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悠 http://m.39.net/pf/a_4402683.html
分布与危害
桃流胶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桃产区都有发生,但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高温多雨地区发生和危害较为严重。
7年生‘曙光’油桃流胶状(湖北,)
依托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对我国各产区桃流胶病发生与危害情况和田间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年平均温度高)、多雨(年降雨量大)、土壤粘重易渍水,是导致桃流胶病发生的主要环境因子;重茬建园、施用化学除草剂,加重流胶病的发生与危害。
桃树大量流胶会造成树体养分流失,削弱树势,影响树体生长和果实产量品质;严重时甚至枯枝死树,缩短桃树经济栽培年限。
发病原因
过去很长时间人们都认为桃流胶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致病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不良环境:如土壤粘重、渍水甚至淹水、日灼、冻害等;(2)表面伤口:如机械损伤、修剪、枝干性害虫危害等造成的伤口;(3)管理不当:如修剪过重、结果过多、树冠郁闭、偏施氮肥、施用除草剂、多效唑施用过多等。
年,Weaver首次报道桃流胶病是由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后来,BrittonandHendrix()进一步研究分离得到其中三个种,分别是Botryosphaeriadothidea(七叶树壳梭孢,无形型Fusicoccumaesculi)、B.rhodina(可可毛色二孢,无形型Lasiodiplodiatheobromae)和B.obtuse(色二孢,无形型Diplodiaseriata)。依托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对来自我国16个省(市)的桃流胶病枝条样品进行分离鉴定,结果除北京市和甘肃省外,其余14个省(市)都有葡萄座腔菌属真菌的分布。Botryosphaeriaspp.是一类弱寄生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桃树树体在遭遇各种逆境胁迫时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与危害。
至今,国内外普遍的观点依然是桃流胶病包括侵染性流胶病和生理性流胶病。但在田间很难区分侵染性流胶和生理性流胶。流胶前枝条韧皮部肿胀且切开皮层后可见胶体,可以被认为是侵染性流胶病;而伤口流胶一般被认为是生理性流胶病。
桃流胶病的发病症状
a.流胶前的肿胀部位(黑色箭头所示);b.刚流出的胶体;c.伤口流胶。
综合防控技术理念
一方面,桃流胶病作为一种主要危害桃树枝干的病害,其发病原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防治十分困难,至今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疑难杂症”。另一方面,尽管田间观察发现,不同的桃品种流胶病发生与危害程度差异明显,但生产上还缺乏真正的抗性品种。因此,在这种前提下,生产上只能采取综合措施,依靠加强综合管理,增强树势,来减轻流胶病的发生与危害。
解决地下问题
如通过起垄建园、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等措施,增强土壤排水透气性能。
解决地上问题
如通过适度稀植、合理整形与修剪等措施,保持桃园通风透光。清园消毒与杀菌
即冬季做好清园消毒,生长季节施药时注意兼顾桃树枝干部位,以控制桃流胶病病原菌的流行与危害。常见的杀菌剂对流胶病病原菌都有杀灭作用。加强枝干保护
即避免机械损伤,防止蛀干性害虫危害,注意保护修剪伤口等。并对已出现的流胶点在冬季及时进行刮治处理(见附)。精耕细作管理
包括合理的土壤管理、合理的施肥灌溉与新梢生长调控,合理修剪与果实负载,禁止施用化学除草剂、控制使用多效唑等。附桃流胶病冬季刮治处理技术
对于桃流胶病一类的枝干病害,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刮治处理,特别是从2-3年生的幼龄树开始出现流胶时就进行彻底的刮治处理能取得比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分以下三步:
刮胶:刮胶的目的是增加病原菌的暴露程度。冬季在雨后或雪后枝干还比较湿润时刮胶比较容易,过于干燥时刮胶则比较困难。
涂抹杀菌剂:刮胶后,可重点对刮胶部位涂抹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倍多菌灵等高浓度杀菌剂。
涂抹保护剂:待涂抹的杀菌剂风干后,再涂抹保护剂如桐油、清漆等对刮胶后的伤口进行保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