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假说(如上图所示)来看,美白有50%取决于先天的基因,有些人天生就是肤色红润白皙,这是爹妈的基因给力,羡慕不来的。
在后天的部分,生活方式占25%。除了常规的饮食、运动、睡眠/作息之外的,还必须做好防晒,减少不必要的太阳光和紫外线照射。
要美白就要防晒,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有些照明设施会产生大量紫外线,这部分往往被忽略。例如卤素灯的灯罩是石英而不是玻璃,石英是无法隔绝紫外线的,所以女销售员长期在卤素灯照射的地方工作,就容易肤色暗黄甚至长斑。其原因既和卤素灯的紫外线有关,也和卤素灯产生强大热量,区域温度升高,空气干燥,自由基增多有关,当然也要考虑中央空调的闷热及污染,以及商场销售工作的压力等因素。
剩下的25%中,12.5%和正确选择产品有关,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各种美白成分的特点,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就可以了。
其余的12.5%和正确使用产品有关。美白产品的使用关键是要用够用足,这点和防晒比较类似,美白产品虽然没有像防晒产品那样2mg/cm2的用量标准,但是原则上也应该多用一些。
原因何在呢?因为抛开剂量谈功效,都是耍流氓。
目前除了极个别的品牌会将美白成分的含量标示出来之外,绝大多数品牌对此是讳莫如深的,其原因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技术机密,当然也可能是出于其他考虑。所以对于产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普通消费者无从得知。
成分不是加进去之后就完事了,它还需要稳定在产品之中,像维生素C这种不稳定的成分,最终还能剩下多少浓度,只能说天知道。
消费者使用美白产品之后还有一关要过,那就是成分的透皮吸收,如果不能进入到体内发挥作用,再好的成分都无济于事。而美白成分到底能有多少被吸收呢?也是未知数。
从上面分析可知,产品中美白成分的浓度有多少我们不知道,有多少能稳定存在也不知道,最终有多少能被皮肤吸收发挥作用还是不知道。这么多未知因素摆在面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大用量,只要用量足够,多少还是能够发挥一点作用的。
所以与其咬牙购买天价的美白产品,每次在脸上用那么一两滴,还不如潇潇洒洒地选择自己能够承受的产品,然后使劲地用,后者见效的可能性还更高。
当然话又说回来,想让顾客开开心心地多用产品,除了做好营销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成分、配方和工艺方面精益求精,给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国货品牌离国外大牌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其中有营销的原因,也有产品本身的原因。我们既要看到不足,也要坚定信心,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发扬工匠精神,努力做出精品,不但让中国的消费者乐意用,更让全世界都爱上中国造。
总结:美白除了要注意生活方式之外,还要根据肤质选择合适的成分,并且用足用够量。
往期回顾
-白无第一,美无第二
想了解常见的皮肤问题以及对策,请输入下列关键词,获得自动回复。
关键词自动回复
B5︱阿达帕林︱阿达帕林用法︱氨基酸︱疤痕︱鼻翼︱闭口︱补水︱电脑防辐射︱痘痘︱痘坑︱痘印︱额头︱防晒︱果酸︱黑头︱黑眼圈︱红血丝︱黄褐斑︱霍霍巴油︱鸡皮肤︱积雪草︱激光︱抗生素︱克林霉素︱控油︱硫磺皂︱毛孔︱玫瑰痤疮︱玫瑰面霜︱美白︱面膜︱面霜︱敏感︱磨砂︱葡萄糖酸锌︱前胸后背︱氢醌︱祛斑︱祛痘︱去黄︱去角质︱雀斑︱妊娠纹︱晒斑︱晒伤︱神经酰胺︱爽肤水︱淘宝︱脱发︱微店︱维持治疗︱维生素︱洗面奶︱喜辽妥︱下巴︱卸妆︱眼袋︱眼霜︱洋甘菊︱油性皮肤︱孕妇︱脂肪粒︱脂溢性皮炎︱嘴角︱
叶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