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知青岁月第30期王泽下乡时,

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rczy/

芒市——神奇黎明之城,生态宜居圣地。如花的史实盛开在古老而淳朴的土壤里,请随“史话芒市”一起探索发现那充满希望的火炬冉冉亮起......

芒市有多美,只有生于斯、长于斯和居于斯、业于斯的人深有体会;芒市有多好,曾经在这里挥洒青春热血的芒市知青最想倾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他们带着一腔热血和激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芒市插队落户和屯垦戍边,与芒市人民同甘共苦、建设“第二故乡”,为芒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结下了深厚友谊,是芒市人民最为宝贵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芒市人民将永远铭记他(她)们、感激他(她)们、祝愿他(她)们。为纪念他(她)们这段珍贵的历史,表达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发全市各族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强意志,芒市委党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岁月”栏目。本周推出第30期,王泽:下乡时,我们有一个快乐的小院║法帕镇知青║(潞西县知识青年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下乡时,我们有一个快乐的小院

王泽

年2月9日,大哥,二姐、小妹和我,我们四兄妹和全国所有的知青一样,为了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含泪告别了“牛棚”里的爸爸和受牵连而被强迫退职的妈妈,坐火车,换汽车,经过7天艰辛的跋涉,于2月16日农历除夕之夜,被分配到了德宏州潞西县法帕公社芒里乡芒浩生产队插队落户。

到了寨子,已是掌灯时分。负责接送我们的生产队长老金和赶牛车的老本,把我们安置到了新建的知青点。哇,傣家竹屋——新砍的竹子、新编的篱墙、竹架的床、竹做的门,除了房顶是茅草铺的外,其余全是竹子构造。夜空里,我们的新居散发着阵阵竹子的清香,这是昆明没有的、异乡独特的、令人迷恋的气味。好奇、惊讶和兴奋,驱散了途中连日的疲劳。大家分了一下房,放置了一下行李,在第二故乡陌生而又新奇的环境里,进入了第一次梦境。

春节一过,全体知青便在生产队的安排下投入到了全新的生活、劳动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青们对边疆农村生活的适应,知青点的开伙方式从开始的分人到户(分到傣族家吃),继而集体“大锅饭”,进而又演变为分锅吃小灶,知青点的住房也开始不方便起来。大约半年后,我们接到父亲从大理洱源县的来信,说他的“政审”已近尾声,不久便可“解放”,将来干脆到芒市安家。我们兄妹便萌发了自己盖房、独立生活的想法,打算将来把父母亲一起接到这块异乡的土地上来,扎根边疆,共享天伦之乐。这时,我们在共同劳动的交往中,已和当地的傣族群众结下了深厚友情。我们把这想法跟生产队一说,立刻得到了热情的支持,经村上讨论,决定将村口长着两棵大青树的一片荒坡地分给我们做宅基地。

(挑水过河)

说干就干,每天劳动之余,我们四兄妹便按照分工,为建设我们的新家园而不辞辛苦地努力劳作。先砍去杂草,灌木,再把坡地一锄一锄地拉平,颇有点愚公移山的精神。坡地拉平后,我们又利用每天下工后的时间,到果朗河挑沙、挑石头,而后我和大哥又上山砍竹子备料,缝补浆洗,做饭的事就交给了二姐和小妹。为防新房被虫蛀,我们按傣族的方法把备好的竹料沉入污泥塘中浸泡,又用挖坡地的土掺和稻草脱土墼。在建房期间,我们每天照样参加生产队的各项劳动,挣工分。后期,大哥和小妹的两位同学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经过艰辛的劳动,在傣族贫下中农的支持和帮助下,半年后,由我们亲手建造、占地多平方米、带大院和菜地的新居终于落成了。新居的东南面是大哥设计的汉傣风格相结合的三面墙一面篱笆的4间住房,对面是大约20平方米的厨房,中间是多平方米的小院。院子用河沙铺垫过,平坦而柔软,院子的栅栏周围种满了茂盛的太阳花和几排木瓜树,果实累累。院外的小坡下,是一条清凉的小溪,早上出工前的洗漱,收工后的沐浴,都在小溪里,十分方便。我们还养了鸡、猫、狗和两只圆滚滚的荷兰小油猪,又架起了单杠、双杠,用做锻炼身体和晾晒被褥。

新居建成后不久,妈妈也从昆明来了,她把在保山买的蔬菜种子种在我们的菜地里。傣族历来种菜是不施用人粪尿的,我们却用了,使得蔬菜长得又肥又大又嫩,茄子、番茄、四季豆、青椒满架爬,地上的白菜、葱、姜绿油油。特别是黄瓜,有1尺多长,小胳膊那么粗,一顿饭一根黄瓜就足够了。有的傣族老乡看得嘴馋,想尽各种理由来要,我们逗他们说:“不好席呀,命的的啦(傣语:不好吃,臭烘烘的)!”他们就很不好意思地说:“你们种的比我们的好吃,比我们的大。”

每天出工前,小鸡在老母鸡的带领下欢送我们出门;晚上收工时,傣族老乡送给我们的小狗“威特”欢叫着跑出来迎接我们回家。妈妈已做好了饭菜,满院飘香。放下工具,到溪水里洗去一身的汗臭,吃着亲手种的蔬菜和通过自己劳动分得的大米,说着当天发生的趣事,一家人欢声笑语不断,谁不羡慕我们的小院呢?果朗河水电站的领导和工人被我们的作为所感动,专门为我们拉了一根电线,让我们家告别了烛光。有电的日子一片光明。

年终分红时,大家商量着买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和一个小闹钟,晚上可以听听广播、看看书。大哥的同学老石会弹曼陀铃琴,他弹响《外国民歌首》里的歌时,大家就会随着琴声轻轻吟唱。每当晴朗之夜,知青、傣族老乡、水电站工人都常会来我家小院一聚,度过寂寞岁月中难得的快乐时光。

后来,世事变迁,我们告别了小院。40多年过去,我们也多次返乡寻源,去找寻我们那难以忘怀的小院。听说我们回城后,有“五七干校”下放的干部来住过。后来再去时,小院的旧址上已盖起了傣家的新房。

德宏—芒市—法帕—芒浩,给了我们多少难忘的回忆,但最终给予我们的是人生的磨炼,让我们坚定向前。我怀念那难忘的岁月,我怀念你——第二故乡的小院。

(作者原系潞西县法帕镇芒里乡芒浩寨昆明知青)

友情提示:

讲好芒市知青故事,表达真挚感恩之情。欢迎当年知青下乡所到乡镇及相关媒体平台,转载发布“芒市知青故事”栏目相关文章,用好芒市知青资源,助推芒市更好发展。转载时请注明转自“史话芒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tq/77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