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选登走入仪式的森林观非凡仪式

《非凡仪式》是一部BBC出品的以人类学视角拍摄记录在全球各地各种特别仪式的纪录片。人们或许会以为仪式只是存在于那些前现代的奇特的遥远之地,但是纪录片中却展现出从非洲到美洲再到亚洲,从生活在森林中的部落到现代都市,从过去到现在,仪式似乎无处不在但又各有不同,而这些仪式或许正是联系每个人自身与社会集体的重要的环节。

仪式到底是什么?或许可以让我们先走进《非凡仪式》中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1

非凡仪式的三重奏

(1)生命的循环

该纪录片分为三集,分别为生命的循环、盛大集会与变化中的世界。在第一集当中,展现了一个生命周期经历的重要节点:出生、恋爱、结婚与死亡。

在印度尼西亚,Torajan族人会举办最复杂的葬礼,去世的亲人尸体将会用马尔福林处理放在家中,在Torajan的信仰中人们认为他这时只是处于一种叫”Tomacoola”的状态中,意为身体不适或生病,直到葬礼前家人都会继续为他提供饭菜。葬礼将会持续一周,为了彰显死者生前的地位身份必须盛大奢华。而尸体将被装在一艘船上被运往家族的墓穴。值得注意的是,水牛是Torajan族重要的象征,葬礼其间会举办水牛比赛、用水牛肉祭祀、甚至最后墓穴的门上也有着水牛的壁画。

面对新生的脆弱的孩子,有的部落也会举办一些特别的仪式来保护它们。巴西的Kayapo人的孩子所面临的威胁便来自他们祖先的亡灵,于是他们会用草药药水淋湿墙壁、用药水为孩子洗澡、用针穿过孩子的耳朵、最后用热尼帕普果的染料给孩子涂饰。

云南的苗族女性会在头上戴上祖辈的头发迎接特别的节日,比如相亲仪式。年轻的女孩期望挑选一个如意郎君,男孩也希望得到心仪女孩的回复。男孩会在女孩们的家门外唱着七世纪的情歌。有意思的是,老人们说男孩的歌声大不如前,还有一对男女确认关系的也是通过一条手机短信,仪式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最后十分特别的是一座佛寺,它隐藏在日本大都市中,提供特别的高科技感墓地。寺庙住持每天都会为这些死去的灵魂诵经祈福。延续着传统仪式的内容,却拥有着现代化的形式。

本集的最后又回到了Torajan人,实际上他们的死亡仪式将延续很多年。比如一家人会每年开棺为死去的亲人更换衣物,这被称作是”Ma’nene”,他们相信对亲人的细心照顾可以为这家人带来好运。仪式的现代呈现还体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其它地方的家人共享这一时刻。

(2)盛大集会

至今,人们仍然会为了仪式会进行大规模的集会。在纪录片当中,便会看到涂尔干所说的“集体欢腾”的延续:“一旦他们来到一起,由于集合而形成的一股如电的激流就迅速使之达到极度亢奋的状态。所有人的内心都向外部的印象充分敞开,想表达的任何情感都可以不受阻拦。”(涂尔干,)

在意大利,一万六千人因帕里奥赛马节聚集在中央广场,每个城区的居民聚集在一起为代表他们的马拼命呼喊、焦急、流泪、狂喜。在秘鲁,人们为纪念他们的印加祖先会举办Quyllurit’I,保卡坦博部落会从痛苦的朝圣开始,不仅要爬三十个小时高原,还要最后在受洗仪式上受到鞭打并宣誓。但成为守护人却让他们十分高兴,认为自己终于成为了部落一员。在日本新宫,神道教会举办御灯祭,两千名身着白衣腰缠圣绳的男性从山顶接受圣火,不惧烧伤喧闹地互相敲击,等大门开了再一起冲下山去。而印度尼西亚的亚松巴岛上的农民举办的战斗祭典更加充满危险,一个胜利的村庄意味着其农作物将会大丰收,即使在祭典仪式中有人会流血、被戳瞎眼睛甚至死去。

特别的是,也有新的仪式在现代不断产生,就如美国黑石市的火人节。人们每年都会在沙漠中一起建立起一座临时城市,像在纪录片中毫无经验的人们在几周内便建立了一座圣殿。而在其中,他们可以与他人共享自己的悲伤,在集体中获得治愈。节日的最后便是遥望圣殿的燃烧,象征着参与火人节的人们释放而重生。

(3)变化的世界

在印度的拉贾斯坦,如果要加入Jain教成为女修,必须经历痛苦的试炼仪式。这个宗教追求灵魂的超脱,入教前要摒弃所有的财物,将不能再与亲人与朋友相见,在仪式上她将她的头发将被人一根根地徒手拔出,以自害来证明自己的虔诚,证明自己不在意肉体上的痛苦。在非洲的塞内加尔的达喀尔,人们可以通过在延续至今的古老的仪式即摔跤比赛中获得冠军,从而获得金钱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至今仍保留着狩猎仪式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这通过父传子继一代代延续下去。而在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区,面对战争与死亡的恐惧,年轻人开始了新的跑酷运动,通过组成一个团队一起克服恐惧,感受在空中跃动奔跑的快乐。与其不同的是,在台湾高雄海军中,军人必须经历一系列的极端苛刻重复的仪式体验,也要承受极端的身体疼痛,还要以一个团体来进行历练像是抬船行走。澳大利亚的原住民仍然通过人类最古老的仪式传递着关键的知识,学会烧出防火带来防止大规模的野火,又借用了21世纪的科技通过直升机来管理更大范围的土地。

仪式不断调整、新生,得以保留,联系着过去,沟通着未来。

2

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仪式?

(1)仪式

人类学家特纳认为仪式是指“人们在不运用技术程序,而求助于对神秘物质或神秘力量的信仰的场合时的规定性正式行为。”(特纳,19)这让我们回想到在《非凡仪式》中,有的部落会在皮肤上用染料画出图案,或是对于祖先灵魂的崇拜或对抗。HavreyWhitehouse用更加浅显的话语解释道,仪式是我们必须要去做的行动,仅仅是因为它是你所属群体中“已经做过的”或“合适的”的行为方式。仪式可以让群体聚集在一起,共享同一的行动模式,从而触发出共同的经验与情感,在集体中确认自己的身份位置从而获得归属感。从涂尔干式的观点看来,仪式无疑是有着社会整合的功能的,它维持着社会秩序的基本图景。

(2)与象征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仪式与象征有着密切的联系。象征物被赋予了意义,每一件都其实是与现实中的群体经验相联系的。譬如说火人节上巨大的人状物,或许在旁人看来它突兀、巨大而丑陋,但是它作为仪式中关键的象征物,却并不是荒诞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其上。但当它燃烧的时候,已经不仅被每一个个体的记忆所拥有,而是这是属于集体的共同经验,是对被日常生活裹挟的共同反抗。通过象征的形式,它唤起、引导和控制着人们的各种强烈的情感,也可以让身体参与到仪式的行为当中去。

在纪录片中总能听到很多参与仪式中的人们的美好愿景,甚至是在葬礼之中。还记得Torajan人吗?我很惊讶他们在抬着载着尸体时脸上露出的笑容,还有为尸体换衣服拍照时的嬉笑,这难道不是对亲人的不尊重吗?仔细一想,我又恰恰是以我身处的文化来揣度他们。正如特纳所说:“整个群体对一位不幸的成员深表关切,并以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而且还加上众多“良好”的东西为其谋福,伴以这位成员的命运与生命和死亡永恒过程的象征的联结——所有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就是那么“无法理解”(unintelligible)吗?”(特纳,42)

(3)受苦之人

在之前我总会对以文字所呈现的仪式景观所迷惑,认为其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甘愿吃苦实际是为了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勇气等品质,但是当我直面人们在仪式上承受着痛苦折磨(如拔光头发、割伤自己、被鞭子鞭笞等)带给我的感官刺激后,我对仪式总带有的浪漫化的迷思被这些影像所打破。证明自己只是一个浅显不那么准确的解释,在其背后仍有着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原因。涂尔干将其与神圣/世俗的区分相联系。认为如果不对自身的本性施加暴力产生痛苦,就不能摆脱世俗。通过痛苦可以割断凡俗,唤起神圣的状态,从而使人们获得力量与特权。(涂尔干,)而这又是社会生活内在固有的,如果要去完成社会职责,我们便必须以苦行主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本能。所以,若从这个角度来看,拔光头发的女修实际上正是为了完成超越自我的社会责任才承担这样的痛苦,而她也确实是在这样以更高的目的而行动,正如她赤脚行走不愿伤害自然的生命。

而HarveyWhitehouse使用了心理学家所说的认同融合(identityfusion)理论来解释在仪式中的受苦行为。它是指有着过去经验的自我与他人共享改变人生的经历,即他们体验到的正是我自己体验到的,这时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边界便变得模糊可渗透。这样,痛苦的经历因为其过于刻骨铭心,便会铭刻在个体的生命之上,同时也将个体与社会中的其他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过去的小规模的社会中可以经常见到,因为他们总需要集体来进行高危险行动如捕猎,这时有着认同融合的群体无疑可以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3

未来:仪式与我们

整部纪录片中,有着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便是仪式的变迁,新与旧的交织。有老年人在看到如此快节奏现代生活的时候哀叹过去属于自己人的仪式正在消亡,人们的生活日渐变得贫乏;但又有年轻的群体像是跑酷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群体与仪式;或是高科技与传统结合的诵经服务。如此看来好像不能为仪式走向何方下一个明确的论断,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着仪式的这一点却不曾改变。

复旦人类学赵雅卓编辑

参考文献:

[1]特纳,,《象征之林》,赵玉燕,欧阳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HarveyWhitehouse..Whatisaritual?[online].Availablefrom: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ms/93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