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事成
事情的结果由心中如何描绘而定。如果心里总是思考“无论如何都要成功”,那就一定能够成功;“可能不行,也许会失败”,这种想法占据内心时就会失败。内心没有呼唤过的东西,不会自动来到自己身边,现在自己周围发生的所有的现象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反映。所以我们心里不应该有愤怒、憎恨、嫉妒、猜疑等,不要在心里描绘那些带有否定性的、阴暗的东西,而应该时常抱有梦想,在心里描绘积极的、美丽的事物。只要这样做,实际的人生就会变得美好。我阐述过有关人生和事业的方程式,其中讲到“思维方式的数值范围是从-到+”。而我在“心想事成”的条目中所讲的内容,其实与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换言之,心态决定了人生。“人生是心境的反映,万物由心生,万法由心造”。这不仅是佛教思想,其他宗教也有类似的教义。可知识分子往往不太相信这种观点。我已经反复强调过,“思维方式”“热情”和“能力”这三要素的乘积便是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思维方式”。一个人的心境、心态、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都会在其人生中反映出来。我把这个道理称为“心想事成”。或许一些知识分子会反驳我的观点,但我希望大家不要以逻辑和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它,而要把它理解为宇宙的真理及法则。如果对它横加否定,则我努力讲解的“人生方程式”和“心想事成”的道理也就无从谈起了。佛教教义中有“因果报应”之说。为了讲明白这个道理,我曾举过各种各样的例子。其中,我引用得最多的说法是“思念造业”。佛教中的“业(Karma)”即因果报应中的“因”。心念是因之根源,有因必有果。换言之,一个人的想法与思维非常重要,切不可心生恶念。这便是释迦牟尼佛祖向世人开示的真理。中村天风先生也曾告诫人们“千万不要抱有阴暗的念想”。我对此无比赞同。此外,中国有句老话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常做善事、积阴德的家庭,势必会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我们常说“德”,简单来说,所谓“德”就是“心怀利他之心”。以慈悲之心体谅他人、帮助他人者,便是有德之人。所以说,“拥有崇高的哲学思想”并非成为道德高尚者的必要条件,只要能够坚持一生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就是一个有德之人。如果每个人的一生都能分毫不差地印证因果报应法则,大家势必都会信服和理解我所讲的道理,可现实并非如此,因此不少人对我的话表示怀疑。对此,我曾苦恼不已,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大家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就像前文中所提到的,就在我苦苦思索时,一本书为我解了惑。它就是《西尔弗·帕奇的灵言集》。书中写有这样的内容。“心之所思所想,会在现实中呈现。对于这种说法,想必各位都表示怀疑,但这的确是真理。在肉身存活的现世中,即便因果报应不成立,但如果算上我目前所在的死后世界,真可谓是报应不爽,丝毫不差。”这简单的两三句话,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的确,在这个世界中,并非所有现象都遵循“有因必有果”的法则。有的恶人身居高位、专横跋扈;有的好人生活艰辛、坎坷重重。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好人所受的辛苦磨难其实是上天的考验。只要通过考验,便能取得巨大飞跃,从而度过精彩美好的人生。同理,虽然一些恶人看起来飞黄腾达、一帆风顺,但势必会招致灭亡。虽然有的恶人似乎“逃过了报应”,但按照西尔弗·帕奇的说法,如果把“死后世界”计算在内,因果报应便丝毫不差。我认为,这便是世间的法则。在充满挫折的青少年时代,我仍然坚持梦想,点亮充满希望的人生明灯,因此在踏上社会后,我才能够度过精彩纷呈的人生,进而成就今日的自我。只要不断在心中描绘梦想,梦想就一定会成为现实。希望大家务必理解这个道理。我在这里所强调的“描绘梦想”其实就是人生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换言之,如果心中充满“浪漫而美好的梦想”,人生就会变得精彩纷呈。不过,虽说梦想可以远大,愿景可以抽象,但对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家而言,最好能够让自己的梦想更为具象一些。比如,构思更为现实的经营方针、制定更为具体的目标数字等。“想达成这样的销售额”“想获得这样的利润”“想营造这样的职场氛围”……身为企业家,要让梦想立足于现实,在脑中浮现具体而明确的数字和目标。我相信,只要企业家能够持续描绘梦想和制定目标,公司势必能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顺利发展。免责声明: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综合来源网络,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后台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