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天
归依——入圣教之门(4)
庚四、归依利益
归依利益有八种:辛一、入内道佛子数;辛二、为一切律仪之基础;辛三、灭尽往昔所集诸业障;辛四、顺易累积广大福德;辛五、人与非人不能为害;辛六、不堕恶趣;辛七、无劳成就现前与究竟诸事;辛八、速疾成佛。
辛一、入内道佛子数修归依时,不要像学舌一样流于空洞言词,而是能至诚归依。心中何时生起清净归依,何时即进入内道佛教徒之列。否则,即使计数满十万遍“归依偈”,也不是内道中人。现在可以听到很多人说念归依计数,而很少有人要在心中生起归依。
以前达波地区有位比丘名叫“阿塔”,与朋友们一起念归依偈计数。阿塔因认真思维归依的内涵,需时甚久;其他人却只顾计数,念得飞快。即将念满十万遍的时候,他们都担心阿塔念的次数不够,问他念完多少,阿塔反问说:“难道你们只是在计算念归依偈的次数吗?”
(帕绷喀大师解释说:修习归依所缘而念诵计数,这才切实有益。)
辛二、为一切律仪之基础不论我们受三律仪中的任何一种律仪,都以归依为起始,否则戒体不生。正如大地是房舍的基础及禾稼、果树、森林等生长的所在,归依是一切律仪生起的根基。
辛三、灭尽往昔所集诸业障心中若有归依,过去造集的许多业障都将消尽,例如,“未生怨”王弑害已得不还果的父亲“频毗婆罗”(具色藏),造下无间罪和近无间罪,因归依佛陀,得以清净业障。如佛经中反复再三地讲述,即便只是持诵诸佛的名号,或诵读佛经,如诵持《般若经》一遍,也有清净多劫罪障的功德。
辛四、顺易累积广大福德
归依所致的利益和福德不可思议,《摄波罗蜜多论》中说:
归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
尤其佛乃殊胜福田,对佛种下的善根,纵然缺乏清净的动机,也必然成为证得圆满菩提的因。《大悲白莲花经》中提到:
“[z1]阿难,譬如某长者有一广大良田,无诸岩石、树根、荆棘及砂砾,善作耕耘。所选之种亦新鲜未腐,未受风吹日灼,不因断裂、腐烂而损耗。此等种子应时播入田中,时时灌溉,或令干燥,以一切种善护之。阿难,若彼长者后时复至田前,立于塍言:愿汝种不成!愿汝种不生!愿不增长!我不需有果!我不需所得!阿难,于意云何?彼长者能以言辞令彼等种不成种否?”答曰:“不也,世尊!不也,如来!”复问:“彼果不成果否?不现前得否?”答曰:“不也,世尊!不也,如来!”佛说:“阿难!彼赞叹三有、欢喜三有者亦复如此,彼供佛已,发愿永不以此善根成究竟涅槃,然不成究竟涅槃者无有是处。阿难!于佛所生之诸善根,不欲亦成涅槃果,我说彼等终成涅槃。如是乃至于佛世尊一念心生,彼等一切善根之果即是涅槃,我说彼等终成涅槃。”
辛五、人与非人不能为害归依者,人与非人不能为害。以前有外道修“风绳法”成就,企图用风绳套住一位年轻的佛教居士,未能得逞;[1]印度有一人触犯王法,被放逐到尸陀[z2]林中,以前凡是被扔进尸陀林的人,当晚就被食肉非人攫走吃掉,没有一人存活,此人用一块僧衣碎布放在头上,并作归依,得免非人之害。[2]
过去有个藏人牧民,在荒原迷路一天,遭到熊的攻击,几乎死去,他醒来时头部已受到重创。后来有位师长问起他受伤的原因,便向师长陈述了遇险的经过,于是师长为他开示“归依”教授。后来有一天,他又再次与熊遭遇,便疾做归依,那头熊用鼻子嗅了嗅,居然闻不出人的气味而走开了。
又如给孤独长者的故事,他只是口诵“归依偈”,便在夜晚看见逃离尸陀林的路,非人也无法伤害他,后来因为礼拜一座外道神像而失去加持。[3]
有一小偷,窥知有人供养一位比丘布匹,便在夜间前来行窃,比丘设计捆绑住他的双手,一边口称三宝之名,一边用棍子痛打三下。小偷逃走后,来到一座桥梁下方,那座桥上经常有非人出没。他复诵先前比丘的话,暗自嘀咕道:“幸亏只有这三句,要是更多,我今天就死定了。”当天晚上,没有非人敢经过那座桥。
(帕绷喀大师例举了这些故事,接着说道:我们面临紧要关头时不要恐慌,应衷心仰赖三宝,以三宝为唯一的归依处而修归依。)
辛六、不堕恶趣归依能免堕生恶趣。以前有位天子,死后确定受生为猪,临终时向帝释求救,但帝释无力救助而转求佛陀,佛陀开示了“归依”教诫,后来天子依佛教诫在归依中死去。后来帝释观察该天子死后受生在何处,由于各界天神只能见到比自己低下的地方而无法看到上层天,帝释无法在上层天发现他的踪迹,便向佛请示,佛揭示说,他已受生在兜率天中。由此可见,“归依”修法不仅使必然受生为猪的天子免堕恶趣,还令让他往生更高层的天界!现在我们口诵“归依发心偈”时,不知道“归依”法的重要性,总是东看西瞧、心生散乱;而在念“娑跋瓦”等观空咒的时候,却喜欢装模作样、故弄玄虚地闭闭眼睛,这反映出:我们根本不知道内道的入门和免堕恶趣的稀有方法在哪里!
阿底峡尊者洞察归依和业果的重要性,而开示这方面的教授,故而得到“归依师长”和“业果师长”的称谓。尊者听说此事后言道:“单凭我的这个名字,也能利益圣教!”
所以,我们与其假装修一修在临终时使不上力的生圆次第,还不如修习清净归依,因为它能保证我们下一辈子不堕恶趣。桑结绷曾说:
总之死无常,心中若未生,
“集密”未为深;心生死想时,
三归依亦深。[4]
辛七、无劳成就现前与究竟诸事随愿成就的方法,没有比归依更殊胜的了。正如菩萨热振瓦[]所说的那样:“别太指望于人,而应启请于天。”过去的大德,其暂时和究竟诸事一切都是依靠祈祷三宝(天)而实现愿望。以前热振地方有个人,就是靠这个方法赢得诉讼等事。
辛八、速疾成佛现在因做归依而形成“造作等流果”,能使我们在今生中一遇到恶缘便立刻一心归依。因为心总是跟着习惯走,法尔如是;所以临终之时,也能忆念佛陀。如《三摩地王经》中所说:
如是念能仁,佛身无量智,
常能修随念,心趣注于此。
又说:
清净身语意,常赞佛胜德,
如是修心续,昼夜见世怙。
若时病不安,受苦至于死,
念佛不退失,苦受莫能夺。
(帕绷喀大师总结说,归依不仅有上述利益,还能令一切生中获暇满身,遇归依处,不离归依行,学究竟道而在自相续中成就三宝、速疾成佛。)
庚五、归依学处归依学处可分两种:辛一、各别学处;辛二、共同学处。
辛一、各别学处各别学处中又分壬一、应遮学处;壬二、应修学处二种。
壬一、应遮学处一、不归依世间天神
归依佛后不可归依世间天神。现在连一些比丘在遇到意外,窘困无奈时,也跑到世间天神像前,叩头如捣蒜,这种行为败坏了佛弟子的声誉。如前已述,如果认为有两种不同归依处,将破坏自相续的归依律仪,并被逐出内道的行列。
我们可以对天、龙、王魔、厉鬼等施以朵玛及做香施、烟施,只是请他们作如法的助伴,而不必归依。就像给别人送礼,请他们帮忙办事,而不需归依一样。
二、不损害有情
归依法的人不应伤害有情。伤害的意思,不仅是指屠杀、捶打和掠夺等情节特别恶劣的事情,征收不正当的苛捐杂税,以及虐待动物,如强迫牲畜超重驮负等,也是损害有情的行为,不可以去做。
三、不与外道共住
归依僧后不可与外道交往。虽然在藏地并没有真正的印度外道,但还是有与之类似的人,他们不信三宝和业果,认为这些都是善辩的师长、格西们捏造出来的。我们应避免与这类人深交。我们的见地尚不坚固,很有可能轻信他们的话而改变信念,所以应当与这些恶友保持距离。
某人在格西博朵巴面前提出他对佛陀降世的怀疑,当时格西善巧地反驳说:“那么您的祖先德乌那贡也从未出现过。”此人说:“他是确有其人,因为他留下某某手迹、某某遗物。”博朵瓦引用相同的理路说:“佛陀也留有这些遗规、这些经典!”此人才相信佛陀曾降临于世。
壬二、应修学处一、恭敬佛像犹如大师
归依佛后,对一切佛像都应想成是真正的佛,包括质地低劣或形状丑陋的佛像,甚至“擦康”内的残破佛像亦然。《亲友书》中说:
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
我们往往对来自印度的“利玛”像[]和铜像、金像等抱有很大的敬重,将这些佛像安置在佛龛的最深处;对泥等制成的佛像却没什么信心,已残破的佛像就放在堆垃圾的地方,准备有一天送到“擦康”。先辈祖师们说过,将佛像往外送,无异于将自己的福报往外推。
同样的,唐卡一旧,就把缎质边幅拆掉,卷起正中的画面处理掉。这已暴露出当事者对三宝缺乏信敬,内心已经腐烂。
二、下至一字纸页应敬如法宝
归依法后,下至一字也应敬之如真正的法宝,否则生生世世将变成愚痴无知之辈等,过失极大。霞惹瓦曾说:
我们对法任意戏弄,不恭敬法与法师,这是恶慧之因。我们现在已经够愚昧了,不要再积集愚痴的因。如果将来比现在更愚痴,我们又该如何呢?
我们通常把一枚五分硬币看得比一张字纸更贵重。如果我们发现有钱掉入泥坑里,会设法用长棍等物捞取,对字纸则不然。
以前嘉旺却杰(佛王法主)[7]担任基巧堪布[8]时,政府任命他负责“铁虎年调查组”[9]。当时他的办公处堆满了各地宗谿众多的官书文契,每当要走动,像入厕的时候,他总是先搬移文件,空出一条通道才走,此做法应当效法。
三、下至红黄僧衣残布应敬如僧宝
归依僧后,对掉落在地上的僧衣残布、补钉或穿在身上的僧衣也应保持极大的恭敬。格西敦巴仁波切和大瑜伽师在路上发现一块黄布补钉时,不是贸然踩过,而是捡拾起来抖动干净后,再放在洁净的地方以示恭敬。这样的行持我们应当效法。
《地藏十轮经》中说:
瞻波花虽枯,尤胜诸余花;
犯戒罪比丘,仍胜诸外道。
假如我们对犯戒比丘不敬,会导致什么样的过失呢?其过失当如《劝发增上意乐经》中所说:
希乐功德住林薮,不应观察他过失,
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
此骄是诸放逸本,永不应轻劣比丘,
一劫不能得解脱,此是此教之次第。
辛二、共同学处共同学处有六条:壬一、由念三宝功德之门再再归依;壬二、由念恩之门嚼啖之先应作供养;壬三、安置他有情于归依;壬四、由念利益之门昼三次夜三次归依;壬五、随作何事皆倚仗三宝;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难亦不舍三宝。
壬一、由念三宝功德之门再再归依我们应该经常回忆先前讲述的内、外道大师和教法的差别,以及三宝各别的功德,而不断地归依三宝。
壬二、由念恩之门嚼啖之先应作供养佛、法、僧三宝应时刻铭记在心,每当享用饮食的时候,先将荐新部分供养三宝,如此供养,功德极大。(帕绷喀大师进一步开示说,因为三宝乃是无上福田,所以供养时不能掺杂有轻蔑、放逸、懈怠等心,下至供养一杯净水,也应恭敬如新任司膳官上茶予嘉瓦汤吉钦巴[10]。)
壬三、安置他有情于归依相信并归依“富蓝那”[11]等外道祖师或苯教祖师“辛饶”及其教法、入教恶友等,因而造集恶业的人士,应当劝喻说服;其他尚未对三宝有信仰恭敬而可以引导的人士,应当在谈话间讲述三宝的功德。透过这些方式使人归依三宝。
壬四、由念利益之门昼三次夜三次归依认可三宝为真正归依处,至诚生起信心,昼夜六时归依三宝。
壬五、随作何事皆倚仗三宝事情无论大小,都应倚仗三宝,勤供三宝后进行。不能怀有恶意谄诳等,也不可归依土地神、王魔、厉鬼、占卜师和苯教徒等。
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难亦不舍三宝一旦舍弃归依,就会脱离内道。既然不是内道,就再也不是沙弥、比丘、菩萨种性和密宗师。归依虽然不是舍弃一切律仪的唯一因素,但如果舍弃了归依,就舍弃了所有律仪。所以,大到生命危难,小到玩笑赌誓,都不能舍弃三宝。《道次第广论》中说:
若与为命亦不弃舍,有违犯者,实舍归依;如是虽未舍弃三宝,然亦爱执三宝异品大师等三,亦违不言有余大师,心未诚归,故亦成舍。
(帕绷喀大师接着讲述了一个宁舍生命也不舍三宝的例子:过去有外道胁迫一位佛教居士,如果不舍弃三宝就得死亡,居士不愿舍弃归依,遂遭外道杀害,死后投生天界。随后大师又将上述内容复讲一遍。)
[1]由于居士至诚归依三宝,外道放出的风绳在他面前呈鞠躬状而退回。数次受挫后,外道为归依的力量所慑服,便与诸门徒改信佛教。
[2]详见于《地藏十轮经》。
[3]当长者口诵“归依偈”时,空中有一道光出现为其引路,在他拜了外道的神像后,光便消失了。
[4]引自《噶当嘉言集》。
[]疑为仲敦巴的另一个尊称。仲敦巴于年创建了噶当派祖寺热振寺,该寺位于拉萨以北六十里外的机曲河边,毁于文革期间。
[]古代印度东部所铸响铜佛像。
[7]法名为洛桑成烈南杰(善慧事业尊胜,十九世纪),色拉寺著名高僧,著有《文殊怙主法王大宗喀巴传·佛教美饰稀有摩尼鬘》与《俱舍论疏》等。
[8]达赖喇嘛随身近侍中的高级僧职。
[9]年,西藏政府为审查官方文件以修改法规而成立的机构。
[10]意译为胜者一切智,达赖喇嘛的尊称。
[11]外道六师之一。
[z1]此处和此段末应加引号,因为不是全部引用之意,而且引用中的一段对话
[z2]书上没有,依文义而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