘法发生于前一个心识刹那,并被称为“之前的”;缘所生法发生于紧随的心识刹那,并被称为“之后的”。这两者之间不可能存在其他名蕴。缘法和缘所生法都是名蕴。

.依处组六缘(1)依处前生依止缘(2)依处前生缘()依处前生不相应缘()依处前生有缘()依处前生不离去缘

这些缘发生于五蕴界。它们的缘法为眼处、耳处、鼻处、舌处和身处。这些依处和眼门心路、耳门心路、鼻门心路、舌门心路和身门心路发生时的过去有分同时生起。五依处以这五种缘支持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以及相应心所。眼处、耳处、鼻处、舌处和身处为缘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以及相应心所为缘所生法。

在前一个心识刹那生起的心处以这五种缘缘助后继的名蕴。心处为缘法,后继的名蕴为缘所生法。后继的名蕴为八十五种心(除四无色界的果报心)和五十二种相应心所。

这些因果关系只发生于生命期间,而不会发生于结生心刹那或是死亡心刹那。

假如五门心路的所缘为极大所缘,从五门转向一直到第二个彼所缘共有十四个心识刹那。

这些心从相续不断的有分心流出起。五门转向生起前的最后三个有分心称为过去有分、有分波动和有分断。就色所缘为例,色所缘同时撞击眼门和意门。这时,现在有分开始波动,在这个“有分波动”前已经有一个或是多个有分心灭去。“过去有分”的巴利为“atīta-bhava?ga”。一般而言,眼识、耳识等必需依靠眼处、耳处、鼻处、舌处和身处才能生起,这些依处和有分波动前的“第一个过去有分”(pathama-atīta-bhava?ga)同时生起。这五依处为色法,它们的寿命是十七个心识刹那,所以当眼识、耳识等生起时,这些之前已生起的依处正处于住时,这也称为“有”(atthi)。这些依处并没有和它们所支持的心行一同生起,而只是从之前某个心识刹那开始已经存在。

虽然这些依处在眼识、鼻识等之前生起,它们有力量支持眼识、鼻识等生起。因此每一个依处以这五种缘支持相对应的名蕴。

在前一个心识刹那生起的心处以这五种缘支持下一个心识刹那生起的名蕴(双五识除外)。之前的心处是缘法,之后的名蕴是缘所生法。

在五蕴界中,之前的名蕴和之后的名蕴是八十五种心(扣除四无色界果报心)和五十二种相应心所。它们就是四名蕴。在前一个心识刹那生起的心处以这五个缘支持后继的名蕴。

(6)依处前生根缘

依处前生根缘发生于五蕴界。缘法为眼处、耳处、鼻处、舌处和身处。它们和眼门心路、耳门心路、鼻门心路、舌门心路和身门心路前的第一个过去有分心同时生起。这些依处以依处前生根缘支持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以及相应的心所。寿命为十七个心识刹那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和身处是缘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以及七种相应心所是缘所生法。

依处前生根缘是对诸根识起控制作用的缘。譬如,若没有眼根这个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缘,眼识和相应的心所就不会在五蕴界中生起。“至关重要”就是“根”的意思。

[请注意:依处前生根缘和前述的五个依处前生缘(内容)相同。它们的名称(即缘)不同,但过程一样,只是依处前生根缘的缘法不包括心处,这是因为在无色界中,名蕴无需心处就能生起。]

依处组小结

依处组包括依处前生依止缘、依处前生缘、依处前生不相应缘、依处前生有缘、依处前生不离去缘五缘,以及依处前生根缘,共六缘。

在依处组中,之前生起但仍存在而处于住时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和心处这六种依处之一为缘法;依靠该依处生起的根识以及相应心所为缘所生法。虽然它们生起于不同的时刻,但它们有同时存在的时候。这些缘都发生于五蕴界。

.后生组四缘(1)后生缘(2)后生不相应缘()后生有缘()后生不离去缘

这些缘发生于五蕴界。八十五种后生的心[除四无色界果报心]和五十二种相应心所,以后生缘、后生不相应缘、后生有缘和后生不离去缘,支持一种因生的色身(业生色聚),或是二种因生的色身(业生、心生色聚)或是三种因生的色身(业生、心生、时节生色聚),或是四种因生的色身(业生、心生、时节生、食生色聚)26。

后生的名蕴为缘法,在此心识刹那之前(包括结生时)生起且得到支持的一因生、二因生、三因生或是四因生色身为缘所生法。

26详见“一因、二因、三因及四因生色身”,p.60。

后生组小结

后生组包括后生缘、后生不相应缘、后生有缘、后生不离去缘,共四缘。

在后生组中,名蕴为缘法,它支持和增强之前生起的色法。色法在前一个或多个心识刹那生起,当后生的名蕴生起时,处于住时的色法仍存在。

6.异刹那业组六缘(1)异刹那业缘

在异刹那业缘中,之前的因与后来的果之间有时间上的间隔。过去的善或不善思是缘法,现在的心行(果报名蕴)与业生色法是缘所生法。

二十一种过去善业与十二种过去不善业,以异刹那业缘支助三十六种果报心、三十八种相应心所,以及结生时的业生色和生命期间的业生色。它们也以俱生业缘支助无想有情(asa??a-satta)的业生色。前面的善和不善业是缘法,后面的(果报)名法与(业生)色法是缘所生法。

[请注意:在无想有情天,没有名法而只有色法。一些证得色界第四禅的修行者投生于此。再次进入第四禅后,他们实践一种禅法——称为“厌离名法的修习(nāma-virāga-bhāvanā)”。他们专注于名法是可厌的。他们认为,由于名法他们才感到痛苦;没有名法就没有痛苦。因此从第四禅出定后,他们专注于“dhi-nāma?”,意即“名法是可厌的”。由此,他们内心现起一种深定。正是这种由“厌离名法的修习”而证得的第四禅能产生无想天的再生。

二十一种善业为八种大善业、五种色界善业、四种无色界善业与四种道善业。

十二种不善业为八种贪根的业、二种嗔根的业与二种痴根的业。

三十六种果报心为八种无因善果报心、七种不善果报心、八种大善果报心、五种色界果报心、四种无色界果报心与四种果的果报心。]

(2)无间(业)缘()等无间(业)缘()无有缘()离去缘

在这四种缘中,“思”是一种心所,并与四种道心相应。它以无间(业)缘、等无间(业)缘、无有缘和离去缘支助四种果心及三十六种相应心所。与四种道心相应的思心所是缘法,四种果名蕴是缘所生法。

[请注意:无间缘和等无间缘是相同的。在这两种缘中,之前的名法(缘法)使得之后的名法(缘所生法)依循道的心路(magga-citta-vīthi)的固定次序,(在它灭去之后)立刻生起,两者之间不能插入其他名法。

无有缘和离去缘也是相同的,之前名法(缘法)的离去给予之后名法(缘所生法)生起的机会。之前名蕴的无有是之后名蕴生起的缘之一。只要前面的名蕴仍然存在,后继的名蕴就不能生起,因为两组名蕴不能在同一个心识刹那同时存在。因此,道心灭去后果心才能生起。

这四种缘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的缘所生法相同,只是过程的名称(即缘)不同。]

(6)亲依止缘

在这(异刹那业)亲依止缘中,二十一种过去的善业和十二种过去的不善业,以(异刹那业)亲依止缘支持三十六种果报心和三十八种相应心所。善业和不善业为缘法,四果报名蕴为缘所生法。

[“异刹那亲依止缘”的“亲”意为过去的善和不善业特别有效地支持果报名法使它生起。]

异刹那业组小结

异刹那业组包括异刹那业缘,与无间(业)缘、等无间(业)缘、无有缘、离去缘四缘,以及亲依止缘,共六缘。

在异刹那业组中,缘法和缘所生法不在同一个心识刹那同时生起。它们在不同的心识刹那生起,缘法必定在缘所生法之前生起,有时它们是“之前”和“之后”的心识刹那,两者之间是无间的,譬如作为缘的出世间道心之业和作为果的果心。有时它们之间可以间隔无数个心识刹那,许多世甚至许多劫。

7.色食组三缘(1)~()色食缘、色食有缘、色食不离去缘

(业生、心生、时节生、食生色聚)四种色聚内的食素,以这三种缘支持同一色聚内(除食素之外的)其他色法以及其他色聚的色法。

[这三种缘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的缘所生法相同,只是过程的名称(即缘)不同。]

27详见“按业与果报所间隔的时间而分五种”,p.6。

色食组小结

色食组包括色食缘、色食有缘、色食不离去缘,共三缘。

在色食组中,缘法和缘所生法都必定是色法。业生、心生、时节生、食生色聚这四种色聚的食素,在消化之火和一种内在食素的支持下能产生食生色聚。或是体内所有四种色聚的内在食素支持其他四种色聚的食素,前面这个内在食素则从其他食生色聚的食素得到对自身的支持。

8.色命根组三缘(1)~()色命根缘、色命根有缘、色命根不离去缘

色命根以色命根缘、色命根有缘、色命根不离去缘,支持同一个业生色聚内(除色命根之外的)其他色法。色命根为缘法,同一个业生色聚内(除色命根之外的)其他色法为缘所生法。

[请注意:只有业生色聚有色命根。]

色命根组小结

色命根组包括色命根缘、色命根有缘、色命根不离去缘,共三缘。

业生色聚必定有色命根,该色命根是支助的缘,它维持同一个业生色聚内的俱生色法直到灭时。它不是产生的缘。

9.自然亲依止组一缘

前面强而有效的诸法支持后面的诸法。缘法为本性极强有力的前面的八十九种心、五十二种相应心所、二十八种色法和一些概念(譬如地遍等)。其中,一些以前的善法称为巴拉蜜或习性,为达涅槃而累积的善法才是巴拉蜜。缘所生法为后面的八十九种心和五十二种相应心所。

正是前面的法的强度和力量才令它成为“自然亲依止”缘。前面的名法和后面的名法之间的间隔可长可短。这间隔可以短如一个心识刹那,也可以是无数个心识刹那,乃至许多世或是许多劫。

上述就是帕奥西亚多对分为九组五十三缘的诸缘的简要解释,也以此对我们前面所学的内容作个总结。

三、

结语

我们知道,世间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简单到种一棵菜、一棵树、一枝花,都需要各种各样的因缘调和才可以达成。但是,跟植物成长所需的条件相比,跟四恶道的生命所需的条件相比,对于人的生命这些条件的安立则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在哪里?作为非有情的植物和四恶道的有情,它们只能任凭因缘条件去制约、摆布;然而,人道是精进果报道,人可以经由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生命的轨迹。就像“业缘”中讲到的业的四种成就和四种失坏,我们可以通过方法成就、精进成就、努力成就来创造有利的因缘,让这些因缘的缘力来改变我们的生命,提升我们的生命,乃至最后超越生命。

通过有效地运用二十四缘的各种缘力,最后,我们将有能力消除所有的缘力,令所有的缘力不再发生作用——证悟无余涅槃。

愿大家都能够依着二十四缘的修学,早日证悟涅槃!

萨度!萨度!萨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zx/8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