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禅修
禅修(bhāvanā)意为心的发展或培育。它是一种意(manokamma)的形式,会净化你的心。当你真诚地为一切众生的福利祝福,并对他们散发慈爱时,就是在修习慈心(mettā-bhāvanā)。首先,你在心中培育慈心,然后努力发展它以使你整个人都充满慈心。
当慈心在你心中蓬勃繁荣时,你会对无助和可怜的人感到同情。因此,你会对贫困者散发怜悯之心,你现在发展出希望减轻贫穷和不幸之人痛苦的强烈愿望,这称为修习悲心(karu?ā-bhāvanā)。由于你心中慈悲两者繁盛,你会开始对富足之人感到随喜。你会对富有的人感到纯粹的利他的喜悦,这称为喜心修习(muditā-bhāvanā)。即便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以用善良的心培养这三种修习。
佛随念
关于忆念佛陀的功德(Buddhānussati-Kamma??hāna),你需要深刻地专注于三种特质:(一)过去因的美德;(二)果报的美德;以及(三)利益一切众生的美德。
过去因的美德
因,意为在数不清的过去生中波罗蜜的圆满。他完成了许多功德行为,并以最大的精进力实践波罗蜜。他遍及无始轮回的高贵行为,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把一切众生从轮回的痛苦中拯救出来。例如,让我们忆念菩萨凡圣塔拉(Vessantara)国王布施波罗蜜的成就。
大多数的人布施是为了作为伟大的施主而成名,他们甚至觉得他们是受施者的恩人,如果可能的话受施者应该感恩并应表示他们的感激;他们希望再生于奢华的住所,而只敷衍了事地表示期望证悟涅槃。至于凡圣塔拉国王,从他一出生后,就张开手伸向他母亲,要求他母亲给他一些东西去布施;即使作为一个幼儿,他也一点没有自私的目的。他仅是热切地渴望布施,这符合他的习气。
他把他的珠宝和衣物相应送给他的朋友。当他成为国王时,他建造了许多慈善亭而且每日施以筵席,他的日常施舍达数以十万计的金钱。他欣喜于看到人们丰衣足食的幸福。对此,他没有想获得名声和美好再生的私欲,他唯一的目的是帮助他人。他深信富人的责任是照顾穷人,他想拯救穷人的愿望真的很强烈。
他将皇家白象作为资具(paccaya)布施出去,引起百姓群起抗议。但是凡圣塔拉国王不理会这一切,只为了成就一切知智(Sabba??uta-?ā?a)的愿望。可能有人会说,这个目标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但成就一切知智意味着他得承担更艰巨的工作,因为他得在各种条件下旅行数千英哩去教导佛法。所以获得一切知智是为了服务苦难众生,而不是实现他个人的利益。
在他作为凡圣塔拉国王圆满波罗蜜的最后阶段,他把他的儿子、女儿和皇后布施出去。这充分证明他对一切众生的无私与善意。让我们详细说明,有相当好的妻子和卓越的子女是奢华之地——人界与天界中的绝顶快乐;没有妻子和儿女,即使贵为宇宙之王也根本找不到幸福可言。但是,菩萨,凡圣塔拉国王放弃了心中的珍宝——他所爱的妻儿,将他们布施出去。这种无以伦比的施舍,肯定不是为了名望和财富,而是为了成就一切知智的缘故,藉此他可以使众生脱离痛苦。
以如此高贵和无私的目的,为了戒和忍耐(khantī)的缘故,菩萨在多世的轮回中曾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也曾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拯救过许多其他人的生命,以圆满各种波罗蜜。这些在他过去生中实现的高尚行为和波罗蜜,是导致他今世成为佛陀的因和条件。
果报的美德
以这种高贵的行为及所获得的波罗蜜,凭借它们本身的性质,其果报肯定是好的、高尚的。所以在现世,作为佛陀,他拥有最优美高雅的外表、最高的智慧、最伟大的力量以及最深的观智⑩。当一个人修习佛随念时,他应该详细缜思佛陀的这些特质以及过去功德的果报。
有情众生享有的利益
佛陀所做的高尚行为与所圆满的波罗蜜,带给他独一无二的果报,最后推动他成就一切知智。成佛之后,他并没有满足于他无上的成就。为了众生的福祉和利益,他对各阶层的人教导圣法达四十五年之久。即使当佛陀即将进入大般涅槃(Mahāparinibbāna)时,他还如此告诫他的弟子:“Handadānibhikkhaveāmantayāmivo,vayadhammasankhārā,appamādenasampādetha.”“诸比丘,现在注意谛听,我劝诫你们:诸行法皆是灭法,应以不放逸而成就!”
他的教导指出解脱痛苦的道路,达到轮回轮转(sa?sāra-va??a)的止息。因此,一个人应以深刻的虔诚,思惟佛陀生命中三种伟大的属性,即因的美德、崇高果报的美德、为了有情众生不断累积的美德。然后你会发现你已对佛陀发展出完全的信心,你以佛为皈依处,说“Buddhomesara?a?,a??a?natthi”即“佛是我的皈依处,我没有其他的皈依。”因此,你的虔诚及对佛充分理解的信心,将在你的心相续流中结果和繁盛。这是修习佛随念(Buddhānussati-bhāvanā)的简短说明。
如此,在你的心相续流中慈心或佛随念(Buddhānussati)等等的发展,通常称为心的发展或禅修。此种修习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你可以从慈心修习开始或从佛随念修习开始,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办。至于更慎重和持续地禅修实践,可从各种不同的书籍中得到更完整的细节,例如《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
四、恭敬
恭敬(apacāyana),意为对那些年纪比你大,比你更具道德、正直、智慧、美德等等的人表示尊敬。向长者诸如你的父亲、母亲、叔伯、姑姨等表示敬意,对值得尊敬的人让座和让路,低头显示谦恭,合掌向比丘表示敬意,依照习俗脱帽致意等等,都是恭敬的象征。不过,如果你是出于害怕或是为了某些自私的目的,向有权势的人不情愿地表示尊重,这不能称为恭敬,因为实际上那是虚伪的,那只不过是欺骗。
引人深思的事
一般而言,低头或屈膝鞠躬被认为是尊重的表现。在缅甸,有些人在看到比丘时,会放下他们携带的东西,并且俯伏在路上;有些人无视所着新衣会跪在满是灰尘的路上;有些人会跪在路旁或火车站的月台上,向僧人和长者表示敬意。如果是出于真正的诚意做这些动作,则无可指责。但是在这个时代,当人们不得不奔波于忙碌的地方时,只是点头或是几句谦恭的话就足以满足恭敬的需要。在路上或忙碌拥挤的地方,当着外国人的面,对遇到的比丘以下跪和俯伏表示崇敬都是不必要的。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NamoTassaBhagavatoArahatoSammāsambuddhassa
欢喜觉悟()-按作者分类
《帕奥禅师问答集》如何克服业障
《帕奥禅师问答集》如何面对病障
《喜满禅心》战胜自己,不轻言弃
《业的运作》当生受业成熟的条件
《喜满禅心》这辈子总有一天我要证得阿罗汉
善业的品质和果报的关系
决定一个善业是殊胜还是低劣的因素
《喜满禅心》-证得禅那
业的十二种类别(3)一生造下数不尽的业
业的十二种类别(2)
业的十二种类别
《喜满禅心》-慈心
《喜满禅心》-信心
[帕奥禅师]体证道果的必要条件(一)
住于欢喜走向觉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