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师如何灭除痛苦一

帕奥禅师:如何灭除痛苦

(一)

你想脱离痛苦吗?如果想离苦,请聆听《谛相应·重阁经》(K..aghàraSutta,SaccaSa§yutta):

「诸比丘,若有人如此说:『不必如实地彻见苦圣谛,不必如实地彻见苦集圣谛,不必如实地彻见苦灭圣谛,不必如实地彻见导致苦灭的道圣谛,我就能究竟离苦。』──这是不可能的。

诸比丘,就像有人如此说:『不需要建筑楼房的下层,我就能建筑上层。』这是不可能的。同样地,若有人如此说:『不必如实地彻见苦圣谛,不必如实地彻见苦集圣谛,不必如实地彻见苦灭圣谛,不必如实地彻见导致苦灭的道圣谛,我就能究竟离苦。』──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诸比丘,若有人如此说:『如实地彻见苦圣谛,如实地彻见苦集圣谛,如实地彻见苦灭圣谛,如实地彻见导致苦灭的道圣谛之后,我就能究竟离苦。』──这是可能的。

诸比丘,就像有人如此说:『建筑了楼房的下层之后,我就要建筑上层。』这是可能的。同样地,若有人如此说:『如实地彻见苦圣谛,如实地彻见苦集圣谛,如实地彻见苦灭圣谛,如实地彻见导致苦灭的道圣谛之后,我就能究竟离苦。』──这是可能的。

因此,诸比丘,应当精勤于了知:『这是苦』;应当精勤于了知:『这是苦的原因』;应当精勤于了知:『这是苦的息灭』;应当精勤于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如果想解脱生死轮回,了知四圣谛是很重要的。佛陀在《相应部.边际村经》(Ko.igàmaSutta,Sa§yuttaNikàya)中很清楚地指出这一点:

一时世尊住在跋耆族的边际村。那时世尊如此对诸比丘说:「诸比丘,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彻见四圣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长久的轮回中流转、徘徊。是哪四项(圣谛)呢?

诸比丘,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彻见苦圣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长久的轮回中流转、徘徊。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彻见苦集圣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长久的轮回中流转、徘徊。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彻见苦灭圣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长久的轮回中流转、徘徊。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彻见导致苦灭的道圣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长久的轮回中流转、徘徊。

诸比丘,那苦圣谛已经被了知与彻见;那苦集圣谛已经被了知与彻见;那苦灭圣谛已经被了知与彻见;那导致苦灭的道圣谛已经被了知与彻见;对于存在的贪爱(有爱)已经被切断,通向存在的渠道已经被毁灭,已经不会再有来生。」

这是世尊所开示的话。如此开示之后,善逝大师又如此说:

由于不如实

彻见四圣谛

我等长久地

流转种种生

今圣谛已见

有渠已切断

苦根已断除

更不复再生

苦圣谛

什么是苦圣谛?在《转*轮经》里,佛陀以简要的方式如此解释苦圣谛:「简单地说,五取蕴是苦。」五取蕴是观智的目标。

什么是五取蕴呢?它们就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及识取蕴。

什么是色取蕴呢?在《蕴品相应.蕴经》(KhandhàSutta,KhandhaVaggaSa§yutta)中,佛陀开示说:`Ya§ki¤cir.pa§at.tànàgatapaccuppanna§ajjhatta§vàbahiddhàvàolàrika§vàsukhuma§vàh.na§vàpa.ita§vàya§duresantikevàsàsava§upàdàniya§aya§vuccatir.pupàdànakkhandho.──「无论是过去的、未来的或现在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劣的或殊胜的、远的或近的,只要是会成为执取之目标的色法都称为色取蕴。」

佛陀以同样的方式解释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及识取蕴。因此大家应当了解,不只是现在的五取蕴是苦谛法而已,过去的、未来的、内在的、外在的、粗的、细的、低劣的、殊胜的、远的与近的五取蕴也都是苦谛法。

为什么这些五蕴是会被执取的目标呢?众生的身心是由五蕴所构成的。由于无明的缘故,凡夫视色法为「我」、「我的」或「我的自我」,如此即产生了对色法的贪爱与执取。对于受、想、行、识的贪爱与执取也是如此。因此,对尚未如实地知见诸法的凡夫而言,这些五蕴都是执取的目标。事实上,除了出世间名法以外,其余的蕴都是取蕴。不了知四圣谛就无法证悟涅槃,而苦谛正是四圣谛的第一项,它包括上述的十一种五取蕴。如果想要证悟涅槃、解脱生死轮回,就必须了知这些五取蕴。

苦集圣谛

什么是苦集圣谛?在《转*轮经》里,佛陀教导说贪爱是集谛。在《相应部.因缘品》(Sa§yuttaNikàya,NidànaVagga)里,佛陀教导说缘起也是集谛。因此无明(avijjà)、爱(ta.hà)、取(upàdàna)、行(sa.khàra)与业(kamma)都是集谛。简单地说,一切不善业及能造成投生的善业都是集谛。

中译按:业是缘起支中的「有」,即「业有」。

在《分别论.谛分别》(SaccaVibha.ga)中,佛陀以五种方式来解释集谛:

1.贪爱(ta.hà)是集谛;

2.十种烦恼(贪、瞋、痴、骄慢、邪见、疑、昏沉、掉举、无惭、无愧)是集谛;

3.一切不善法是集谛;

4.一切不善法及能造成投生的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是集谛;

5.一切不善法与能造成投生的善法,或一切不善业与能造成投生的善业都是集谛。

苦谛法与集谛法是观智的目标。因此,如果大家要修习观禅以便灭除痛苦,就必须先致力于彻知它们。

苦灭圣谛

什么是苦灭圣谛?在《转*轮经》里,佛陀教导说贪爱的灭尽无余是灭谛;而在其他某些经中,佛陀教导说苦谛的灭尽无余是灭谛。为什么有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呢?事实上它们是指同一件事。由于贪爱灭尽无余,或者说由于无明、爱、取、行、业灭尽无余,所以五蕴(苦谛)就会灭尽无余。果灭是因为因灭;由于因灭,所以果灭。这两种解释法中,一种是依照因灭来解释,另一种是依照果灭来解释,而事实上都是指相同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有时说贪爱的灭尽无余是灭谛,有时说五蕴的灭尽无余是灭谛。

事实上,涅槃就是灭谛。上述两种灭是依靠取涅槃为目标的圣道智而产生。四种圣道智取涅槃为目标,它们逐阶地将烦恼灭尽无余。由于烦恼灭尽无余,所以般涅槃之后没有业能够再产生任何蕴,因此五蕴也就灭尽无余。但是有些弟子很难了解涅槃,是故佛陀教导说两种灭当中任何一种都是灭谛。有时涅槃被称为「无为界」(asa.khatadhàtu),因此涅槃(无为)是因,两种灭是果。因此涅槃可以被视为因或果。

灭谛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烦恼的灭尽无余称为「烦恼般涅槃」(Kilesa-Parinabbàna)。五蕴的灭尽无余称为「蕴般涅槃」(Khandha-Parinibbàna)。

再者,烦恼的灭尽无余也称为「有余涅槃」(Saupadisesa-Nibbàna),意即虽然烦恼已经灭尽无余,但是还有五蕴残余。五蕴的灭尽无余也称为「无余涅槃」(Anupadisesa-Nibbàna),也就是说五蕴完全灭尽。举例而言,佛陀的烦恼灭尽无余发生于他证悟成佛之时。在菩提伽耶(Gaya),他的四种圣道智取无为界(涅槃)为目标,逐阶地将一切烦恼灭尽无余。四十五年之后,他在拘尸那罗(Kusinàrà)大般涅槃,那时他的五蕴完全灭尽无余。

涅槃是无为界,是出世间四圣道、四圣果的目标(所缘)。然而在证悟涅槃之前,禅修者修行观禅时必须取两种灭作为修观的目标──即烦恼的灭尽无余及五蕴的灭尽无余。了知这些目标的观智称为「生灭智」(Udaya-vaya-¤à.a)。

导致苦灭的道圣谛

什么是「导致苦灭的道圣谛」?那就是八圣道分。有时称八圣道分为道谛(magga-sacca),但是在《转*轮经》里,佛陀称它为「导致苦灭的道圣谛」(dukkhanirodhagàmin.pa.ipadàariyasacca),这两种名称涵义相同。

八圣道分有两种,即世间的与出世间的。如果要达到出世间的八圣道分,大家首先必须培育世间的八圣道分。每一个圣道的出世间八圣道分都只能够在每一个人的心流之中生起一次而已,因此它本身是不能被培育的。世间的八圣道分则依个人的修行逐渐地培育起来。就世间的八圣道分而言,在你修行观禅时,有五项圣道分同时存在。举例而言,如果你已经能照见五蕴及它们的因,进一步应当观照这些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苦谛法与集谛法都称为行法。借着透视它们生灭的本质,你了知它们为无常;借着透视它们受到生灭逼迫的本质,你了知它们为苦;借着透视它们没有恒常自我的本质,你了知它们为无我。如此观照时,了知这些行法无常、苦、无我三相的智慧是正见;将心投入这些行法及其无常、苦、无我三相的是正思惟。正见与正思惟经常同时存在。为了照见行法无常、苦、无我三相而付出的努力是正精进。对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明记不忘是正念。专注于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是正定。因此当禅修者修行观禅时,上述这五项圣道分都同时存在。正语、正业、正命这三项圣道分属于戒学。在修行止禅与观禅之前,你已经先持守戒律,即具备了正语、正业与正命。如此总共有八项圣道分。然而,就世间道而言,戒学的三项圣道分不会和其余的五项圣道分或观智同时生起,意即它们不会存在于同一个心识剎那或同一个心路过程里。

修行观禅到了最后,当禅修者证悟涅槃时,八项圣道分都存在他的心中,那是出世间的八圣道分。了知涅槃的是正见;将心投入涅槃的是正思惟;为了要了知涅槃而付出的努力是正精进;对涅槃明记不忘是正念;专注于涅槃是正定;能造成邪语、邪业与邪命的烦恼都被道智灭除了,因此正语、正业与正命也都与道智同时存在。如此,当禅修者证悟涅槃时,八项圣道分同时都具足。

三摩地经

要如何修行才能了悟四圣谛呢?请聆听出自《谛相应.三摩地经》(SaccaSa§yutta,SamàdhiSutta.S3.)的这段经文:

「诸比丘,应当培育定力。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实地了知诸法。

他如实地了知什么?他如实地了知:『这是苦』;他如实地了知:『这是苦的原因』;他如实地了知:『这是苦的息灭』;他如实地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诸比丘,应当培育定力。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实地了知诸法。

是故,诸比丘,应当精勤于了知:『这是苦』;应当精勤于了知:『这是苦的原因』;应当精勤于了知:『这是苦的息灭』;应当精勤于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因此,如果要了悟四圣谛,首先必须培育定力。用以培育定力的止禅法门有四十种之多,你可以任选其中一种。在此我要先解释安般念,然后解释如何修行以了悟四圣谛。

安般念

我将依据《大念处经》(Mahàsatipa..hànaSutta)来解释安般念的修行方法。在那部经中,佛陀开示说:「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身为身呢?在此,诸比丘,比丘前往森林、树下或闲静处,盘腿而坐,保持上身正直,安立正念于自己禅修的所缘。他正念地吸气,正念地呼气。吸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长。』呼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长。』吸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短。』呼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短。』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气。』

就像善巧的车床师或他的学徒,当他做长弯的时候,他了知:『我做长弯。』当他做短弯的时候,他了知:『我做短弯。』同样地,当比丘吸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长。』呼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长。』吸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短。』呼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短。』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气。』」

这是佛陀就安般念修行方法所作的开示。这段开示主要是教导证得禅那的方法。经文中「在此」这两个字是指在佛陀的教法中。这两个字排除了佛教以外的宗教,因为其他宗教不像佛教这样彻底地教导安般念的修行方法。这样的方法只能在佛教里找到。经上也说:「在此有(真实的)沙门;其他教法里没有沙门。」(M1.92)

适当处所

佛陀在「比丘前往森林、树下或闲静处」这句经文里指出禅修者培育正念的适当处所。

一般而言,在尚未开始修行之前,禅修者的心已经长时间住在声色等欲乐目标,不喜欢进入禅修的道路,因为他的心不习惯活在没有欲乐的环境里。他就像野生的小牛一样,如果它它来拉车,它会跑到道路之外去。之前,他的心时常接触及取乐于各种欲乐目标,例如好看的电影、悦耳的音乐、美味的食物及快乐的社群生活。但现在并没有电影、音乐等来取悦他的眼睛、耳朵等,因此他的心有如一只鱼被人从水中拿出来放在干燥地面上一般,痛苦地乱跳及渴望回去水中。呼吸对他那渴望欲乐的心来说,就有如干燥的地面一般,实在太枯躁无味了。于是在禅坐时他不专注于气息,反而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回顾过去所享受的欲乐,或想象未来将获得的欲乐。然而,这只是在浪费时间,根本无助于心的培育。即使他如此修行一辈子,其禅修也不会有丝毫进展。野生小牛的譬喻

为了克服这坏习惯,他必须不断地将散乱的心引导回来,尽量长久地专注于呼吸,以培育专注呼吸的新习惯。这就像牧牛者想驯伏喝野生母牛奶长大的小野牛时所做的事。他带领那头小牛离开母牛,将它绑在一根牢固深埋的柱子上。小牛会跳来跳去,想要逃脱。但是当它发现无法跑掉的时候,就会依靠那根柱子而蹲伏或躺卧。同样地,禅修者想要驯伏长时间沉迷于声色等目标的难调之心。他引导心离开声色等目标,进入森林、树下或闲静处,用正念之绳将心绑在呼吸这个念处目标上。他的心也会跳来跳去,当它得不到长期惯取的目标,并且发现无法挣脱正念之绳而跑掉时,最后它会依靠那个目标而以近行定或安止定坐下或躺卧。

因此古代的论师说:就像想要驯伏野生小牛的人,会将它绑在牢固深埋的木桩,同样地禅修者应将自己的心,牢牢地绑在其禅修的目标上。(DA2.)

因此这样的处所变得适合禅修者。所以说:「这说明什么样的处所适合禅修者培育念。」

如果不远离聚落,则很难成就安般念法门,因为对禅定来说,声音好比是尖刺一样。相反地,在聚落以外的地方,禅修者很容易就能掌握这个禅修的法门。因此世尊指出适合禅修的处所,而说:「前往森林、树下或闲静处。」

一个善于选择建筑地点的大师看了一块适合建筑城镇之地,从各方面详细考虑之后,他建议说:「就在这里建立城镇。」城镇建设完成之后,他受到皇家高度的推崇。同样地,佛陀从各方面详细考虑适合禅修者修行的处所之后,他建议:「就在这里修行此业处。」当禅修者循序渐进地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他就以这样的话来表达对佛陀的感谢与赞叹:「世尊确实是无上正觉者。」如此,世尊受到高度的推崇。

豹的譬喻

比丘好比是豹;像豹一样,比丘独自住在森林里,克服贪爱等障碍,达成目标。

正如一头豹王躲藏在森林、草丛、灌木丛或山林里,捕捉水牛、麋鹿、山猪及其他野兽。同样地,比丘

致力于禅修,逐一地证悟四道与四果。因此古代的论师说:

正如豹埋伏山林,捕捉野兽,

正觉者之子亦然,洞察敏锐,

进入于山林之中,精勤修行,

在那里证悟圣果,殊胜至上。

因此世尊指出适合禅修的处所,而说:「前往森林、树下或闲静处。」

虽然现在大家所住的地方不是森林,也不是树下,而且有许多禅修者住在一起,但是如果你能够不在意其他人的存在,放下一切万缘,而只觉知自己禅修的目标,那么这里对你而言就像是闲静处一样。更何况大众共修有助于激发精进心,而促使禅修得到更快速的进展。正念地吸气,正念地呼气「保持上身正直」是指保持背部的每一节脊椎骨端正,节节平正地相接,身直腰正。佛陀建议这样的坐姿,因为这是最稳定与舒服的姿势,有助于保持心平静与提高警觉性。

什么是「安立正念于自己禅修的所缘」?它是指:将心引导到禅修应当专注的目标,并且将心固定在那里。举例而言,如果你修行安般念,就应当将正念安住在呼吸。如果你修行四界分别观,就应当将正念安住在四界(四大)的特相。你应该专注于禅修的目标,而不是家人。

「他正念地吸气,正念地呼气」是指他在呼吸的时候不舍弃正念。正念是很重要的。正念的意思是明记不忘。如果你能明记经过鼻孔周围或人中的呼吸,持续不忘失,正念和定力就会愈来愈强。当定力提升到相当程度的时候,你会见到禅相。如果能持续稳固地专注于禅相,你就能证得初禅乃至第四禅。

长息与短息

如何才能「正念地吸气,正念地呼气」呢?佛陀教导说:

「吸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长。』呼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长。』」

(一)他以一段长时间吸进长的气息。

(二)他以一段长时间呼出长的气息。

(三)他以一段长时间吸进与呼出长的气息。当他吸气与呼气都经历一段长时间时,他心中生起了强烈的意愿(chanda欲)。意愿对禅修来说是很重要的。

(四)透过意愿,他以一段长时间吸进比之前更加微细的气息。

(五)透过意愿,他以一段长时间呼出比之前更加微细的气息。

(六)透过意愿,他以一段长时间吸进与呼出比之前更加微细的气息。当他透过意愿以一段长时间吸进与呼出比之前更加微细的气息,他心中生起喜悦(p.ti)。

(七)透过喜悦,

他以一段长时间吸进比之前更加微细的气息。

(八)透过喜悦,他以一段长时间呼出比之前更加微细的气息。

(九)透过喜悦,他以一段长时间吸进与呼出比之前更加微细的气息。

如果要达到更深的定力,在禅修中有喜悦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在禅修当中不曾体验喜悦,你的定力就不能够提升。在什么时候喜悦才会生起?如果你已经去除烦躁和散乱的心,而且能够完全地专注于整道微息的长气息,你的定力就会提升。当你的定力提升时,喜悦就会在你的心中生起。

当比丘透过喜悦以一段长时间吸进与呼出比之前更加微细的气息,其心移离长的入息与出息,而中舍地转向专注于禅相。

对于短的气息的解释也是如此。气息会有时短有时长,这是自然的。

「吸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短。』呼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短。』」

气息的全身

关于以下的经文:

「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意思是他以如此的想法训练自己:「吸气的时候,我应当知道、明了整个吸气过程里开始、中间、结尾的气息。呼气的时候,我应当知道、明了整个呼气过程里开始、中间、结尾的气息。」如此,他以清明的心,知道、明了吸呼的全息。

在这里,大家不要误解说觉知全息的时候要默念「开始、中间、结尾」;事实上,只需要知道经过同一点上的呼吸从头到尾的气息就够了。

有比丘微细且扩散的入息或出息只有开始阶段明显,中间与结尾则不明显,他只能清楚地觉知与专注于开始的气息,而不能觉知与专注于中间与结尾的气息。另一位比丘只有中间的气息明显,开始与结尾的气息则不明显。第三位比丘只有结尾的气息明显,开始与中间的气息则不明显,因此他只能专注于结尾的气息。第四位比丘的开始、中间与结尾这三个阶段的气息都明显,没有任何困难。为了指出修行此法门应当依循第四位比丘的例子,所以佛陀说:「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

由于修行此法门最初的方法除了吸气与呼气之外,不需要再做其他事情,所以说:「吸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长。』呼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长。』吸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短。』呼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短。』」。然后他必须致力于提起更清楚的觉知等,所以说:「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清楚地了知呼吸是慧学;专注于呼吸是定学;约束自己的心,不使烦恼生起是戒学。在呼吸当中应当致力于实践此三学。

微息

关于以下的经文:

「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气。』」意思就是他心里想:「我呼吸时应当存着使气息平静、平稳、安宁、安详的动机。」他如此训练自己。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粗显、微细与平静这三种情况:还没有致力于禅修的时候,比丘的身心是纷扰的、粗显的,呼吸的气息也是粗显的、不平静的,只借着鼻孔吸呼还不够用,必须也经由嘴巴来吸呼。然而,当他调御自己的身心之后,身心变得宁静、安稳,呼吸也就变得微细,他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还在呼吸。就好象一个人刚从山上跑下来,放下顶在头上的重物,直挺地站立着的时候,他的呼吸是粗显的,经由鼻孔呼吸还不够用,必须还要透过嘴巴来呼吸。然而,当他去除了疲劳、沐浴、喝水、用湿布盖胸、坐在阴凉处休息的时候,他的呼吸就变得微细,他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否还在呼吸。这个人是用来比喻禅修之后呼吸变得很微细的比丘,意思是他难以分辨自己是否还在呼吸。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尚未开始禅修之时,他不曾去觉知、专注、反省或思惟将粗显的气息平静下来的问题;一旦开始禅修之后,他就会注意到这个问题。禅修时的气息比尚未禅修时的更微细,所以古代的论师说:「在扰动的身心中,气息是粗显的;在平静的身心中,气息是微细的。」(Vs2.17)

他如何以「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吸气;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气」这样的想法来训练自己呢?什么是气息的身行(kàyasa.khàra)?与呼吸本身相关或系属于呼吸的事物称为气息的身行。他训练自己使气息的身行镇定、平稳与宁静,以如此的思惟来训练自己:「借着在身体向前弯、侧弯、各方向弯及后弯的时候,使气息的身行平静下来,以及借着在身体移动、颤抖、震动、摇动的时候,使气息的身行平静下来,我应当如此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吸。在身体不向前弯、侧弯、各方向弯及后弯的时候,不移动、不颤抖、不震动、不摇动的时候,我应当借着这些安详、微细的身体活动,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吸。」

到这里,我已经解释了以安般念来培育定力的四个阶段,即专注于:

1.长息;

2.短息;

3.全息;

4.微息。

合而为一

大家应当了解有可能三个阶段合而为一,例如同时专注于长息、全息与微息。这是指当你呼吸的时间长而且气息微细时,你应当在同一点上觉知经过那里从头到尾的微细长息(即微细长息的全息)。如果呼吸还未变微细,你可以存着希望呼吸变微细的动机来持续地专注。如此,当你的定力提升时,呼吸就会变得微细。那时你必须以想要了知长息、全息与微息的强烈意愿来专注于经过同一点上从头到尾的气息。如果能如此修行,你就可能成功地证得禅那。有时也可能短息、全息与微息这三个阶段合而为一。因此,当呼吸长而且微细时,你应当同时专注于长息、全息与微息。当呼吸短而且微细时,你应当同时专注于短息、全息与微息。如果能以够强大的意愿与喜悦如此修行,你的定力将会提升。定力提升时,呼吸也会变得愈来愈微细。那时,不要因为呼吸变得不清楚而感到失望,心想:「噢,我的气息不清楚!」因为这会令你感到焦虑不安,导致你的定力衰退。事实上,呼吸愈来愈微细是非常好的现象。为什么呢?因为如果那时候禅相出现,而且你的心自动地专注于禅相,你不会受到呼吸干扰。但是如果那时候的呼吸还很粗的话,你的心会一下子注意在呼吸,一下子注意在禅相;你的心拥有两个目标。拥有两个目标的心无法专注,你的定力无法进一步提升。所以,当呼吸变得愈来愈微细时,你应当感到欢喜。

但是不要故意使呼吸变长、变短或变微细。若是如此控制呼吸,你的精进觉支与择法觉支会过强,定力就

会渐渐衰退。应当照着呼吸自然的状态去专注它。定力提升时,呼吸有时会变长,有时会变短。无论呼吸长或短,你只需要专注于每一次呼吸从头到尾的气息。当定力更好的时候,你可以存着希望呼吸变微细的动机,继续专注于全息。当呼吸自然地变微细时,无论呼吸长或短,你都应当持续地专注于微细呼吸的全息。

如果每一次静坐时你都能持续地专注于微细呼吸的全息一、二小时以上,你的定力就已经相当好。这是个关键的时刻,你必须特别谨慎地持续修行,停止一切的妄想与交谈,在行、住、坐、卧等一切时刻都必须保持正念,一心只专注于呼吸,不去理会其他目标。

禅相与光

如果能在每一次静坐时都持续专注于微细的呼吸一小时以上,如此持续至少三天,通常禅相就会出现。对有些禅修者而言,光在禅相之前出现;对有些禅修者而言,禅相在光之前出现。无论哪一种先出现,禅修者都必须分辨禅相与光之间的差别。禅相与光不同,就像太阳与阳光不同一样。

光可以出现在你身体乃至周围的任何部位、任何方向。除了结生心以外,所有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心都能产生许多物质微粒,称为心生色聚。如果分析它们,就可以透视到每一粒色聚里至少含有八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营养素)。如果是定力强的心产生的色聚,其中的颜色会很明亮,其光明会出现在你全身的各处。再者,这些色聚里的火界能产生许多时节生色聚。时节生色聚不只会散布在身体内,而且也会散布到身体外。它们里面的颜色也是明亮的。它们散布的远近决定于定力的强弱。定力很强时,光明就能散布得很远。定力比较不强时,光明则只能散布几吋而已。心生色聚只能散布在身体内,时节生色聚则不只会散布在身体内,而且也会散布到身体外。光明就是来自这些出现在身体四周的心生色聚与时节生色聚里颜色的明亮。

然而,你不应该去注意那些光明,应该只专注于呼吸。那时呼吸通常很微细。为了觉知微细的呼吸,你必须保持持续与适度的精进,对微细的呼吸明记不忘,并且清楚地了知它。如果能如此修行,你的定力就会继续提升,安般禅相也会出现在你鼻孔的出口处。

什么是安般禅相

什么是安般禅相呢?当你的定力够强时,呼吸就会转变成禅相。呼吸是由心所生。如果你辨识气息的四界,你就会见到许多的色聚。如果你分析它们,就会见到每一粒色聚里至少含有九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声音。当定力强时,色聚里的颜色会很明亮。正如前面解释过的,这些色聚里的火界能产生许多时节生色聚,它们里面的颜色也是明亮的。由于呼吸里有数不尽的色聚,一粒色聚里颜色的明亮与其他色聚里颜色的明亮结合在一起,如此产生的光明就是禅相。

开始时的禅相通常是不稳定的,那时还不要注意禅相,应当只专注于呼吸。当你专注于呼吸的定力愈来愈深、愈来愈稳定时,禅相就会愈来愈稳定。刚出现的禅相通常是灰色的。定力提升时,灰色禅相会转变成白色,然后再变成光亮透明的似相(pa.ibhàganimitta)。禅相会随着禅修者的心或想而改变:有时禅相是长形的,有时是圆形的,有时是红色的,有时是黄色的等等。你不应去注意禅相的颜色、形状或外观,否则它会继续改变,你的定力也会衰减,因而无法达到禅那。应当一心只专注于呼吸,直到呼吸与禅相结合为一,而且你的心自动地专注于禅相,那时就要专注于禅相,而不要再注意呼吸。如果有时注意禅相,有时注意呼吸,你的定力就会逐渐减退。

你也不应注意呼吸或禅相里四大的特相,即硬、粗、重与软、滑、轻,流动与粘结,热与冷、支持与推动。如果去注意它们,就变成在修行四界分别观,而不是修行安般念了。

你也不应观呼吸或禅相为无常、苦或无我,这些是共相。为什么不应如此观呢?因为观禅的目标是行法,即究竟名色法及其因;呼吸与禅相并不是究竟法,它们都还是密集(概念法),因此不是观禅的目标。如果你观它们为无常、苦或无我,你既不是在修行安般念,也不是在修行观禅。

如果你的禅相是白色的,而你又能持续地专注于它,它就会越来越白,接着越来越明亮,犹如天上的明星一般。那时你的心会自动沉入似相之中。如果你的心沉入似相之中、完全不动摇一段长久的时间,这时候的定力称为安止,也称为禅那。就初学者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于其他颜色的安般似相也是如此。两种禅定

有两种禅定:近行定与安止定。安止定是心持续不断地完全沉入于目标之中,例如安般似相。在这时候,有分心不会在觉知该(禅修)目标的心之间生起。禅支已经强至足以维持心不间断地紧系于目标。在近行定的时候,心开始沉入目标之中越来越久,但这些时段有时会因为有分心生起而间断。在此,由于五禅支还不够强,心还不能够不受干扰地安止(于目标之中)。注释以譬喻来解释这一点:譬如一个王后怀了将来能成为转轮圣王的胎儿。她可以时时用肉眼看见自己子宫内的胎儿。那时她会非常谨慎恭敬地保护着胎儿,以免胎死腹中。同样的道理,禅修者必须以非常谨慎恭敬的心来守护自己的禅相。由于懒惰、迷糊与健忘的心不可能使人达到高度的修行成就,所以他应当保持热诚、正知与正念,在行、住、坐、卧当中都专注于禅相。例如在经行(行禅)的时候,他应当先站在经行处的起点,专注于呼吸。当禅相与呼吸结合并且他的心自动专注于禅相时,他应当一心专注于禅相。专注到定力很强的时候,才开始起步慢慢地走。走的时候仍然一心只专注于禅相。

能够在任何姿势中都一心专注于禅相是心力的作用。大家都有这样的心力。请精进修行,你一定能成功的。在开始的阶段,安止的时间通常不久。这时你不应气馁,而应当一再地努力。如果能付出持续有力的精进,保持清明的正知与敏锐的正念,你就能维持长时间融入于禅相之中。那时你应当多练习长时间住在安止定中,而不要经常检查禅支,否则你的定力会逐渐减退。

审察禅支

你的安止定必须深而且稳定,能够持续达到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等,愈久愈好。若能在每一次静坐时都持续入在安止定中一小时以上,如此连续至少三天之后,你就可以开始检查禅支。检查禅支之前必须先入在深且强的安止定中一小时以上。出定之后就注意心脏里面,观察在那里依靠心所依处色而生起的有分心。开始时,多数禅修者不了解有分心与禅相的差别。当他们在心脏里见到与出现在鼻孔出口处一样的禅相时,他们以为那就是有分心。事实上那不是有分心。有分心就像心脏里的镜子一样。在《增支部》(AvguttaraNikaya)的《弹指之顷章》(accharasavghatachapter)里说:2有分心是名法,不是色法。这里说「有分心像镜子一样」乃是指有分心所产生色聚的明亮情况像镜子一样。当似相在如此的明镜中出现时即可检查禅支。以此法检查能确定地了知是否已曾入禅那。`pabhasalamidambhikkhavecittam──「诸比丘,有分心是明亮的。」明亮的光从有分心发出来。虽然有分心能产生明亮的光,但是有分心本身是心,而不是光。有分心能产生许多心生色聚,这些色聚里的颜色是明亮的。这些心生色聚里的火界能产生许多时节生色聚,它们里面的颜色也是明亮的。明亮的程度是根据与有分心相应的慧力。慧力愈强,光也就愈明亮。因此,如果产生有分心的业力是观智的业的话,其慧力将会非常的强大,光也将会非常明亮有力。因此有分心是一回事,光明是另一回事。

检查有分心时,每次只能检查几秒钟而已。如果检查的时间达到两三分钟那么久的话,你可能会感到心脏疼痛,你的定力也会减退。因此,在每一次检查时,无论是否检查到有分心,几秒钟之后就必须再回来专注于鼻孔出口处的安般似相。必须专注到产生强而有力的安止,安般似相也必须非常明亮,然后又可以再度检查有分心。如此来回地检查几次之后,你也许就能检查到有分心。然后还是要回来专注于安般似相。专注到强而有力的安止生起,而且似相非常明亮时,就再去注意有分心。那时你会见到安般似相出现在有分心之中。正如镜子里可以显现出你的影像一样,有分心的明镜中可以显现出安般似相。那时你就可以开始检查五禅支,即寻、伺、喜、乐、一境性。

寻是将心投入似相的心理现象;伺是保持心持续地投入在似相中的心理现象;喜是对似相的欢喜;乐是对似相的快乐感受;一境性是对似相的一心专注(心与似相合而为一)。刚开始检查五禅支时,每次只检查一个禅支,从寻开始。清楚地检查到寻之后,又必须回来专注于安般似相,直到产生强而有力的安止,然后可以在有分心的地方检查伺。以同样的过程逐一地检查喜、乐与一境性。能够逐一地检查五禅支之后,就试着同时检查五禅支。成功之后,就要练习五自在。

五自在

简单地说,五自在包括:能在你想入定的时候迅速地入定;想住在定中多久就能持续地住定多久,例如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等等;能在你预定要出定的时间自在地出定;想检查禅支的时候就能清楚地检查,这包括两项自在,即自在地将心流转向禅支与自在地审察禅支。以意门转向心审察禅支称为转向自在,以同一个心路过程里的速行心审察禅支则称为省察自在,这是它们的唯一差别。能够修成五自在之后,才可以逐步地修行第二禅、第三禅与第四禅。当你入在初禅里的时候,呼吸变得很微细;入在第二禅里的时候,呼吸变得更微细;在第三禅中,呼吸又更微细。当你入在第四禅中的时候,呼吸完全停止。

我询问过许多禅修者,让他们比较各种禅那的优劣。多数禅修者说:第二禅比初禅更殊胜,第三禅比第二禅更殊胜,第四禅则是这四种禅那当中最殊胜的。能进入这些禅那是由于心力的缘故。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力。大家应当在佛陀的教法中精进修行。如果你付出够强的精进,没有什么事是不能达成的(viriyayavatokimanakamma§nasijjhati)。提起这样的心力,持续地努力修行,那么大家必定都能如愿地达到第四禅。

成就第四禅之后,如果转修十遍、四梵住等止禅法门,你很容易就能修成它们。此外你也可以以安般念第四禅作为基础,转修观禅。以安般禅那为基础而转修观禅者有两种:

1.呼吸行者(assasapassasakammika入出息行者)2.禅那行者(jhanakammika)

然而,如此的翻译并不精确。以下我要进一步解释这两种人的修行方法。

在止禅中有四十种业处(修行法门),而在观禅中只有两种业处,即色业处(rupakammatthana)与名业处(namakammatthana)。色业处以色法(物质现象)作为观照的目标;名业处以名法(精神现象)作为观照的目标。色业处也称为色摄受(rupapariggaha);名业处也称为非色摄受(arupapariggaha),在此,非色是指名法而言。禅修者修成安般第四禅之后,如果先观照色法,他便是呼吸行者。如果想先修行名业处,他应当先观照禅支,因此称他为禅那行者。

呼吸行者及如何分析色法

呼吸行者应当再度修行安般念,达到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逐一地观察呼吸里四界的十二特相,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粘结、热、冷、支持、推动。观察纯熟之后,就将这十二特相分为四组,即硬、粗、重、软、滑、轻是地界;流动与粘结是水界;热与冷时是火界;支持与推动是风界。他应该有系统地专注于呼吸里的四界。若能这样有系统地专注,就能见到许多色聚。进一步分析色聚时,就能透视到每一粒色聚里至少有九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与声音。这九种色法称为呼吸身(assasapassasakaya)。

观照了呼吸身之后,他应当如此思惟:「呼吸身依靠什么而生起呢?」他发现呼吸身依靠依处而生起。依处是什么呢?根据《阿毗达摩藏》,依处有六种,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与心所依处。然而,根据经上的教导,依处是指所生身而言。所生身包括四类色法:(一)业生色:由业力所产生的色法。(二)心生色:由心产生的色法。(三)时节生色:由火界产生的色法。(四)食生色:由食素产生的色法。为什么经与论所教导的方法不同呢?因为经是教导实际修行的方法,而论是显示精确的含义。例如,如果有系统地对眼睛修行四界分别观,你就能见到色聚。分析色聚之后,就能辨别眼睛里的六种色聚,眼十法聚是其中的一种。如果分析一粒眼十法聚,你可以透视到其中的十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命根及眼净色。在这十种色法当中,只有眼净色才是真正的眼处,其他九种色法不是眼处。虽然如此,但是它们与眼处同时生起,成为一粒色聚。必须能分析眼十法聚里的所有十种色法,才能破除组合密集,见到眼处(眼净色)。因此,根据经教,依处是所生身,因为你必须观照与眼净色同在一粒色聚中的所有俱生色法,而不只是观照眼净色而已。关于耳处、鼻处、舌处、身处与心所依处也应以同样的道理去了解。

眼十法聚不能单独生起。有系统地对眼睛修行四界分别观时你就可以见到其他种色聚。当你用手碰触眼睛的时候,眼睛可以感受到手所给予的触觉,由此可知眼睛里必定有身十法聚存在,因为身识唯有依靠身净色(身处)才能生起。眼睛里也有性根十法聚,由于其中的性根色,才让你能很容易地知道「这是男人」或「这是女人」。眼十法聚、身十法聚与性根十法聚是由过去世的业力所产生的,称为业生色。想眨眼的时候就能眨眼,由此可知眼睛里也含有心生色法(心生八法聚)。每一粒色聚里都有火界,多数的火界能产生许多代的新色聚,这些是时节生色。每一粒色聚里都有食素,在食生食素的帮助之下,多数的食素能产生新色聚,这些是食生色。眼睛里有上面提到的这六种色聚。分析它们时就能见到包含在它们之中的五十四种色法。你必须透视这五十四种色法,以便破除密集。

然后必须以同样的方法照见六门与四十二身分的色法。在四十二身分的多数身分里有业生、心生、时节生、食生这四类色法,因此那些身分也是所生身。

(待續)

小编提示:请您别忘







































白癜风治疗中药有什么
北京治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zx/8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