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忘恩负义
89种心里面属于不善心的有12种,其中跟贪相应的有8种,跟瞋相应的有2种,痴相应的有2种。
在心所里面,不善心所是14个。14个心所里面的痴、无惭、无愧、掉举,属于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跟贪相关的有贪、邪见和我慢,跟瞋相关的有瞋、嫉、悭和恶作,跟痴相关的有昏沉、睡眠、疑,还包括掉举。
12种不善心里面,属于贪心的有8种:有邪见相应有行/无行/邪见不相应有行/无行、悦俱相应有行/无行、舍俱相应有行/无行共8种。慢在8个贪心里面,并没有被专门列出。瞋是两个,是瞋相应有行/无行。两个瞋根心里面,嫉、悭、恶作没有被专门列出来。帕奥西亚多在《趣涅槃道》里面提到,在修观的时候要观察嫉、悭、恶作,有瞋嫉妒的、瞋悭吝的、瞋恶作的。
瞋的种类很多,愁悲苦忧恼都是瞋。如果把它细分,可能有成百上千种。帕奥西亚多在《趣涅槃道》里面,专门讲了另外两种跟瞋相应的素质,因为它们很特别,而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常见。
第一个,在巴利里面叫makkha,以前中文没翻译过。内涵很多,其中最主要意思是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这种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有轻有重,重的时候是很糟糕的一种心理素质。一个人脾气不好,但可能很正直、嫉恶如仇,这样的人,人们可以理解,甚至会对他表示尊重;但如果碰到一个喜欢忘恩负义、暗地使坏的人,你就不堪与他为伍了,因为这种人道德上有污点,makkha就有点这样的含义。当然makkha有轻有重,有些忘恩负义是习惯性的,就是不会记人家的恩德;但有些是有意的,习惯于贪图别人的帮助,从来不觉得要去报恩,这是非常不良的素质。也就是说,面对有恩于他、应该去感恩的人和对象的时候,他内心会生起一种不想、乃至于对抗的、要背负你的心理素质,这样的状态就是makkha。属于瞋的一种。
恶意竞争
另外一个叫palāsa。Palāsa是总要跟人家恶意竞争,或者总喜欢跟人家比较,希望别人不好。我们讲“暗地使坏”、“歹心”,心不好。比如,社会讲公平竞争,但是他从不在正面上公平竞争,或者摆在面上的竞争。他喜欢使一些不良手段,搞恶意竞争;和人相比较的时候,他总是想着怎么样让别人不好,怎么样让别人糟糕,或者言语上总是想很尖刻地毁辱人家。无论别人跟他有没有竞争关系,只要看到和他相类似的成就,马上就生起来一种想破坏、希望别人不好、背后使坏的心理素质。这个叫palāsa。
这两种嗔涉及到社会道德层面的不良习惯,不好的素质。轻的表现,很多人都会有的。但如果你不去观察它,防范它,处理它,就会慢慢发展为严重的makkha、palāsa。
知恩、感恩、报恩和忘恩
讲到报恩,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恩?有一位西亚多用这种方式来解释:什么是恩惠呢?当一个人知道别人的恩惠,其实就是知道别人怎么对我们好,也就是别人在我们身上所做下的各种有利益的善行,或者功德,我们能够体会到这种功德。虽然这个善人的对象可能不止是我们,不只是针对你,是无差别地针对所有人群,但你受益了,你能够体会到其价值、这份功德,这就是一种恩惠。
能不能体会到这份功德,其实是跟智慧相关。人因为智慧而知恩。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生命的成长给过帮助,给过支持,让你获得成就,而能够知恩,这是粗浅层面有慧的表现。更深层次,对有机会培养自己功德善业的对象感恩,比如,对布施、供养的对象视为福田而感恩。我们这一生能得人生,收获人生的快乐,是因为过去一个善业在临死前成熟,应该感谢过去那个善业,感谢能造那个善业的对象和因缘。同样我们期待有更好的未来,需要造作善业,而善业要有可以造善业的目标,从而对于有机会造善业表示感恩。知恩图报的心是智相应的心,是一种智慧。
另外一种,因为信心而感恩。因为看到别人的功德,觉得信心十足、内心很清明。你觉得:哦,有这么好的人,有这样好的行为,让我学习到很多,得到很多的激励,内心感到很欣然,很有收获,很高兴。虽然不大了解是什么,但是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利益,很欢喜。相信这个人或者相信这个方法,或者他的这种言传身教对我们很有帮助,这是信。因为这样的信,他觉得这是恩德,要知恩。这是因为信而知恩。
因为信,因为慧,一个人懂得知恩。
忘恩的特点就是不知道对方有给自己功德。对方已经确确实实给你功德了,但是你要么不知道,要么是故意把它忘了,或者用某一种形式去替换掉它。
举个例子讲,他曾经对你有恩,你也知道他对你有恩,但是中间出现了一些插曲,比如说误解,或者他给了你一次不好的待遇,或者他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或者对你有不是非常符合你心意的一种对待,然后,你对他的整个认知就全转过来了,认为他在你的生命中从来都是对你不好的。以他恶掩盖己恶。
再比如,我们从出生到长大,其实父母是最大的恩人。但是对父母的恩,我们往往觉得是应该。“你不管我,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把我生下来,你就要把我管好,就要给我好的条件。”一点批评打骂记一辈子,忘了父母恩,生不起去回报父母的这种心。甚至,不但没有对恩人生起图报的心,反而比一般人都更冷漠,不接受,乃至于对抗。
或者,觉得道理上明白,要去报恩,社会上也是这么要求,但是内心就是很不情愿,不能接受自己要去做报恩的事。这也是一种忘恩。观察自己心的时候,这些抗拒、抵抗就是瞋的一种表现。
举一个菩萨的本生故事。菩萨有一生是一只大白象。他很用心地去服侍他的象妈妈,报恩。象妈妈生病了,它到森林里面去找食物。结果,遇到了一个迷路的猎人,就是Devadatta(提婆达多)的过去生。这个猎人在森林里面迷路了七天七夜,出不来,饿昏了,快死了。大白象把Devadatta的过去生,用象鼻子卷起来,放在背上,送出森林。但是这个猎人获救后,不但没有生起对大白象感恩报恩的心,反而想着如果把这只稀有大白象的消息告诉国王,国王抓到了就会给他一大笔赏赐。然后他就去皇宫,把森林里有一只通人性大白象的消息告诉了国王。国王派出了很多的猎人团队和训象师,去诱捕这只白象,最后这只白象就被抓住了。这就是一种忘恩的举动。
前两天贤友发了一个救狗有恩、救人忘义的贴文。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挑货郎担的人,在河边遇到一个昏迷的人,原来是进京赶考的,盘缠没有了,肚子饿坏了,躺在河边都快死了。货郎把他救活,给了他银两让他进京赶考。这个人说,不去了,要陪他挑货,货郎就收留了他。因为他们很勤恳,挑了几年,赚到很多钱。后来这个书生趁货郎不注意,把他打死,推到悬崖底下去了。但是老货郎以前救的一条流浪狗,到县衙里面去击鼓鸣冤,最后官府把坏人抓了。这个赶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忘恩负义,而流浪狗反而是忠诚有义。
别人帮助我们,对我们有很大的功德,我们不能够牢记在心。心里生不起要回报的心,或者一见利,马上就忘义:虽然一开始觉得有要报恩的心,但是在更大的利益面前,就会把人性的基本良善都给忘记掉,不懂得知恩图报——就是忘恩。
菩萨曾经有一生投生为鹦鹉,到农田里去吃稻谷,觅食时陷入了猎人的陷阱,被抓到了。对鸟类来讲,是无法区分稻谷是谁种的,没有这样的判断能力,哪里有食物,就去哪里采集。结果,就被抓鸟的人抓到了,抓鸟的人就把这只鹦鹉交给了田地的主人——一个婆罗门。
婆罗门就问鹦鹉,“你为什么偷吃我们田里面的农作物?”鹦鹉回答,“我来采摘食物,有三个目的:第一个,要还债;第二个,要借新的债;第三个,要储存一桶金。”婆罗门听了,觉得很奇怪,“你这是什么意思啊?”鹦鹉就解释说,“还债,是要报答曾经养育它的父母——鹦鹉爸爸和鹦鹉妈妈。借新债的意思,是要把它生下来的小鹦鹉带大,要带到它们能飞,能够自己觅食为止,这个是借新债。等孩子们长大以后,孩子们就可以回报它。第三个,储存一桶金,要把采集回去的食物,分享、布施给其它一些不能觅食的老弱的鹦鹉,以便通过这样的布施,可以累积一桶金。”一般来讲,布施的功德,一定在未来的轮回中,使他不会贫穷。他会有布施巴拉密,他会形成这种功德。有布施,你就不会贫穷。当鹦鹉这样解释以后,这个婆罗门非常满意,觉得这个鹦鹉有恩有义,给了它更多的食物让它带回去。
这个典故说明,菩萨即使投生在不善趣,他对人、对生命也很慈悲,懂得报恩,懂得回报,懂得报恩的功德,懂得回报别人曾给予我们的善行。
学习佛法更要懂得感恩。佛陀曾跟阿难尊者讲,一个学生因为依靠老师,才有机会接触佛法僧三宝。但佛陀从来不会说,学生如果对老师做很多的服务,恭敬老师,供养老师很多资具,就可以回报这个老师的恩德。这是回报不了的。或者说这个学生的行为很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陀说,这样也是不能够很好地回报他的老师的恩德;如果这个学生因为老师的缘故,能够建立起对佛法僧的不坏信,证得不坏信,才能够报答老师的恩德。
不坏信是什么?就是要证初果,永远不再会堕入恶道的初果。一个学生能够证得不坏信,才能够报答老师的恩德。所以学生对老师的服务、供养、恭敬,是不能够报答得了老师的恩德的。如果学生因此学习了四圣谛,了知四圣谛,最后体证四圣谛的话,这才是老师真正的愿望。所以再好的服务,再好的恭敬,再好的供养,也不能说学生已经给老师回报了,因为老师给的是法的扶持,给的是法的帮助,让学生能够体证殊胜的法。这种法的扶持或者法的传承,无论学生用多少物质,或者供养、服务的回报都不能报答老师的恩德。
你只有通过依止老师,用心地学习法,建立起对四圣谛的正见,然后体证道果,在佛陀的教法里面,有立足处了,才能回报这份恩德。什么叫立足处?就是你站得稳了,不会掉入四恶趣了。乃至于成就二果、三果、阿拉汉果,在三界里彻底解脱。
老师的恩德,任何一个有德行的人,都不会忘记。
帕奥西亚多讲,一个人能够在树荫下修行,能够修习培养起定力,他不会想着去折断这个树枝。同样地,如果一个人对于真正利益过他的人,他是不会忘恩的,不会去对抗的。
年9月5日,尊者于洛杉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