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有必要对“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n)的概念定义一下。
“丝绸之路”的理解可以概括为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的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交通、贸易、文化交流的途径及其内容;
狭义的丝绸之路:为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所提出的历史上西方和中国之间的地理交通,尤其是指汉代中国与中亚巴克特里亚之间经营丝绸的贸易路线(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从里海延伸到长安,一条横贯东西的道路),但这定义不见于中国古代文献。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出版的《中国亲程旅行记》第一卷,根据公元1世纪撰写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以及《史记·大宛列传》,在描述公元前后中国与印度和内亚巴克特里亚(大夏,今阿富汗北部)之间的贸易和交通时,创立了“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n)一词。
一般认为其开通具体时间为建元三年汉武帝派遣张骞赴西域(其实东西方文化交流在这之前就有,比如:南西伯利亚戈尔诺·阿尔泰州的帕泽雷克古墓就出土了不少中国丝绸,年代相当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只不过实在过于零星。)但张骞的这两次出使,先是为了联合月氏、后是为了联合乌孙,目的都是在军事上夹击或钳制匈奴,并无意于大力开发通向罗马的交通线。(“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要知道咱家在大汉朝时可是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是霸气外露啊!军事才是首要目的。。。)
在汉朝更没有国家办外贸的传统,更何况这条途经沙漠、石漠、盐漠,只是在地图上勉强连接起来的路线,在汉朝人看来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式的穿越(要知道在当时可没现在睡袋、防潮垫、防风衣裤,多功能水壶等等这么好的户外装备啊!),绝非通过它能卖出多少丝绸,做多少生意为根本目的,所以与开拓商路无关。
直到两汉结束,丝路上中国的政府或民间均末曾组织过外销丝绸的商队。虽然西域诸国“贵汉财物”,乐于其“奉献”和汉廷回报的“赏赐”之间谋取丰厚的差价,但这个和正常的贸易实在不是一回事。著名历史学家老普林尼说:“中国非常平和,非常礼貌谦虚。而且中国人只等人家来买东西,从不往外卖东西。”所以最初的贸易性质是朝贡式的贸易,其方向是自中亚向长安。
但汉代通西域后,确实强化了汉地特产的丝织物通过其渠道流入西方。《魏略·西戎传》说,大秦“常利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于海中”。在罗马所辖之地中海东岸城市帕尔米拉的古墓中,也曾出土汉代暗花绮,可以视为中国丝绸在这个时期西传的实物证据。
既然重商主义在汉代不得势,那在这一条路上的商队大部分是谁呢?粟特人(粟特人居住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两河中间的泽拉夫珊河流域的古代民族,属于东伊朗部落,粟特语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下面的东伊朗语。)《魏书·西域传》记载:十六国、南北朝以降,中亚的粟特人已“多诣凉土贩货”。史称粟特人“利之所在,无所不到”,自中国向西方运销丝绸的贸易渐渐就操纵在他们手里,并且长期控制。当时丝绸在中国的买入价和运到拜占庭以后的卖出价之间,相差达——倍与黄金等价。虽然之间几经转贩,收益也非某一家商队独享,但到手的数额也足以令人咋舌。(那歌咋唱的,哥有钱了有钱了,朋友也越来越多啦,数钱数到手抽筋儿,有钱的感觉就是爽!)
可想这些粟特商队冒着身命危险就是为了赚大钱,其本意绝对不会是充当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只是期望手中的货品能使人感到不可思议,让它的利润空间最大化。所以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乃两个层面上的事,虽有联系但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
时间:年6月9日——年8月19日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7、8展厅
全票:50元优惠票:20元
多年前,英国诗人吉卜林在《东西方谣曲》中说,
东方与西方从不谋面,
一直要到上帝的最后审判之前,
这两个巨人才会面对面,
站立在世界的两端。
花神芙罗拉
公元1世纪
47CM×41CM×6CM
庞贝出土
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收藏
庞贝城是亚平宁半岛西南角坎帕尼亚地区的一座古城,距罗马约千米,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维苏威火山东南脚下10千米处,在罗马共和国后期和帝国初期,这里肥沃的山坡上一直生长着茂盛的葡萄园。
公元79年8月24日庞贝城的市民像往常一样过着平常而忙碌的生活(公元前80年,苏拉人在庞贝城建立起了一座新的罗马殖民地,并将拉丁语作为当地的官方语言。殖民人品不断增长,一度发展到一两万人。。直到灾难的来临),突然维苏威火山(它一直是一座长期休眠的火山)爆发,喷发出四十亿吨温度高达九百摄氏度的火山灰、熔岩、晶屑、有毒气体,从中午1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整整18个小时。将繁华的庞贝城(包括周围许多城镇,如:赫库兰尼姆)封存在了6米多深的地底。
将近年后,公元18世纪中叶开始系统的考古发掘,经过百余年七、八代人的努力一直到现在仍在进行,终于使庞贝古城重见天日。但其挖掘工作尤其艰巨,它差不多是挖掘时间最长的众多考古地点中最古老的一个。由于它遭到毁坏的独特方式,从已出土的遗存中让我们对共和国后期和帝国初期罗马城镇生活与艺术进行历史重构,其史料的完整和真实程度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匹敌的。被发现的不仅仅是建筑(庞贝古城占地1.8平方公里,就以发掘25家妓院,还有大量保存良好的啪啪啪色情壁画,符号和铭文。在那个时代,卖淫是合法的,性工作者往往是奴隶,可见色情和性在当时的文化生活中可谓司空见惯。一间民居墙上题着一句铭言:“像蜜和蜜蜂,有了情人,生活才会甜蜜。”性如同死,始终在消耗着人类的兴趣,其观念可比后来很多时代都要开放宽松得多。),还有绘画,雕塑,家具、花瓶、珠宝、银器、甚至人类的尸骸。
庞贝古城:最后的一天的剧照我第一次见到庞贝古城出土遗存,是在7年北京中华世纪坛的《庞贝末日展》。因为不允许照相,所以只偷偷拍了二、三张。其中死前那一瞬间痛苦扭曲姿势的石膏人像(将石膏注入尸体在火山灰中留下的空洞而成)展品带给我的震撼在内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无论贫贵老幼,人类在大自然的灾难面前是多么渺小!人,因常怀尊重与敬畏之心。
7年《庞贝末日展》偷拍的其中一张照片
他们看起来是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的人。这不是艺术品,也不是仿造品,这是石膏,是跟人的骨和肉相适的衣服,他们痛苦的死亡也可以说是身体和形态的新生。我看着他们的悲惨样子。我听到找妈妈的声音,我看到有人摔倒,也看到有人因痛苦而扭动这身躯。
---路易吉塞特布里尼
爱、知识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三元素。
——罗素
如果想更多了解关于庞贝古城推荐大家去看《纪实:BBC之庞贝古城最后一天》《PompeII:TheLastDay》本片透过目击者的眼光,呈现庞贝城的最后二十四小时。豆瓣评分8.0
在庞贝古城中,几乎每一座房屋和别墅的墙上都有湿壁画,画着柱子和远景,精致的植物花纹,还模仿着带框的小型绘画作品、希腊神话、宗教仪式场面等等。这幅《花神芙罗拉》即发现于庞贝古城中阿里阿德涅别墅的卧室内。
芙罗拉是古罗马神话中的花之女神,英文为Flora,代表春天与鲜花。
在湿壁画中这位微微回首的花神一手持花篮,一手轻捻花枝,身着色泽鲜艳华丽、质地轻柔的丝绸服饰,美丽而优雅。衣褶随风飘动,曼妙妩媚的身姿仿佛是在跳舞一般。
敲黑板!什么是湿壁画?
在墙面熟石灰泥(LIMEPLASTER)还十分潮湿的时候就进行绘制的一种壁画。
绘制者首先要用光滑的泥刀在墙壁上涂抹好几层熟石灰泥(如果户主有钱,可以在灰泥中混合大理石粉),把熟石灰颜料溶解于水,开始做作画。在湿壁画画法中,颜料由于湿墙壁的极细缝隙产生毛细管虹吸作用而被吸收,并且成为墙壁表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颜色非常稳定,是能够永久保存绘画的技巧之一。
看着这位穿着丝绸服饰的花神,我想知道中国的丝绸最早是何时传入西方的呢?
在西方有学者认为古典时代及其以前,希腊人是不知道丝的存在的。也有学者认为,古代地中海地区很早就有使用野蚕丝的传统,并且也有考古学的证据。
年,美国学者巴伯尔在《史前纺织品》一书中认为古典时代后期希腊人的纺丝技术来自对中国丝绸技术的模仿,希腊语中指称丝的词汇直接来自中国的“丝”,希腊人借用中国的“丝”字的发音,加上希腊语中常用的形容词后缀-,这一词语后来又用于指称丝的来源地——赛里斯。再后来,许多民族语言都借用了希腊语的来指称丝,比如英语中的silk。
年,又一位美国学者艾琳·古德在《汉代之前欧亚大陆的丝》一文中概览了从蚕茧中抽取丝的技术,并且力图从现存的纤维测试结果中回溯各种丝的品种及其原产地。她认为,中国的丝最早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早期。
不过综合目前考古学的发现和古代文献记载,中国丝绸传入古代希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可能的零星传入,时间是在希腊的古典时代(公元前5—前4世纪)中国丝绸的西传,首先是从蒙古高原到阿尔泰山,再经过准噶尔盆地到哈萨克丘陵,或者直接由西伯利亚南部的巴拉巴草原到黑海地区的北方草原。实际上,这是一条从东到西的丝绸传播路线分出来的两个岔道,这两个岔道最终又汇合于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希腊地区。前者从中亚经过波斯帝国传入希腊地区,后者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传入希腊。这条传播路线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已经存在了若干世纪。
第二个阶段是小规模传入,时间是在亚历山大东征及其以后的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世纪后期到公元前1世纪)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最后十几年,正是亚历山大东征的时间。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所有传世希腊文献中这本书的史料价值是最高的)记载了科斯岛的人们养育一种类似蛆虫的小虫子,这种虫子从幼虫变成蚕蛾需六个月,然后妇女们拆开蚕茧、纺丝,再将丝织成布。基本上可以肯定亚里士多德对这种蚕虫的记载是建立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之上。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他所记载的极有可能是中国的养蚕纺丝技术。张骞凿空西域以后,横贯欧亚大陆的商路已经打通。经过欧亚大陆各民族的逐步“接力”,中国丝绸从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南亚的印度到达原来的帕提亚境内,然后到达小亚细亚,最后通过爱琴海或者直接穿过地中海到达希腊地区。不过,此时传入希腊地区的中国丝绸主要还是纺织成品,规模不大。
第三个阶段是大规模传入,时间是拜占庭帝国时期(公元4世纪及以后)。拜占庭帝国统治希腊地区的时期,距离李希霍芬所界定的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已经有多年了,欧亚大陆物质文明交流更加频繁,丝绸作为重要的交流内容,已经大量进入拜占庭帝国,引起帝国内各个阶层的浓厚兴趣,不再是贵族阶级独享特权的象征了。根据普罗科皮乌斯记载,拜占庭帝国官方不仅通过贸易获得中国的丝绸,而且开始有意识地了解种桑养蚕的知识,并获得了生成蚕丝的技术。
雅典娜大理石雕像
公元前1世纪——公元5世纪
高CM
意大利罗马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收藏
阿弗洛狄忒大理石雕像
公元1世纪——公元2世纪
高CM
意大利罗马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收藏
———休息、休息一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蚕和生产丝织物的国家,并且在长时期中是唯一一个这样的国家。北方的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南方的浙江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均曾出土过丝织物。
丝织技术在商代就已经很先进,在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礼器上,外表都鉴识出丝绸残迹。丝织品同青铜器一样是华贵奢侈的物品,在当时只有贵族才能享用。到了汉代,由于养蚕和缫丝的技术的改进,已经可以生产出质地优良的蚕丝。汉代的养蚕业在以齐郡和陈留郡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最盛,所饲之蚕应多为一化性三眠蚕。而在秦汉大贵族的墓中有以铜蚕或金蚕随葬,据说始皇陵中有“金蚕三十箱”。。。(几箱金蚕算啥,始皇陵里的宝贝哼哼!和那谁商量商量,啥时候把始皇陵打开看看呗!)
在自然界中丝属于超长纤维,长度可达0米,但直径仅在6至30微米(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之间。煮茧缫丝时只要将几个茧的丝头(绪)并在一起,于卷绕过程中便可抱合成一根丝线。
(去年秋天回家,刚好碰到杭州余杭运河美食节,被大表哥“抓去”玩玩,拍了这张照片。。。左边那个盆里的就是蚕,右边的就是世界级非遗余杭“清水丝棉”啦!)
纺织品是经线和纬线按直角相交编织而成。
如果纬线完全依照规则的次序一上一下地交叉穿过经线,即为平织。如果纬线跳穿过两到三根经线,则会有一点不规则的花纹出现。通过控制这些花纹的准确位置,使之组成一定的行列,就能织成一款完整的图案。因此,图案是由两个最基本的单元——经线和纬线按照精确计算后的点阵排列组合而成的。
“长寿绣”绛红绢
西汉(公元前年——公元8年)
45CM×50CM
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乘云绣”黄棕绢
西汉(公元前年——公元8年)
40CM×19.5CM
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汉代将丝织品统称为帛或缯。《说文·帛部》:“帛,缯也。”而绢在汉代,特指未漂湅的泛黄色之帛。其中粗绢主要用于衣物的里部,细绢则多用作衣物的缘。
刺绣在商代就已经出现,其中出土的一个商代铜觯上就粘附着菱纹挑绣的印痕。西汉是我国刺绣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几乎每个有丝织品的墓葬中均有刺绣出土。《盐铁论·散不足篇》说:“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锦冰。”由于刺绣较织锦更为费工,其价值在锦之上。
马王堆1号西汉墓(-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共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贵文物,其中有五百多件织精绣美的丝织衣物。。。算了,这个太有名了,我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你们去湖南博物馆三楼展厅看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吧!不过友情提醒,我让那个千年老太太吓了一大跳!所以她的照片我就不放了啦。。。)中出土的绣品很丰富,共有40件。其中最多的就有“长寿绣”和“乘云绣”,均为涡旋状纹样,间或夹杂有螭头状图形,是自蟠螭纹向云气纹转变的一种过渡形态。
这类涡旋纹由各种卷绕的弧线构成,它们的弧度或互相平行,或开张,或收敛,但必须流利洒脱,才能表现出美感,因此在技术上有相当高的要求。
汉代刺绣所用丝线,均须经过浸染或涂染。染色用植物染料为主,涂染时亦可用矿物颜料。其中茜草、栀子、靛蓝是用来染红、黄、蓝三原色,当然这个只是笼统的说法,其色度并不纯正;而其它的间色通过套染取得。
茜草原产我国北部,是一种多年生蔓草,其黄赤色的根含有茜素,为古代染红色的重要染料。用茜草染成的红色叫绛(接近现代的土耳其红),不如大红鲜艳,并且染色的牢度较低。有诗曰:“休洗红,洗多红色淡;不惜故缝衣,记得初按茜。”说的就是茜草所染之衣逐渐褪色的情形。
栀子原产我国南部和西南一带,它的果实中含有藏红花酸,用它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在汉代,高级的黄色衣物就是用栀子所染。看这件“乘云绣”黄棕绢,虽经历了二千多年,但外观依然颜色鲜明。
彩绣云纹香囊
东汉(25年—年)
长7.5CM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楼兰遗址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说文解字》中说:“香,气芬芳也。”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非洲、东罗马、西域的香料开始输入中国。《史记·货殖列传》曰: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其中果布应为马来语,即龙脑。
在汉代贵族陪葬的墓中也会出现香料和香具,见于记载的香料有花椒、佩兰、辛夷、蒿本、桂等;香具有香囊、香奁、香枕、熏炉。汉代人已经意识到单品香的局限,转而使用多种香料配伍而成的合香。
这件彩绣云香囊在深香色绨面上以红、黄、绿色丝线绣出花朵纹及变形云纹,针法为索绣,但针脚整齐,在有花纹处索辫盘旋密集,不露空白,绣工相当熟练。
印花对凤对马联珠人物纹中衣
北朝(年—年)
长CM
征集购买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由于自然条件和保存状况的限制,北朝时期出土的纺织品集中发现在新疆吐鲁番一带。
从出土的情况看,丝织品的使用存在着明显的等级贫富差别,出土锦、罽(用毛做成的毡子一类的东西)等高档纺织品的墓主身份较高,而平民墓葬所出的物品与衣物基本相符,没有一件贵重织物。
这件印花对凤对马联珠人物纹中衣具有北魏中晚期的特点,采用对称式构图,图案的题材为常见的对凤、对马、人物,还有这个阶段代表性纹样单层联珠纹锦,深受西亚萨珊波斯锦的影响(西方纺织品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从纹饰开始的)。
北魏建立以后,高昌地区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从河西以及中原汲取营养,它与柔然、突厥和西方的联系日趋紧密,此时正值西亚萨珊波斯强大繁荣的库思老一世(——年)、二世(——年)在位时期,从中国传入并发展出自身特色的波斯等地丝织技术在此时反传至中国,这个阶段的吐鲁番墓葬文中经常提到“波斯锦”,并在实物中出现强烈的波斯因素。
其实,早在公元前1世纪开始东西方的联系是断续的、不定期的、偶然发生的、并不是经常性的。不要认为张骞通西域,就真的建立起了通达欧亚的丝绸大道。汉代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同时期的罗马也是一个伟大的文明。但两国在人种、语言、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等方面的差异极大,是从完全不同的历史条件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交流借鉴的成分很少,所以以其说“无问西东”,到不如说“遥相辉映”彼此远远地观赏更加合适。。。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罗马帝国因进口中国丝织品而耗尽了资财,从而加速了自身的衰亡,下这样的结论未免有些夸大其辞了。
当然丝绸之路上输送的不仅仅是丝绸,从时空和交易额方面纵观丝绸交易所占的比例很小。起初中国从中亚获得主要是马、皮革、苜蓿的种子、葡萄的种植技术和葡萄酒。后来引进了更多的农作物:洋葱、黄瓜、胡萝卜、石榴、核桃等。相互交易的物品还有茶叶、香料、象牙、犀牛角、糖霜、肉桂、姜汁等等。而中亚商人从中国交换的物品除了丝绸,还有瓷器、青铜器、漆器、纸等等。
下篇继续。。。
-END-
喜欢就帮忙转发一下吧,发现这新版公号更新后文章一下子就会被“掩埋”了!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直接查看↓↓↓)
“金丝铁线”哥窑瓷器展(传世哥窑篇)
“金丝铁线”哥窑瓷器展(明清仿哥窑篇)
老物件儿赞赏
人赞赏