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的修习功课如何有序有律地进行?有教材么?
答:没有特别的、纯粹只是给初学者的一本课本,但是给禅修者的却有许多教材。
在古时候,有一部《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是在大约年前佛鸣尊者(古译觉音尊者、佛音尊者)根据巴利经藏和注疏所编辑整理的,他只是引用巴利(经藏)里面的记载和注疏。
当时,只在锡兰的大寺(Mahāvihara)里有巴利(经藏)和注疏记载,而且在那个时候,也有许多知名的阿拉汉,比如说大莲长老(Mahāpaduma)。那些古老的导师们都是根据巴利经藏和注疏指导
禅修的。在那个时候,注疏就只有锡兰文的翻译本,原始的巴利注疏已经消失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们的维持是很不容易的,古时候导师是一代传一代以口传来维持巴利经藏和注疏,以便不让它消失,不像现代有书本。过后,他们觉得口传很困难,就把它记载在贝叶上。
但是这也有问题,那些书写者中的一些人对于这个古老的教法也有自己的误解,不容易维持,所以这个古老的巴利语系的记载就维持不了了,只剩下锡兰语系的。佛鸣尊者后来又把注疏再次从锡兰语翻译回巴利语,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所有的巴利注疏。
在《清净道论》的序言里,他就已经清楚地说明这不是他写的书,他只是一个编辑者,他唯一所做的就是把那些重复的部分省略掉,只把那些精要摘录下来。所以《清净道论》里面所记载的基本上都是来自原来的教典。在他还没有翻译注疏以前就先编了《清净道论》,因为当时许多比库们叫他先编一本禅修的书,把所有与禅修相关的内容都编在里头。他受到这样的鼓励,于是他就先编辑了《清净道论》。
接着当他再讲解佛陀教法的时候就没有再重写了,他有些时候只是引述《清净道论》里面所写的内容。如果你要找一部纯粹只是讲解禅修的教材或书,那你要学习的是《清净道论》。
在学《清净道论》以前也需要要学一点《阿毗达摩》的一般知识,例如什么是色法,什么是名法,什么是缘起,这些色法名法如何生起等等。如果没有阿毗达摩的知识就去读《清净道论》,你就不能够很清楚地了解。你也可以学一些《相应部》里的经,这是很有利益的,这会帮助你了解到什么是观禅、观禅的意义,这是很重要的。在今天这个时代许多导师,比如在缅甸,他们也声称在教导四念处的教法,但是他们并不了解四念处,这是在缅甸所出现的问题。有些人自称他是有系统地教导四念处。但,佛陀教导四念处却是很有系统的,比如单单在讲解第一品入出息念(ānāpānasati)的四念处的修法里,佛陀是教导修到四禅的。比如佛陀说:
吸气长你要知道吸气长,
吸气短你要知道吸气短,
呼气长你要知道呼气长,
呼气短你要知道呼气短,
专注长短息后佛陀指示专注全息,接着让呼吸平息,到呼吸达到寂静。当我们说让呼吸平静达到寂静,那是指到四禅了。因为只有一个人达到四禅的时候,他的呼吸是能够彻底地停止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或者任由你能够维持四禅定力多久就多久。佛陀是这么教导的。
还有,比如经里面讲到身(Kāya))的时候,舍利佛尊者在《无碍解道(pa?isambhidāmagga)》里有解答,‘身’有两层意思:一个色法的身
(rūpakāya),还有一个是名法的身(nāmakāya)。色法的身生起不是单一生起的,而是组合生起的;名法的身也是一样,不是单一生起的,也是组合生起的。比如色聚(kalāpa)是色法里最小的组合体,如果你去辨析的话,每一个色聚最少也有八种色法——地、水、火、风、色、香、味、食素,有些色聚有九种色法,有些色聚有十种色法,它们都是组合生起的,不是单一生起的。每个色聚里至少有八种色法,你要看到色聚里的究竟色法。当你在深入看到究竟色法的时候,发现到你不再看到色聚,它就只是像这些色法的特征在空间中出现。同样的,名法的生起也是组合生起的,最少也有八个名法,还有其他的数量的组合,但是它不是单一生起的。
现在许多导师推翻了佛陀所教导的究竟色法、究竟名法,他们说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看到究竟色法、究竟名法,认为这个时代做不到这一点了,这有很多的问题,在缅甸现在也有这样错误的教法出现。
再一方面,在《大念处经》里有记载,我们要观照生法,我们要观照灭法,我们要观照生灭法,这就是我们要注意的。生就是说‘因生起,那么果生起,因的熄灭也导致果的熄灭’;另一层次是你要注
意观照因的彻底地熄灭,果也彻底地无余地熄灭,因生起就熄灭了,是无常的,果也是生起就熄灭了,也是无常的。你要在开始的阶段就要如此地观照:因无常,果无常,因生灭,果生灭;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你要尝试去了知这些因与果的关系。开始是看苦圣谛的灭,就是名色法的灭。接着,你要看到第二个圣谛——集圣谛的灭,就是苦因的灭。
基本上是两个层次,第一你要看到这个究竟色法、究竟名法,接着你又要观缘起,就是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的因,所以在这个缘起阶段,(那是第二层次)你要观因为过去的五因生起,现在的五果生起,现在的五因生起导致未来的五果生起。
这个五因是什么呢?五因就是无明、贪爱、执取、行及业,简称无明、爱、取、行、业。那五果呢?五果是识、名色、六处、触跟受,换句话说这也是五蕴。所以说五因生起导致五果生起,也就是导致五蕴的生起了。过去的五因导致这一世的五果生起,这一世的五因生起导致未来的五蕴生起。你要通过直接的洞察智慧去了知其中的因与果的关系。
许多教禅的导师自称教导观禅,但是他们却推翻了对过去未来因果关系的这些观照,他们声称在教导四念处,但是却不了解四念处的真正的含义。
其次是因果关系也要修的,因为五因彻底无余地熄灭,五果也将会无余彻底地熄灭、不再生起,你要尝试去观照到这种彻底地熄灭。五因的彻底地熄灭是指什么呢?是指无明(avijjā)、贪爱(ta?hā)与执取(upādāna),这些是所有烦恼、所有不善法的首领。
在哪一个时刻烦恼将彻底无余地熄灭呢?那是当你成为阿拉汉的时候,证入阿拉汉圣道的时候。现在你还在修观禅,还不是阿拉汉,所以你要看到的实在不是现在的生灭现象而已,你要看到的这个彻底
无余地熄灭,是未来而不是现在。所以你要有系统地修,学到你能看到未来的时候烦恼彻底地熄灭,就是成为阿拉汉、体证阿拉汉圣道的时候。所有的烦恼被阿拉汉道智摧无余地毁了,过后不再有生起了,因为烦恼(无明、贪爱与执取)的彻底地熄灭,你以往所累积的善业、不善业就没有力量带来未来的投生。
过后当你证入般涅槃的时候,五蕴就彻底地熄灭,不再生起了,那就是五蕴的无余地熄灭。证入阿拉汉圣道的时候是烦恼的无余地熄灭,入般涅槃的时候是五蕴的无余地熄灭。所以,这种灭是在未来所发生的,不是现在所发生的,但是你在修观禅的时候,却需要看到这样的灭。
今天许多导师说他们教导四念处,但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说你只需要专注在现在的目标,不看未来的目标。这是因为没有清楚地了解四念处这个系统的缘故。如果你要修学四念处,就要尝试去了解四念处,不了解四念处,那你如果从错误的导师那里修学错误的修法,就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