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篷车西游记

本报记者

蒋茹茹张译丹沈世钰胡颖蒋佩妍

公元四世纪,东晋名僧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而到天竺学梵书佛律,以《佛国记》传后世;

公元七世纪,大唐三藏法师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跋涉十余万里求经,后译《大般若经》;

公元十五世纪,明王朝郑和率领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前往榜葛刺(孟加拉),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

从古时起,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的脚步便踏上了印度和孟加拉这两个南亚国度的土地,在文化浸润中升华境界,在远洋航行中彰显国威。

二十一世纪,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行,中国再一次将目光转向南亚,探访文明故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与现实,进步与瓶颈。

二零一六年正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带领全校八个院系的十九名学生飞赴南亚,开启了在印度和孟加拉的实地调研之行。

同一个团队,同一趟行程;不同的专业,不一的视角。热情与落后同在,闲适与混乱并存。下文的故事将带你走进真实而复杂的印度和孟加拉。

冯彤:

在孟加拉,不带头巾、自由行走

从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研究到多元异域风情,从埋头在实验室里一遍遍分析研究论文到金殿古寺前合十祈愿,从拥堵的北京街道看窗外的高楼林立到熙熙攘攘的城市里人们赤脚游荡在大街小巷。这一次的大篷车课堂,让地学研究中心级研究生冯彤——这个地道的理工科女生,彻底走了一次文化体验之行。

“平时的专业很少会和偏文化方面的知识打交道,但是我个人又非常喜欢,所以在朋友圈里看到大篷车的招募信息,我就特别想去!”虽然这是冯彤第一次跟随大篷车课堂远赴印度、孟加拉国,但她感触颇深。“很多事情和我在书中读到的、电视里看到的还是很不同的。我在以我的眼睛去看,以我的指尖去触碰,以我的心去感知。”

在吉大港时,冯彤一行在大巴上看到路边有穆斯林女性在做生意。李希光老师大喊:“这个不得了!穆斯林女性出来工作,这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是有可能被处死的!”孟加拉国伊斯兰教的宽松和温和可见一斑。

冯彤注意到,孟加拉几乎每天都会有游行和罢工。据孟加拉华人联合会主席文蔚胜先生介绍,参加罢工的大多数是没有工作的人。“当地工人平均一个月工资折合人民币元,一个岗位后往往有千百人在排队应聘。”在这样的条件下,当地人日常饮食以土豆和咖喱为主,而非很贵的牛羊肉。

“在乘坐大巴从住处前往佛教寺庙遗址的路上,我们看到很多当地的小孩子,他们好奇地围上来。从他们并不熟练的英语中,我了解到他们平时在学校学习足球,女孩子会学习舞蹈。我可以感觉到孩子们那种热切地想要尝试和你打招呼,尝试和我们交流的热情。”冯彤回忆说。

在即将返程的时间里,孟加拉工程师联合会副主席Manik让冯彤记忆深刻。他本是来为学生们做讲座的,但因为行程原因取消了。想要抓住时间的尾巴深入了解当地的冯彤和意外空出时间的Manik一拍即合:他们决定前往孟加拉的火车站逛逛。

同行的路上,Manik向冯彤介绍了孟加拉的宗教历史。年前,这里盛行佛教,约1年前佛教被驱逐。Manik还邀请冯彤品尝当地小吃,“他坚决要买单,当我为此感到不好意思的时候,他一本正经地跟我说‘在我们国家,男人为女人买单,他们会非常高兴的!’”

在课堂行走途中,李希光教授会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考察小组,每晚也会让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分享一天的所思所想并记录下来。这些经历和记录都让冯彤表示十分珍贵,“文化的交流碰撞让我学会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考虑问题。”

冯彤抿抿嘴认真地说道:“回到园子里,我正在准备我的硕士毕业论文,这样的一次课堂使我学会以当地人的心态来重新审视我的生活、学习,让自己沉下来、慢下来,以一种淡定平和的平常心来面对。”

罗榆博:

在印度,不是你努力就有希望

作为印度曾经的首都和头号城市,加尔各答在经历20世纪的衰落以及年来IT产业带动的经济复苏后,时至今日仍然是印度东部、东北部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

“我们看到的加尔各答就像被轰炸过的武汉。”一名同学这样评价加尔各答。在经过为期4天的调研后,电子系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罗榆博一行人的体会是:“街道的卫生条件太差了。城市内部的反差特别大,对比很强烈。”从城市规模来看,加尔各答和中国国内的大城市类似,但是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依旧存在不小的差距。

每到夜晚,只要走在加尔各答的商业街上,就不难发现很多衣衫褴褛的人直接睡在店铺前面的过道上,或者在过道上摆一张桌子,搭个塑料棚,趴在桌子上休息。“我们碰到了一些乞讨的人,大部分都是小朋友,他们基本都没穿衣服……”这些都给罗榆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居住在加尔各答的市中心,在印度行程的最后两天,有的同学去到了当地的酒吧。和世界各地的酒吧类似,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在酒吧中,灯红酒绿,鱼龙混杂。此外,当地人肤色的差距以及财富也着实让他们感到惊讶,“(我们)刚开始准备给服务员一些小费的。但是后来看到别人给的(数量)就不好意思给了……”

作为电子系的学生,罗榆博以前对印度的了解大多是印度理工及IT产业。然而这次的“大篷车”课堂却设计了一个特别的行程——探索佛教寺庙及遗址。在印度,他们来到了一个当地的佛教圣地——拜果,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当地)很脏很乱,人很多,很挤……”

众所周知,印度教内部成员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拜果,最高等级婆罗门则是通过在寺庙的工作获得收入——每一个想要拜佛的人都必须给钱。正如罗榆博的描述:“(我)正准备拜佛,旁边的僧人就管我要钱,我说没钱,他就马上把我挤出去,我看都没看清里面是什么东西。”第一等级的人正是用这种方式获得钱财,而低等级的虔诚教徒却只能靠交钱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信仰。

除此之外,罗榆博一行人还跟着李老师去了很多其他的佛教寺庙。其中有的寺庙更多的像是遗址,墙很低,直接敞开着,也没有人去管。有的寺庙则需要买门票,参观的人很多。除了中国城,平常在印度能碰到的黄种人很少,即便是在旅游景点也不多,寺庙里参观、拜佛的人大多也是本地人。而这也让在加尔各答被当地人轮着拍照合影的罗榆博真实体会到当明星的感觉。

而在孟加拉的见闻,更让罗榆博“大开眼界”。

在总行程的第五天,他们从印度飞到了孟加拉国最大港口城市吉大港。这座看起来就像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港口城市没有出租车,三轮车、黄包车穿梭在街道之间。相比印度,城市规模以及电力、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更显不足。“我们每天出去都堵车……当地华人企业反映停电特别严重,一天停十次都很正常。”

在孟加拉国,同学们采访了一些当地的高中生。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对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的了解远远超过对其他国家的了解。此外,在与一个当地拥有硕士学历的导游的交流中,导游说的一句话让罗榆博印象深刻:“如果你们的政府官员也来听一听(我们说的孟加拉的事情),对他们过来谈判很有好处。只有当他们设身处地想的时候,(做出的决策)才会更加让我们接受。”

比起以往去到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罗榆博更愿意把这次的行程当成一个学习的经历与人生的体验。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觉得我现在过得好幸福啊!在印度和孟加拉人们基本上只要求温饱,不是你想努力就能怎么样的……”

曹丰泽:

南亚突破口,孟加拉或许更合适

在踏上印度加尔各答的大地以前,来自土木系本科四年级学生曹丰泽同学去过的都是一些“非主流”国家,包括越南和朝鲜。在他看来,自己去这些国家的纯粹出于兴趣,这次参加“大篷车课堂”,曹丰泽也是在朋友圈看到相关推送以后,因为感兴趣而去报的名。

正式出发前,曹丰泽特意阅读了《孟加拉国史》,从而对其历史和现状有了总体上的认识。在他的印象中,孟加拉和印度是落后、拥挤、贫穷的代名词,而孟加拉国的经济相比起印度更加落后。这次参与大篷车课堂,却改变了他的固有印象。

加尔各答是印度重要的港口城市,一方面它是商业名城、人口大市;另一方面,加尔各答远离政治中心,在文化上具有包容性与多样性,多种宗教能够融洽地相处,既包括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这样的大教,也有小众的、区域性的宗教,比如耆那教。

历史上,加尔各答曾经是英属殖民地的首都,殖民统治给它带来了独特的文化景观。然而,殖民时期留下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已经基本上折旧,整座城市的更新又跟不上自身经济发展的速度,往往出现新旧建筑互相交织、贫民区和富人区没有明确边界的状况。

作为一个土木系的学生,加尔各答的无梁楼盖结构引起了曹丰泽的注意。无梁楼盖结构有几个特点,一是抗震性比较差,二是盖不高,因此这种建筑结构更多出现在地广人稀的非地震带地区。印度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多发,因而这种建筑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

曹丰泽认为,在城建规划方面政府做得不够,没有出文明令禁止,也没有对市中心的楼房限高,才会导致这种情况。整体上来说,加尔各答的建筑技术偏落后,容易导致安全隐患。比方说,很多工地的脚手架都是竹制的,如果捆绑不牢固,容易发生倒塌事故。

此外,曹丰泽注意到加尔各答的公共基础设施做得不够,电信、排污、水利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甚至采取明沟排水。正常情况下,在洪水多发地带,排水管应该做在地下。由于冬天是南亚地区的旱季,因此待在加尔各答的这段时间里他们没有见到传说中的洪水。然而,当雨季到来时,明沟排水很可能导致洪涝。

由于洪水多发,当地的农耕大体上属于游耕文化,经常可以见到铁皮房屋这样的临时建筑。铁皮房屋的造价相对低廉,建造难度比较小,但是使用寿命也更短。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即使是在加尔各答这样的大城市的市区,也经常会见到铁皮房屋。对于这种情况,曹丰泽觉得是因为当地政府缺乏整体上的规划与相应的财力支持。

南亚的交通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路窄车多。曹丰泽认为,公共设施的发展跟不上个人经济实力的进步,城市化的速度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表现出滞后,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问题。

相比起加尔各答,孟加拉国在城市规划方面的优点非常突出。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共有一千多万人口,虽然它的硬件条件不如加尔各答,但却有明确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分区。富人居住区非常集中,相应的公共设施,包括酒店、公园、高层建筑等,也都较为完善。即便是达卡的贫民区,卫生条件也比较好,公共服务相对到位。

在南亚的这段时间内,修习经济双学位的曹丰泽也对两国的经济状况有了新的认识。印度是一个不开放的经济体,属于计划经济体系,很少主动引入外资。曹丰泽笑着说,“如果是一带一路方面,我就建议先别惦记印度了。”相比之下,他认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孟加拉国经济体更加开放,也更富有活力。

在国内土木工程专业整体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背景下,曹丰泽建议我们应当尽可能参加其城市建设,对孟加拉国进行有效的产能输出。一方面,这可以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创造新的赢利点;另一方面,南亚地区基础建设的进步可以对一带一路的展开起到良性推动作用。

当然,参与城市建设算是后期的工作,在此之前,至少几年之内,孟加拉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火力点集中在城际交通的修缮和港口的建设运营上。只有在外部交通条件完善后,展开城市内部建设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郭健多:

大篷车教我如何回望历史,思考当下

“砰、砰、砰。”司机旁边的车窗玻璃应声而碎。

清华经管学院三字班学生郭健多,以及车内其余二十多名乘客从睡梦之中惊醒。

此时是年2月20日凌晨一点多,车上的乘客是大篷车课堂的带队老师李希光教授和他的学生,以及两名当地的导游。一行人是在游览过孟加拉城市帕哈尔普尔的佛教遗址后返回孟加拉首都达卡的途中。

“导游为了安抚我们,说(砸车者)是警察。但我们觉得不像是警察。”郭健多回忆。这条连接帕哈尔普尔和达卡的公路,向两个相反方向行驶的车辆各只有一条车道。在前面行驶的车辆几乎都是大型的运输车。全程多公里,他们却走了10个小时。

由于行程安排较紧,一行人赶得很急。为了超车,司机不得不总是逆行。为了提醒行驶在反方向车道上的车辆,司机“10个小时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鸣笛”。

“‘警察’警告我们的方式就是砸玻璃。”郭健多说,“当我们堵在一处时,就有人把我们的车窗玻璃砸了。”她稍稍加重了语气,“那条路真是一辈子都忘不掉。”

这是郭健多第二次参加大篷车课堂。在年2月12日到2月20日期间,大篷车从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出发,开过了印度部分地区和孟加拉国。

尽管有如此惊险的经历,她对孟加拉民族的评价却是“柔软”而“包容”。

“不管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学校里的孩子还是公园中的游客,都特别的友好。每当我们想要拍照的时候,他们总是主动凑上来,整理好衣服,露出笑容。尽管他们可能没机会看到这些照片,但还是很喜欢拍照,”郭健多笑着说,“所以我们此行拍到的孟加拉人都特别美,衣着艳丽,表情也特别幸福。”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也是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当地的生活水平真的很差,但我和小伙伴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值得尊敬的民族。”郭健多评价道,“这个国家贫穷但不懒惰,落后但不蛮横。虽然教育水平不高,但是工人们都很接受低薪的制造业工作。因此,孟加拉的基础制造业正在迅速崛起。

当地华人商会会长告诉我们,孟加拉人清醒地意识到,欧美的发展离他们太远,而中国的崛起就在眼前,因此他们非常虚心地学习中国的发展模式,也很愿意中国在当地建设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孟加拉人对我们中国人非常友好。

郭健多第一次参加大篷车课堂时,游历的地点是乌兹别克斯坦。这也是她第一次出国。在此之前,她眼中的历史“全都来自高中课本,完全像诗句里面那样,‘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我很想找机会出去走一走,看看中国以外的世界,又觉得‘一带一路’这个主题很有时代性,所以就报名了。”

关于“一带一路”,她说,“李老师在大篷车课堂上讲过,中国的外交开始从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太平洋国家转向印度洋国家,从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东亚国家到向中亚方向靠拢。我觉得非常有道理,这是我们外交思路的一个转变。”因此,大篷车的线路也涵盖陆上、海上丝绸之路途经的中亚、南亚各国。

大篷车在乌兹别克斯坦时曾经参观过位于撒马尔罕的丝绸之路博物馆。馆内有大量关于唐朝的史实。但是,他们观看纪录片时发现,其配音有日语、韩语,却无中文。“我们对此非常痛心。”郭健多说。

希拉里·克林顿曾经在谈外交策略时提出“巧实力”一词。在郭健多看来,日韩通过为博物馆纪录片制作投资等方式来向当地民众宣传本国的方式,就是“巧实力”的体现。“中国在境外投资办厂、援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经济影响力建设已经初建成效,但是在扩大文化影响力,让外国民众认识中国的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

同时,郭健多也提到了中国在孟加拉投资修建高铁的计划。她夸张地说,“孟加拉的那条路就跟两张桌子一样宽。”她的手臂左右伸展,比划了一下面前的桌子。这张桌子目测一米五左右。“连公路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不会有很多人去坐高铁。因此大篷车式的考察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无论是要制定政策还是投资办厂,都应该到当地去看一看。”

作为经管学院第一名赴以色列耶路撒冷交换的学生,郭健多在交换期间参访以色列国会、空军陆军训练基地等,还曾几次前往巴勒斯坦地区采访,也在假期游历约旦、土耳其、俄罗斯等国。“正是大篷车的经历,教会我如何在不同文化的土地上行走,教我如何回望历史,思考当下。”

图片来源:“大篷车课堂”队员提供

责编:蒋茹茹

qq.







































北京哪家医院是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zx/8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