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零
壹
柒
丁
酉
鸡
年
新年快乐HAPPYNEWYEAR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表水)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表风)南无大行普贤菩萨……(表火)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表土)这地、水、火、风就是每一个众生假合而成的色身四大因素,四大本空。真空不空。里面有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未那识、阿赖耶识(如来藏)。这阿赖耶识就是八识心王,储存了过去、现在、未来福业(善业)、非福业(恶业)、不动业(非善非恶)的一切种子,生生世世不会丢失。众生根据这个业力,流转五道(五道里都有阿修罗)生死轮迴,生生不息,苦不堪言。种善因得善果生人与欲界天人果;种恶因得恶果生畜牲、饿鬼、地狱果;,种不动因生色界天人或无色界天人凡夫果。故此,明了集的因果,要离苦。要灭苦,要修道。永远不生,证得涅槃圣果乃至佛菩提果。佛是人成,菩提是法。
年初六浅释烧香礼佛:
对于很多净信善男信女,过年到各寺庙道场烧香礼佛及恭敬诸天神地祇,这是非常好的。因为有信仰就有幸福,没有信仰何来幸福可言。有信仰就相信因果,不敢造罪或少造罪业,没有信仰就不信因果,什么事都敢做,造罪业或造了罪业还以为无罪或不知道。善男信女上香礼佛及恭敬诸天神,把一念染污的心转成清净的心,新年顺顺利利,平安吉祥。心安无忧无虑,清净生出智慧。这是一件非常吉利的事情。只不过很多善男信女不知道烧香的意义,拿了一大把香,这样既不利于安全,也不利于环保,而事实上烧一根也可以,烧三根也可以,烧五根到顶了。因为烧香除由寻香王或香云盖菩萨传递你所求的信息与诸佛菩萨或诸天神地祗希望有求必应外,有更重要的是表决心与发心学习做到:一戒香表持戒;二定香表禅定;三慧香表智慧;四解脱香表声闻罗汉,缘觉辟支佛;五解脱知见香表菩萨和佛。
已经皈依佛法僧三宝的佛弟子们,这下不可不知。通常烧三根香就好了。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鹜远,脚不落地,更不要盲目烧香,越多越好,越大越好。未皈依的善男信女可以理解,已经皈依或发心在修行的人,要做个榜样,引领大众以戒为师,以法为师。
正月初七是吉祥数,亦是烧香礼佛祈福消灾延寿增福开慧的好日子,深圳大鹏观音山龙岩古寺禅源居恒懿法师欢迎您!
释恒懿法师(泰国法名:阿那拉优尊者)
比丘偈:
南传佛教小部经典位圣者之听一法长老偈:烦恼已葬尽,诸贪已除清;生死轮回止,今后无再生。小传:名Ekadhammasavaniya,意为“听一法”。其父为Setavya城一位长者,佛来此城的Sinsapa林住时去拜见佛陀,佛向他说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诸语,他顿悟“无常”之理。随佛出家,修观证得罗汉果位。因仅听一法而悟道,故人称“听一法长老”。此为僧得果后所说一偈。以上是南传佛教小部经典位圣者第六十七听一法长老所说偈颂,由大德邓殿臣居士把巴利文翻译成中文,供大乘菩萨道行者参悟。
比丘尼偈:
南传佛教小部经典《长老尼偈陀》73位圣者之阿巴耶之母长老尼所说偈:阿母细思量,人身何其脏;浑身秽臭气,从顶贯趾上。依儿修行法,断贪观无常;灭欲除烦恼,入寂地清凉。小传:阿巴耶之母本名帕杜玛沃蒂,出生在乌德城一种姓高贵的家庭,因其貌美,成为城中名妓。频毗婆罗国王指使宰相把她带入宫中,她生有一王子。王子日后出家修道。法名阿巴耶,是一位有名的长老(在《小部?长老偈》中记有他的事迹)。帕杜玛沃蒂听儿子说法,也皈依佛门,出家为尼,修为罗汉。以上是南传佛教《长老尼偈陀》73位圣者之阿巴耶之母长老尼的人生经历和出家修持佛法证得圣道过程,由大德邓殿臣居士把巴利文翻译成中文。现恒懿读后说出诸长老尼在发心修持证得阿罗汉圣果的不同修证过程,供大乘二众比丘尼(出家女众)及四众优婆夷(在家女众)和一切大乘菩萨道行者参悟。
现在继续跟大家讲解分享弥勒菩萨所说《瑜伽师地论》:
约独杂相辨(分二科)――问
问:几是独相?几是杂相?
这底下说,这是第三科,第一科是「约烦恼三道辨」,第二科「约因果等辨」,第三科「约独杂相辨」,有「独相」,有「杂相」来辨这个十二缘起,第一科是「问」。
「几是独相?几是杂相?」十二支里面,哪几个是单独的相貌?它有自己独立的相貌,各别的相貌,几个是混杂、混合的相貌?又是这样子,又是那样的。
答(分二科)――总标
答:三是独相,行等是杂相。
「答:三是独相,行等是杂相」。这三个是「独相」,三个独相就是那个无明、爱、取。它和其他的支是不相混杂的,所以叫做「独相」。其他的「行等」就是有杂相,就是与其他的支有混合的形相。
这一科是「总标」,这底下「别辨」,来解释前面说的「独相」、「杂相」,分三科,第一科是「说行有」,分两科,第一科「问」。
别辨(分三科)――说行有(分二科)――问
问:何故行有是杂相?
「何故行有是杂相?」这个前面说无明、爱、取三个是「独相」,行等是「杂相」,是什么原因行有是「杂相」呢?行有等是杂相呢?
答:由二种说故,谓能引爱非爱果故,及能生趣差别故。
「答:由二种说故,谓能引爱非爱果故,及能生趣差别故」。所以行有是杂相,这个理由在这。
「由二种说故」,因为它们发生的作用不是一种,有不同的差别,哪不同呢?谓能引发出来可爱的果报和不可爱的果报,行有这个业力发出人天可爱的果报,三恶道不可爱的果报,所以这就叫做「杂相」。
「及能生趣的差别故」,「能生趣」,能生五趣的差别,人、天是二趣,三恶道是三趣,加起来是五趣的差别,它有这种差别,所以叫做「杂相」。
这底下又继续解释,前面说是约「行有」,这是第一科,第二科「说识与名色六处一分」也是杂相。
说识与名色六处一分(分二科)――问
问:何故识与名色、六处,一分有杂相?
这提出来这个问题,「识和名色和六处一分」,它们怎么也是有「杂相」呢?提出这个问题。
这个名色里面,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支里面有一个「识」,这个名色里面这个「名」,名就是识。这个「名」里面有受想行识,有「识」。六处之中,六处里面呢?这个「识」是叫做意处。六处里面的意处,就是识,这样说呢?这个「识」在名色里面叫「名」;在六处里面叫「意处」,识与名色六处它是其中之一分,所以叫做「杂」,有这样的理由,所以也叫做「六处一分」,这一分有这意思,就是名色里面的一分,六处中的一分,前面是提出这个问题,这底下回答。
答:由三种说故,谓依杂染时故,依润时故,依转时故。
「由三种说故」,前面说「二种说」,这底下说三种说,所以它是杂相。
「谓依杂染时故,依润时故,依转时故」,分这三种时期来说它是杂相。看这个《披寻记》里面的解释。
《披寻记》:由三种说故等者:依杂染时说名识支,谓由邪行令心颠倒。依彼润时建立名色支,谓识种子爱取润已,能取能满当来名色自体,令住结生相续故。识于其中是其少分,由是说言名色一分。依转时建立六处支限等六处圆满生已,能为眼等六识所依,即于尔时彼眼等识得意处名,识于其中是其少分,由是说言六处一分。
「由三种说故等者:依杂染时说名识支,谓由邪行令心颠倒」,这叫做杂染时,就是比如说,识缘名色的时候,这个中有去,假设按人来说,其实普遍都是颠倒。若人来说,令心颠倒。
举个例子,本来在生存的时候是个男人,但是由于业力的关系,他若变成女人的时候,他心就是个女人了,这个业的力量太大了,就使令他的心颠倒了,所以就是「依杂染时」,所以叫做杂相。生存的时候是男人,死掉了,第二生变成女人的时候,他心就颠倒了,这就是「杂相」。
譬如说做人的时候,忽然去变成三恶道,变成畜生了,那是「杂」,变了,所以这个地方叫做杂染时。「依杂染时」,所以叫做「杂相」。
未完待续释迦牟尼佛正法眼藏传递者、传递大智慧宗教慈善教育家、禅源居创始人(禅宗)沙门释恒懿法师(赞佛宝炉)合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