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一场美学探险》
普拉特帕提亚·帕尔博士等著
芝加哥美术学院出版社,年出版
译/张睿
38加甘西姆·巴罗和两个妻子的肖像唐卡
作者:AdyayarajaPuna和UdrayaramaPuna
棉布矿物颜料和金粉彩绘
.8x.9cm
私人收藏
铭文见本书-页
这是本次展览中,最大的一幅来自尼泊尔的唐卡,也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幅。它不仅题材独特,也是一幅精心构图与精湛画技完美融合的代表之作。其铭文中包含的信息,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见附录-页)。
我们从长长的铭文中得知,加德满都谷地东部边界以外的尼泊尔小镇多拉卡(Dolakha)在举行一场祭拜仪式时,画师受托创作了这幅唐卡,并被供奉在那里。这幅唐卡描绘的主题是加甘西姆·巴罗(GaganshimBharo)和他的两个妻子阿斯哈亚尼拉克希米(Ashayanilakshmi)和吉瓦塔纳(Jivatana)的肖像。加甘西姆·巴罗是多拉卡镇的军事长官,当时的尼泊尔联合王国处于雅沙马拉(Yakshamalla)统治时期(-年),克提西姆哈(Kirtisimha)是当时加德满都谷地的统治者。题下铭文的祭司——他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构想这幅画像的时间,大概是在到年克提西姆哈去世这一段时期内2。负责绘制这幅画的两位艺术家是来自加德满都的专业画师;可是除了他们的名字,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他们个人的其他信息。不过从这幅画的超高质量我们不难推测,他们定是当时最好的画师之一。生活在加德满都的不同地区,那他们在绘画时是如何分工的,我们不得而知,就像我们同样无法得知这位题下铭文的祭司对此画的贡献一样。铭文还列出了一些伴随唐卡一同送出的各类祭品。其中的一些被描绘在画作上,看上去好象漂浮在主尊身后,清晰可辨有一面镜子,几个罐子和容器,一个槟榔切割器,一个小箱子(实际上,也有可能是盘状器皿,或槟榔果,或一个盒子),甚至还有一个“鸟人”,铭文中称其为Jalamanusha。加甘西姆·巴罗的宗教信仰也表现在铭文和画作上。铭文中记述的祈祷,即始于向屠戳泰坦巨神的湿婆的祝祷词,还提到了他的儿子库马拉和象鼻天。在这幅画的顶部,从左到右描绘了象鼻天、梵天(Brahma)、湿婆夫妻、毗湿奴和库马拉五幅画像,他们就像在佛教唐卡中常被描绘的五方佛一样。更有趣的是,铭文的末尾警告说,如果这幅作品所使用的神秘祭祀仪式不能每年都举行的话,那么这五位神灵将会谴责违背者。
当时的艺术家显然习惯于渲染宗教主题,这一点从画中三位主尊座下的多彩莲花就可以看出,这三朵莲花是从旁边的装饰藤蔓延展而来的。在他们的头顶上挂着布帘装饰的华盖,主尊头部两边各有两个漂亮的金属支架,支架上层饰满花鸟图案,下层是金属鸟笼,且有两只彩色的鹦鹉栖息在笼子里。
这幅唐卡,构图最新颖的地方大概是这三个主要人物的排列方式,画面偏左边是一个体量偏大的男人,另一侧是他的两个妻子。虽然他们都正面而坐,头部却都以45度角转向彼此。三人间的互动也表现在他们手部的优雅姿态上。他们似乎是幸福的三人组:高贵的丈夫正接受年长的妻子阿斯哈亚尼拉克希米递过来的槟榔果,而身材较小的第二任妻子吉瓦塔纳端着盛满食物的碗跪坐在旁。
很明显,这幅作品结合了观察现实主义——比如他们坐姿、所穿的衣物的精细程度、建筑元素、背景中散落的各种物品、甚至是爬到男主人大腿上的黑猫——和体现在整体构图与肖像及迷人的面部特征中所包含的理想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家们对华丽的图案、服装及面料质感的强烈渲染,进一步强化且突出了三位人物形象,同时准确表达了他们的高贵姿态与气度。
注释:
1、见「瓦吉拉查尔亚」,即将出版
2、同上
39男舞者
15世纪
木雕彩绘
H.87.5cm
纽约多丽丝·维纳收藏
除了右手的指尖受损外,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保存得相当完整,原本的彩绘也基本完好无损。他的站姿和脚垫以及绑在小腿上的铃铛装饰,都可证明其舞者的身份。尼泊尔和印度的舞者,至今仍会在表演中佩戴着类似的铃铛。下身穿着一条色彩鲜艳的短裤,紧紧地裹覆着腰臀和大腿,头顶戴着一顶浅圆帽。简单的手镯,精美的臂钏,钻石形状的耳环,还有一个颈链——很可能是由浆果而不是珍珠串成的——是他身上仅有的装饰品。额头上略有褪色的印记表明他可能是毗湿奴的信徒或追随者。
舞者站立在莲花底座上,以梵文中被称为ardhaparyanka(舞立姿)的姿势跳舞,一条腿弯膝落地,另一条腿水平弯曲。一根素面圆柱自底座升起,支撑着弯起的右腿,使雕像视觉效果更全面也更立体。右手掌心向内靠向胸前,左手自然垂至腿部,可能握着某物体。眼睛、眉毛和小胡子都交待得很清楚,整个面部呈现一种令人愉悦的表情。宽阔的脸庞、强健的四肢和略显矮胖的身材,构成了一种新的宗教造像形象,它不仅不同于经典的造像类型(见图录27),而且被认为是尼泊尔民族的理想形象。巴克塔布尔城(Bhaktapur,又名巴德岗,加德满都第三大城市)可能是这种独特风格的来源,也可能是这位舞者英俊相貌的源泉。
40恩爱情侣图
15世纪
纸质墨水及矿物颜料彩绘
17.8x27.4cm
纽约多丽丝·维纳收藏
这幅略带情色的图片很可能是本次展品中,唯一一例归属“世俗”范畴的作品。虽然性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宗教艺术品中固有的一部分,但这幅精美的画作所属的系列,曾经被收藏在相册里,因此最初很可能是为了更世俗的目的而创作的。在印度和尼泊尔,委托创作一系列描绘各种性爱姿势的绘画是很常见的,如筏蹉衍那在公元4世纪创作的《爱经》中详细描述的那样,主要用来指导新婚夫妇如何做爱1。
对比与之风格相似的作品(图录38-39),此系列的创作时间不会晚于15世纪,可能是该地区已知的最早的作品2。在视觉效果上,这幅也是最吸引人的画作之一,因此可见,当时一些业内最有才华的画家被雇佣来绘制此类画作。然而,此画作者,这位未具名的画师对宗教题材的熟悉程度明显高于世俗题材,这一点从整体构图的象征性和场景的宁静氛围就可以看出来。坐在五彩缤纷的垫子或地毯上,这对肤色异常的夫妇,优雅而温柔地拥抱在一起,他们杏核状的眼睛流露出满足的神情。主尊身后的背景上,有被随手抛下的衣物,形状和颜色都极为抽象,与主尊座下的圆型印花织物底座交相呼应,令单调的白色背景鲜活起来。相拥的身体轮廓被自然流畅地描绘出来,而面部表情特征和头发的装饰细节则进一步突显了两位主尊的个性化形象。
注释:
1、见帕尔博士年作品,第92-94号,关于17世纪以后几个世纪的几件印度艺术品实例
2、这个系列的另外两件作品,见苏富比拍卖年,lot29
未完待续~
《喜马拉雅:一场美学探险》是普拉特帕提亚·帕尔博士于年主办的大型展览。这个展览于年4月开幕,在芝加哥和华盛顿两地进行了长达9个月的巡展。帕尔博士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喜马拉雅艺术策展生涯,到年已走过四十余载。这个展览的展品质量令人震惊,众多从未曝光的稀世之珍来到人们面前,成为了帕尔博士辉煌的职业生涯最好的证明。
应众多友人之邀,旃檀林将把此书部分章节译为中文,借早期白癜风如何治疗白癜风患者如何过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