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编者按:
上次给在家佛教居士与善友们简介了汉传佛寺过堂的饭食礼仪,今天继续简介南传上座部僧众托钵乞食的礼仪。本文摘自笔者修改中的《佛门礼仪》,与大众分享。另外,近来有人把南传上座部比丘称为“比库”,特别说明。
祈愿:佛陀正法久住,僧伽和合,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行愿合十
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的出家僧众,一直沿用佛陀时代的比丘托钵乞食制度。自今二千五百多年过去,比丘们每天都这样托钵乞食,以此去除自我骄慢,以平等心、慈悲心、清净心、欢喜心,接受一切众生的食物供养。
清晨,比丘们外出托钵乞食,平等地接受信众的食物供养,把食物带回佛寺,比丘众一起分享食物。
上座部佛教尊者依律乞食
每天早上,南传上座部的凡、圣比丘众一律到村庄、城市的街道托钵乞食,接受信众供养。
缅甸帕奥禅师托钵
当僧众托钵接受施主供养食物时,僧众念诵的巴利文是:
Patisankhāyonisopindapatampatisevāminevadāvayanamadayanamadāyanavibhusanāyayāvadevaimassakāyassathitiyāyāpanāyavihimsuparatiyābrahmacariyānuggahāyaitipurānan;cavedanampatihankhāminava;cavedanamnauppadessāmiyātrācamebhavissatianavajjatacaphāsuviharocāti。
据《增支部II.》中,这段巴利语译成中文是:
“我应当正念地省思我所受用的饮食,
不是为了纵情玩乐,
不是为了肥壮,
不是为了美丽,
不是为了装饰,
只为了维持这个身体,
让它能够支延生存下去,
令不损伤,以便助于修习梵行。
依照如此的实行,
我将消除旧有的饥饿感受,
以致不令新的饱胀感受产生,
这样我才不致受苦,
而得以无过的安住。”
上座部比丘念诵饭食偈
帕奥禅林比丘饭食
从上述经文可知,南传上座部比丘钵食时,要饮食知量,克制贪欲,为成就道业而受食。
托钵乞食的意义与功德
1、佛陀贵为王子,出家修道解脱,用托钵乞食得到食物等生命的必需品。这是世人值得景仰,出家人必须学习实践的。
2、佛陀教导佛弟子修习正命,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生活必需品,出家人的方法就是托钵行乞。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光明地接受信众布施,清净安心。不可以装神弄鬼、符咒妖术等邪命方法骗取信众布施,也不可以从事生产或买卖事业来赚取物品。
3、佛陀教导出家人托钵行乞,少欲知足专心修行。出家舍离世俗的家业、生产事业、经济的贩卖贸易,少事少烦扰,安心修行。透过最简单的托钵行乞获得食物和衣服、住所、药品等生活必需品,这是佛陀教导出家人修习少欲知足的最基础方法。
4、托钵是出家人每天应做的事,于四种资具的供养,懂得适量,不积蓄物品。避免为了积蓄所起的贪心,去除因为财产物品的积蓄所产生的骄慢。出家人也可以随缘接受人们送至寺院供养的物品,或接受信众邀请到家里接受供养,但这些都是一餐之量,知量知足。
5、托钵乞食去除憍慢。剃头出家,破身好相,舍弃一切装饰品,穿着袈裟,背着钵,天天托钵,以行乞养活自己。天天这样子审思观照自己,还会增长憍慢吗!佛陀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乡弘法,很自然地托钵行乞,但他的父王反而觉得很丢脸,可见世俗人去除憍慢有多难!为了解脱烦恼,自降身份来行乞,这是佛陀智慧的教导。
6、托钵可以去除自己的贪心。托钵是次第乞食,平等接受布施。不为了食物而攀缘施主,不为了美好的食物而结好贵人。培养平等心,去除贪心。
7、托钵去除瞋心培养慈心。托钵见到施主欢喜布施的善业,出家人随喜他的善,心存感激,对他修习慈心,祝福施主安乐、没有痛苦,成就一切善。
8、托钵让施主有机会修习善业。修习不杂染的善业要有好的因缘,供养如法修行的出家人,这是修习清净善业的难得因缘。出家人托钵让信众为自己的生命种福田,自己的生命培养资粮,得到美好的果报。
9、托钵让在家人有机会接近三宝,进一步学习佛陀纯正的妙法。在家人透过布施的善业与三宝结缘,或则亲眼目睹三宝住世而有缘学习佛法。如法托钵的清净善业是佛、法、僧三宝住世的表显,对世间一切众生是一大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