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50809/4674648.html
年3月的某天,在茶馆喝茶的时候,看着一张张照片,很多拍照时的情节开始在脑海里闪回,原来,照片都是有故事的。那天开始,我时不时在朋友圈用照片讲故事。新的一年,新的照片新的故事继续,将过去一年的照片故事整理如下。
地点:达珍茶馆
从知道”达珍茶馆“,我就经常见到这位老人。老人家显得很高冷,通常不和人说话,总是安静地坐着一个人抽烟、喝茶或者喝酒。印象中,老人家天天都在茶馆,一待一天。上午喝茶,下午喝酒;茶喝两磅,酒通常是两瓶大拉萨,喝完走人。老人家在茶馆里沉静的外表下,是不是想着很多曾经的过往。
地点:邦村
村子在路的尽头,旁边的雪山怀抱中有个吉祥天母湖。小孩子的母亲听懂了我说的”措“,我的”二把刀“藏语水平只听懂了她说的”5个小时“、”去不了“、”喝茶“。我们想再往前走走,探探路。阿佳不放心,一直跟着,直到我们知难而返,坐到她家里喝茶。茶壶很小,只够倒三四杯,所以不停地进进出出给我们打酥油茶。茶杯一直是满的,这是西藏很尊敬的待客之道。期间,有飞机飞过上空,小孩子马上跑到门口,往天上张望。对两岁多的他来说,应该理解不了飞机的概念,只是出现了一只声音很大的大鸟。我想,多年以后,他会循着童年的记忆,坐着那只大鸟,专门飞过老家的村子。
地点:拉萨茶馆
地道的西藏茶馆,拉萨啤酒是标配,所以,你把茶馆当成是小酒馆,没人有异议。当地人在茶馆里喜欢喝瓶装拉萨,量多,劲大,实惠。曾经”酒遥子“对面有个小茶馆,经常有三轮车师傅去喝酒,喝两瓶然后去拉活,拉几趟又来喝,如此反复。喝多了,可以喝点甜茶或者酥油茶,解酒。因为有酒,茶馆里就少不了歌舞。喝到兴起,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比”朗玛厅“还热闹。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还没有在茶馆喝过酒。这个是不能原谅的。
地点:科迦寺
这不是地摊上的帽子,这是朝拜的人放在寺庙门口的帽子。藏传佛教,进寺庙拜佛,是要脱帽的。大部分人就把帽子放在门口,不管帽子贵重或便宜,不担心有人偷,也不会有人拿错。除了帽子,其他不方便带进去的东西,也都放在门口。我曾经放过相机、墨镜、背包、零食,没有丢掉过。我还见过放的衣服、鞋、装酥油的水瓶等等。大家都遵从信仰的要求,不会考虑得失之类的俗念。我不信仰佛教,但我尊重;记住,在佛主面前,你其实没有什么好遮掩的。
另:除了帽子,进寺庙也不能戴墨镜。不穿短裙,不穿拖鞋高跟鞋。进寺庙前,不能抽烟,不能吃蒜。
地点:文布南村
很多小孩子都有一个军人梦,哪怕在高原偏远的文布南村。他拿着木棍在我面前晃动着,说那就是他的枪,专打像索朗一样的坏人。我问索朗是谁,他指着远处一个比他高出很多的大孩子说,就是他。说完,他拄着棍子,很深邃地望着达尔果神山的方向,仿佛领着千军万马,在运筹帷幄。相对于内地,高原很多地方在物质方面显得很贫乏,小孩子不仅可以把木棍当枪玩很久,也可以一整天蹦蹦跳跳跟在羊群后面,只是看它们吃草。欲望越小,幸福感越强。
地点:文部北村
两个小孩子正在用村里的自来水洗东西。西藏虽是高原,但水源丰富,水质优良。即便如此,也不能像平常理解的那样就能直接饮用。很多湖泊是咸水,很多山泉重金属含量高,还有很多水里有包虫病病菌。在原来的畜牧区,大家都是就近取用生活用水,没有考虑卫生条件,滋生很多疾病。这些年,政府加大对饮用水工程的投入,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哪怕是在偏远的小村子。村里的自来水和城市的不一样。通常选取高处、符合饮用标准、牛羊狗涉足不到的地方,还会有一个净化池,高寒地方还会盖一个阳光棚,保暖不结冰,然后用水管接到村里。大部分都是公用的水龙头,煮茶、洗头、洗衣服......各取所需。
地点:巴热村
藏历新年初一习俗和春节差不多。这天通常不会走亲访友拜年,都是自家人在家里吃喝玩乐,是家庭聚会。既然不出门,大家也就不会穿上民族服装。这个孩子看我可以马上把照片打印出来,很高兴,拉着我去他家,让爸拉帮着穿上藏装,给他拍照。藏装的长袍穿法有讲究,要有人帮着才能穿得好,一个人比较难办到。在我看来,藏装的长袍(长衫)是最有气质和修身的传统服装之一,配上男士的藏靴和”瓦夏“或者女士的高跟鞋和礼帽,风度和韵味十足。
地点:巴热村
某天早上,驻村的老刘打来电话,告诉我巴热村有茶馆了,而且开了两家,甜茶很好喝,语气异常兴奋。之前有次路过巴热,是中午,就想着去村里喝个甜茶吃点藏面,结果走遍了全村也没有找到茶馆。这一下子有了两家,确实是件高兴的事。甜茶曾经是贵族才喝得上的东西,20世纪初,拉萨有了第一家茶馆,不过也是有钱人才去得起的地方。多年以后,西藏的茶馆多了起来,慢慢普及成了平民茶馆,深入到了百姓的生活中。茶馆,成了西藏大众的一种生活文化;既然是生活,那就不可或缺,茶馆随处可见,甜茶随身携带。茶馆成了一个聊天、聚会、谈生意、休闲的场所。最常备的东西就是甜茶、藏面、啤酒;有的有咖喱饭、炸土豆、牛肉包子;如果还有牛肉饼,那就是五星标准了;有些公路边的茶馆还提供住宿。所以说茶馆虽小,功能很多,集饭馆、酒馆、宾馆、咖啡馆等角色于一身,真正的是当地人喜爱和离不开的地方。随着时代变化,西藏的茶馆从装修形式到供应品种的内容也在变化,唯一不变的,还是茶馆在当地人生活中的地位。
地点:邦村
阿妈怕我冷,帮我把衣服扣好——
第二次到邦村的时候,天空中还飘着小雪。4月的雪,到了地面已倏忽不见。但,毕竟是海拔的高原,冬天的味道还是很浓。阿妈送我们出门的时候,做了个拉衣服耸肩的动作,意思是问我冷不冷。我摆摆手,算是回答不冷。阿妈肯定不信,走近我,很仔细地把我衣服的每个扣子扣好。旁边的朋友抓拍下了这个温暖的场景。
地点:帕江乡
这是阿佳家里的自来水工程,和大城市的自来水实质上一样,简单实用,不浮夸。
阿佳很可爱,这是老吕说的。老吕在离开帕江的当天就开始想念阿佳,我在老吕忙得焦头烂额快忘了那次旅行的时候翻出了阿佳的照片。
阿佳是典型的牧区女人,几乎没有出过什么远门。她能说的汉语和我能说的藏语在数量上差不多,所以,在一件小事上我们相互纠结了好几个小时,以至于”剑拔弩张“。
我要单独住一个房间,阿佳不干,让我和老吕两口子住三人间;那,我住客厅,阿佳还是不同意;我们把算好的房钱饭钱给阿佳,她不收,直接从老吕拿走两张的钞票,大概半个小时后把找零送过来......以上内容都是靠比划。后来遇到警察帮我们翻译才知道客厅已经被在当地做工程的外地人包了;不让我一个人住一个房间是后面可能还有人来,她不好安排;房钱饭钱她和我们算的一样,只是她算了半个小时。
第二天大部分时间,我们一路念到阿佳。老吕说这是可爱的阿佳,我们都点头。
阿佳房子外面就是扎布耶茶卡,日出日落很壮观。
地点:迥巴村
农区也有牦牛,数量没有牧区多。高原农区的耕地很少很珍贵,除了种植青稞、小麦、土豆等,留给牦牛的就很少了。为了不让吃庄稼,农区的牦牛夏天差不多都圈养。有牦牛的人家,平时会去外面割些野草,洗干净了放在家里,算是给牛的寸粮。
地点:云加村
我留意到了普姆手中的打印照片。我想看看,她不同意,说是他男朋友的照片,不能给其他人看。说完,很仔细地把照片用毛巾包好,然后放在胸口。其实,我明白那是一个游客给她的照片,她很珍惜。聊天中知道,她家就在山下的云加村,之前路过的时候刚好拍了这村子的照片。除去其他因素,云加村也是个世外桃源。
地点:扎央宗
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收洗干净晒好的鞋子。她很年轻,不像修行的。所以,我开玩笑问她,我是叫你普姆呢还是阿尼拉?她装生气状,当然是阿尼了!坐着聊天的时候,阿姨的一口广东话她听着直笑,让我翻译,我说我也听不懂,你只管笑就行。趁她读经书低头的时候,我悄悄用手机拍下了她。
地点:迥巴村
迥巴渔村,有点了解的人会知道这曾是西藏唯一一个打鱼的村子;很少人知道的是,这里有国家级非遗——孜阔(牛皮船舞),自治区级非遗——皮具制作技艺;更少人知道的是,这里的迥巴鱼烹饪技艺也是区级非遗,村里还有烹饪技艺的唯一传承人。
地点:成都
年8月某天到成都的晚上吃串串的时候就看到对面亮着”音乐茶座“的灯箱,印象深刻。在西藏的日子,我最喜欢给尊贵的客人讲得最多的就是西藏的朗玛厅。每当他们一脸茫然的时候,我就会说:朗玛厅有点像内地N多年前的卡拉OK厅。当看到这家”音乐茶座“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朗玛厅,可惜那天喝多了,没去看看。当我第二天喝完5、6瓶”雪花“,我马上想到了它。风驰电掣的10元电三轮载着我找到了酒醉前的记忆。一推开门,我仿佛走进了”酒遥子“:差不多大的空间,一样的简单;不一样的是:一个暧昧太浓,一个江湖太盛。老板娘浓妆动人,只是给我拿了一壶20元的茶水后就不见人。我在听完《秋草黄》、《落花飞》、《三生三世》、《习惯负担》后,写完了上面的话。
地点:成都
年6月,”酒遥子“差94年到百年老店的时候,暂时歇业了;其时,”卓玛酒吧“被游客记住了10年,”达珍茶馆“提供甜茶16年,而成都市中心的这个老旧不跟潮流的”音乐茶座“营业整14年。第二次来,老板娘依然不拘言笑,有点像曾经”酒遥子“梦醒的态度,爱喝不喝。
”站在摩天大楼的顶上
隔着静静玻璃窗
............
大雨仿佛轻轻敲着每个人的心房
而我却只听到无声的雨“
孟庭苇仿佛穿越的歌声和对面网红串串店的喧闹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只是,迷离的霓虹灯,有岁月痕迹的装饰,随意喝酒唱歌的氛围......我们找到了”酒遥子“、”达珍茶馆“和”卓玛酒吧“的感觉。
地点:班玛县
这是我在班玛县城花35大洋买的5本书,其中2本是送的。
上次去成都,进过一个图书馆,尽显舒适豪华,改变了我对书店的印象。高原也有图书馆,况且每个县城必备,叫”新华书店“。高原的书店环境虽简单,但里面的内容通常叫人惊喜,你会找到意想不到的书。在班玛县城买药的时候看到”新华书店“的牌子,这样的牌子通常很诱人,当然是要进去看看的。书店很小,20多点平方,分类倒是齐全,科学、艺术、文学、医药、教科书等都有。我一般只看底层书架的书,以我的经验,这层是放旧书的。我曾经就在拉萨新华书店的书架底层买到了一本70年代出版的标价0.4元实付0.4元的书。很多,我就找到了图中的5本书。结账的时候,店里的女孩子指着奥修写的两本书和《考古博览》说,这三本是旧书中的旧书,买一本送4本,你还可以再选2本免费的我看了看堆在墙角的一大堆旧书,最后放弃了。如果下次去班玛,就住一晚,好好把那堆书扒完。
地点:楚玛尔河
在五道梁附近的青藏公路上,越过眼前的楚玛尔河,能清楚看到远处的昆仑山脉。相比昆仑山和长江曾经的正源沱沱河,这个叫”楚玛尔“的河一直不为绝大部分人知晓。之前,我经过很多次楚玛尔河,印象不多;这次,我特意拍了张照片,为了一部我没看懂的电影,影片叫《长江图》。《长江图》结尾的情节:男主人公逆长江源头楚玛尔河而上,看到了安陆为其母亲立的墓碑。
地点:独山子
”日月往西
都说日月的方向是男子的方向
水流往东
都说水流的方向是女子的方向
......
但我还是要弄一支羌笛
缠缠绵绵吹过这嘉峪关去
还要弄一船月牙
剔剔透透撑到鸣沙山去
......
然而九色鹿不是我
......
我只是一条伴随你西去的疏勒河“
很早以前就知道这首诗,当时以为疏勒河是在新疆,或者是指塔里木河。傍晚,在泥火山的山顶,看到那个远眺的身影,我突然想起了”日月往西“等情形,查了才知道,诗里的疏勒河是在甘肃,不是喀什的”疏勒“。
地点:喀什老城
我把相机放在地上,准备拍砖砌的地和木头顶的走廊。这个小家伙刚从我身边过去,看到我在拍照,立马转身回来,把车子一扔就蹲在相机前,做出这个动作,他说他是鸽子。我说不是,像兔子。他说就是鸽子,这里鸽子很多,让我多给他拍。走廊里实在太暗,我怎么都拍不出他能看得清的照片。直到旁边的屋子走出一个更小的孩子,他才骑上车走了。走的时候叹了口气,我明白他很失望,估计心里在说破相机或者臭水平之类的话。
地点:西藏
别看这一对现在秀恩爱牵手走得欢,之前刚刚才高反头疼,头一天还在海拔米的”西藏第一村“松西村拌过嘴,不过不到两个小时又开始打情骂俏。这几年在路上都这样,时时打打骂骂,时时恩爱。所以很让我犯糊涂,不知道哪是打骂哪是恩爱。后来相处多了也就习惯了,反正打是亲骂是爱,不在高原折腾到高反不罢休。这两口子从年到现在,每年的9月底10月初,差不多半个月时间,都会和我走藏区,每次不一样的路线。加上这次,有两次的路线包括阿里北线,结果两次都出状况,然后半途改变计划。这次也一样,在海拔米折腾高反后,缩减行程,往大城市拉萨赶。阿里北线对他们两口子而言,是一道坎。不过,两次半途”夭折“的行程,阿里大环线也走得七七八八,也许再来个第三次,阿里环线就可以画个圆满的句号了。
地点:西藏第一村--松西村
松西村,名气其实很大,但知道的人少,哪怕是走过新藏公路的人。说名气大,是它被称为”西藏第一村“。这个”第一“,一松西是从新疆进入西藏后遇到的第一个村子;二是指它的海拔。松西村海拔米,这个海拔的村子在西藏也是排名前几的。在我所走过的村子里,还没有能超过这个海拔的行政村。那些海拔多点刚出头,就被称为”世界上海拔最高村子“之类的,可能是写作者了解不多,也或者仅仅是为了一种吹嘘。说知道的人少,主要是这里海拔太高,经过的人通常不会停留,只想在头疼裂开前赶快离开,所以不会留意路边那块刻着海拔标明地位的石头。我前后经过松西4次,其中两次歇脚,一次吃午饭,另一次死刻意再回去,为了感谢。
在离开松西公里后,我才记起相机忘在了中午吃饭的那个茶馆。在藏区,碰到这样的事,你不用着急,十有八九你能找回东西。所以,我经常干这种事。10分钟后,回复我,东西已经被松西驻村工作队的人找到。我感激涕零。第二天一早,我带着连夜做好的锦旗飞奔公里外的村子。到达松西,太阳已经很高,除了队长,其他人还在睡觉。队长是女的,我叫她阿佳。她说,他们有时候要凌晨4、5点才能睡着,海拔太高,白天就让他们多睡会。队长阿佳打的酥油茶很好喝,就着一盘血肠,我一个人消灭了一暖水瓶的茶。就在我喝得欢吃得爽的时候,松西村所在的东汝乡乡长来了。乡长大人昨晚也在松西,没睡着。聊起来,我们算熟人,乡长曾经去过”酒遥子“。”酒遥子“在海拔米被人提起,也算一种安慰。待到中午,吃完不知道谁做的面片汤,打着嗝,挥了无数次手之后,爬上海拔米的红土达坂,我离开了松西。一路上,我回味着乡长告诉我的一句话:海拔高,血脂不能高。这是乡里的卫生员说的,县委书记听了大加赞赏。意思是,不管海拔多高,身体很重要,身体好了才能好好工作。
地点:拉萨茶馆
茶馆旁边是个美发店,当地的女人喜欢去那染发。在等染发剂干的间隙,大家会来茶馆,叫上一壶甜茶,便喝茶边聊天边晒太阳。等甜茶喝完,染发剂也干了,然后回到旁边的美发店,继续打理头发。
地点:瓦村
在海拔近米零下20多度的早晨起来,看到房间里有这么一炉沸腾的火,你会立刻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哪怕头上戴着睡觉的帽子还冻得硬邦邦。
走川藏线,只要是一个人,我通常会住到巴桑家。巴桑家在瓦村,瓦村很多年前被誉为”最宁静的村庄“。然乌湖这几年开发得如火如荼,挨着的瓦村也建起了很多餐馆旅馆。巴桑也免不了俗,跟风在自己院子里修了一栋三层小楼。钢筋水泥,怎么看都和石头墙石头屋顶的房子格格不入。相比于赚钱,我觉得巴桑更喜欢天性里的天马行空。每次去,家里都没人,都要打电话,然后等个一二十分钟,才会见到或者巴桑或者他老婆的身影。这几年,老院子的房间床铺都没有变化,很简陋;新楼也没装修,放了些床,权当作营业。作为瓦村第一家家庭旅馆,又挂着一个什么摄影基地的牌子,还有一栋三层新楼,这实在不是经营之道。
如此,我还是喜欢住巴桑家。不管然乌有多热闹,不管瓦村还是不是最宁静的村子,巴桑家仍然是我认为拍雪山湖边村子、然乌星空最好的地方。因为简陋,或者叫落寞,没人光顾,更显宁静。
地点:达珍茶馆
茶是达珍打的甜茶,肉是申扎的羊肉。蘸料比较复杂,是用”果列“、”热布“、”夏阔唐各“(以上为音译)三种作料调的,这三种作料都是当地野生的。在达珍茶馆,我慢慢发现,达珍老公绝对是个对当地吃的很有研究的人。作为一个很好的老顾客,我时常能特殊享受他自己做的美味。吃完这盘羊肉后,我又知道了浪卡子的羊因为经常喝羊湖的咸水,肉质鲜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