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趣论四问答
问题1:从阿毗达摩的角度看,在行善的时候,一个有正见,一个没有正见,他们之间有差别吗?就是行善有正见和没正见有没有差别?
尊者:正见其实就是智慧心所,如果没有正见的话,就没有智慧心所。当我们布施、供养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它是珍贵的,对受施者有帮助。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理解就是有正见;如果没有想到为了利益受施者,只是一般的布施,不能说他有正见。大家应该听过三因(tihetuka)、二因(dvihetuka)心识。如果没有智慧心所,没有智慧累积善业的话,只是二因生;如果有正见的话,就有三因这个业。如果以三因、二因善心结生,导致下一生命的生命就可能是三因生或者二因生。比如如果一个人布施有正见的话,他就可以作为三因生的生命体;如果做布施没有正见的话,他以后变成二因生结生。三因生的可以体证禅那道果;二因生不能体证禅那道果,但他还是可以修行。
问题2:当道心取涅槃的时候,涅槃是非常有影响力的,那么涅槃是不是正在影响道心,让它生起呢?
尊者:道心和果心只能够取涅槃为所缘,不取其它为所缘。从这个角度才说,涅槃影响道心和果心。
问题3:道心怎么取涅槃后就可以断除烦恼呢?
尊者:比如,你在房间里面点燃了一根蜡烛。当蜡烛亮起来之后,黑暗就同时消失了。你只需要点这根蜡烛,当光明出现的时候,黑暗就消失了,而且黑暗消失就看得见东西。同样的,当道心与果心取涅槃为所缘的时候,同一个时间道智与果智就斩断烦恼。当证了初果,邪见跟疑完全被砍断,就好像光明出现,黑暗就消失一样。
问题4:因为涅槃里面没有名法、色法,所以没有“我”这个概念在里面。想知道取涅槃为所缘的过程是怎样的?
尊者:我(atta)有很多意思,不止是造作的意思,还有一个定义是没有主。也就是,涅槃是“无我(anatta)”,没有人拥有涅槃。有些说法,心识从这一生再到另外一生就像换衣服一样,换另外一个生命。但是在佛教的解说里面没有一个永恒的主体,不像其他教法这么讲。所以涅槃没有一个主体,没有一个造作主的。由于我们不能控制,不能主宰,所以叫无我(anatta)。
问题5:当一个人修观禅的话,可以看到名法、色法,也看到名法、色法生起的缘,究竟这些力量是怎么来的?怎么看到这些业的力量?
尊者:在修发趣法之前,禅修者必须先修缘起。修缘起的时候就看过去、现在、未来。所以修习缘起后,知道有缘起,我们就可以修习发趣法了,只是稍微有点差别罢了。在修习缘起时只需要观察因和果,但是在发趣法里面是不止要看因、果,还有看它的缘,只是稍微有点观的方式不一样。所以只要修过观过缘起法之后,就很容易修发趣法。
问题6:这种缘力是不是可以体验的到?
尊者:对。因为这种因果关系就有这种缘,这种缘是可以体验的。
问题7:在眼门心路的时候,是不是五门心路里面的推度决定善与不善?
尊者:推度心不能决定善和不善,决定善与不善是确定心——如理作意还是非理作意。确定心是速行心生起的因。所以不是直接由推度、领受这些心影响,是确定心的作意影响速行的。
问题8:比如所缘冰淇淋,喜欢冰淇淋就会有贪心生起。修习观禅后,他学习到不去作意冰淇淋这个可意所缘。如果他修习观禅后对冰淇淋不再执著了,还会不会有增上缘、亲依止缘等?
尊者:只要你不太会受这个所缘影响,就不能说有这个增上缘和亲依止缘。比如小时候尊者执著杨桃,因为吃太多而生病,现在即使看到这个杨桃,他也不再执取它,也不会受到它影响太多。简单来说,如果那个所缘对你影响很大的话,就有这个增上缘,没有的话就是一般所缘。
问题9:看到冰淇淋,他忘记了修观禅,过后又忆起修观禅,知道这个名色和心路过程,那他的心从喜欢到不喜欢是不是有变?
尊者:如果面对这个所缘,心还没有变,修观禅还没有变之前呢,他可能有这个增上,但是变了以后就不会有。如果有增上缘的话,自然就有亲依止缘;如果没有增上缘就不会亲依止缘,这个是针对极大所缘来说。
问题10:在速行里面,第一个速行是最弱的,他听过最后一个速行——第七个速行是强的。七个速行里面的最后一个速行是最强还是第二强?
尊者:大家都知道有四种业:一种是先行业,一种是临死业等等。业产生果报的力量都是一样的,没有听过哪一个速行产生的业是最强。
问题11:异刹那业缘,那么因和果之间是相距多远?是过去生还是过去几个刹那?
尊者:异刹那业缘是过去的业。异刹那业缘里面的因是过去的业,它的果报识跟业生色的因都是过去的业,因为现在心识的心不能导致这一生的果报心和业生色的。
问题12:如果有些人造了五逆罪杀父杀母等,或者是对自己很有恩惠的人不好,这些很重的罪会不会马上在此产生果报?
尊者:针对很重的逆罪,就看你所造的这个业所面对之人的功德。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种的关系:一个是烦恼,一个是他的努力,就是造这个业的努力究竟多强,花多长时间去造作,就是由造作的烦恼和努力来决定重业程度。
问题13:在修观禅观察缘起的时候,需要对缘起修习无常、苦、无我的省察;那么在修习发趣法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通过观察因果和其缘的关系,也要省思其无常、苦、无我?
尊者:在任何情况、对任何所缘都可以省察无常、苦、无我。但在帕奥禅林,在修发趣法的时候就没有省察无常、苦、无我,但是是可以省察无常、苦、无我的。
回答14:在名食缘里面有触、思和识,在每个心识刹那都有这些名法,这样可不可以说在任何心识刹那都有食缘?
尊者:其实不止是触、思和识三个,任何的名法都会有食缘。
问题15:无间的关系在世俗谛和圣义谛有什么区别?
尊者:比如,老师坐在椅子上,只要老师还坐着就没有人能坐上去。但是老师离开这个椅子的时候,下一个人就可以坐上去。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无间缘,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离开后,下一个人就可以接上去坐,这个就是无间缘的解释。另外一个例子,当一个国王离开他的宝座去别的地方或者驾崩之后,太子就可以扮演国王这个角色。也就是第一个心识刹那结束过后,第二个刹心识刹那就会取代第一个心识刹那,所以这个就是无间缘的关系。
问题16:在意门心路里,当心取涅槃和概念为所缘的时候,有没有所缘前生缘?
尊者:当我们谈所缘前生缘的时候,目标一定是究竟法;如果是概念,它不是究竟法,没有生命,所以不能讲前生后生,就是不会有所缘前生缘。涅槃是无时的,不能讲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就不会有所缘前生缘。
问题17:针对五门转向跟确定心识刹那,这两个心唯作心是否有异刹那业缘?
尊者:五门转向跟确定心不会有异刹那业缘。
问题18:一个心路里面第一个刹那速行心,此生会呈现果报吗?它是不是有异刹那业缘?
尊者:异生业缘导致的果报是果报心,如果第一个速行就是先施业的话,可以产生果报,不能产生果报心。比如布那是一位富翁的奴隶,一天有机会供养沙利子尊者。由于这个供养,布那的田里全部长出来了金子——他供养的果报,但是它不是果报心,所以就不会有异刹那业缘的,因为异刹那业缘牵涉的是果报心。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萨度!萨度!萨度!
国际帕奥禅林学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