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梵行?感恩
传播佛法,让生活更美好
洛桑嘉木措师父:
让我们共同发心,愿自己的一切好供养众生,众生的一切坏自己代受!愿我们每天所做的一切都能够利益众生!
加持变亿咒:唵三拔惹 三拔惹 波玛纳萨惹 嘛哈藏巴巴吽帕得莎哈!缘起咒:嗡耶达日玛黑德抓巴瓦黑敦得堪达塔嘎多哈雅巴达得堪匝友呢若达诶旺巴德玛哈夏日玛纳耶索哈!发愿文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请大家发菩提心,听闻佛法,闻法了以后好好修行,成佛成佛了以后度化无边众生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藏
传
唐
卡
“唐卡”(Thang-ga)一名,乃藏文汉译,或称“唐嘎”、“唐喀”等。“唐”字的含义很多,在《法华经》中的解释是“徒然”,如“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等。在汉文中解释有“虚夸”,如“唐大无验”。在藏地解释为“平坦”“清楚”等含义。那么,唐卡的“唐”和唐朝有没有关系,严格意义上说是没有关系,但如果从时序和材料上看,似乎又有一些关系,那就是它形成的时间正好是大唐时期,汉地的卷轴画形式和文成公主带去的纺织技术等影响了藏传佛教绘画形式。我们习惯上将藏传佛教绘画称为“唐卡”,也有西方学者如英国的斯坦因,将它称为“卷轴佛像”,但目前关于“唐卡”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大意是指用绘、贴、织、嵌或是绣的方法,在布上、绢上、纸上、木板或皮质上表现藏族文化内容和特色的一种美术样式。可以悬挂供奉,可以卷合收藏,可以随身携带等多种形式,形制有大小之分,大者一般称为大唐卡,小者称之为“匝尕”“扎嘎里”或微型唐卡。
绿度母观音菩萨化身
唐卡的题材和内容丰富多彩,包含有宗教的内容,也含有非宗教的内容。大致有这么几类:佛、菩萨、佛母、罗汉、护法、上师或历史人物、教规、神话传说、医药和天文历算、历史故事、建筑、法器图案等。
早期的唐卡画主题十分突出,即以一个主尊佛、菩萨、度母、护法神为主,很少绘主尊以外的眷属、供养等陪衬背景和装饰,画面简单明了。但到了藏传佛教后弘期,即10世纪以后,形成了众多教派共处的局面,唐卡绘制的高僧大德开始考虑这一多教派共处的社会现实,增加了以主体神像相关的细节和背景装饰。出现了佛传故事、本生画、经变画、本尊、菩萨、护法、上师、大成就者、坛城、变化身等多种题材内容。这一被称为西藏“百科全书”式的绘画,不仅包含有佛教的丰富内涵,还将触角伸向了历史、现实人物、民俗风情、医学、天文历算、音乐舞蹈等方面。
在同一幅唐卡画中,有不同教派创始人同列“空界”的画面。但各教派在绘制唐卡时还是侧重突出教派特色,如宁玛派和萨迦派都有特殊的表现。一般唐卡分为三部分绘制,中间绘“本尊”佛,上部为“空界”(圣界),以“法身”“报身”“化身”,日、月等;下部为“地界”(凡界),绘空行、护法、僧侣、眷属、供养人等。唐卡绘制有佛教的仪轨和定制,成书于四世纪以后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度量经》奠定了唐卡造像体系的基础。从艺术风格上讲,唐卡的主要特点是:中心突出、讲究对称平稳;线描造型准确,工细秀丽;设色鲜明,对比强烈,勾金填彩,富丽堂皇;构图饱满、写实细腻,繁密精绝。上乘的唐卡要数月或一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
在唐卡中,最重要的内容当属“佛祖”造像。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是各教派共同崇信的佛祖,是显教和密教派共尊之本师。各教派绘制“佛祖”时一般采取两种布局方式:一种以释迦牟尼为中心,占据画面大部分,用莲座、背光、花蔓作简单的衬托。另一种在佛祖的上方“空界”绘画有该教派的创始人祖师像,表明唐卡出自的教派。这是比较常见的画法。释迦牟尼也有两种装饰:佛像装和菩萨装。如佛祖身披袈裟,没有项琏、璎珞。左手托钵,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跌坐于莲台上,只有朴素的头光和背光。上边绘有莲花生大师坐像,表明是宁玛派的绘画风格。释迦牟尼以菩萨装绘制的佛像,头戴珠宝佛冠,莲花耳当、璎珞项圈、云纹披肩,华丽而庄严,坐姿与手印同上。但在佛祖“地界”绘有十一面观音、度母,以及供养人。“空界”还绘有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和其弟子贾曹杰、克主杰像,是典型的格鲁派风格。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是青海古称宗喀地方人,但在西藏有更大的影响。格鲁派形成后,首先在西藏弘传开来,并从年传召大法会开始,先后建成格丹寺、蜇蚌寺、色拉寺和扎什伦布寺。17世纪和18世纪先后在青海建成塔尔寺、甘肃建成拉卜楞寺。在近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的转世系统;特别受到清王朝的扶植后,一些教派受其影响逐渐皈依格鲁派。
六臂嘛哈嘎喇
唐卡的题材包罗万象,有宗教画、传记画、历史画、反映生活习俗的风俗画,也有反映天文历史和藏医藏药、人体解剖图的科学画等等。它们具有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宗教性、工艺性等特点,故被人们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中最常见的是宗教画——佛像,一般中心位置是主要人物,从画面上角开始,围绕着中心人物,按顺时针方向,与中心人物有关的人物、活动场所或故事布满一周。每轴唐卡画一般描绘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画面的景物随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不受历史、时间、空间的限制。画面人物不受远近关系的影响,安排得生动活泼,把整个画面统一在一个大的基调上,使构图很完整。有的唐卡面积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构图很完整,十分壮观。由于这些工匠们的画风质朴,色调协调,造型生动,内容多以佛像和经变故事为主,所以深受各个藏传佛教寺庙的欢迎,纷纷请去为佛堂等处作画装饰。
唐卡
唐卡的起源历史悠久,从公元7世纪有文字记载唐卡已经有年多的历史,唐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盛衰、融合、传承后,从地域上形成了四大主流画派。即:卫藏地区(西藏自治区)的勉唐画派,康巴地区(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中心、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噶玛噶孜画派,安多地区(青海地区)的热贡画派和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的青直画派。
唐卡,在罗桑嘉措以前都是民间画师供奉给寺庙的零散作品,从五世达赖起,成立了相当于画院的机构,唐卡创作进入了专门化创作时期。后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成立了“拉日白吉社”,也就是官方性质的画院。这一举措,无疑推动了唐卡艺术的向前发展。唐卡绘制也逐渐出现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门唐”(系药师佛像)派。院内的画师都有职称,画艺最高的称为“乌钦”。西藏绘画史上最后一名“乌钦”就是唐卡绘制大师扎西次仁先生,扎西次仁也是健在的唯一的“乌钦”。
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唐卡的起源无从考证。据传,吐蕃赞普(观音佛的化身)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就是第一幅唐卡:相传,这幅唐卡由果竹西活佛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内。作为科学考证,这些传说恐还不足为凭。但就绘画艺术而言,最早(可查)可溯及卡若新石器时代,到吐蕃王朝时,绘画艺术已臻完善。唐卡作为壁画的廷展,最迟也在七世纪中页以前就已出现。早期唐卡因经过朗达玛的灭佛,已无迹可寻:现存唐卡除有少数宋元时期的作品外,大多都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的集体作品。
据《大昭寺志》记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像,由文成公主亲手装帧。这就是藏民族的第一幅唐卡。五世达赖喇嘛在其《释迦佛像记.水晶宝镜》中也明确的记载了此事。在公元7世纪到8世纪,唐卡开始了缓慢的发展。由于9世纪,是藏区比较动荡的年代,期间经历了:公元年,藏王赤德松赞驾崩;第五个儿子赤祖德赞继位赞普;公元年赤祖德赞为贵族所弑,其兄达磨达玛乌都赞(朗达玛)继位赞普,让整个西藏经历了"朗达玛灭佛"的重创。使整个藏区的唐卡所剩无几。由于朗达玛灭佛致使吐蕃诸将和部属叛离了朗达玛,奴隶以及属民先后在各地纷纷起义。公元年,奴隶起义军占据吐蕃雅隆河谷等地之后,吐蕃王朝灭亡。公元年,吉德尼玛衮的后代在阿里建立古格王朝,以后日巴衮据芒域建立拉达克王朝。公元年,鲁麦.喜饶楚臣等人在桑耶寺,噶迥寺授徒传法,佛教在西藏地区再度传播,历史上称为佛教后弘期元年。公元10世纪唐卡艺术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开始了有序发展。11~12世纪是唐卡艺术形成系统时期。同时也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三大教派以及噶当、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小派形成时期。13~14世纪,唐卡艺术风格凸显,稳步发展,形成唐卡三大画派:勉唐,噶孜,热贡画派,明清时期是唐卡绘画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还形成了三大画派旗下很多画派。
吉祥天母
吐蕃早期的唐卡能保留的极其稀少,现代能够见到的较早的唐卡,是11世纪以后的作品:在萨迹寺保存有一幅叫做“桑结东厦”的唐卡,上画三十五尊佛像,其古朴典雅的风格与敦煌石窟中同时期的壁画极为相似,据说是吐蕃时期的作品,是极为罕见的一件珍贵文物。还有一副四壁观音,则是古格王朝时期的作品最为古老。宋代的唐卡,在布达拉宫见到三幅,其中两幅是在内地订做的绎丝唐卡。帕玛顿月珠巴像的下方有藏文题款,意思是说江村扎订做这幅唐卡赠送其师扎巴坚赞。扎巴坚赞是萨迦五祖的第三祖师,公元年继任萨迦达钦。另有一幅贡塘喇嘛肖像,贡塘喇嘛相生于公元年,死于年,他的这幅近乎写生画的绎丝唐卡,也属宋末的作品。还有一幅米拉日巴的传记唐卡,主要描绘米拉日巴苦修的情节,朴实而简括的构图,据有关行家鉴定,系宋代的一幅绘画唐卡。莲花网目观音像,画面不求工细富丽,而以清秀的色彩渲染主题,堪称元代的代表作。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统治,采取敕封西藏佛教各派首领的办法,明封八王,清封达赖、班禅及呼图克图即是这种管理的具体实施。这些措施对西藏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西藏的唐卡艺术也随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个时期的唐卡,一是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这是西藏绘画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藏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大体说来,前藏的唐卡构图严谨,笔力精细,尤擅肖像,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后藏的唐卡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饱满,线条精细,着色浓艳,属工笔彩的画法。
不动冥王
唐卡类似于藏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唐卡的材质特点和表现决定了唐卡的品种。早期的唐卡使用的颜料多为矿物质和植物颜料,如金、银、珊瑚、玛瑙、珍珠、朱砂、绿松石、青金石等,以及藏红花、茜草、大黄等植物颜料。因此,颜色比较纯正和厚实,色相强烈,醇厚艳丽,即便历千年岁月,也依然神采光亮。唐卡有个性鲜明、意义特殊的独特色彩语言,十分复杂但又很严格,具备了一个固定的色彩谱系:以红、蓝、绿、黄、白、金、黑为主调,金、黑大部分作为勾线和装饰。每一种主要色彩,在不同的题材中都确切地表示着一种特定的宗教涵义,同时又能使画面色彩协调美观,赏心悦目。这种色彩关系,是千百年来佛画艺人们经过反复摸索、不断归纳、长期提炼形成的,绝非一时一地,某人某派所能完成。
唐卡的品种有很多,根据表现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绘制唐卡、印制唐卡、织锦唐卡、刺绣唐卡、缂丝唐卡、贴花唐卡、拼贴唐卡、珍珠唐卡、镶嵌唐卡等。如绘制的,有布本、绢本、绫本、纸本、皮本、木本等各种材料的唐卡。从绘制技法看,有水墨写意的,有工笔重彩的,也有纯线描的等。其中,用颜料绘制的唐卡称为“迟唐”或称“止唐”;其他如刺绣、织锦、贴花、印制等的唐卡称为“归唐”“果唐”或称“国唐”。“迟唐”根据颜料的使用,又可分为金唐、赤唐、彩唐、黑唐等。
唐卡
唐卡的题材和内容丰富多彩,包含有宗教的内容,也含有非宗教的内容。大致有这么几类:佛、菩萨、佛母、罗汉、护法、上师或历史人物、教规、神话传说、医药和天文历算、历史故事、建筑、法器图案等。
早期的唐卡画主题十分突出,即以一个主尊佛、菩萨、度母、护法神为主,很少绘主尊以外的眷属、供养等陪衬背景和装饰,画面简单明了。但到了藏传佛教后弘期,即10世纪以后,形成了众多教派共处的局面,唐卡绘制的高僧大德开始考虑这一多教派共处的社会现实,增加了以主体神像相关的细节和背景装饰。出现了佛传故事、本生画、经变画、本尊、菩萨、护法、上师、大成就者、坛城、变化身等多种题材内容。这一被称为西藏“百科全书”式的绘画,不仅包含有佛教的丰富内涵,还将触角伸向了历史、现实人物、民俗风情、医学、天文历算、音乐舞蹈等方面。
在同一幅唐卡画中,有不同教派创始人同列“空界”的画面。但各教派在绘制唐卡时还是侧重突出教派特色,如宁玛派和萨迦派都有特殊的表现。一般唐卡分为三部分绘制,中间绘“本尊”佛,上部为“空界”(圣界),以“法身”“报身”“化身”,日、月等;下部为“地界”(凡界),绘空行、护法、僧侣、眷属、供养人等。唐卡绘制有佛教的仪轨和定制,成书于四世纪以后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度量经》奠定了唐卡造像体系的基础。从艺术风格上讲,唐卡的主要特点是:中心突出、讲究对称平稳;线描造型准确,工细秀丽;设色鲜明,对比强烈,勾金填彩,富丽堂皇;构图饱满、写实细腻,繁密精绝。上乘的唐卡要数月或一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
唐卡
在唐卡中,最重要的内容当属“佛祖”造像。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是各教派共同崇信的佛祖,是显教和密教派共尊之本师。各教派绘制“佛祖”时一般采取两种布局方式:一种以释迦牟尼为中心,占据画面大部分,用莲座、背光、花蔓作简单的衬托。另一种在佛祖的上方“空界”绘画有该教派的创始人祖师像,表明唐卡出自的教派。这是比较常见的画法。释迦牟尼也有两种装饰:佛像装和菩萨装。如佛祖身披袈裟,没有项琏、璎珞。左手托钵,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跌坐于莲台上,只有朴素的头光和背光。上边绘有莲花生大师坐像,表明是宁玛派的绘画风格。释迦牟尼以菩萨装绘制的佛像,头戴珠宝佛冠,莲花耳当、璎珞项圈、云纹披肩,华丽而庄严,坐姿与手印同上。但在佛祖“地界”绘有十一面观音、度母,以及供养人。“空界”还绘有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和其弟子贾曹杰、克主杰像,是典型的格鲁派风格。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是青海古称宗喀地方人,但在西藏有更大的影响。格鲁派形成后,首先在西藏弘传开来,并从年传召大法会开始,先后建成格丹寺、蜇蚌寺、色拉寺和扎什伦布寺。17世纪和18世纪先后在青海建成塔尔寺、甘肃建成拉卜楞寺。在近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的转世系统;特别受到清王朝的扶植后,一些教派受其影响逐渐皈依格鲁派。
唐卡
唐卡的历史分期主要有四个重要时期:一是7-9世纪,即西藏佛教发展史上前弘期,这一时期,西藏繁荣,佛教兴盛,寺院遍立;一是10-13世纪前后,即后弘期。这一时期,稳定的佛教遭到朗达玛灭佛运动,佛教活动分散,流派众多,如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希解派、觉宇派、格鲁派等。后元代萨迦法王八思巴统一全藏,弘扬佛法,佛教再度繁荣;一是15-16世纪,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得到皇家和上层社会的支持,一度出现藏传佛教发展的繁荣局面。一是18-19世纪。这一时期是藏传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和汉地交往密切,汉地的绘画风格渐渐渗透到唐卡绘画技法中,形成了今天唐卡的基本面貌。
目前有实物资料可考的唐卡流派,按时间顺序主要有如下风格。
第一,阿里风格,是分治时期和元时在西藏阿里兴起的画派,其风格有尼泊尔、克什米尔的造像特点。西藏博物馆存有释迦牟尼像、坛城图等。
第二齐岗画派是元时出现的与阿里风格接近的画派。其绘画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所画佛、度母、护法勾轮廓线、平填鲜红色、红色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是最明显的特色,隆钦绕强巴画、金刚亥母是其代表作。
第三,明、清以后西藏唐卡画出现了勉唐画派、嘎赤画派、钦则画派、德格画派、热贡画派,这些画派的风格与前两种有很大区别,画面内容丰富、有佛、菩萨、护法神、说法图、佛本生图、祖师、宗教人物、历史人物、坛城、寺院、风俗、传统故事、神话,有的唐卡还将有贡献的大师、药师、工匠师画上唐卡。我们还见到有的微型唐卡还把三国人物、诸葛亮、关云长也画在了唐卡上,可见内容之丰富。画面丰富、色彩斑澜艳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色。这些画派中嘎赤派在画法上又不同于其他画派,画面上的动植物形象突出,山川、河流、树木都很形象逼真,画面立体感很强。
当一幅幅精美的唐卡徐徐展开之时,没有理由不让我们去探个究竟。庄严神圣的佛像,艳丽深沉的色彩,繁密简约的笔触,还有那蕴含宇宙意识的曼陀罗,时时触动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走进那青稞、酥油和雪水孕育的藏传佛教艺术中,接受哈达圣洁的洗礼。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邀请您和您的家人朋友在评论中写上祈愿和祝福,我会为您祈福。
佛法非迷信,非宗教信仰,乃是宇宙万法之真理真相!
简单说:佛法说出了宇宙万法的起源以及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
〓格鲁梵行●唐卡艺术〓
宗旨:传承发扬西藏传统唐卡绘画艺术
展示:各种精品唐卡,优秀唐卡工艺品
分享:唐卡绘画技法和殊胜的藏传佛教
解读:全面的唐卡及藏传佛教显密文化
洛桑行者唐卡学苑
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蛟龙寺殊胜机缘,欢迎你来学习唐卡,洛桑嘉措大师免费传授唐卡技艺,广开方便之门,每周末统一学习,(报名学习者希望是尊重佛学和有坚持长期学习的人,短期的朋友随时可以去蛟龙寺参观交流)
报名联系人:索南拉姆(有时不能及时回复电话望理解)
-------------------------------------------
?免费结缘?:上师开光加持之:
1.过门咒:十三种咒轮总成。2.护身卡:楞严咒、大悲咒、度母咒、药师咒、文殊心咒,一切财神总成、准提神咒、大白伞盖神咒、宗喀巴大师神咒、莲师心咒、十相自在图,见解脱塔,六字大明咒等咒轮总成。结缘
回向偈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以我现在的善根,未来的善根,包括过去在漫长轮回中所造的善根,全部圆满供养大德活佛高僧三宝法体安康,长久住世,佛行事业广大圆满!
祈愿普天下的一切众生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全部圆满回向天下无边的众生,究竟得到佛陀的大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