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原生态艺术之花藏乡吾别ldquo

舟曲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带,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是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地区。境内山高谷深、森林茂密。白龙江水从县城境内由西向东横穿而过。“舟曲”即藏语“龙江”的意思。这里气候温暖湿润,享有“藏乡江南,泉城舟曲”的美称。而本县的藏族大多数都居住在半山腰或深山森林地区,主要以农耕生产为主。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加上处于偏远山区,这里的藏族处于主流藏族文化的外围。

武坪乡、吾别村地处舟曲县白龙江支流拱坝河上游,是这一片区最大的藏族村寨,村寨被连绵起伏的山岭所环包,山岭之间形成一条条美丽的弧线正所谓藏传佛教里说的风水宝地、人杰地灵。整个村子坐落在地势平坦、开阔的山脚上,是典型的山地农村,主要以农耕为生。全村接近于户人家,大概人左右。在吾别村向北1公里处的半山腰上建有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吾别寺。“藏语全称“奥白贡扎西达吉林”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年)现有僧人20余人。吾别寺第一世活佛出生于吾别村贡保扎西家里。他曾到西藏求学,在哲蚌寺取得了拉仁巴学位。曾在西藏担任过第四世嘉木样活佛的经师。”寺院背靠的是吾别村的果日神山,隐天蔽日、昂首挺胸。吾别寺向东1公里处有“奥白贡扎西曲德日朝”——静修院。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身临其境确有游乐与仙界之感。由历代吾别高僧活佛在此修行。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长期以来吾别村交通不便,信息流传不畅通。以各自的村子为据点很少与外界交流、互动。因此他们保留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原生态的歌舞“朵迪”是当地民间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

朵迪诞生之后先民们对其做了舞蹈和“鲁”体的编排,完成了对它的艺术加工。从小沐浴在家乡的文化中,然而最为好奇的是吾别藏族歌舞艺术朵迪。曾听祖辈讲起朵迪的内容浩如烟海,充满智慧。无论在何地,时常在脑海中浮现那最为原始、淳朴而简单的肢体动作,时常在耳畔回响起那最为自然、高亢而原生态的唱腔。都说艺术源于生活,我情不自禁的试问自己,他们到底在诉说着一则什么样的故事?表达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年6月“朵迪”被审批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让我更加感到好奇,更值得思考它的魅力所在。

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探究其历史渊源。笔者走访了好些吾别艺人。年2月15日晚上,笔者邀请了全村公认的艺人勒亦和卓玛才让做了简单的笔录。两位长者在我们几个年轻人的陪同下,喝着青稞酒,围着火炉边喝边聊。慢慢的两位艺人打开了朵迪这一艺术的话题,他们两更是精神倍加,滔滔不绝。而我们几位年轻人听着连声称赞。为了更好地理解朵迪这一艺术,我特地向两位艺人询问了它的渊源。朵迪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时两位艺人给我们讲了一则非常有趣的故事。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那时侯他们的身上长着毛,不能直立行走,更加没有交际工具语言。他们为了生活而挣扎着,饿了去打猎,采野果,累了就爬在树上休息。生活枯燥无味,无聊之时拿起树枝敲打着树杆这样寻乐。突然有一天当他们再一次拿起树枝敲打树杆时,发出了一种哄亮而宽厚的神奇之声。由于这颗大树的树杆中间部分全部已腐烂,被其他的动物已掏空,这样击打出来发出了哆、嘚的声音,这一惊奇之声苏醒了周围深山野林的其他同胞,他们嘶叫着,纷纷赶到了这个现场,狂欢乱跳。在这之后这种敲打出来的哆、嘚之声成为他们娱乐的工具,也成为了他们的交际工具,可以传达信息。就这样他们初步探索着大自然的规律。相继人类发明了钻木取火,进入了文明社会时期。人能够直立而行走,也出现了语言。可以言传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整个过称。白天打猎,采野果,晚上老人讲述着他们的历史,年轻人敲打着空性的木桩发出哆嘚的声音,随着这种大自然的节奏他们边敲边跳。这样朵迪的出现便是水道渠成。

从这一则故事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朵迪”是“哆嘚”这个响声词的音变,“朵迪”应翻译成“哆嘚”更为确切。而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说“朵”在舟曲藏语里是“故事”的意思,同藏文单词里的“丹木”;“迪”有“汇总”的意思,还有的从其形成的地域命名,“朵迪”应写为“多迪”,“多”指“安多地区”,“迪”为舞蹈之意,“多迪”特指“安多舞蹈”。在舟曲山后拱坝一带以其舞蹈的动作特点命名,称其为“突古”,“突”为“连接”的意思,“古”为舞蹈之意。对于这种民间艺术形成的冠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吾别朵迪是每当过年的时候才表演,一直在外奔波的吾别儿女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每当春节来临之际,村上的一些年轻人开始举办迎春节目以朵迪来助兴。首先这些组织团队要邀请朵迪的教练,大家协商一致之后他们借一座空闲的房屋筛选演员,这个人选必须为单数,成年人,一般是十一人以上,无论男女,其长相和身材都要求极为标准。演员筛选完毕之后教练们对朵迪的每一个肢体动作都进行指导,一直到他们能够熟练的掌握每一个动作要领为止。朵迪舞在大年初三这天正式上演。这一天所有的演员都穿上了朵迪服装,早上十点左右从东家出发,沿着祖先开辟的道路按照顺时针向场地出发。朵迪以舞蹈的形式表演时相当于一支军队或一个部落,领头的叫“扁布”他头戴狐狸皮帽,身穿藏袍,腰上佩戴藏刀,骑着一匹毛色发亮而彪悍的骏马。相当于是这个部落的头人。跟随着这个头人的是真正的朵迪队伍,男子在前女子排后。队伍的每个成员头缠着黑布帕子,男着蓝袍,外套褐色坎肩,足穿长靴。女着对襟长衫,外套彩色坎肩,胸佩银盘,素雅大方。队伍的后面是几个年轻人手拿火枪进行护队。(近年来鞭炮已代替了火枪)朵迪队伍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朵迪队伍走过来时中间不能插队,路人碰见要靠左谦让。他们一路走来站成一条直线,男子英姿飒爽,落落大方,女子步速平稳,自然舒缓。一路边走边唱。哦····我们部落的走姿犹如国家军队的步伐·····每唱完一句护队者对着天空鸣枪压阵。显得整个队伍气势磅礴,威武雄壮。他们每走一段路程就会有歌王在路途中央摆有五谷,钱币,水果等丰盛的宴席等候,要求与他们对歌。据说这种拦路的歌王越多,表示着对这一支朵迪队伍的赞赏和肯定。

最后朵迪到达表演场地绕地三圈后排成一字形为大家表演助兴。领舞的手拿镶有铜铃的皮带,节奏由慢到快,众队员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先是如麦浪般缓慢的摆动,摆动时以双脚为轴心左右旋转。而后铃声渐快,动作发生变化,膝盖稍作弯曲,重复下蹲。如浪潮左右拍岸。随着唱词,队形由一字形变为恰似海螺的形状。如此反复直到唱完唱词为止。这时的唱词大概说的是来年的祝福词和祈愿词。铃声又急跳的是“珠玛朵迪”即猴子舞这一出,整个表演是由两个小孩完成的其实质是讲了一个故事。两只猴子其中的一只感到生活的艰辛在生活当中遇到了挫折,感到百般无奈,哭丧着脸。其歌词唱到:咱去阴山还是阳山,要去阳山没有帽。咱去阳山还是阴山,要去阴山没有靴。而另一只猴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时刻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它淘气的在伙伴周围跳跃着劝说。其歌词唱到:去了阴山摘“酶米”,摘了“酶米”充饥饿。去了阴山摘“吉许”,摘了“吉许”来酿酒。当铃声急促时,乐观者打动了悲观者。众人齐声欢呼,继续为生活而奔波,久久不能平静。这些唱词从侧面反映了祖先探索大自然的艰辛过程。也不难看出吾别村对面的阴山是茂密的森林,是个山地垂直自然地带。这种地理环境明显与大藏区的雪山、草地的风采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舟曲藏族文化差异性的原因。

两位艺人说朵迪艺术的正真魅力在于它的鲁体,也就是它的唱词所表达的内容。朵迪鲁体由十二项整体构成,每一项整体包含着无数个部分,对于每一个部分的问题都是刨根问底,并且语言干练、逻辑严密、思维敏捷。整个鲁体包罗万象,大到宇宙、人类起源,小到生活细节、物种起源。首先两位艺人讲的是开天辟地之说,很早以前天地混沌未开、到处一片漆黑,地球也没有诞生,更没有动物和人类。朵迪对此有确切的描述,大概之意思我做了简要的翻译,其歌词唱到:水无法流动而汇聚着,树无法生长而弯曲着,山无法矗立而平塌着。说天神怕昂过布将混沌从中劈开相继才出现了山水草木动物和人类。其次朵迪讲的是人类起源,两位艺人为了具有说服力用对歌的方式将其一一叙述。试问:存在着的人是从何而来?答道:存在着的人是猿猴演变而来。存在着的猿猴从何而来?存在着的猿猴从过布山而来。猿猴下山居住在何地?猿猴下山居住在吉祥宝地。在吉祥宝地他变为何物?生活在宝地变为王臣子民。紧接着朵迪讲的是动物的起源。试问:存在着的动物是从何而来?答道:存在着的动物是从“念”而来。在深山野林里生活着各种千奇百怪的动物。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念”所赐予的。试问:存在着的虫类是从何而来?答道:存在着的虫类是从“诸”而来。春天到来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所有冬眠的动物都开始苏醒。人们认为这些都是“诸”所给予的,所以朵迪由这样的唱词来追寻动物的起源。

在日月星辰里讲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下落。天地有了日月才有万物,有了万物才出现了农耕文化等等。大家都知道唐朝的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铁犁牛耕的进一步推广。在黄河流域乃至今甘肃,新疆地区铁犁牛耕普遍适用于农业生产。而朵迪对农耕生产过程及生产工具都有详细的描述,在农耕文化里朵迪的唱词对其生产工具梨架的制造时,树木的根部做成什么、树杆、树枝及树的顶部做成什么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在耕种过程中朵迪唱词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进行描述。比如说:善耕者翻出来的土块有如鸽群落地,发出的麦芽犹如针尖出土,长出来的麦子犹如姑娘的长发。善割者割出来的麦捆好似牛羊成群,悬挂在麦架上好比公羊斗角等等。紧接着一项描述的是吾别果日神马的驯化过程。我们的祖先为了农业生产,从自然界的动物当中选取可以驯化的种群被自己所利用,促进了文明社会的发展。这种驯化过程虽然艰辛漫长,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具有灵性而温顺的家畜和人类勇敢的跨在马背上的情景。“果日”是吾别最大的守护神,相传它经常骑着一匹骏马四处巡逻,时刻守护者吾别村的一草一木。朵迪对这一匹马的驯化过程有详细的描述。在这里人们给这一匹骏马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笔者认为这正是古代人们驯化普通动物的过程的缩影。首先朵迪唱词对这一匹骏马的身体的构造及毛色做了完整的描述。其次这一匹野马是什么地方被人们发现,在那一块草地上所套笼,什么地方被人们所骑,牵往那一条河流里引水?回答着实详尽。“朵迪的其他几项内容写的是酿酒文化、房屋构架、筑房及狩猎过程。在酿酒文化里开篇谈到的是酿酒的过程和酿酒原料的来源,酒酿制成功之后出现了祝酒歌,祝酒词,劝酒歌,最后还写到了酒对人际交往和充当中药的重要作用”。在房屋构架这一项里包含了深刻的风水学说。筑房过程里对材料的选择、加工、尺寸、数量都写得头头是道,对房屋框架的设计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描述的淋漓尽致。

以上是笔者对朵迪唱词所表达的内容的一些描述过于肤浅。这些内容作为歌词用来传唱,其根本特征是音乐性。朵迪唱腔虽然离散不合,但也不疾不徐、悠然自得。开始柔美低沉,尔后高亢激扬,时而惆怅不断,时而大起大落。从其歌词的字数来分析得出,大多数都是七言,七言诗是藏族传统格律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如《萨迦格言》、《水树格言》等。七言优点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押韵,一般韵脚都在最后一个字上,朵迪歌词的大多数句读也是这样的,有利于将歌词和乐律结合起来。朵迪艺术是一个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而这“部分”包含了地面上的所有事物的基本常识,包括地理、物理、生物、逻辑、建筑等很多学科。不仅如此,朵迪艺术还有一些简单的脑筋急转弯和谜语,使它情趣倍增,举个例子:说房梁上一群鸽子在晒太阳指的是藏羌先民居住的榻房顶上的石头,说一个木箱里装满着美食指的是核桃。可见朵迪艺术可以称得上是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综上所述我们暂且把朵迪定义为:它是同藏族先民一同诞生,记录着藏族先民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光辉历史,集歌舞于一体。是藏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领悟朵迪艺术的内涵寄托着族源的记忆,能体现出直观而朴素的世界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曾在学术界对舟曲藏族的渊源有着众说纷纭,近年来学者们对此已达成了共识认为舟曲的藏族是东迁蕃民之后裔。翻开史籍对舟曲藏族的源流没有直接的记载,大家只能在从公元七世纪中叶的吐蕃王朝及藏王松赞干布卒后不久、以大臣噶东赞为首的一批贵族向东扩展这一历史来找一些线索”。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承载着其民族的心理。朵迪艺术是舟曲藏族文化的独特载体,它对舟曲藏族的渊源提供着什么线索呢?首先我们回忆一下朵迪的服装,男着蓝袍。这种蓝袍颜色单一,上面没有华丽的装饰,更不像安多和康区藏装,而比较接近于古代拉萨贵族的长袍和贡布的骑士服装。而今天的贡布女装里也能找到一些女子朵迪头上缠的黑布帕子和彩色坎肩的元素。其次我们回忆一下朵迪艺术的舞蹈动作,其舞蹈犹如麦浪波动,整齐、柔美。不像安多和康区的舞蹈慷慨大方,而比较接近于拉萨的劳动舞蹈那样淳朴自然。对于舟曲藏族的渊源朵迪艺术提供的线索主要在于它的唱词里。“存在着的人是从何而来?存在着的人是猿猴演变而来。存在着的猿猴从何而来?存在着的猿猴从过布山上而来”,一般学者们认同拉萨的灵芝贡布是藏族人类起源的地方。而在藏区很多地方都有贡布这个地名,笔者认为以上两句唱词里的“过布”指的就是拉萨灵芝的贡布地方,这至少能够说明他们的祖先是藏族。如今的吾别村相当于是由五个部落组成,而首席部落应该属“贡别”部落,它占领军事防御最佳之地,有如龙蟠虎踞之势。这里出现的“过布”、“贡别”及今天拉萨的“贡布”三个地名读音是大同小异的只是从汉语当中音译的时候写得字存在着一些差距而已。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三个地名是纯属巧合吗?我想这恰恰是祖先在这里重新安家的时候寄托着对族源的记忆和怀念。从“存在着的动物是从何而来”?存在着的动物是从“念”而来”。这一句当中我们可以分析到这里盛信苯教。苯教是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始拜物教。佛教未传入吐蕃之前,苯教在蕃民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佛苯经过激烈的斗争之后,佛教才成为吐蕃的官方教派。现如今在吾别虽然形成了一个佛苯相容的局面,但是苯教的一些古老习俗任然在这里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仅仅一个村落就有七座较大的山神,并且还有自己家族式的山神,每个月都对其举行宗教仪式。朵迪唱词对山神也有神秘的描述。而且朵迪舞蹈也专门为山神表演。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能推断出吾别藏族是蕃民后裔。从语言学角度而言朵迪唱词里保留了大量的古藏语,包括在一些名词、动词和虚词的变化之间。藏文字是拼音文字,众所周知世界上多数的拼音文字是没有音调的,包括藏区的康巴和安多语言他们说话的音调只是随自己的习惯而发,没有所谓的标准可言。而学者们唯有发现的是现如今的拉萨藏语和舟曲藏语里存在着三种相同的音调。我本人也深有体会当第一次听到拉萨藏语和安多藏语时很明显拉萨藏语的调子和一些字的读音完全跟吾别藏语相同。让一个舟曲藏族学生同时学习安多藏语和拉萨藏语,笔者敢断言他首先学会的是拉萨藏语。以上我从朵迪艺术的不同层面对舟曲藏族的族源做了浅层的分析,吾别藏族自称他们是“比”,把安多的藏族称为“朱葛”这跟拉萨人的说法是相吻合的。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整个朵迪艺术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及人类起源的社会科学。藏族先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关于人类起源在藏区广泛流传着一则猕猴演化成人的神话。纵观整个人类起源研究史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人类起源于猿猴”。而吾别藏族人从来都没有接受过达尔文进化论的学习,他们一直认为祖先是从猿猴演变而来。并且在朵迪的唱词里直接记载着存在着的人是从猿猴演变而来。存在之链是许多西方哲学家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朵迪唱词以问题的形式直观而朴素地回答了宇宙、人类、物种的起源,贯穿着“存在巨链”的哲学思想。朵迪是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观,在记录古代舟曲藏乡劳动群众的劳动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传承劳动经验,起到交流经验和感情的作用,朵迪维系着舟曲藏族族源认同感它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根据贴近人民生活的艺术形态,来展现这一代藏民的生产、生活风貌,在审美的基础上也不乏对祖先历史的追溯。

朵迪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人们口头的代代相传不断的得到加工,存在于这个社会当中。存在就是合理的,那么朵迪究竟对社会发挥着什么功能?我首先想到的是两位艺人当时给我说的从朵迪的演练到表演结束是给青少年创造了一个恋爱的方便,提供了一个发展感情的平台。在上文中我提到过朵迪的人选必须是成年人,通过这样一个无声的成年礼宣言之后,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的心意,交流感情,情投意合的自然就成双成对。这或许见证了历史上发展民族人口的意愿,现如今其实质起到了交际的功能。藏民族不但用文字记载了自己的历史而且大量运用了口头传唱的方式,将宇宙,人类和民族起源及劳动经验,英雄史诗等内容完整的流传了下来。朵迪亦是如此,通过交流劳动经验起到了辅助生产劳动的功能。通过传唱宇宙,人类,民族的起源起到了教育与传承的功能。朵迪在吾别藏民心中是个神圣的东西,对其充满敬畏,他们的主观意识当中朵迪能够给他们带来吉祥,起到攘灾,祈福的作用。所以每当一年一度的朵迪表演完毕后,人们都积极主动的给朵迪捐献钱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这种捐献钱财的数额也较大。朵迪组织团队把这些钱财都用来修建村上的寺庙,道路和桥梁等。从而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也能体现出吾别藏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通过询问艺人本文初步完成了吾别朵迪艺术的简单记录也对其做了简要的分析。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对朵迪的渊源做了独到的见解,从文学的角度用汉语翻译了其唱词的一些内容并用文化、哲学、社会的角度对其内涵做出了分析,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本人从小沐浴在家乡的文化中,酷爱藏族文化,对此论文的话题颇有感情,不论优劣是本人深思的观念也欢迎批评与指正,当然我一个本科生的能力也不能驾驭这么大的课题,难免遗漏。现如今吾别朵迪跳的很少,它往年的底蕴已黯然失色,其生命力已奄奄一息,所以传承和发展迫在眉睫。首先舟曲的广大藏族青年学生利用新时期的传媒工具和渠道宣传朵迪艺术、宣传其存在的危机,呼吁更多的人保护和传承,近年来党的中央全会一直提出要发扬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借此契机,应展开朵迪比赛,也提高青少年群体对朵迪的兴趣,为避免出现断层。其次村里爱好文艺的人积极向艺人询问与学习,从而实现朵迪的继承为新一代注入活力,最后希望能够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的重视和支持,将舟曲的朵迪艺术发扬光大,秉承“文化舟曲”的宗旨,使民间文化向四方辐射,朵迪艺术如桑烟袅袅,经久不息地环绕在藏乡舟曲。当然我也不希望在传承中因客观因素失其本色,这样的文化虽风光迤逦,但失去艺术的本质,太商业化。朵迪的传承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求索。

责任编辑:杨路色

稿件审核:孔文良

洛桑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zx/19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