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书友会一周好书分享汇总227

目录

《未来简史》

《清醒思考的艺术》

《黑旗:ISIS的崛起》

《岛》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2.27《未来简史》——by书友:小马哥

各位书友大家好,最近拜读了尤瓦尔·赫拉利的著作《未来简史》,整理了读后感分享给大家!《人类简史》侧重于历史的解读,而《未来简史》相比之下更多着墨在尚无法定论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未来畅想(当然这种畅想也依赖历史的逻辑进行推演),给未来的人类发展呈现了一种潜在可能。作者引用的知识框架和逻辑思考十分浩瀚发散,引经据典,案例丰富,希望通过日后更广泛的阅读学习能更加理解作者的深意。读书中有感而发的详细记录如下:

1

原文:因营养过剩而死亡的人数超过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因年老而死亡的人数超过因传染病死亡者,自杀身亡的人数甚至超过被士兵、恐怖分子和犯罪分子杀害的人数的总和。

读后感受: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议题,赫拉利判断人类已基本从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三类问题中解脱出来,预测未来的目标为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这是书中对未来总预判。

2

原文:佛朗西斯科自己毫不知情,在他的几万亿个细胞里有个正在滴答作响的生物定时炸弹:天花病毒。短短10天,城市就成为一片墓地。患者找到僧侣和医师,他们建议患者祈祷、洗冷水澡、用柏油擦身体,以及把黑甲虫碾碎涂在伤口上,可惜全然徒劳。

读后感受:神灵往往带给苦难的人类一丝温暖的阳光,因为人类总有自身无法解决的困扰,所以需要神,神是心灵上的一剂良药。人类越进步,对神灵的依赖就越少,这个时代越来越少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了,其实人类一直走在化身为神的道路上。

3

原文:医院收治了两名患者,一名死于肺炎,另一名死于癌症,当时完全看不出来这两个人其实都是HIV病毒的感染者,感染的时间可能只有几个月,也可能长达数年。想想看,如果艾滋病的爆发不是在年,而是在年,情况将会如何?

读后感受:人类之所以能占据食物链的顶端或许得益于适合环境的能力、应变的能力,医学界只花了短短两年时间就找到了病毒源头,并了解HIV传播方式并提出了有效抑制疫情的方法。在为人类能力喝彩的同时,设想如果HIV在科技革命和现代医疗基础之前百年爆发,会不会比黑死病或天花的危害更加惨烈甚至成为另一批恐龙不得而知,科技和医疗的探索研究应该提倡,为不确定的未来和几何增长的潜在挑战做好准备。

4

原文:同样的工具,在医生手上能够快速找出及治疗新疾病,但在军队和恐怖分子的手上,就可能变成更可怕的疾病、足以毁灭世界的病原体。人类自己为了某些残忍的意识形态,刻意制造出流行病。

读后感受:赫拉利形容科学和宗教像夫妻,无论科学如何进步,宗教(伦理判断、价值观)是给出具体指示的关键因素。年4-6月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或许都能感知市场风险在积聚,顺势而为提速发行将扩大公司规模和利润(潜在不利因素是投资者承担较高的风险),暂停发行提示风险则可能会丢失市场份额从而遭受股东的质疑,最终如何选择其实不是由专业的市场预判决定,而是取决于公司的价值观。

5

原文:事实上,他们只是达到长生,而不是真正不死。凡人知道生也有涯,因此愿意冒险体验人生,比如登上喜马拉雅山或者怒海弄潮;还会做其他算得上危险的事,比如走过街道、去餐厅吃吃饭。但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永远活下去,像这样不断冒险可能就太疯狂了。

读后感受:《时间规划局》这部科幻片里面描述的精英阶级通过剥削贫民的生命时间将能拥有永生,这些精英不会靠近湖泊(认为在河里游泳是在做傻事)、贴身有许多保镖不会独处,但剧中一位还有年时间的精英阶级把剩余生命时间留给男主角后自杀。我们现在渴求永生,但设想身边亲人由于意外纷纷离开,同时三代之后时代思维和理念与自己格格不入,这还会是一种期望的存在吗?或许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有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6

原文:要实现真正的幸福快乐,难度并不比战胜老死小多少。幸福快乐的玻璃天花板有两大支柱,分别属于心理与生物层面。在心理层面,快乐与否要看你的期望如何,而非客观条件。从生物层面来说,不管是期望还是幸福感,其实都是由生化机制控制的。

读后感受:人类是为了繁衍而去追求异性,亦或是追求异性做快乐幸福的事必须以繁衍为代价呢?欲壑难填的越来越难快乐幸福,清心寡欲的却较难繁衍和延续基因。如果遵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对快乐衡量的方法:一种是经验自我(回答“此刻感觉怎么样?”这类问题),一种是回忆自我(回答“过去这段日子总体感觉怎样?”这类问题)。那么当你从事一份让你充满激情且能胜任的工作、或与所爱的家人共度时光时,经验自我都是美好的体验,而回忆自我在这种日积月累的复利积淀下回头总结也大概是美好的回味。但如果是采取作弊的方式追求经验自我(比如吸毒),或是用极致的方式追求回忆自我(比如要求每年收入增长30%或以污染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那都将是人类长期幸福最大的敌人。追求幸福应该选择自己所爱(无论是工作还是爱人)并采取“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态度,坚信终将获得经验自我和回忆自我的双重幸福。

7

原文: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研究历史并不能告诉我们该如何选择,但至少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项。

读后感受:赫拉利认为基于“过去”的未来跟历史演进过程中的新未来可能会有较大差异(除非你能够预测每一段新的历史),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的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的越快。当人类后悔时,才会用“假如”的或然思考,而在顺境或者不经意的时光飞逝中,我们很少能意识到历史具有偶然性,缺少用概率思维去思索历史和探究未来。

8

原文:大脑里的各种生化反应和电流是怎么创造出痛苦、愤怒或爱等主观体验的,至今仍无解答。如果大脑某区域的电磁活动特别活跃,你可能正在生气。而如果这个区域的活动平息了,另一区域又活跃起来,你可能正在体验爱情。

读后感受:在“人类的主观体验是如何通过生化反应和电流被创造的”这个黑箱原理没有被打开前,很难比较有机和无机哪个会更有优势,因为他们参加的是不同的竞技比赛且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所以AlphaGo的胜出只能说在缺乏创造性的封闭区域内,硅(计算机)比碳(人类)求最优解的能力更强些。对于沉淀38亿年的有机体想一朝一夕破解密码并通过计算机超越,并不见得容易吧。

9

原文:想用小群体的行为来推断大众社会的动态,风险实在很高。拥有1亿人口的国家,运作方式从根本上就和人的小部落大不小同。

读后感受:赫拉利举例行为经济学上最著名的“最后通牒博弈”:甲乙2名参加者和甲乙两方各万参加者会出现巨大的差异。威胁和承诺通常都能成功创造稳定的阶级制度和民众合作网络,并以民众相信自然法则或神的旨意,而不是听命一人为前提。共同的信仰是互信的基础,是秩序的保障。

10

原文:人的欲望不是一种“选择”,我们只能“感觉”到欲望,再据此行事。如果选了好的欲望,最后就会上天堂;如果选了坏的欲望,最后就得下地狱。问题来了:欲望真的能“选”吗?

读后感受:书中有个有意思的例子,说一个男同性恋对医生说:“这里是10万美元。请把我治好,让我以后永远不要再想男人了”。但当看到《急诊室的春天》里的乔治克鲁尼活生生的站在他眼前时,他魂都飞了:“医生,这里是10万美元。请把我治好,让我以后永远不要再想变成异性恋了。”问题是这位男同性恋的欲望到底是什么?

11

原文:数据主义者告诉那些还崇拜者血肉之躯的人:你们已经太依赖一种过时的科技了,智人就是个该淘汰的算法。我们该做的,就是要记录自己的体验,再连接到整个大数据流中,接着算法就会找出这些体验的意义,并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读后感受:赫拉利认为人类的感觉已经不再是全世界最好的算法,提倡数据开放,判断数据主义会接管世界。伟大的算法从何而来?生命能否简化为数据流?数据流究竟如何产生意识和主观经验?这些都有待未来去发现。数据主义是不是基于统计的算法?依赖大量输出的样本数据能比肩或超越有机生物算法吗?拭目以待!

.2.28《清醒思考的艺术》——by书友:闻韶

本书明确地揭示出:你并不特殊,你的大脑也会犯这些错误,如果你了解并克服了它们,你就有机会成为少数的潜在成功者。就如同投资一样,如果我们只是凭着直觉和本能去做,最终的结果往往会很不理想,因此更应当适时地跳出来审视和反思。

52种思维错误可以说涉及了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感情各个方面,例如本书中列举的第五个思维错误:“纠缠于沉默成本”——在很多方面,人们都喜欢抓住沉没成本不放手,在工作中:如果错误的营销方式已经不能产生预期效果,应立即停止改进,公司仍会以“过去已经为此投入很多了,如果现在停手,那些投入的金钱、时间都打水漂”为由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感情生活中:明知道继续和对方纠缠下去没有任何意义,要做的就是及时止损,但人们总是觉得在这段感情中已经付出很多了,现在离开是不值得的。作者通过列举身边时常发生的事例来详细阐述每一条错误,并深究其背后产生的原因,而人们之所以对沉没成本难以释怀,根本原因还是人们想表现出坚韧,自身对一件事锲而不舍的追求,如果承认失败、中断路程,则是一种否定过去、制造矛盾的结果,而这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和接受的。其实道理很简单,相信大多数人都多少了解一些,但真正能做到的却不多,还是需要时常的自我提醒。

作者本身拥有企业管理的教育背景,因此在公司经营过程中有效地总结出了一些系统性思维错误,而作者惊奇的发现这份清单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投资等专业领域,同时对私人生活也很受用,因此作者毫不吝啬的分享出来,最终集结成我手里这本畅销书,也许就像作者说的那样:“这本书也许不能给你带来好运,但至少能保证你不会面对太大的灾难。”例如:损失比收益对人的影响更大;面对激励人会做出最简单粗暴的应对,以至于最终结果很可能大大偏离激励的目标;人的记忆更多的是基于感受,很多时候对话的内容反而没有一个善意的姿态重要,等等。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3.1《黑旗:ISIS的崛起》——by书友:爱喜

“人弹”、爆炸案、暗杀等一系列的恐怖事件将中东这片“燎原”烧起了熊熊烈火,《黑旗:ISIS的崛起》带我们走进了扎卡维、伊斯兰国的世界。作者乔比?沃里克是中东问题资深记者,本书曾获得普利策奖非虚构类作品奖,主要讲述了扎卡维的“成长”--他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极端宗教主义的领导者并奠基伊斯兰国的。

在内容上,作者不仅写出个人的经历,还站在整个中东全局的角度看伊斯国的产生。在风格上,本书虽然属于纪实类,但笔者却把真实写出了一种小说感。扎卡维就像那点燃的烈火,把中东地区烧得通红。他是极端宗教主义的头目及恐怖主义活动的策划者,为何有那么多人追随?他的王国是如何建立?答案都在本书中找到。

从主观上,一方面是扎卡维的个人魅力。书中是这样描述扎卡维的:在萨卜哈医生的眼中,他对狱友有着亲人般的对待;对精神导师麦格迪西他是毕恭毕敬的,虽然学历有限,但他还是喜欢研究教义,只是一知半解让他加速成为了极端宗教主义者;他易做坏事,但可能在“江湖”中有情有义,比如在阿富汗西部赫拉特省接受武装训练时与贾尤西结下的深厚友情。另一方面是扎卡维的宣传与联系。他曾宣称他的目标是解放穆斯林世界,这样的宣传也是宗教极端分子愿意追求他的原因之一;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他派出信使前往中东和欧洲各地招兵买马、联络盟友,这样类似的宣传使得他的人脉拓展到30多个国家。

从客观上,美国也是成就扎卡维的主要推手。首先,约旦在阿卜杜拉二世时期的政治失策、反恐不力,曾想求援于美国但却没有得到回应等等,助长了扎卡维之流的气焰。其次,本是小人物的扎卡维被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的力捧,名声大噪。再次,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本在动机上就是不纯的,更甚至把萨达姆政权盖上了恐怖分子相关的帽子,个人认为是子虚乌有,而伊拉克内部混乱时美国更是把萨达姆政权下失意的复兴党人推向扎卡维一方,与之联盟。最后,美国的虐囚等系列丑闻使得伊拉克内战宗教人士对其失望,致使更多的穆斯林走向极端主义一方,使得扎卡维的队伍更加壮大。而这一切也成为建立伊斯兰国的有利条件。

最后的感想就是:《黑旗:ISIS的崛起》让我们更真实地认识这些极端宗教分子,同时也展示了一个不争的现实那就是燎原的烈火依然在燃烧着…

.3.2《岛》——by书友:吴倜

《岛》讲述了二战背景下,希腊一个麻风病隔离岛及其周围,四代女人的命运和爱情。这本书虽是作者的处女作,却征服了各大洲。《岛》,总体上来讲感人至深,我体会到了爱的伟大,理解到了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包容。内容上,以主人公阿丽克西斯好奇母亲的家世以及企图寻找自己未来迷茫的人生为开端,揭开母亲守护很久的过去,在了解之后她找到了未来的新生。全书在结构上分为四大部分,以倒序的方式描述。

第一部分,长大后的阿丽克西斯前往布拉卡。听佛提妮讲述母亲索菲娅的家世。第二部分,讲述祖辈吉奥吉斯和伊莲妮的故事,描写第一位麻风病人伊莲妮在斯皮纳龙格岛上的生活,以及离开后家里的生活状况。第三部分以安娜和玛丽娅为主线,讲述着她们不同的人生轨迹,以及第二位麻风病人的出现并成功治愈,斯皮纳龙格上的人开始慢慢离开那里。第四部分,故事的结局有索菲娅亲自告诉了阿丽克西斯,而阿丽克西斯的包容和爱让索菲娅欣慰,同时阿丽克西斯也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在小说中,阿丽克西斯的曾外婆因为麻风病被隔离到了斯皮纳龙格岛,最终死去;随后阿丽克西斯的姨外婆玛丽娅同样因为麻风病隔离到了这个岛上的时候,最终却收获到了她在安全之地无法得到的爱情,并治愈了麻风病离开了这个无形的监狱。而阿丽克西斯的外婆安娜,这个自始至终健康无恙的人,从来没有踏上过岛的人,却因为永不满足的情欲,任性,狂躁,反叛,嫉妒,最后偷情死于丈夫的枪口之下。

读完这本书就像看完了一部电影:一个艳冠群芳,贤良淑德的女子,再加上一位早逝的母亲,一位奸邪的姐姐,一位忠厚的父亲,一位一见倾心的富二代,以及一场突如其来的绝症,一位守护始终的医生,你可能觉得剧情像是韩剧,但却远为深刻。疾病作为文学的隐喻在这里彰显出了它悖论性的一面:到底什么才是健康的?身体的疾病和心灵的扭曲,哪一种疾病更为严重?这是一座令人恐怖的孤岛,但在岛上生活的麻风病人拥有释放心灵的自由和井然的秩序,他们有条不紊地安稳生活,甚至逃离了战争和杀戮,如果不是因为这些人身患绝症,也许这就是一座世外桃源。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孤岛之外的世界,那是一个贪婪、杀戮、情欲、争斗、嫉妒、流言和尔虞我诈的世界。

.3.3《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by书友:嘉颖

各位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帕·聚斯金德的《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小说讲述了18世纪的巴黎,一个虚构人物—制香天才格雷诺耶传奇的一生。故事中美与丑对比,追求而不得,作者用天马行空的构思讲述了主人公悲情而讽刺的一生,可读性很高~推荐空闲时放松读。

小说的开篇,用极大的篇幅讲述了主人公格雷诺耶的出生环境。作为味觉天才,格雷诺耶“他偏偏出生在弥漫着各种臭气的巴黎:粪便臭气、很多人的尿液层叠的臭气、木材正在腐朽的气味和羽绒被发霉的臭气都让人憋闷得喘不过气。不只这些,人们也同样和清洁沾不上边,牙齿间的腐臭、许久未洗澡的汗臭混合着酸臭,还有胃里时常反上来的各种食物正在融解的恶臭。格雷诺耶似乎是被当作垃圾一样扔到这个世界的,在散发着死鱼尸体腥臭的鱼摊边上,这臭气远远压住了热气蒸腾下上万个坟墓糜烂的味道。格雷诺耶生下来就和从鱼肚子里掏出来的肠肚没什么不同,一团血乎乎的肉球,一团会发出尖利哭声的肉球。”而更悲惨的是,亲生母亲选择抛弃他。在爱和生存之间,格雷诺耶选择了后者。一声尖锐的啼哭拯救了自己,同时也将他的妈妈送上了杀婴罪的死刑台。

在这之后,主人公的人生也并没有转好。抚养他的加拉尔夫人老年时一贫如洗患上癌症不得善终,教他制皮革的格里马烂醉如泥的掉进浅河里淹死了,他的香水师傅巴尔迪尼的房子陷入河里悄无声息的再没有醒来。格雷诺耶就像个夹带致命瘟疫的人,有意无意的夺人性命。或许当一个人适应了没有爱的生活以后,感情的部分也就干涸,可以更理性、更顽强地适应生活中的残酷,所以他奇迹般地在死人如麻的孤儿院、在皮革作坊里活了下来,而且越活越顽强,虽然在这期间他变了形,越来越丑,但是他胜利了“因为他活着,他有了一份自由,这份自由足以使他生存下去”。

小说中,格雷诺耶是味觉天才,他能辨出万事万物的不同气味,但唯独自己是没有任何一丝气味,没有存在的痕迹。没有气味,从而追寻极致的气味。没有爱,从而通过气味创造别人对他的爱。接下来,故事也就到了高潮。格雷诺耶为了萃取世间最美好的香水,将毒手伸向了26名可怜的少女。偏执的格雷诺耶,他的丑,其实不在于他那矮小的身材,他的跛脚,他的驼背。他的丑,在于他内心世界的变异和冷酷。这与他的出生、成长都是密切相关。他仇恨社会,仇恨人类,他看到的是人类社会最丑陋的一面。他讨厌人类那丑恶的味道,他宁愿隐居荒山,离人类远远的。无疑,格雷诺耶是追求美,渴望美的。他一生只有一个简单直白的愿望,那就是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种味道。对于他的鼻子来说,那些花蕾一般青春美丽的小姑娘,她们身上的味道似乎就是天使的味道,萃取她们的体香,制作香水是最重要的步骤。

故事的最后,格雷诺耶因为杀害少女被处死,刑场上他挥动手里沾了香水的手帕,另万人迷醉,教皇当场宣布格雷诺耶无罪。此时,我们的主人公发现他已经拥有了无与伦比的权力,但他却是唯一一个对香水没有反应的人,他依然感受不到爱。他制的香,颠倒众生,只是不包容他。最终,他选择配出另外一种香水,让人们闻见后不能自已地冲上来,在圣婴公墓被人分尸吃掉。

这本《香水》读下来,如一瓶真正的香水拥有前味、中味和后味一样,前调灰暗,中间血腥,后味则晦涩而沉重。总的来说,聚斯金德喜欢将眼光投向下社会中寂寂无名的小人物,他们有着看似悲惨的人生,不得志得不到垂爱。但是细想起来这些又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但他们只是麻木不仁的生活或者怨天尤人,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看完后往往有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在心里,因为这些人似乎都代表了每个人心中隐秘的角落。

祝大家周末愉快哟~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







































白癜风的外用药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zx/1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