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脱思维业果别相第十三天深信

第十三天深信业果︱一切安乐之本

(四)

庚二、思维业果别相

对不善果心生恐惧之后,若能遵守断十不善的戒,如理修习十善,后世一定不会堕入恶趣而获得天人之身。然而,仅止如此还不足以成办解脱和一切智,只有获得具足八种异熟功德的殊胜身,在修行方面才会有与众不同的进步,所以,必须设法获得具足八种功德的身体。宗喀巴大师说:若未获得众德身,欲修胜道亦难达,故应学此圆满因。此处分三方面来讲:辛一、异熟功德;辛二、异熟作用;辛三、修异熟因。辛一、异熟功德八种异熟功德为:1.长寿;2.形体端严;3.种族高贵;4.有大权势;5.言辞威肃;6.声誉卓著;7.男性;8.身心健壮。[1]正如世俗上农事做得好、收成也会好,依靠宿世所造的妙业,我们现在才会有人身和受用等等,这是必然的道理。又如农夫并不以今年的秋收为满足,还要为来年的秋收而忙碌一样;如果我们不去想后世,或是虽有考虑但只是一味地害怕,那是没有用的。而且只是修普通善趣的因,也成不了大事。所以,我们必须要修善因,以得到殊胜人身,修行正法,换句话说,就是应设法获得具有长寿、形体端严等八种异熟功德的人身。辛二、异熟作用第一,长寿功德,可使我们长期修习利益自他的善根,使修法获得圆满。第二,形体端严功德,可使他人一见便深受摄伏,就像阿底峡尊者一样。第三,种族功德,可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教导。第四,有大权势,即财富广大、眷属众多之意,先用财物吸引有情,再以正法成熟有情,做广大的利他事业。第五,言辞威肃功德,可使他人产生信任感。第六,声誉卓著功德,可以保证我们所有的教导能迅速、确实地贯彻,如同国王的旨谕一般。第七,男性功德,可以使我们不怕处身在大众之中,也能独自住在僻静处修法等,不易遭受障碍和影响。第八,身健壮功德,可以使我们像密勒日巴那样,以苦行来修习难修之法;心健壮功德,可以让我们对利益自他之事不生厌烦,并因勇猛坚固而获得分别观察慧力,由此迅速发起神通。辛三、修异熟因有人心想:“虽然这些功德对修法会有帮助,但我恐怕不大可能会有这些功德吧?”然而这绝对是有可能的。正如农夫知道秋天会结出果实而在春天播种一样,如果在此生中能修这八种异熟功德之因、并结合清净愿,后世一定会得到这些善果。因为只要条件具足,果就会出生,这是自然的规律。这八种因分别是:长寿之因:对有情不加伤害和杀戮;放生;赎命救生,如买鱼放入池中;施食;释放囚犯;为病者施药及看护病人等。形体端严之因:修忍辱;为“所依”供养明灯;新造或修葺三种“所依”;重新涂金和彩绘;供养新的佛装;布施别人新衣和饰物等。种族高贵之因: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不可因自己的功德、种族、戒律、智慧、眷属、地位等而生起骄慢心;克服所有的慢和过慢,保持谦虚;恭敬师长、亲教师、轨范师和僧伽等殊胜福田。尤其对出家众而言,应当恭敬比自己戒腊年长的比丘,当戒腊少的人向我顶礼、表达敬意的时候,应该明白:这是别人恭敬我们的学处,应予以接受。传授比丘律仪仪轨中所说的规矩,也适用于受戒后的其他场合。虽然还有其他礼遇活佛、顷则等上层人士的风俗[2],但是尊重戒腊和敬礼等规矩于佛陀在世时就存在,我们应该如法遵行。甘丹颇章政府高层十分熟悉的“十六条清净法规”[3]中,包含有许多极其重要的规定:例如,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等有恩之人或有德之人,帮助贫穷和患病的人等等。如果大家都能遵守这些法规,将有助于全体大众的幸福安乐。(帕绷喀大师随后举了一个律经的例子,以前有四头动物,人称“和合四兄弟”[4],长幼有序、彼此恭敬。因为它们遵守这一规矩,所以给迦尸全境带来了幸福。[5]既然畜生也能做到长幼有序,我们这些修法的出家人不是更应该做得到?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一点,一定会更快乐。)受用丰富之因:重新彩绘三所依和供养新衣;布施饮食、饰品、衣服等给乞讨者;纵然无人乞讨,我们也应尽力对饶益田、功德田与受苦的有情上供下施。言辞威肃之因:说话谨慎,努力断除语不善业。声誉卓著之因:恭敬供养亲教师、轨范师、三宝、父母等殊胜福田,以及比自己年长的人;发愿自身获得种种功德。男性之因:喜欢男身;不喜女事,视女身为过患,对此心生厌恶,“但望自己永不得女人身”;消除欲得女身的想法;念诵大菩萨的名号,例如:智无上、光顶,如是愿智慧,根寂、文殊前,我今恭敬礼。[6]此外,不说尊贵对象的坏话,解救将遭阉割的有情等;身心健壮之因:他人因生理或心理原因无法完成的事,代为完成;帮助他人;不捶打他人;惠施饮食等。如果发愿得到具足八种功德的身体,成为修善之器,将来就会成为像阿底峡尊者、前辈法王等人一样;如果不发净愿,这种身体反而会变成造集不善的工具。例如,边地国王纵然获得具足八种异熟功德之身,但这样的人身只会被用来造集力量强盛的不善业。所以,我们应当努力发愿,使之成为修善工具,这很重要。(帕绷喀大师最后总结说,虽然“无常”法类等在初、中、后三个阶段都很重要,但在下士道中,修持的基础或正行即是此处所说的“业果取舍”。)

[1]此八德出自《瑜伽师地论菩萨地》。

[2]僧人在寺院中通过捐献财物而获得的上层职位,分全寺、札仓、康村三级。

[3]以前由藏王松赞干布制定的在家道德规范:1.敬信三宝;2.求修正法;3.报父母恩;4.尊重有德;5.敬贵尊老;6.利济乡邻;7.直言谦逊;8.照顾亲友;9.追踪上流、情谊长久;10.饮食有节、货财安分;11.追认旧恩;12.及时偿债、秤斗无欺;13.慎戒嫉妒;14.不听邪说、自持主见;15.温言寡语;16.勇担重任、度量宽宏。

[4]大象、猴子、山兔和羊角鸡。

[5]详见《毗奈耶事教》。

[6]引自寂天的《集学论》,据说此颂出自《文殊佛土庄严功德经》,藏译本中但有长行,汉译本中仅提及文殊之名,未见其他。

赞赏

长按







































娌荤櫧鐧滈鍗椾含鍝鍖婚櫌濂?
鐧芥枒鐥呭尰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wh/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