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概说亲依止缘前前诸善法对后后诸无记

北京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bdfyy/tslf/

缘概说

发趣摸象之一

附:古源尊者开示集临终关怀合集

第八讲亲依止缘

(三)

前前诸善法对后后诸无记法

前前诸善法对后后诸无记法以亲依止缘为缘:什么是无记法呢?依据阿毗达摩,无记法包括(1)涅槃,(2)色法,(3)名法中的唯作心和果报心(包括善果报与不善果报两者),还有(4)概念法。在此,“后后诸无记法”指的是善果报心、不善果报心和唯作心。果报心和唯作心两者都不造业,既非善也非不善,所以称为“无记”。果报心又分为善果报心和不善果报心。缘于过去的善业成熟而生起的心是善果报心;缘于过去的不善业成熟而生起的心是不善果报心。然而,不管是善果报心,还是不善果报心,果报心里面都没有不善心所。善法对无记法以亲依止缘为缘,包括三种,即所缘亲依止、无间亲依止、自然亲依止。

所缘亲依止缘

缘法、缘所生法、缘力与所涉诸缘

关于善法对无记法的所缘亲依止缘,它的缘法对缘所生法为“名聚→名聚”,三分法是:

缘法:所缘增上的阿拉汉道心及三十六种相应心所;

缘所生法:所缘增上的四种智相应大唯作心及三十三个心所;

缘力:强力的缘法,以所缘亲依止的缘力,使得缘所生法极度依靠它作为所缘而生起。

在此,缘法只有一种,即所缘增上的阿拉汉道心及三十六种心所,包括正语、正业、正命三种离心所,所有的道心里面都有这三个离心所。所有的道心都不会包括两个无量心所——悲悯与随喜,因为只有以概念法的有情为所缘时才有可能生起悲悯与随喜,而道心一定是在禅修者观察诸名色法的共相——无常、苦、非我时出起的,而且道心的所缘是涅槃。

缘所生法是在阿拉汉道生起后对道省察的心,是所缘增上的四种智相应大唯作心及三十三个心所,不包括三种离心所以及两种无量心所。

这里有三种缘的力量与亲依止缘的缘力一起作用,包括亲依止缘、所缘缘和增上缘。

发趣论问分——善法对无记法的所缘亲依止缘

《发趣论·问分》中说:

“善法对无记法以亲依止缘为缘——所缘亲依止、无间亲依止、自然亲依止。

“所缘亲依止——从阿拉汉道出来后,对道敬重、省察。”

在此,所缘亲依止缘特指一位圣者在阿拉汉道智生起后,对刚才体验的阿拉汉圣道敬重而省察。阿拉汉道已断除所有的烦恼,阿拉汉不会再造业,所以前面三种圣者在道果生起后的省察心是四种智相应的大善心,而阿拉汉的省察心是四种智相应的唯作心。阿拉汉道心生起后,紧跟其后的果心并不是依着阿拉汉道智为所缘生起的,道对果是无间亲依止缘,这个我们接着就会讲到。在阿拉汉道心与果心生起之后,阿拉汉以极敬重的心(唯作心,无记法)去省察之前的体验、之前生起的道心(善法),这是善法对无记法以所缘亲依止缘为缘。但阿拉汉省察之前生起的果心,省察涅槃,则属于无记法对无记法以所缘亲依止缘为缘,因为作为所缘增上的果心和涅槃都是无记法。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

无间亲依止缘

缘法、缘所生法、缘力与所涉诸缘

关于善法对无记法的无间亲依止缘,它的缘法对缘所生法为“名聚→名聚”,三分法是:

缘法:之前生起的十七种世间善速行的最后一个速行心、四种道心,及三十八种相应心所;

缘所生法:十一种彼所缘、九种广大果报心、四种果心及三十八种相应心所;

缘力:刚刚灭去的名法以强力的无间缘力,使得下一个名聚极度地依靠它的灭尽而生起。

关于缘法,十七种世间善速行包括八大善速行与九种广大速行。速行之后是彼所缘,或者落入有分,彼所缘、有分都是果报心;四种道心是指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道心。道心生起后,紧跟着的下一个心是果心。作为道心果报的果心是无间生起的,法的定则中“无时”就是指在道心生起的下一个刹那果心必定生起。果心是道心的果报,也是果报心。果报心都是无记法。与善速行和四种道心相应的是三十八种心所,即五十二种心所扣除了十四种不善心所。

关于缘所生法,十一种彼所缘包括八大果报心,善果报舍俱推度心、善果报悦俱推度心以及不善果报舍俱推度心。速行之后也可能直接落入有分。欲界的有分心有十种,是十一种彼所缘扣除了善果报悦俱推度心,所以没有单列出有分心。九种广大果报心是五种色界果报心及四种无色界果报心,它们是色界、无色界生存地的结生心、有分心与死亡心,但在此只会出现为有分心或死亡心。四种果心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果心。三十八种相应心所,即五十二种心所扣除了十四种不善心所。

包括亲依止缘在内,共有五种缘的力量与亲依止缘的缘力完全一起作用,即:亲依止缘、无间缘、等无间缘、无有缘、离去缘。业缘的力量在适当的条件下参与作用。也就是说,当这后后诸无记法是它前面的善法所引发的果报时,这时异刹那业缘也参与作用,例如四种道心对四种果心,善速行对某些彼所缘。这里的运作模式是跟无间缘是一样的。

发趣论问分——善法对无记法的无间亲依止缘

《发趣论·问分》中说:

“无间亲依止——善(速行)对(从速行的)出起、道对果、随顺对诸有学的果等至、从灭尽定出来后善的非想非非想处对果等至,以亲依止缘为缘。”

第一种是“善(速行)对(从速行的)出起”,即善速行(缘法)缘助速行之后生起的彼所缘或者有分(缘所生法),极度地依靠它的灭尽而生起。这里的缘法是之前生起的十七种世间善速行的最后一个速行心以及三十八种相应心所;缘所生法是随着速行心之后可能生起的十一种彼所缘或有分、(作为色界与无色界有分心的)九种广大果报心。

第二种是“道对果”,即四种道心对四种果心。道智生起之后果心紧跟着生起,它们之间是无间的。

第三种是“随顺对诸有学的果等至”。诸有学圣者对诸行观无常、苦、无我,然后决意进入果定。在进入果定之前,属于遍作的随顺心会先生起,然后果定生起。前面修无常、苦、无我的观智心、决意的心以及随顺心都是善法,果定是无记法。所以这也属于“善法对无记法”。

第四种是“从灭尽定出来后善的非想非非想处对果等至”。

什么人能入灭尽定呢?证得一切色禅和无色禅的三果不来圣者和四果阿拉汉圣者才能入灭尽定。他们为什么要入灭尽定呢?由于他们的心无时无刻不见到名色法在快速生灭的无常相,受到生灭逼迫的苦相,以及这其中并没有一个实体的无我相。当他们不想见到三相时,就会进入灭尽定休息。

如何进入灭尽定呢?经文中这样描述:他首先会选择一种遍禅,然后依次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七种定。每一次出定时他都会观察名法、色法的无常、苦、无我,然后进入下一种定,一直到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出定后,他会决意入灭尽定前的准备工作。决意什么呢?

1.当他在定中的时候,身边的资具不会受到损坏。例如他的袈裟、钵以及其他随身的资具,即使遭遇大雨、火灾等各种灾难都不会受损。不但他个人不会受到伤害,袈裟等资具也都不会受损。

2.当僧团有事的时候,他会自动出定。

3.当佛陀召唤他的时候,他会自动出定。

4.如果他的寿命将要结束,他会在寿命结束之前出定。因此所有的三果、四果圣者都不可能在灭尽定中寿尽命终。

决意之后,他会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并且他的心识之流会暂时中断。此时,身体的色法只有业生色法、时节生色法和食生色法生起,心生色法则随着心流的中断而暂时不再生起。

当决意住于灭尽定中的时间到了,他就会自动出定。例如,他可以决意入定三天、四天、五天,一般最长七天,并不是他的能力不能入灭尽定超过七天,而是要维持色身的正常状态就不能超出七天。对入定时间多短则是没有限制的,依入定者的决意而定,决意住定的时间到了就会自动出定。还有,当发生前述的三种情况即僧团有事、佛陀召唤或者即将寿尽时,他也会自动出定。出定后,他一定会生起一个三果的果心或者阿拉汉的果心,接着落入有分。

需要注意的是,“从灭尽定出来后善的非想非非想处对果等至”只是针对三果圣者,因为三果圣者入灭尽定的非想非非想处是作为缘法的善法;出定后生起的三果果心是作为缘所生法的无记法;而对于阿拉汉,则是“从灭尽定出来后唯作的非想非非想处对果等至”,这是无记法对无记法。

自然亲依止缘

缘法、缘所生法、缘力与所涉诸缘

关于善法对无记法的自然亲依止缘,它的缘法对缘所生法为“名聚→名聚”,三分法是:

缘法:二十一种强的善心(包括阿拉汉道心)及三十八种相应心所,

缘所生法:所有三十六种果报心、二十种唯作心及三十八种相应心所。

缘力:强而有效的缘法以自然亲依止的缘力缘助缘所生法极度依靠它而生起。

二十一种强的善心即八大善心、九种广大速行心,再加上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道心。

在异刹那业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当缘所生法是缘法的果报(果心紧随道心生起)时,包括亲依止缘在内,共有六种缘的力量与亲依止缘的缘力完全一起作用,即:亲依止缘、无间缘、等无间缘、业缘、无有缘、离去缘。在所有其他情况下,则只有自然亲依止缘缘力独力作用。

发趣论问分——善法对无记法的自然亲依止缘

《发趣论·问分》中说:

“自然亲依止——以信为亲依止而折磨、完全地折磨自己,承受源于遍求之苦。以戒……以闻……以舍……以慧为亲依止而折磨、完全地折磨自己,承受源于遍求之苦。信、戒、闻、舍、慧对身乐、身苦、果等至以亲依止缘为缘。善业对[它的]果报以亲依止缘为缘。[阿拉汉]以阿拉汉道为亲依止而生起未生起过的唯作等至,[他们]进入已生起过的[唯作等至],[他们]对诸行观无常、苦、无我。阿拉汉道对[阿拉汉的]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对上述三种无碍解的无碍解)、处非处善巧,以亲依止缘为缘。道对果等至以亲依止缘为缘。”

以信为亲依止而承受遍求之苦

首先,“问分”中说:“以信为亲依止而折磨、完全地折磨自己,承受源于遍求之苦。”这听起来是不是让人觉得奇怪?“前前诸善法”是信心,“后后诸无记法”怎么会变成了折磨自己、完全地折磨自己,令自己受苦,承受遍求所造成之苦呢?作为缘所生法的无记法包括善果报心、不善果报心以及唯作心,哪种无记的心是苦受呢?只有苦受的身识。所以这里的苦是指令自己承受身苦。对于其他类似的内容也应该这样来理解。

对此,乌甘萨西亚多说:“依于很强的信心,一个人并不在意外在条件的冷热,只是努力去获取他所追求的目标,即便这令他遭受许多身苦。”

举例而言,有人喜欢护持道场,护持禅修者。为了让修行者有安稳的住处,可以专心禅修,他会一心一意地为他们建造孤邸或者建造禅林。他先要备妥资金,找合适的地点,跟政府人员沟通,各方面落实后再安排建设工作,由始至终都要不畏艰难地承受护持而带来的疲累和痛苦。对此大家可能都有很多体会。但是,这跟无记法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当我们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会接触到各种所缘,由此而生起双五识、领受、推度,这些心都是果报心,不管对这个接触所生起的感受是愉悦的还是不愉悦的,这些受都是果报。果报就是无记法。

当我们要去达成一个目标,要去实现一个内心期待的目标时,我们往往会无视这些果报的好坏、乐苦,即使这令我们的身体很疲累,给我们带来许多身苦我们都可以忍受,而且是很欢喜地忍受。这些我们所忍受、承受的果报都属于无记法。当然,如果我们供养孤邸、建设禅林、护持僧团、帮助禅修者,令他们能安心修行并在修行上获得进展、取得成就,我们的付出本身也能获得殊胜的果报,这果报也是无记法。但更明确地说,“问分”此处所指是我们在实施这些善行的过程中所承受的苦。如果我们选择不去做,就不必遭受这些苦;由于我们选择了去做,所以要承受这种折磨自己的苦,这些都是属于果报的无记法。

所以说“以信为亲依止而折磨、完全地折磨自己,承受源于遍求之苦”,“遍求”是指我们努力去获得、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完整地说,就是为了追求由信心所支撑的这些目标,而承受这所造成的痛苦。这些痛苦都是果报,果报都是无记法。在这承受苦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什么呢?借用慈济基金会证严法师的话,就是“甘愿做,欢喜受”——为了要达成善的目标,我们以善心、心甘情愿地去做,对所产生的果报,我们欢欢喜喜地去接受。

然而,这并不容易做到。举例而言,一段时间过后,我们可能会觉得所护持的对象不值得自己这么去做,或者这个禅林、这个寺院出了一些状况,我们因此心生追悔:“我当时护持错了。真是倒霉!怎样碰上这样的人让我护持。”那就可惜了。当时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资财,付出努力和心血,乃至不顾健康、不惜性命地去护持,我们护持所生起的是善心,造下的是善业,在未来感果时是善果报。如果后来我们发现自己护持的这个人或者这个道场出了问题,那是对方的问题,是道场的问题。我们当时护持的时候,可能并不知道,也可能那个时候就是挺好的;但是人会变化,产生变化那是他自己的责任,我们没有必要为先前的付出而后悔。后悔会削弱我们以前的善施。本来我们所护持的人出了问题就不好,如果我们再去追悔过去曾经做过的护持,去损毁自己已经造下的善业,那何苦来着!那就属于不如理作意,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善业,不会守护自己善业的财富,不会守护我们的圣财了!

第二无子者经——布施后心生后悔的果报

《相应部·第二无子者经》73说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清晨,高沙喇(Kosala,憍萨罗)的巴谢那地王(Pasenadi,波斯匿)来到世尊处。他告诉世尊,沙瓦提城(Sāvatthī,舍卫城)一位经营钱庄的大富翁去世了,由于他没有儿子,死后财产都归了国王所有。巴谢那地王说,那富翁光黄金就有一千万,白银就更不用说了,然而却过着穷人般的生活。佛陀解释说,那位大富翁过去生曾供食给一位独觉佛,他因而七次投生为天人,七次投生到人间并成为大富翁。但由于那一生他供食给独觉佛后心生后悔,当投生为人时,他内心不愿意花钱来享受欲乐。所以,尽管是个大富翁,他却宁可吃碎米饭酸粥,披着三片粗麻布,坐着一辆撑把树叶伞的老旧车。经中说:“由于该业的果报,其心不倾向于受用胜妙之食……胜妙之衣……胜妙之车乘……胜妙之五欲。”这就是做善行后心生后悔所带来的恶果——即便布施能带来巨大的财富,这财富却无法给他带来快乐。我们应当以此为鉴,不要损毁了自己曾造下的善业。

73《第二无子者经》(Dutiyaaputtakasutta?):

《相应部·有偈品》经(第三相应“高沙喇相应”经)

以戒为亲依止而承受遍求之苦

经文接着说:“以戒为亲依止而折磨、完全地折磨自己,承受源于遍求之苦。”这是说,以持戒(作为缘法的前前诸善法)为亲依止缘的支助力量,折磨、完全地折磨自己,令自己受苦,承受遍求所造成的痛苦(作为缘所生法的后后诸无记法)。

对此,乌甘萨西亚多说:“同样地,一个持守戒律很严谨的人,他严格地遵守戒律,住于空闲处,只有很少量的必需品——这就是折磨(ātāpeti)(这里特别指受持头陀行的比库)。对于受持头陀行的比库,他们还必须外出托钵(pi??apāta),而不能留在寺院里等待信徒来供养食物。所以不论外在的情况或身体的状况,他们都必须外出托钵。如此寻求食物也会为他们带来许多痛苦。”一位持守头陀行的比库,他不管身体是否健康,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都得外出挨家挨户地去集食。为了圆满头陀行,他必须承受由此所带来的任何身体的不适。

如果我们在承受时,内心没有任何抱怨,只是欢喜地承受,那就是无记法;如果由于遭遇到种种苦而心生不满、抱怨,那就属于“前前诸善法对后后诸不善法有时以亲依止缘为缘”,而不是“前前诸善法对后后诸无记法以亲依止缘为缘”。

这个时代能完全执行头陀行的人不多。当然,尽可能地执行一两条,对我们舍弃世间安乐、去除贪欲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佛陀鼓励头陀行、赞叹头陀行。然而,这确实是很考验人的。以在缅甸托钵为例,热季和雨季时托钵都很考验人,凉季还好。托钵的时候必须脱鞋,走在马路上经常会有各种玻璃渣或者小铁丝扎进脚里,有很多地方几乎每天都会中招,脚上总被扎。到热季时,缅甸热季的地面温度超过四十度,踩在地上都是滚烫的。对我们外国人来说,最挑战的还是雨季。下雨时也一样要出去托钵,不管雨有多大都不能撑伞。基本上托钵一趟来回两个多小时,缅甸的雨有时候是瓢泼大雨,就一直这样淋着,身上没有一丝一毫的地方是干的,都在雨水里面泡着。缅甸到雨季的时候还是挺凉的,两个小时泡在雨里是不小的挑战。我们一般会把那个有热量的钵,紧紧地放在胸口上,捂热一点。偶尔体验一下还挺有意思,但如果每天去,这就是完全地折磨自己,令自己受苦,承受源于遍求的痛苦。能承受就是无记法,欢喜地承受就是无记法;不能承受,就会引生不善法。后者就是“前前诸善法对后后诸不善法有时以亲依止缘为缘”。

以闻为亲依止而承受遍求之苦

经文接着说:“以闻为亲依止而折磨、完全地折磨自己,承受源于遍求之苦。”这是说以听闻、学习戒定慧三学等这些善法(缘法)为亲依止缘的支助力量,折磨、完全地折磨自己,令自己受苦,承受遍求所造成的痛苦(作为缘所生法的后后诸无记法)。

对此,乌甘萨西亚多说:“对一个渴望成为博学多闻者(bahussuta)的人,他想要学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他不在意冷热,不回去休息,也不会做任何事[以令自己感觉舒适],身体的苦受会因而生起——这就是折磨、完全地折磨(ātāpeti,paritāpeti)。”这是指对于一位热衷多闻博学之人,为了争取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他常常废寝忘食;或者即便因为勤奋背诵而产生饥饿感,他也只是默默忍受;或者为了学习他拒绝休息,只是反复地背诵、复习、练习:就这样承受因为遍求所造成的痛苦。

我们的老师古玛喇阿毗旺萨(Kumarābhiva?sa)有颈椎炎。他告诉我们,他的同学都有严重的痔疮。为什么?因为要成为阿毗旺萨需要背诵很多经文,他的很多同学长时间地蹲着、坐着背诵,十几年下来就得了严重的痔疮。他的方式是站着,长时间地站着、低头看书背诵,十几年下来就成了颈椎炎。

帕奥西亚多为建起眉缪禅林而承受遍求之苦

我们再来看帕奥西亚多。我们亲历了帕奥西亚多从越南中风回来后,建设眉缪禅林的这个过程。在年眉缪的包子佛学院密集禅修营结束的时候,帕奥西亚多就决定要在眉缪建设一个国际禅修中心。弟子们当时也很热心地去处理了土地。年西亚多在美国雨安居,美国回来以后没有倒时差就去了泰国、越南,结果由于太劳累在越南中风了。据说,医生当时就判他将不久人世,因为这么大的年纪连续两次中风是很危险的。在那种情况下,曾经答应帮忙建设禅林的建筑商、护持者都犹豫了,而且很多村民又把土地抢了回去。据说,帕奥西亚多清醒后就问:“什么时候可以回去?今年原定五月份要开始的国际禅修营能不能如期办?”刚开始大家都敷衍他说:“西亚多吉,我们在努力,您好好养病。”但敷衍不了他多长时间。两个月以后,他又问那边情况怎么样,并且派詹迪玛西亚多(CandimāSayadaw)回去看。西亚多回来一看,压根儿没有什么动静,一片荒野,只有几处在挖地基,都是烂泥。然后,詹迪玛西亚多如实汇报。西亚多吉一听:“不行,我要回去。”大家都劝他不能回去。不能回去,那怎么办?禅林必须要建!当年的禅修营必须要开!

五月份,帕奥西亚多的身体稍微恢复一点就回到缅甸,回来后在毛淡棉没待多久,就赶到了眉缪。到了眉缪之后,帕奥西亚多以前从不去在家人家中住着接受供养,但是为了让建筑商有信心,他破例去在家人家里应供,每家轮流住七天,祝福、加持他们。回来之后,继续每天督促工程。

当时,帕奥西亚多借住在燃灯尼师的梵住禅林里面。弟子有幸在七月份的时候也去到了那边,亲眼目睹他老人家要求当时住在那里的詹迪玛西亚多和迦尼亚西亚多等几位西亚多每天要给他汇报工程的情况,然后每两天他要亲自去工地一次。禅修营的时间从五月份推到七月份,七月一号推到七月十五号,七月十五号最后推到八月一号。八月一号是入雨安居,没有办法再往后推了,必须住进去。住进去的时候,整个工地一片泥泞。只临时盖起来了四、五十个孤邸。去过眉缪帕奥禅林的人会看过帕奥西亚多的孤邸,两边各有一个房子。当时,其中一个房子刚刚落顶,他住的卧室屋顶和窗户也是刚刚装好。外边下着大雨,吹着寒风。搬进去的时候,帕奥西亚多就裹着一床被子,在他的床上,脸黑黑的,房间里充满着各种油漆的味道。我跟一位居士讲,能不能弄一点活性炭或者茶叶之类用来吸除异味。他回答说:“Ama,bhante(好的,尊者).”结果一个月也没有看他弄来过。

从年开始一直到现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没有一张图纸,开始的时候没有一分钱,眉缪禅林从一片荒野到建成为可以说仅次于毛淡棉的缅甸第二大禅林。帕奥西亚多为了法的住立,为了外国人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来禅修,他折磨自己、完全地折磨自己,令自己受苦,承受遍求所造成的痛苦。这是他的前前诸善法以强大的自然亲依止缘缘力,支助他自然地去接受、承受作为后后诸无记法的种种苦。

帕奥西亚多为了外国人能更好地修学,创造了可以说是缅甸最好的禅修条件。在缅甸我没有见过比帕奥禅林条件更好的了,每人独住一个那么宽敞的孤邸,不需要做任何服务,每天只是禅修、吃饭、睡觉。然而,即便有这么好的条件,对外国人来说,要习惯异国他乡的气候、水土、环境依然是一个挑战,尤其是脾胃。但大家为了把法学回来,也是心甘情愿地承受遍求所造成的痛苦。这也是非常令人赞叹!这种同样属于“前前诸善法对后后诸无记法以亲依止缘为缘”中的自然亲依止缘。

以舍为亲依止而承受遍求之苦

经文接着说:“以舍为亲依止而折磨、完全地折磨自己,承受源于遍求之苦。”这是指以布施、施舍(作为缘法的前前诸善法)为亲依止缘的支助力量,折磨自己、完全地折磨自己,令自己受苦,承受遍求所造成的痛苦(作为缘所生法的后后诸无记法)。

对此,乌甘萨西亚多说:“一个乐于布施的人,他将所有的一切都布施出去,而从不为自己保留任何的东西。有时他甚至布施自己的手、脚或身体的一部份,这给身体带来痛苦——折磨、完全地折磨(ātāpeti,paritāpeti)。为了布施,喜好布施的人需要去寻求布施的物品,这寻求的过程也是一种痛苦——身苦(kāyikadukkha)。”对于一般人来说,乐善好施包括财物、服务等的布施,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有物,乃至毫无保留地全部施予他人——无私地护持僧团、无私地帮助禅林、无私地帮助禅修者、无私地帮助受苦的人、无私地帮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这些都是布施、舍离的前前诸善法。

关于布施,最为突出的就是菩萨。已经得到授记的菩萨至少要经过四个不可数(asa?kheyya,阿僧祇)及十万大劫来圆满十种巴拉蜜。菩萨的布施巴拉蜜无与伦比。明昆西亚多的《大佛史》中写道,“维山达拉本生注”(Vessantarajātakava??anā)中说,菩萨所作的大布施(大舍离)包括:舍弃财富;舍弃四肢;舍弃儿女;舍弃妻子;舍弃生命。其他的注释书也提到舍弃眼睛,舍弃王位。总而言之,即是两类——舍弃身外物和自己的身体。

很难想象,我们的菩萨需要布施自己的妻子儿女一千次以上,布施自己的眼睛一千次以上,布施自己的头颅一千次以上……我们以常人的想法很难理解,但是菩萨就必须这么承受。这些都是法的定则。

吉祥佛的本生故事

《大佛史》中还说到,吉祥佛的光芒能昼夜不断地照耀一万个轮围世界。那时的人寿是九万年。在那九万年间,万事万物都仿佛被黄金所覆盖,而呈现为金黄色,夜晚如同白昼般充满光明,日月星辰都显得暗淡无光。有人可能会问,其他诸佛是否没有这样殊胜的神力?答案是他们有,他们也具备这样的能力。若是他们想要的话,他们就能让自身的光芒遍照一万个世界。但是,其他诸佛自然的身光只能照耀一臂到八十腕尺74的范围,而吉祥佛的光芒无需作意就可以照耀一万个轮围世界。这和他前世的愿力有关。

当吉祥佛还是菩萨的时候,在一次生命中,他如我们菩萨作为维山达拉时一样,与妻子和孩子住在山上。一个食人亚卡(yakkha,夜叉)听说菩萨极为慷慨,便化现为婆罗门来到菩萨面前,向他索要一双儿女。菩萨非常欢喜地将自己的儿女交给了婆罗门,二十四万由旬的广阔大地因此而震动。倚靠着通道边上的木栏杆,食人亚卡就在菩萨面前吃掉了两个孩子,仿佛吞食一捆莲梗。菩萨目睹鲜血从亚卡的嘴中涌出,就像红色的火焰,但菩萨心中没有生起一丝一毫的嗔恨与苦痛。相反地他很愉快,想到“这是我极好的布施。”7接着,他发愿:“藉此布施愿我的身体未来散发出光芒,如同这亚卡嘴中的鲜血一般耀眼。”在菩萨成佛之时,他的这个愿望也圆满了。所以从吉祥佛的身体自然散发出的光芒,能够照耀一万个世界。

在过去世,吉祥菩萨还发过一个愿。一次,菩萨得到机会前往敬拜一座供奉佛陀的塔庙。他想:“我愿把生命奉献给这位觉者。”于是,他将自己的身体用浸满油的布包裹起来,在一只价值十万枚金币、钵口直径有一腕尺的金钵中装满黄油,然后在钵中点燃了一千根灯芯,并将这巨大的金钵顶在头上。他也点燃了自己,整夜绕塔而行。尽管菩萨如此礼敬直至天明,火焰的热浪甚至无法到达他的毛孔,他就像站在莲花之中。法,会保护那些护持与实践法的人们。作为此善行的果报,吉祥佛的身光自然遍照一万个轮围世界。

藉由这些常人所无法想像、难以企及的殊胜善行,菩萨把所有的烦恼习性彻底地打磨干净,如此才能成就与诸弟子不共的六种佛智——根上下智、有情意乐随眠智、大悲定智、一切知智、无障碍智和双神变智,以及诸佛完整的明行种子、圆满的巴拉蜜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完美特质,例如佛陀的十种或九种功德。诸菩萨的善行与诸佛的功德,让我们随喜赞叹!

74腕尺:古代长度单位,也称为肘尺,指自肘到指尖的长度,约4厘米。

7节译自《大佛史》的《南传菩萨道》说:“当有人向菩萨讨他的孩子、妻子、奴仆等时,他首先会向他的孩子、妻子等解释所建议的布施,只有在他们同意时,他才把这些乐于帮他圆满波罗蜜的人送给他人。但是若知道向他讨取的是非人(例如夜叉、阿修罗等),那他就不会行此布施。”

以慧为亲依止而承受遍求之苦

经文接着说:“以慧为亲依止而折磨、完全地折磨自己,承受源于遍求之苦。”

对此,乌甘萨西亚多说:“一个有强大智慧的人,他想要加深自己的智慧,所以到各地去增广智慧。他无视环境的冷热,不管外部环境如何,他只是持续地念诵偈颂,付出许多努力将它们全部用心熟记(这里是指闻慧而不是观慧)。他非常精进地学习,因此导致身体受苦——折磨、完全地折磨(ātāpeti,paritāpeti)。”一个追求智慧的人,为了培养更多的智慧、更多的闻慧,他会前往各地求学、寻找老师,然后精进努力地学习,完全无视求学过程中的种种苦。

最值得赞叹的是现在去到缅甸沙马内拉学院学习的孩子们。他们来自中国、斯里拉卡、泰国、越南乃至美国等地,年纪小的只有七、八岁,大的到十七、八岁。尽管他们很多是由父母亲带着去或者同意他们去的,但是,尤其中国的孩子都是独生的,在家里玉食锦衣,即便不一定很富有,都是受到百般呵护的,然而,他们由于过去巴拉蜜的支持,为了追求佛法,为了学好巴利语,背井离乡去到那样一种相对艰苦的环境求学。我觉得这些孩子非常地了不起。佛法的未来将会从他们的身上得以住持和传承。

前一阵时间,缅甸流行一种病毒性感冒。感冒后,浑身长水痘、发高烧。孩子们轮流传染,很受苦。但孩子们都默默地承受,有时候父母亲看到都很感动。有一个孩子的父母觉得孩子实在太遭罪,想去接他回家,但孩子不愿意,坚持要留下。这就是追求闻慧的前前诸善法以亲依止缘的缘力支助承受源于遍求之苦的后后诸无记法。小孩子尚且能如此,我们大人比比自己,又应该如何提升精进、追求智慧呢?

信戒闻舍慧对身乐、身苦、果等至以亲依止缘为缘

前面都是讲遍求苦,现在轮到快乐了。“问分”中说:“信、戒、闻、舍、慧对身乐、身苦、果等至以亲依止缘为缘。”这是指以信心、持戒、听闻(闻法、学习戒定慧三学)、布施、追求智慧为亲依止缘的支助力量,而产生了身体的乐受、身体的苦受乃至果定。

由于他有坚定强大的信心——对佛法的信心、对三宝的信心、对戒定慧三学的信心,由于他持戒、学习、布施、追求智慧,他的心沉浸在欢喜、快乐、喜悦当中。善心包含心和心所的轻安、轻快性、柔软性、适业性、正直性和练达性,这些名法的快乐也会导致身体的乐受生起,身体也因而很轻快、很欢喜地去做。这种身体很愉悦、很轻快、很舒服的感受是一种果报乐受,是无记法,这其实是由强大的信心等善法所激发出来的果报。

关于“信、戒、闻、舍、慧对身苦以亲依止缘为缘”,我们前面所说的“承受源于遍求的苦”就是这里的“身苦”所指。

“信、戒、闻、舍、慧对果等至以亲依止缘为缘”,这个很好理解。作为前前诸善法的强大的信、戒、闻、舍、慧,以亲依止缘的缘力,支助作为后后诸无记法的果定。

善业对果报以亲依止缘为缘

“问分”中接着说道:“善业对[它的]果报以亲依止缘为缘。”善的异刹那业(缘法)以亲依止缘的缘力支助它的果报、异熟(缘所生法)。亲依止缘包含了异刹那业缘的名法(因)对名法(果)的部分,也就是说异刹那业缘可以以亲依止缘缘力的形式来呈现。善业所产生的异刹那果报一定是善的,可能是乐受,也可能是舍受,但一定不会是苦受。这也是前前诸善法对后后诸无记法以自然亲依止缘为缘的一种表现。

以阿拉汉道为亲依止而生起唯作等至等“问分”中接着说道:“[阿拉汉]以阿拉汉道为亲依止而生起未生起过的唯作等至,[他们]进入已生起过的[唯作等至],[他们]对诸行观无常、苦、无我。”在此,等至是指具备五?在的?定中的任何?种7。阿拉汉道生起时斩断了所有烦恼,自此之后阿拉汉生起的名法都是无记法,所以阿拉汉的等至、观照诸行的观智都是属于无记法的唯作速行。这也是前前诸善法对后后诸无记法以亲依止缘为缘的一种表现。阿拉汉道对四无碍解等以亲依止缘为缘

“问分”中接着说道:“阿拉汉道对[阿拉汉的]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处非处善巧,以亲依止缘为缘。”这是指阿拉汉道智生起时,阿拉汉道智以自然亲依止缘的缘力支助四无碍解智、处非处善巧智与它一同生起,这些智属于唯作,也是无记法。这也是前前诸善法对后后诸无记法以亲依止缘为缘的一个表现。

四无碍解智也分为有学的无碍解和无学的无碍解,例如阿难尊者所拥有的无碍解是有学的,他的无碍解智是在证得初果时成就的;佛陀的其他大弟子所证得的是无学的无碍解智,即其无碍解智与阿拉汉道一同生起。这都是过去累积的巴拉蜜成熟的缘故。帕奥西亚多在《亲知实见》中说,成就四无碍解有五种因:1)证得(adhigama):即证悟阿拉汉道果,或任何其他道果;2)经教(pariyatti):即学习经典教理;3)听闻(savana):专注、恭敬地聆听法义;4)遍问(paripucchā):讨论圣典和义注中深奥的段落和释义;)宿行(pubbayoga):曾在过去佛的教法时期修习止观达到行舍智。有些西亚多曾举过这样的例子,在缅甸有些人完全不懂得巴利词汇,但是却能准确无误地解释教法的义理。这就是他过去所累积的义无碍解智以亲依止缘的缘力在支助的缘故。这种情况我们平常也能看到,大家都在学习戒定慧三学,都在修习止观,但有些人对三学的理解、展开和深入程度会更优胜,这些都跟过去的巴拉蜜有关。巴拉蜜都是素质,素质最后落在心所上。这些都是自然亲依止缘的缘力。7详见“发趣论问分——善法对善法的自然亲依止缘”中关于“禅那与等至禅那与等至”的解释,p.39。

77这种属于“善法对善法以亲依止缘为缘”中的自然亲依止缘——“[较低的三种]道对诸有学的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对上述三种无碍解的无碍解)、处非处善巧,以亲依止缘为缘。”见“出世间圣道”,p.39。

道对果等至以亲依止缘为缘

“问分”最后说道:“道对果等至以亲依止缘为缘。”这个前面已经讲过。道心灭后,果心紧跟着生起。在一个生命相续流中,一种圣道只会生起一次——一个心识刹那,果心则可以重复证入。一个证悟圣道的人,他一定能清楚了知他的所缘——涅槃,他可以不断地重复,再次进入果定。

规避不善

“前前诸善法对后后诸无记法以亲依止缘为缘”与之前的“前前诸善法对后后诸不善法有时以亲依止缘为缘”两者之间有时候是会产生关联的。

“前前诸善法对后后诸无记法以亲依止缘为缘”所描述的状态通常是,为了布施、为了持戒、为了学习、为了禅修、为了证悟涅槃、为了断除烦恼,我们总是要逆着世间的贪婪习气,我们要以很多世人看起来觉得很苦、很傻的方式来折磨、完全地折磨自己,令自己受苦,承受遍求所造成的痛苦。作为一名佛教徒,在修学过程中,我们往往都是这样做的。但是,我们先前讲的“前前诸善法对后后诸不善法有时以亲依止缘为缘”就经常会发生在“前前诸善法对后后诸无记法以亲依止缘为缘”之后,在我们为了布施等付出了很多努力,承受了许多遍求所造成的苦之后,会容易生起慢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特别是对于已经获得一些成就的人,或者布施、持戒等做得很优秀的人,非常容易生起慢心,以强大的所缘增上的原因而生起贪心、慢心或邪见;也可能以这种自然亲依止缘的力量,在我们看到别人不如自己或者比较弱,乃至于见到外道时,我们就会批判、批评、辱骂、讥嫌:这就是从“前前诸善法对后后诸无记法”,接下来可能发生“对后后诸不善法有时以亲依止缘为缘”的进程。

由于“前前诸善法对后后诸无记法”的支持,如果接着下来我们不能够如理作意,就会变成“对后后诸不善法有时以亲依止缘为缘”,自然就滑到里面去了。我们以前一直强调,当这种结果发生时,它会削弱我们的善业,削弱我们累积的巴拉蜜,使我们的巴拉蜜受到染污,而且它也会削弱我们所培育的善心、善心所的力量,它们自然亲依止缘的力量会减弱,而且由于中间出现了阻碍,甚至会影响到我们未来所有善心的生起。这是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tq/80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